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环境微生物学 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环境微生物学 上
  • (美)Raina M.Maier Ian L.Pepper Charles P.Gerba编著;张甲耀,宋碧玉,郑连爽,安志东,章晓联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21619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60页
  • 文件大小:67MB
  • 文件页数:378页
  • 主题词:环境科学:微生物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环境微生物学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上册)1

关于作者1

译者序1

前言1

第1章 绪论1

1.1 导言1

1.2 历史回顾2

1.3 现代环境微生物学4

1.4 本教材的目的和编排6

第2章 环境中的微生物7

2.1 病毒8

2.1.1 历史性暴发事件与发现8

2.1.2 环境中土著的病毒种群9

2.1.3 病毒的区别特征及其进化11

2.1.4 结构和分类14

2.1.5 病毒的感染性本质17

2.1.6 病毒的代谢19

2.1.7 病毒的感染和复制方法20

2.2 细菌23

2.2.1 细菌的生活方式23

2.2.2 细菌的大小和形态24

2.2.3 细菌的类型26

2.2.4 细菌细胞的结构27

2.2.5 质粒-染色体关系33

2.2.6 细菌的代谢35

2.3 真菌39

2.3.1 真菌的生活方式39

2.3.2 真菌的分类多样性40

2.3.3 真菌的大小和外形41

2.3.4 真菌细胞的结构42

2.4 藻类44

2.5 原生动物45

2.5.1 原生动物的结构45

2.5.2 摄食机制47

2.5.3 繁殖周期48

2.5.4 生态学49

2.5.5 致病原生动物52

提问和疑难问题53

参考文献和推荐阅读材料53

第3章 细菌生长55

3.1 摇瓶纯培养条件下的生长56

3.1.1 迟缓期56

3.1.2 对数生长期57

3.1.4 死亡期61

3.1.3 稳定生长期61

3.1.5 基质浓度对生长的效应62

3.2 连续培养65

3.3 好氧条件下的生长68

3.4 在厌氧条件下的生长70

3.5 在环境中的生长72

3.5.1 迟缓期73

3.5.2 对数期74

3.5.3 稳定期和死亡期75

提问和疑难问题76

参考文献和推荐阅读材料76

第4章 陆地环境78

4.1 导言78

4.2 多孔性介质79

4.2.1 固相80

4.2.2 有机物85

4.2.3 液相87

4.2.4 土壤大气90

4.3 土壤和表土下环境90

4.3.1 表土91

4.3.2 渗流带94

4.3.3 饱和带95

4.4 多孔性介质中微生物的一般特征96

4.4.1 多孔性介质中微生物的分布97

4.4.2 多孔性介质中细菌的代谢状态98

4.5 多孔性介质中的微生物活动99

4.5.1 表土形成中的微生物作用99

4.5.2 营养物循环中微生物的作用101

4.5.3 微生物在生物修复消除污染中的作用101

4.5.4 微生物在城市垃圾处置中的作用101

4.6 表土中的微生物102

4.6.1 细菌102

4.6.2 真菌105

4.6.3 藻类106

4.6.4 原生动物106

4.7 表土下浅层环境中的微生物107

4.8 表土下深层环境中的微生物111

4.8.1 深渗流带的微生物112

4.8.2 深饱和层中的微生物113

提问和疑难问题116

参考文献和推荐阅读材料117

第5章 空气微生物学119

5.1 导言119

5.2 空气传播的重要病原体119

5.3 空气传播的重要毒素122

5.4 生物气溶胶的特征124

5.5 大气125

5.6.1 发射126

5.6 空气微生物生物学传播途径126

5.6.2 传播129

5.6.3 沉降130

5.7 数学模型133

5.7.1 点源模型134

5.7.2 面源模型135

5.7.3 室内空气模型137

5.8 收集生物气溶胶的采样装置137

5.8.1 冲击138

5.8.2 碰撞139

5.8.3 离心140

5.8.4 过滤和沉降140

5.9 空气中微生物的存活141

5.9.2 温度142

5.9.3 辐射142

5.9.1 相对湿度142

5.9.4 O2、OAF和离子143

5.10 户外空气微生物学143

5.10.1 农业144

5.10.2 废物处置146

5.10.3 细菌武器147

5.11 户内空气微生物学149

5.11.1 建筑物149

5.11.2 宇宙飞行150

5.11.3 公共卫生151

5.11.4 医院和实验室151

5.12 生物气溶胶的控制152

5.12.1 通风152

5.12.2 过滤152

5.12.3 灭菌控制153

5.13.1 生物安全柜154

5.12.4 隔离154

5.13 实验室中的生物安全性154

5.13.2 生物安全实验室161

5.13.3 生物介质分级163

5.14 相关的其他领域164

提问和疑难问题164

参考文献和推荐阅读材料165

第6章 水和极端环境168

6.1 导言168

6.2 水环境中的微生物生境168

6.2.1 浮游生物环境168

6.2.2 湖(海)底生境170

6.2.3 微生物聚丛172

6.2.4 生物膜174

6.3.1 淡水环境176

6.3 水环境176

6.3.2 微咸水体186

6.3.3 海水187

6.3.4 地下水191

6.4 极端环境决定性因素191

6.4.1 气—水界面192

6.4.2 高温192

6.4.3 高溶质193

6.4.4 低pH194

6.4.5 高压194

6.4.6 无营养水194

6.5 最新研究的水生微生物195

6.5.1 大海洋细菌195

6.5.2 水生微生物——未来的食品196

提问和疑难问题197

参考文献和推荐阅读材料198

第7章 微生物迁移201

7.1 导言201

7.2 影响微生物迁移的因素202

7.2.1 微生物过滤202

7.2.2 生理状态204

7.2.3 微生物吸附——细胞表面特性的影响206

7.2.4 pH对微生物迁移的影响214

7.2.5 离子强度对迁移的影响215

7.2.6 细胞附属物218

7.2.7 沉淀219

7.2.8 水文地质因素219

7.2.9 接入微生物的存活和活性223

7.3 影响DNA迁移的因素225

7.4.1 超微细菌226

7.4 促进微生物迁移的新方法226

7.4.2 表面活性剂227

7.4.3 基因转移228

7.4.4 其他的设想229

7.5 研究迁移的方法229

7.5.1 柱230

7.5.2 渗滤仪232

7.5.3 野外研究233

7.5.4 示踪剂236

7.6 微生物迁移模型237

7.6.1 平流-弥散模型238

7.6.2 过滤模型239

提问和疑难问题239

参考文献和推荐阅读材料240

8.1 土壤和沉积物244

8.1.1 表层土壤采样技巧和方法244

第8章 环境样品采样和处理244

8.1.2 地下采样技巧与方法247

8.1.3 样品的处理与保存249

8.2 水256

8.2.1 采集水样的技巧和方法256

8.2.2 病毒分析的水样处理256

8.2.3 检测细菌的水样处理260

8.2.4 寄生原生动物检测的水样处理261

8.3 黏染物中微生物的检测264

提问和疑难问题265

参考文献和推荐阅读材料266

第9章 显微技术268

9.1 显微术的历史268

9.2 显微术的原理268

9.3.1 显微镜的类型271

9.3 基本显微技术271

9.3.2 显微观察的样品制备274

9.4 原位土壤显微术276

9.5 应用分子探针和落射荧光显微术的原位检测276

9.6 细菌直接计数278

9.7 使用显微计数估算生物量281

9.8 高级显微技术282

9.8.1 偏光显微术282

9.8.2 电子显微术284

9.8.3 共焦扫描显微术289

9.8.4 摄影289

9.8.5 其他成像系统289

提问和疑难问题290

参考文献和推荐阅读材料291

10.1.1 计数和分离技术292

10.1 细菌计数的培养方法292

第10章 培养方法292

10.1.2 平板法293

10.1.3 最大概率数法297

10.2 细菌培养基299

10.3 真菌培养方法307

10.4 藻类和蓝细菌的培养方法308

10.5 细胞培养——检测病毒的基础309

提问和疑难问题316

参考文献和推荐阅读材料316

第11章 生理学方法318

11.1 导言318

11.2 纯培养微生物活性测定319

11.2.1 基质消减319

11.2.2 末端电子受体324

11.2.3 细胞量328

11.2.4 CO2释放329

11.3 适于测定环境样品活性方法的选择331

11.4 碳呼吸333

11.4.1 实验室和野外研究中呼吸作用气体(CO2和O2)的测定333

11.4.2 呼吸测定在环境微生物学中的应用336

11.4.3 测定异养潜力的示踪剂研究344

11.4.4 作为微生物活性指示物的厌氧呼吸346

11.5 放射性标记示踪物掺入细胞大分子347

11.5.1 胸腺嘧啶掺入DNA348

11.5.2 亮氨酸掺入蛋白质349

11.6 腺苷酸能荷349

11.7 酶分析351

11.7.1 脱氢酶分析352

11.7.2 酯酶分析355

提问和疑难问题355

参考文献和推荐阅读材料35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