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仪器分析【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仪器分析
  • 尹华,王新宏主编;万丽等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225267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384页
  • 文件大小:43MB
  • 文件页数:408页
  • 主题词:仪器分析-医学院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仪器分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仪器分析的任务、特点和作用1

一、仪器分析的任务1

二、仪器分析的特点1

三、仪器分析的作用2

第二节 仪器分析方法的分类3

一、光学分析法4

二、色谱分析法4

三、电化学分析法4

四、质谱分析法4

五、热分析法5

六、放射化学分析法5

第三节 仪器分析的发展5

一、仪器分析的产生和发展5

二、仪器分析的发展趋势7

第二章 光谱分析法概论9

第一节 电磁辐射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9

一、电磁辐射的波动性和微粒性9

二、电磁波谱10

三、电磁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10

第二节 光学分析法的分类11

一、光谱法与非光谱法11

二、原子光谱法和分子光谱法12

三、吸收光谱法和发射光谱法14

第三节 光谱分析仪器14

一、辐射源15

二、分光系统15

三、样品容器15

四、辐射的检测15

五、数据记录及处理系统16

第四节 光谱分析法的发展概况16

第三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18

第一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18

一、紫外-可见吸收光谱18

二、朗伯-比尔定律25

第二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30

一、主要部件30

二、分光光度计的类型33

三、光学性能与仪器校正35

第三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分析条件的选择36

一、检测波长的选择36

二、溶剂的选择37

三、参比溶液的选择37

四、溶液吸光度的范围及测定37

五、显色反应及显色条件的选择38

第四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应用39

一、定性分析39

二、纯度检查39

三、定量分析40

四、结构分析43

五、应用与示例43

第四章 荧光分析法46

第一节 荧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46

一、分子荧光的产生46

二、激发光谱与荧光光谱48

三、荧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49

四、影响荧光强度的外部因素51

第二节 荧光分光光度计52

一、荧光分光光度计52

二、荧光分析新技术简介53

第三节 荧光分析法分析条件的选择54

一、激发波长与荧光波长的选择54

二、空白溶液的选择55

三、荧光强度与浓度的关系55

四、定量分析方法的选择56

五、荧光衍生法56

第四节 荧光分析法的应用57

一、定性分析57

二、定量分析57

三、应用与示例58

第五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61

第一节 红外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61

一、振动能级62

二、振动形式64

三、振动自由度65

四、红外吸收光谱的产生条件66

五、吸收峰的强度66

六、吸收峰的分类67

七、吸收峰的峰位及影响因素68

第二节 红外吸收光谱仪71

一、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主要部件71

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工作原理73

三、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特点与性能73

四、红外光谱的测定条件74

第三节 有机化合物的典型红外光谱74

一、脂肪烃类化合物75

二、芳香烃类化合物76

三、醇和酚类化合物77

四、醚类化合物78

五、羰基类化合物78

六、羧酸类化合物80

七、酯类化合物80

八、酸酐类化合物80

九、含氮化合物81

第四节 红外吸收光谱法的应用83

一、定性分析83

二、结构分析83

第五节 近红外光谱法简介87

一、近红外光谱法基本原理87

二、近红外光谱仪87

三、近红外光谱法的应用88

第六章 原子光谱法92

第一节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93

一、共振吸收线93

二、Boltzmann分布定律93

三、原子吸收谱线的轮廓94

四、原子吸收值与原子浓度的关系95

第二节 原子吸收光谱仪97

一、仪器的主要部件与工作原理97

二、原子吸收光谱仪的类型100

第三节 原子吸收光谱法分析条件的选择101

一、测定条件的选择101

二、干扰及其消除方法103

第四节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应用104

一、定量分析104

二、应用与示例106

第五节 原子发射光谱法简介106

一、原子发射光谱法的基本原理106

二、原子发射光谱仪107

三、原子发射光谱法的应用109

第七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112

第一节 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基本原理113

一、原子核的自旋与磁矩113

二、核磁矩的空间量子化与原子核的自旋能级裂分114

三、原子核的共振吸收115

四、原子核的自旋弛豫116

第二节 化学位移117

一、化学位移的产生117

二、化学位移的表示方法118

三、化学位移的影响因素119

四、不同类别质子的化学位移121

第三节 自旋偶合与自旋系统122

一、自旋偶合与自旋裂分122

二、偶合常数及其影响因素124

三、核的等价性质125

四、自旋系统分类126

五、核磁共振氢谱的类型126

第四节 核磁共振波谱仪128

一、核磁共振波谱仪128

二、样品的制备129

三、核磁共振谱图的简化方法130

第五节 核磁共振氢谱的解析133

一、1 H-NMR谱图提供的主要信息133

二、核磁共振氢谱解析的一般程序133

三、解析示例134

第六节 核磁共振碳谱135

一、碳谱的特点136

二、碳谱的化学位移及影响因素136

三、碳谱中的偶合137

四、碳谱的类型138

五、碳谱的解析139

第七节 二维核磁共振谱简介141

一、二维核磁共振谱的表现形式141

二、二维核磁共振谱的分类142

第八章 质谱法148

第一节 质谱仪及其工作原理149

一、质谱仪及其工作原理149

二、质谱仪的主要性能指标157

三、质谱的表示方法158

第二节 质谱中的主要离子类型158

一、分子离子158

二、碎片离子159

三、同位素离子159

四、亚稳离子161

五、多电荷离子162

第三节 分子的裂解162

一、共价键的开裂方式162

二、分子的裂解类型163

三、各类有机化合物的裂解方式与规律166

第四节 质谱解析179

一、确定相对分子质量179

二、确定分子式179

三、结构解析182

第九章 波谱综合解析188

第一节 波谱综合解析程序188

一、解析方法188

二、解析程序191

第二节 波谱综合解析示例193

第十章 色谱分析法基本理论210

第一节 色谱分析法概述211

一、色谱法的分类211

二、色谱法的发展213

第二节 色谱流出曲线及有关概念214

一、色谱过程214

二、色谱流出曲线215

三、色谱峰区域宽度217

四、定性参数217

五、定量参数219

六、相平衡参数219

七、分离参数220

八、等温线与色谱峰形的关系221

第三节 色谱法基本理论221

一、塔板理论222

二、速率理论223

三、色谱分离方程式231

四、色谱方法的选择及系统适应性试验233

第四节 色谱定性、定量分析方法234

一、定性分析234

二、定量分析236

第十一章 经典液相色谱法245

第一节 基本原理245

一、吸附色谱法245

二、分配色谱法248

三、离子交换色谱法250

四、分子排阻色谱法252

第二节 柱色谱法254

一、色谱类型及条件的选择254

二、操作方法256

三、应用示例257

第三节 平面色谱法258

一、平面色谱技术参数258

二、薄层色谱法259

三、纸色谱法268

第十二章 气相色谱法272

第一节 气相色谱法的分类和特点272

一、气相色谱法的分类272

二、气相色谱法的特点273

第二节 气相色谱仪273

一、气路系统274

二、进样系统274

三、色谱柱及温控系统276

四、检测系统277

五、数据记录及处理系统282

第三节 气相色谱柱技术282

一、填充柱气相色谱282

二、毛细管气相色谱286

第四节 气相色谱分析条件的选择287

一、色谱柱的选择287

二、柱温的选择289

三、载气及流速的选择289

四、其他条件的选择290

五、样品预处理的选择291

第五节 气相色谱法的应用与示例291

一、定性分析291

二、定量分析292

三、示例292

第十三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296

第一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特点296

一、高效色谱法的特点296

二、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发展297

第二节 高效液相色谱仪297

一、高压输液系统297

二、进样系统300

三、色谱分离系统301

四、检测系统301

五、数据记录和处理控制系统303

第三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固定相和流动相304

一、高效液相色谱的固定相304

二、高效液相色谱的流动相306

第四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主要类型310

一、化学键合相色谱法310

二、吸附色谱法313

三、其他色谱法简介313

第五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条件的选择315

一、分离方法及固定相的选择315

二、不同色谱方法流动相的选择315

三、检测器的选择317

四、洗脱方式的选择317

五、样品的预处理317

第六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应用与示例319

一、定性分析319

二、定量分析319

三、示例319

第十四章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325

第一节 概述326

一、高效毛细管电泳的分类326

二、高效毛细管电泳的特点326

第二节 毛细管电泳仪327

一、高压电源及其回路系统327

二、进样系统327

三、毛细管及其温度控制系统328

四、检测器系统328

第三节 毛细管电泳的基本原理329

一、电泳与电泳淌度329

二、电渗与电渗淌度330

三、表观淌度331

四、分离效率和谱带展宽332

五、分离度333

第四节 高效毛细管电泳的分离模式334

一、毛细管区带电泳334

二、毛细管等电聚焦电泳335

三、毛细管等速电泳336

四、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336

五、毛细管凝胶电泳337

六、毛细管电色谱338

七、非水毛细管电泳338

第五节 毛细管电泳分离条件的选择339

一、毛细管的选择339

二、缓冲液的选择339

三、分离电压的选择340

四、添加剂的选择341

第六节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的应用与示例342

一、定性分析342

二、定量分析342

三、示例342

第十五章 色谱联用技术347

第一节 色谱联用技术简介347

一、色谱-质谱联用技术347

二、色谱-光谱联用技术351

三、色谱-色谱联用技术352

第二节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353

一、GC-MS仪器系统353

二、GC-MS分析条件的选择354

三、GC-MS的定性定量分析355

四、GC-MS技术的应用355

第三节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356

一、LC-MS仪器系统357

二、LC-MS分析条件的选择361

三、LC-MS定性定量分析363

四、LC-MS技术的应用363

附录367

附录一 主要基团的红外特征吸收峰367

附录二 质子化学位移值的经验计算法374

附录三 分子离子丢失的常见中性裂片377

附录四 一些常见的碎片离子380

主要参考书目38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