图书介绍

社会学与中国社会【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社会学与中国社会
  • 李培林,李强,马戎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ISBN:9787509702901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904页
  • 文件大小:59MB
  • 文件页数:926页
  • 主题词:社会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社会学与中国社会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社会学和中国经验(李培林,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3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学?3

什么是社会和社会学?3

社会科学不再单纯以研究对象划分学科界限5

社会学的科学化和人文化双重特征6

第二节 社会学的基本假设和经验基础8

社会学是否需要基本假设8

社会学的基本假设10

注重研究重大现实问题的学科特点12

第三节 中国经验的形成及对中国社会学的意义14

东方现代化与中国经验14

中国经验和中国社会学的发展17

第一章 中国社会学的产生(李培林,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3

第一节 启蒙与西学东渐:社会学的产生23

社会思想与社会学思想23

群学与社会学28

第二节 社会进化:天演、变法、保群33

天演人变:寻求社会进化的规律33

群学:内圣外王和群本主义37

第三节 现代化:改良与制度变迁41

社会学改良思想与学术的制度化41

学术走向生活及其反思49

第二章 中国社会近代以来的演变(应星,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57

第一节 中国传统社会的遗产57

以中国为中心的国史观57

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59

清代的遗产61

第二节 中国社会的近代转型62

从天朝帝国到民族国家的巨变62

双轨政治的终结和社会的解体63

二元结构和过密化下的经济发展65

文化认同的危机与重建70

第三节 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71

中国革命的胜利71

总体性社会的基本特征71

中国社会第三次转型的启动和背景76

第三章 家庭与婚姻(杨善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81

第一节 中国当代城乡家庭制度变迁的背景81

行政等级金字塔与社会发展的梯级模式81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8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乡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83

第二节 城乡家庭制度变迁的特征与机制85

城市家庭制度变迁85

农村家庭制度变迁86

社会变迁对城乡家庭的影响87

第三节 处于社会转型中的家庭策略89

关于家庭策略的研究回顾89

社会转型中家庭策略的基本特征92

第四节 社会转型中的婚姻93

婚姻文化模式:从家族婚到自主婚93

现阶段城乡婚姻的特征98

第五节 家庭制度变迁与社区情理101

影响城乡家庭制度变迁的因素101

家庭制度变迁的目标103

关于社区情理104

第四章 宗族和家族(张小军,清华大学社会学系)107

第一节 “宗族”的形式论和实质论107

家族与宗族之辨108

从形式论到实质论110

第二节 宗族、家族的形态113

宗族的早期历史形态113

宗族的文化创造116

宗族模式:水波差序对驻波差序118

第三节 国家、土地与革命120

宗族的国家模式:边陲说与中心说120

宗族与土地122

宗族与革命124

第四节 理解宗族的本土视角126

实质论的宗族观点126

水波差序格局对驻波差序格局的观点127

边陲说与中心说的观点128

华南基层社会的宗族文化创造129

宗族土地经济的公有制度130

第五章 社区和公民社会(王颖,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134

第一节 社区的概念、基本要素与范围134

社区概念的起源134

社区构成要素135

社区范围的确定136

第二节 社区公民社会兴起的宏观视野137

世界性的社区发展潮流137

中国社区成长历程139

第三节 政府推动下的社区建设和基层管理体制改革141

划定邻里社区规模142

居委会自治142

让街道也褪去行政色彩146

第四节 追求自治的社区公民行动和政治参与149

自荐参选人大代表149

社区民间组织行动151

社区公民行动的政治影响力152

第五节 社区公民社会成长与城市治理关系重构154

中国社区公民社会成长的特性154

共同治理:塑造新型政治关系156

第六章 组织过程与制度安排(王晓毅,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159

第一节 国家控制下的组织结构160

国家推动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控制160

城乡社会组织162

组织中的个人165

第二节 改革时期的组织结构变迁168

农村改革与组织变迁169

农村自治组织171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175

第三节 社会转型时期的城市组织177

单位组织功能弱化178

城市民间组织的发展180

第七章 社会分层(李强,清华大学社会学系)187

第一节 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基本特征187

传统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特征187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社会结构的巨变191

第二节 改革以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197

农民的职业分化与新职业体系的形成197

体力劳动工人队伍的变化198

个体、私营工商层的兴起200

身份制的变迁201

单位制的变迁204

第三节 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变迁的分析206

政治分层与经济分层206

中心群体与边缘群体207

社会利益群体与改革210

“倒丁字形”的社会结构与结构紧张211

关于贫富分化的分析213

中国社会学界对于转型时期社会分层的其他理论解释215

第四节 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变化的新趋势217

阶级结构定型化217

精英群体关系的变化219

中间阶层的发展趋势221

阶层利益的多元化223

第八章 性别与性(佟新,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28

第一节 性别与性研究对社会学方法论的影响228

性别研究挑战“价值中立”的学术立场228

性研究挑战二元思维和本质主义231

超越绝对主义233

第二节 公民权意义上的性别政治与性政治234

公民权与性别身份的讨论235

公民权与性权利的讨论237

第三节 “大家”与“小家”下的性别239

国家、家庭与妇女解放239

婚姻家庭内部的性别关系243

第四节 社会变迁下的性别发展245

经济增长与性别平等245

非农化过程中的女性248

社会流动、阶级与性别249

第九章 代际关系(吴小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54

第一节 社会学与人类学视野中的代际关系254

代和代际关系:一些基本概念254

代际关系的基本解释框架和相关争论256

第二节 中国社会的代际关系及其变迁259

中国传统社会的代际关系259

中国转型社会的代际关系261

第三节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代际关系及其研究的新走向266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代际关系的新走向266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代际关系研究的新走向271

第十章 教育和公平(杨东平,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278

第一节 教育公平的概念278

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278

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公平观281

第二节 从权利平等到教育机会均等283

“文革”前十七年:阶级内的平等283

“文革”十年:教育平等的乌托邦284

20世纪80年代:“分数面前的平等”285

“教育产业化”的政策286

第三节 教育机会和社会分层286

高中阶段的教育机会和社会分层287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289

第四节 教育公平问题的讨论298

教育究竟能否促进社会公平298

权利的平等仍然是问题吗299

两种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300

公平与优秀的矛盾300

影响教育公平的新动因301

第十一章 种族与族群关系(马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304

第一节 “民族”和“族群”的定义304

西方社会学研究中的“种族”、“民族”、“族群”定义304

斯大林的民族理论306

“民族”、“族群”概念在我国民族研究中的引入307

第二节 多民族国家指导民族关系的理论框架和政策目标309

“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在欧洲的兴起309

美国种族一族群关系发展史上的三个阶段310

中国传统的族群观和族群关系理论312

费孝通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313

第三节 现实社会中族群关系的研究方法315

衡量族群关系的变量体系315

族群分层与社会流动321

影响族群关系的因素323

第四节 族群关系的专题研究331

族群集团在人口结构方面的差异332

语言使用与族群关系332

族群居住格局334

族际通婚335

政府制定的以族群为对象的制度337

第十二章 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罗家德,清华大学社会学系)341

第一节 社会网理论的发展341

个人层次的社会网研究342

集体层次的社会网研究344

网络动态学347

第二节 社会资本理论及其衡量348

社会资本的定义与分类348

集体层次的社会资本349

第三节 中国人的关系352

差序格局下的关系网络353

人情交换与工具性交换355

中国人关系的四分法——家人、熟人、弱连带与无连带356

加入权力维度的关系类型358

第四节 中国社会资本的衡量360

自我中心社会网的衡量360

整体网的衡量363

第十三章 政治社会学与中国改革(杨大利,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学系;贾宝林,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375

第一节 中国个人权力地位获得的制度环境及其演进375

改革前个人权力地位获得的制度环境376

改革后个人权力地位获得的制度环境及其演进381

第二节 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中的政治体系及其发展38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体系及其发展385

社会结构转型与政治体系387

社会经济转型的政治动因分析390

第三节 政治社会学与当代中国现实393

经济社会转型与权力资源分配393

当前中国政治体系面临的社会问题及其对策396

第十四章 大众传媒(崔保国,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03

第一节 现代社会与大众传媒404

理解大众传媒404

大众传播与大众传媒405

大众传媒的历史变迁408

第二节 现代中国的大众传媒410

新闻事业的沿革与发展410

从新闻事业到大众传媒412

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413

中国传媒产业的分类415

第三节 中国大众传媒体制420

大众传媒的性质与社会功能420

中国特色的大众传媒422

大众传媒的自由与责任424

第四节 网络时代的大众传媒426

网络社会的崛起426

大众传媒与和谐社会428

大众传媒的未来429

第十五章 文化、价值观与社会心态(周晓虹,南京大学社会学系)433

第一节 文化、价值观与社会心态:概念界定433

文化:一个歧义丛生的概念433

价值观与社会心态435

第二节 传统价值观与社会心态:中国文化溯源439

中国人的“公”与“私”440

中国人的性格443

人情与面子445

第三节 变迁:对外部世界冲击的回应448

接触现代:困境与选择448

“五四”运动与反传统浪潮450

两项个案:透视社会心态之变迁452

第四节 第二次裂变:转型时代的精神革命455

传统与现代的交织455

价值观与社会心态的嬗变轨迹458

边际人:中国人的精神群像461

中国人价值观与社会心态变化的新趋势464

第十六章 中国宗教与民间信仰(方文,北京大学社会学系)471

第一节 中国宗教共同体的建构471

概念辨析:宗教、民间信仰和迷信471

有关中国人宗教信仰的迷思473

当代中国社会的宗教图景473

第二节 中国社会变迁中的宗教制度475

宗教社会学的范式转型475

中国宗教:政府管制与宗教变迁479

第三节 中国人的宗教心理和宗教行为481

宗教心理和行为:多维的研究路径481

宗教(群体)资格:中国人的宗教行为模式483

第十七章 移民与社会流动(李春玲,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495

第一节 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流动496

经济改革之前的社会流动496

社会流动模式的转变499

开放性与社会流动率501

各阶层的社会流动特征502

第二节 中国特色的城乡移民运动508

工业化与城乡移民运动509

对城乡移民运动的理论解释511

反城市化战略与城乡移民512

民工潮与农民工现象515

第三节 移民的社会经济地位获得516

劳动力流动与移民517

社会隔绝与移民的市民化障碍518

城乡移民与社会经济地位流动521

第十八章 经济发展、社会变化与人口转变(蔡昉,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525

第一节 中国独特的人口转变525

人口转变的影响因素526

计划生育政策527

人口转变的成效528

第二节 人口红利、增长源泉和增长绩效530

人口与经济发展530

增长源泉与人口红利532

劳动力供给效应和储蓄效应533

第三节 人口转变与经济社会挑战535

“未富先老”导致劳动力短缺535

增长源泉及可持续性538

人口结构失调的社会经济因素541

第四节 发展阶段转折及其社会经济含义543

“刘易斯转折点”544

增长方式如何转变545

“库兹涅茨曲线”546

劳动力市场制度演变548

第十九章 城市化与城乡关系(蔡禾,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553

第一节 城市化的历程553

城市化过程与阶段554

中国城市化的地域特征557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化559

大城市圈的形成560

第二节 城市化的特征562

行政主导:从资源垄断到政策引导562

发展路径:从单向到双向564

城市社会:从单位社会到阶层化社会567

第三节 城乡关系571

城乡分治571

城乡不平等573

走向协调发展的城乡关系577

第二十章 技术与社会变迁(邱泽奇,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583

第一节 技术的知识系谱584

科学、技术与社会585

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586

社会学:技术与社会588

第二节 科技在中国:基本特征595

科技体系595

国家主导596

重大科技成果598

第三节 技术应用与社会变迁599

技术应用与社会变迁的解释框架599

案例一: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600

案例二:纺织技术的扩散602

案例三:信息技术的应用603

技术与社会变迁的关系606

第二十一章 全球化中的文化冲突与共生(苏国勋,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610

第一节 全球化与民族国家610

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中的不平等格局610

全球化对民族国家观念的冲击612

全球化并不必然导致民族国家的衰落613

全球化与民族认同615

第二节 全球化与文化冲突617

全球化在文化上的表现及其与中国的国家利益617

全球化与民族传统文化619

全球化与文化多元性621

警惕“多元文化主义”的陷阱622

消费主义与传统文化623

第三节 充满悖论的全球化过程626

当代国际政治中的一个悖论:人权与主权的对立626

全球化是充满风险的过程628

现代性充满了不确定性631

第四节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共生633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是全球性与在地性的对立统一633

“和而不同”是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635

文化自主:“各美其美,美人之美”637

文化自觉:“美美与共,天下大同”641

第二十二章 健康和医疗(顾昕,北京大学经济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647

第一节 医疗体制的类型学:理论框架与国际经验648

医疗服务的性质和特点:外部性与信息不对称649

医疗服务的组织模式651

公立医疗机构的组织和治理变革652

医疗卫生体制的多样性655

第二节 中国健康保障体系的制度演变658

集体主义的嵌入性:计划体制下中国医疗保障体系的特征658

市场转型与传统医疗保障体系的瓦解661

中国城市:从单位医保制走向社会保险制662

中国农村:从社区医疗保险到国家医疗保障665

走向全民医保:国家与市场的再定位666

第三节 中国医疗服务递送体系的制度演变669

没有市场化的商业化:从事业单位到企业化管理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670

没有民营化的商业化:市场转型中公立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法人治理结构672

第四节 医疗体制改革: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构674

中国医疗卫生资源的总体情况675

医疗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及其后果677

医疗体制改革的关键:政府正确地履行其职责678

第二十三章 老龄化社会与养老(裴晓梅,清华大学社会学系)684

第一节 中国的人口变迁685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测量685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趋势687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688

老年群体的分化689

人口变迁理论的解释691

第二节 关于老龄化的社会学研究693

基本理论视角693

现代化理论对老年人社会地位变化的阐释694

中国社会学关于养老的研究696

第三节 老龄化与社会制度变迁697

老龄化与家庭697

老龄化与经济699

老龄化与卫生保健702

第四节 养老的社会建构704

国家责任的界定704

福利分配与社会分层705

福利多元主义的发展趋势707

第二十四章 社会政策与反贫困行动(关信平,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711

第一节 社会政策的基本原理711

社会政策的概念和领域712

社会政策的基本要素714

第二节 当代中国社会政策的发展720

我国社会政策的历史发展及改革开放以来的转型720

和谐社会目标下中国社会政策体系进一步发展的主要议题723

第三节 当代世界的贫困问题及贫困理论727

当代世界的贫困问题727

当代各国的贫困理论及反贫困实践730

第四节 当代中国的贫困问题和反贫困行动735

当代中国农村贫困问题及反贫困行动736

当代中国城市贫困问题及反贫困行动742

第二十五章 越轨行为与犯罪(王大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750

第一节 越轨行为及其分类750

越轨行为的界定750

越轨行为的分类751

社会转型期中国越轨行为的突出表现752

第二节 犯罪行为及其分类752

犯罪行为的界定752

犯罪行为的分类753

社会转型期中国犯罪行为的突出表现753

第三节 越轨和犯罪行为的类型及其特点755

中国越轨行为的类型和特点755

中国犯罪行为的类型和特点756

第四节 越轨与犯罪的社会控制759

中国特色的社会控制理论759

当代中国社会控制的实践经验760

第二十六章 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赵鼎新,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766

第一节 社会运动的相关概念和西方传统理论766

什么是集群行为、社会运动和革命766

西方传统社会运动理论770

第二节 西方社会运动研究的发展772

政治过程理论的崛起772

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社会运动研究776

社会运动研究的困境和出路778

第三节 国家与社会关系和社会运动动态784

中国城市阶级政治前景784

中国环保运动788

第二十七章 资源和生态环境(洪大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798

第一节 环境、资源与环境社会学798

环境与资源的概念798

环境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800

环境社会学与资源社会学804

第二节 环境问题的致因分析与启示806

环境问题概述806

关于环境问题的致因分析810

建设资源节 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816

第三节 环境关心测量的意义与实践817

环境关心的概念与测量的复杂性818

环境关心量表(NEP)的提出与修订821

修订过的环境关心量表在中国的应用825

第二十八章 风险社会与新型社会风险(杨雪东,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833

第一节 风险与风险社会的来临833

风险的概念833

风险的类别837

风险社会的含义838

第二节 风险社会的治理机制842

风险与风险治理842

现代风险治理的机制844

风险治理机制的关系849

第三节 变革的社会与中国的新型社会风险849

中国社会变革的特点849

中国社会面临的新型社会风险851

中国当前风险状态的基本特征855

第四节 建设共存-共担的复合风险治理机制857

SARS危机与“有组织的不负责任”857

复合公共责任与复合治理860

通过复合治理走向和谐社会862

第二十九章 社会建设与社会和谐(李培林,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866

第一节 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866

新时期社会建设思想的形成866

和谐社会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868

和谐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869

和谐社会建设与市场经济870

第二节 社会建设与社会政策871

阶级阶层政策的调整872

分配政策的调整873

社会政策调整的取向和特点874

第三节 社会政策变化的基本内容875

人口政策的变化876

就业和劳动关系政策的变化877

社会保障政策的变化880

反贫困政策的变化882

教育政策的变化885

第四节 社会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889

城乡关系问题和反贫困问题的考验890

收入差距扩大趋势的挑战890

就业问题和劳动低成本时代逐步走向终结891

老龄化和社会保障的压力892

环境、资源与快速发展的矛盾892

第五节 社会管理与社会体制改革893

社会管理方式的变化893

社会管理与社区建设894

社会管理与社会组织896

社会体制改革897

后记90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