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教育学教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现代教育学教程
  • 李娟华,刘彦文,都丽萍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 ISBN:9787502628550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71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383页
  • 主题词:教育学-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现代教育学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1

二、教育学发展历程2

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及近代中国教育学的发展11

四、教育学的研究方法14

五、教育学的价值18

第一编 教育基本原理20

第一章 教育概述20

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20

一、关于教育的起源20

二、教育本质21

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要素24

一、教育者24

二、学习者24

三、教育措施25

第三节 教育的历史形态25

一、原始的教育形态25

二、古代学校教育形态27

三、现代学校教育形态29

第二章 教育的个体功能33

第一节 教育功能33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33

二、教育功能的种类33

第二节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35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含义35

二、影响个体身心发展诸因素36

第三节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46

一、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个体身心的发展46

二、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47

三、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47

四、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把握教育时机,抓住学生发展的关键期48

五、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发挥其优势,扬长避短48

第三章 教育的社会功能50

第一节 社会诸现象对教育的制约作用50

一、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51

二、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53

三、文化对教育的影响55

四、教育的相对独立性55

第二节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56

一、教育的政治功能56

二、教育的经济功能57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60

第三节 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系60

一、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61

二、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改革63

第四章 教育目的67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67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67

二、教育目的的分类68

三、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70

四、教育目的受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和需要的制约71

五、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71

第二节 当代中国的教育目的72

一、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教育目的的回顾72

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教育方针72

三、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75

四、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77

五、贯彻教育方针,端正教育思想79

第五章 教育制度84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84

一、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84

二、制约教育制度的因素87

三、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90

第二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93

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及类型93

二、现代学制的变革94

第三节 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96

一、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96

二、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98

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99

四、80年代以来与学制有关的法令101

第六章 课程104

第一节 课程理论概述104

一、课程的含义105

二、课程系统107

三、课程文件: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114

四、主要课程理论及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118

第二节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20

一、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20

二、我国课程改革特点126

第二编 教学论136

第七章 教学概述136

第一节 教学含义及功能136

一、教学定义136

二、教学与教育、教学与智育的关系138

三、教学功能138

第二节 教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140

一、古代教学思想的萌芽140

二、近代教学思想形成与发展140

三、当代教学的新理念142

第三节 教学过程的实质及教学的规律143

一、教学过程的实质143

二、教学过程的规律145

第八章 教学目标153

第一节 教学目标概述153

一、教学目标的概念153

二、教学目标的功能154

三、教学目标的系统155

四、教学目标分类理论155

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施166

一、确立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166

二、目标表述的基本方法168

三、教学目标的实施程序171

第九章 教学原则172

第一节 教学原则概述172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172

二、提出教学原则的依据172

第二节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174

一、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174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175

三、启发性原则177

四、循序渐进的原则178

五、直观性原则179

六、巩固性原则180

七、因材施教的原则181

第十章 教学方法184

第一节 教学方法概述184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184

二、与“教学方法”有关的概念185

第二节 教学方法的分类及常用的教学方法186

一、教学方法的分类186

二、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86

三、几种主要的教学方法组合193

第十一章 教学评价196

第一节 教学评价概述196

一、教学评价概念196

二、教学评价功能199

三、教学评价类型200

四、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207

第二节 学生学业考评208

一、测验的质量指标208

二、试题的编制214

三、国外课业考评改革的趋势经验217

第十二章 教学模式219

第一节 教学模式概述219

一、教学模式的含义219

二、教学模式的构成219

三、教学模式的特点220

四、教学模式的选择和运用221

第二节 国外典型教学模式221

一、掌握学习模式221

二、发现学习模式223

三、程序教学模式225

四、范例教学模式227

五、最优化教学模式229

六、“非指导性”教学模式231

七、凯洛夫教学模式232

第三节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模式234

一、自学—辅导教学模式234

二、情境—陶冶教学模式236

三、示范—模仿教学模式238

四、目标—导控教学模式239

五、集体教学模式240

第十三章 教学工作基本环节241

第一节 教学组织形式241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和发展241

二、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教学244

三、教学的辅助形式247

四、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248

五、班级教学改革249

第二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250

一、备课250

二、上课253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257

四、辅导答疑257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258

第三编 教育主体261

第十四章 教师与学生261

第一节 教师261

一、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261

二、教师地位与作用267

三、教师职业素养269

四、教师劳动的特点277

第二节 学生278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278

二、学生的地位279

三、学生的发展280

第三节 师生关系282

一、师生关系结构282

二、师生关系的类型及对学生的作用284

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285

四、几种特殊儿童的教育(差异教育)286

第十五章 班主任工作292

第一节 班主任工作概述292

一、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任务292

二、班主任工作的地位与作用293

三、班主任素质的要求293

第二节 班集体的培养296

一、班集体的教育功能296

二、学生群体298

三、集体的发展阶段300

四、培养班集体的方法301

五、做好个别生的教育工作303

第三节 班主任工作内容和方法304

一、班主任工作的内容304

二、班主任工作的主要方法305

第四编 职业教育308

第十六章 职业教育概论308

第一节 职业教育概述308

一、职业教育概念308

二、职业教育的地位与任务310

三、我国职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311

第二节 职业教育的特点317

一、职业教育的总体特点318

二、职业教育各环节所表现出的特点319

第十七章 世界职业教育概况与发展趋势323

第一节 主要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概况323

一、主要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概况323

二、主要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主要特色324

第二节 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330

一、职业教育观念:大职业教育、终身教育331

二、职业教育结构:普职综合化、职业教育重心上移331

三、职教管理:法制化、协同化、柔性化、地方化332

四、发展途径:产学结合、国际合作333

五、发展目标:可持续发展333

六、培养目标:重视关键能力及创业能力的培养334

七、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现代化335

第五编 德育论336

第十八章 德育的任务和内容336

第一节 德育概述336

一、德育的概念336

二、学校德育的基本功能——人格塑造339

三、时代特征与学校德育339

四、当代学校德育问题与对策思路340

第二节 德育内容341

一、爱国主义教育341

二、革命理想与革命传统教育342

三、集体主义教育342

四、劳动教育343

五、民主、纪律与法制教育344

六、科学世界观和正确人生观教育344

七、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345

八、心理健康教育346

第十九章 德育过程、原则、方法和途径347

第一节 德育过程347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347

二、德育过程规律347

第二节 德育原则350

一、现实性与方向性相结合原则350

二、知行统一原则351

三、说理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352

四、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352

五、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353

六、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354

七、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355

八、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355

第三节 德育方法356

一、国内常用传统德育方法356

二、国内德育新方法360

三、国外德育新方法介绍362

第四节 德育途径367

一、教学367

二、班主任及班集体368

三、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组织的活动368

四、课外与校外活动368

主要参考文献370

后记37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