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人口与历史 中国传统人口结构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姜涛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7010027609
- 出版时间:1998
- 标注页数:356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37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人口与历史 中国传统人口结构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导论:走向结构研究1
1.1 长时段:中国传统时代2
1.2 有别于个人、事件史的历史结构研究4
1.3 传统人口结构:透析传统时代的棱镜6
2. “中国为人众”--传统人口的规模结构9
2.1 历代人口统计之谜10
表12
表2-1 中国历代户口统计12
2.2 传统人口规模结构的分期考察15
2.2.1 先秦时期16
表2-2 《帝王世纪》中的夏、商、西周三代人口21
2.2.2 从秦汉到隋唐36
表2-3 东汉户口的官方统计43
表2-4 南北朝户口的官方统计48
表2-5 隋唐时期户口的官方统计55
2.2.3 从两宋到民国57
表2-6 北宋户口的官方统计60
表2-7 宋金对峙时期的户口统计62
表2-8 明代户口的官方统计68
表2-9 清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人丁及田地数72
表2-10 清代官方的民数统计75
图77
图2-1 1651~1734年人丁、田地数的变动77
图2-2 清代官方的民数统计78
表2-11 民国时期的人口统计与估计79
表2-12 由1953年上溯至1900年的人口估计82
2.3 具有周期波动机制的增长型人口83
表2-13 1620~1990中国人口的变动83
表2-14 历代人口的估计84
图2-3 1620~1990中国人口及其增长率的变动88
图2-4 历代人口变动示意图89
3. 天颂西北,人满东南--传统人口的地域结构91
3.1 自然地理环境与传统人口分布92
3.1.1 天倾西北:自然地理大势93
图3-1 清代自然区划与人口流向96
图3-2 后天八卦方位图98
图3-3 汉代疆域与后天八卦99
表3-1 《说卦》后天八卦方位102
表3-2 当代中国三大自然区域的主要特征105
3.1.2 人满东南:环境制约人口106
表3-3 历代人口按自然区划的比较110
表3-4 宋金对峙时期南北方户数之比121
表3-5 清中叶南北方人口分布的变动121
表3-6 1912~1953年南北人口分布的变动122
3.2.1 政区沿革:从九州到十八省123
3.2 传统人口的政区结构123
表3-7 九州的演变125
表3-8 《禹贡》九州与八卦方位126
表3-9 历代政区的数量关系131
图3-4 中国历代人口分布重心的变动134
3.2.2 因地制宜:“冲繁疲难”四字诀134
表3-10 中国历代县户口数、每县平均户数及平均口数137
表3-11 宋代都城及部分府州县镇人口规模138
4. “三民居一,而五归农”--传统人口的城乡结构143
4.1 城市与乡村的对立统一144
4.2 城乡居民及其社会职业分工149
4.2.1 编户齐民:士农工商149
4.2.2 四民之外:贵族、贱民及其他158
4.3 人口城乡结构的稳定性问题161
4.3.1 历代人口城乡结构初探161
7.1 传统婚姻结构163
表4-1 清中叶杭州府人丁之城乡结构164
表4-2 清中叶湖州府人丁之城乡结构164
表4-3 施坚雅对晚清城市人口的估计165
4.3.2 “三民居一,而五归农”167
表4-4 清末部分地区四民人口比重169
表4-5 1949~1978年中国城市人口及非农业人口比重171
5. “田大半归富户,民大半皆耕丁”--乡村人口的阶级结构176
5.1 贫富分化与阶级划分177
5.2 阶级结构的宏观稳定性182
5.2.1 清代各时期的比较分析183
表5-1 1720~1750年代直隶获鹿县91甲土地占有分类187
表5-2 驻防吉林乌拉满洲兵丁的阶级结构189
表5-4 1905年直隶望都县5村土地占有状况190
表5-3 1871~1905年间各省佃户及无地户所占比重190
5.2.2 民国前后期的比较分析191
表5-5 1905~1924年昆山等县各类农户百分比的变动192
表5-6 1921~1927年佃农所占百分比192
表5-7 1925~1937年各地乡村阶级结构194
表5-8 1934年中国土地的分配194
表5-9 1933年广西农户土地占有分类196
表5-10 广西22县48村农户分类196
表5-11 土改前各地农村土地占有情况197
表5-1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占有状况的综合200
表5-13 土改前土地占有状况的统计分析201
5.2.3 乡村阶级结构稳定性原因探析202
表5-14 占有土地与家庭大小的关系206
5.3 对一种见解的质疑208
6.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传统人口的性别与年龄结构212
6.1 传统性别结构213
6.1.1 男女两性之别213
6.1.2 传统性别结构的历史考察216
表6-1 考古发掘所显示的男女性别比218
表6-2 《周礼》九州之男女性别结构219
表6-4 明代松江府男女人数及性别比的变动221
表6-3 明初洪武年间部分地区的人口性别比221
表6-5 清雍正十二年(1734)洛川县人口性别与年龄结构222
表6-6 清代乾隆年间(1749~1795)人口性别比223
表6-7 清代嘉庆年间(1799~1820)人口性别比223
表6-8 清代道光年间(1826~1845)人口性别比224
表6-9 清光绪初年青县人口性别比225
表6-10 清末宣统年间(1909~1911)的人口性别比228
表6-11 民国前期(1912~1928)的人口性别比230
表6-12 1932~1936年部分地区普查的性别比231
表6-13 中国传统人口性别比的变动232
6.2 传统年龄结构235
6.2.1 成年及老幼之分235
表6-14 历代法定成丁及老幼年龄246
6.2.2 传统年龄结构类型探析248
表6-15 桑德巴氏人口三分法249
表6-16 明初永州府人口性别与年龄结构250
表6-17 清乾隆年间(1748~1784)少年儿童人口比重252
表6-18 清嘉庆年间(1802~1816)少年儿童人口比重252
表6-20 清光绪初年青县少年儿童人口比重253
表6-19 清道光年间(1826~1837)少年儿童人口比重253
表6-21 1920~1939年部分乡村地区人口年龄结构254
表6-22 1932~1936年部分地区人口年龄结构254
表6-23 1947年部分省市人口年龄结构255
6.3 性别与年龄结构之间256
表6-24 中国传统人口少年儿童比重的变动256
表6-25 清光绪初年青县人口性别与年龄结构258
表6-26 清代中期部分地区人口性别与年龄结构259
表6-27 中国传统人口的性别与年龄结构260
7.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统人口的婚姻与家庭结构263
7.1.1 以?妾为补充的一夫一妻制264
7.1.2 法定婚龄的历史演变268
表7-1 1928~1933年16省乡村人口男女平均婚龄及出生率274
表7-2 云南呈贡结婚男女的初婚年龄275
表7-3 法定婚龄的历史演变276
7.1.3 实际婚姻状况277
表7-4 1912年9省市人口婚姻状况279
表7-5 民国时期部分地区的婚姻状况280
7.2 传统家庭结构283
图7-1 家庭类型结构示意284
图7-2 《周易·家人》卦286
表7-6 居延汉简所见戊卒家庭人口统计290
表7-8 七城郊和农村家庭类型结构的变化292
表7-7 咸丰十一年(1861)山东宁海州家庭类型结构292
7.3 家庭规模的历史演变293
7.3.1 八口之家:理想的家庭规模295
图7-3 八卦父母六子图298
7.3.2 五口之家:现实的平均户量299
7.3.3 历代户口及平均户量的考察301
表7-9 历代户口及平均户量302
表7-10 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各州户口305
表7-11 北宋崇宁元年(1102)各路户口306
表7-12 乾隆十八年(1753)各直省户口310
表7-13 嘉庆二十五年(1820)前后部分省区的户口312
表7-14 清代地方志所反映的户口状况313
表7-15 清光绪初年直隶青县的户口状况314
表7-16 民国元年、十七年及二十五年各省区平均户量315
表7-17 民国时期若干地区的家庭平均人口317
表7-18 1953~1982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平均户量的变动318
7.4 家族与世代间隔320
图7-4 本宗九族五服图326
图7-5 出嫁女为本宗降服图327
表7-19 1988~1989年15个村落姓氏家族人口比重328
8. 近代社会变迁与传统人口结构329
8.1 宏观结构方面的影响329
表8-1 1936年前各省乡村人口迁徙方向333
8.2 微观结构方面的影响334
9. 附录339
9.1 附录一 《帝王世纪》摘要--皇甫谧论夏殷周秦汉魏六代人口339
9.2 附录二 参考文献要目342
后记353
热门推荐
- 3310335.html
- 3723710.html
- 751322.html
- 1443269.html
- 2547896.html
- 2583940.html
- 2470074.html
- 1583668.html
- 2373889.html
- 245411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6543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431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2096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403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9822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1275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7705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153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532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70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