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互联网使用与中国中间阶层的政治参与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互联网使用与中国中间阶层的政治参与研究
  • 曾凡斌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81553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314页
  • 文件大小:48MB
  • 文件页数:328页
  • 主题词:互联网络-关系-中等资产阶级-参与管理-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互联网使用与中国中间阶层的政治参与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研究背景1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说明2

一 中间阶层2

二 政治参与8

第三节 问题的提出13

一 中间阶层的发展与互联网的兴起13

二 中间阶层与社会稳定14

三 本书的核心问题15

第四节 研究目的15

第五节 研究的理论价值与现实价值16

一 理论价值16

二 现实价值16

第六节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17

第七节 研究的主要创新18

第八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18

一 研究思路18

二 研究方法19

第九节 研究的框架与逻辑关系21

第二章 文献、理论和概念的测量24

第一节 文献综述24

一 互联网使用与政治参与的研究24

二 中国中间阶层的政治参与研究31

三 互联网使用与中国中间阶层的政治参与研究33

第二节 理论框架36

一 中间阶层互联网使用的理论框架36

二 中间阶层政治参与的理论框架39

三 相关假设与问题44

第三节 核心概念的测量45

一 中间阶层的测量45

二 政治参与的测量56

第三章 中间阶层与社会低层的媒介使用与政治参与比较:基于2010年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61

第一节 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2010年数据61

第二节 职业中间阶层与职业低层的媒介使用与政治参与比较63

一 本章的职业中间阶层的具体测量63

二 职业中间阶层与职业低层的媒介使用比较66

三 职业中间阶层与职业低层的制度内的政治参与比较68

四 职业中间阶层与职业低层的政治参与手段选择比较71

五 职业中间阶层与职业低层的制度外的政治参与比较74

第三节 教育中间阶层与教育低层的媒介使用与政治参与比较75

一 本章中的教育中间阶层的具体测量75

二 教育中间阶层与教育低层的媒介使用比较77

三 教育中间阶层与教育低层的制度内的政治参与比较78

四 教育中间阶层与教育低层的政治参与手段选择比较79

五 教育中间阶层与教育低层的制度外的政治参与比较81

第四节 收入中间阶层与收入低层的媒介使用与政治参与比较82

一 本章中的收入中间阶层的具体测量82

二 收入中间阶层与收入低层的媒介使用比较83

三 收入中间阶层与收入低层的制度内的政治参与比较84

四 收入中间阶层与收入低层的政治参与手段选择比较85

五 收入中间阶层与收入低层的制度外的政治参与比较86

第五节 不同社会分层下的媒介使用和政治参与总结与分析87

一 中间阶层与社会低层在互联网使用上的统计检验87

二 对中间阶层的媒介使用和政治参与分析小结88

第四章 职业中间阶层的互联网使用、政治效能感与政治参与:基于2013年的全国抽样92

第一节 本章数据情况92

一 问卷调查数据的抽样方法92

二 样本数据个人基本资料分析95

第二节 职业中间阶层与职业低层的使用媒介比较97

一 根据职业选择进行分层97

二 职业中间阶层与职业低层的使用媒介频率比较98

三 职业中间阶层与职业低层的互联网使用工具比较99

四 职业中间阶层与职业低层的互联网使用方式比较100

五 职业中间阶层与职业低层的使用媒介的统计检验102

第三节 职业中间阶层与职业低层的政治效能感比较分析104

一 职业中间阶层与职业低层的内部和外部政治效能感比较104

二 职业中间阶层与职业低层的政治效能感的统计检验106

第四节 职业中间阶层与职业低层的政治参与比较分析106

一 职业中间阶层与职业低层的制度内的政治参与比较106

二 职业中间阶层与职业低层的制度外的政治参与比较108

三 职业中间阶层与职业低层的网络政治参与比较109

四 职业中间阶层与职业低层的政治参与的统计检验110

第五节 职业中间阶层中互联网使用、政治效能感对政治参与的影响分析112

一 因变量组112

二 自变量组112

三 传播变量组115

四 控制变量组116

五 互联网使用、政治效能感对政治参与影响的回归分析116

第六节 本章小结119

第五章 网络问政里的中间阶层政治参与分析121

第一节 网络问政与政治参与121

一 网络问政的概念和发展121

二 网络问政与问政模式122

三 本章的研究思路123

第二节 全国代表性的网络问政栏目124

第三节 网络问政的内容分析:网民在问什么125

一 人民网网络问政的内容分析125

二 地方网络问政的内容分析126

第四节 网络问政的效果分析:回复率和影响128

一 人民网网络问政的效果分析128

二 地方的网络问政的效果分析129

第五节 网络问政的网民分析:什么网民在问131

一 人民网网络问政的网民分析131

二 地方网络问政的网民分析132

第六节 网络问政里中间阶层担任的角色分析137

一 中间阶层对网络问政的观点和态度:基于质化分析137

二 网络问政中的网民的主体构成及其原因140

三 中间阶层偏好参与专业技术和问计问策的网络问政141

第七节 网络问政里网民政治参与的影响142

一 网络问政为国家赋权142

二 网络问政为不同阶层的公民赋能143

三 网络问政的效果145

第八节 网络问政里中间阶层的政治参与的小结与讨论145

第六章 网络社区里中间阶层的政治参与分析147

第一节 网络社区与政治参与147

一 网络社区的概念147

二 网络社区与日常模式148

三 本章的研究思路149

第二节 中间阶层在邻里关系网络社区里的政治参与149

一 建立在邻里关系基础上的网络社区149

二 中间阶层在业主论坛的政治参与150

三 业主论坛活跃度的下降和其中政治参与的式微158

第三节 中间阶层在弱关系网络社区里的政治参与159

一 中间阶层在博客里的政治参与分析159

二 中间阶层在微博里的政治参与分析163

第四节 中间阶层在强关系网络社区里的政治参与170

一 中间阶层在QQ里的政治参与分析171

二 中间阶层在微信里的政治参与分析173

第五节 网络社区里中间阶层的政治参与小结178

一 中间阶层在日常的网络社区里主要讨论工作、生活话题178

二 中间阶层在不同网络社区里的政治参与特点178

三 中间阶层日常模式的政治参与与社会网络和话语179

第七章 网络公共事件里的中间阶层的政治参与分析182

第一节 网络公共事件与政治参与182

一 网络公共事件的概念182

二 网络公共事件与外压模式183

三 本章的研究思路185

第二节 网络公共事件里不同中间阶层的表现186

一 作为意见领袖的部分中间阶层187

二 作为传播、转发的其他中间阶层190

三 中间阶层下层喜欢在网络里发泄不满190

四 不同的中间阶层在网络公共事件里的表现小结191

第三节 网络公共事件里的中间阶层的话语分析192

一 理性化的话语批判193

二 情绪化的话语表达194

三 戏谑的网络灰段子197

四 抵抗主流文化的恶搞200

第四节 网络公共事件里中间阶层的政治参与特点202

一 网络公共事件里的中间阶层的诉求是温和的202

二 网络公共事件里的中间阶层既有理性,也有情绪化204

第五节 网络公共事件里的中间阶层政治参与的社会影响205

一 网络公共事件里中间阶层进行公共领域的构建205

二 网络公共事件里的国家与社会的互动207

第六节 网络公共事件里的中间阶层政治参与的受制因素208

一 受制的宏观因素209

二 受制的微观因素210

第七节 网络公共事件里中间阶层的政治参与小结214

第八章 网络社会动员里的中间阶层的政治参与分析215

第一节 网络社会动员与政治参与215

一 网络社会动员的概念215

二 网络社会动员与动员模式217

三 本章的研究思路219

第二节 不同类型社会运动里的网络社会动员223

一 共意性运动里的网络社会动员223

二 冲突性运动里的网络社会动员224

第三节 中间阶层在不同类型社会运动里的网络社会动员形式226

一 认知动员227

二 情感动员228

三 组织动员230

四 外部力量动员233

第四节 不同类型社会运动里的中间阶层的政治参与特点235

一 共意性社会运动里的中间阶层的特点235

二 冲突性社会运动里的中间阶层的特点236

三 两种运动类型里中间阶层的共性237

第五节 中间阶层对社会运动观点和态度的质化分析239

一 坚持稳定为前提240

二 表示不愿意参加240

三 其他的观点240

第六节 网络社会动员里中间阶层的政治参与小结241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243

第一节 经验材料发现的结论243

一 对假设1的验证243

二 对于问题1的回答244

三 对于问题2的回答245

四 对于问题3的回答246

五 对于问题4的回答246

六 对中心问题的回答概括247

第二节 本书结论与其他研究的比较性评述248

第三节 本书结论的理论意义251

一 推动了“数字鸿沟”的传播学理论的研究251

二 指出互联网对特定阶层的社会政治影响需考虑该阶层的特点251

三 有利于了解转型社会中的中间阶层的政治参与的态度和行为251

四 扩展了阶层与政治参与的关系方面的理论252

五 有利于理解公众议程、媒介议程与政府议程之间的关系252

第四节 本书结论的现实意义253

一 缩小“数字鸿沟”的差距,促进社会低层利用互联网进行政治参与253

二 加强网络问政的建设,促进更多的中间阶层参与网络问政253

三 了解各种网络舆论形式,引导好网络公共事件中的网络舆论254

四 促成共意性网络社会动员,减少冲突性网络社会动员254

五 对现实政治参与进行制度建设,以解决网络政治参与呈现的问题254

六 将中间阶层的网络政治参与纳入制度内政治参与的建设中255

第五节 本书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256

一 本书的不足256

二 未来的研究257

附录1 配额抽样问卷258

附录2 深度访谈问卷263

附录3 第六章里的20个教授博客的具体清单267

附录4 第六章里的50个医生微博的具体清单268

附录5 第六章里的323个知名记者微博的具体清单271

参考文献283

后记31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