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媒介批评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刘建明等著 著
- 出版社: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1062492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729页
- 文件大小:79MB
- 文件页数:741页
- 主题词:传播媒介-批评-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媒介批评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从邸报禁令到民国报灾1
第一节 王朝对报纸的控制1
一、宋代邸报的“有误编修”1
二、元、明两朝的抄传禁令9
三、清代提塘小报的禁忌15
第二节 外报的“格物致知”18
一、对华外报的自我定位18
二、对“报道公正”的标榜21
三、外报对《京报》的非议23
第三节 国人新报初期的报业观25
一、外报译者的“夷情备采”25
二、新报的耳目与喉舌说31
三、革命派的“经世救时”论39
四、清末报案与报律钳制49
五、报人笔战与民国报灾53
第二章 三民主义的宣传方略59
第一节 孙中山的先知先觉说59
一、三民主义的办报宗旨60
二、报纸鼓吹要造成群力65
三、从争自由到“用不着自由”69
四、党化教育与党义宣传74
第二节 于右任为民请命而办报78
一、再造神州的言论机关78
二、为民敢呼敢言的报纸82
三、戮力同心,为民“立政”87
四、报刊批评的“三化”观念92
第三节 章士钊及退出《民立报》95
一、关于“政党政治”的争论96
二、《独立周报》与《甲寅》的超然立场99
三、倡导言论自由的法律保护102
四、后《甲寅》的复古与倒退106
第四节 朱执信痛批报刊谬论112
一、斥君主立宪与开明专制113
二、驳谬论,捍卫民国精神118
三、朱执信、章士钊与调和论123
四、厘清对社会主义的曲解128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的报刊思潮133
第一节 陈独秀的办报立场133
一、“俗话报主义”与“长舌”说134
二、对两种报刊的鲜明褒贬137
三、为言论自由而战斗142
四、马克思主义报刊思想的踪迹147
第二节 李大钊的新闻观153
一、《晨钟》之声,青年之舌153
二、思潮激战与《甲寅》的调和之美156
三、言论之权威,示良知之自由161
四、新闻是鲜活的历史171
第三节 《新青年》的功绩与社会评价175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175
二、《新青年》转向的惊雷180
三、《新青年》的名气是炒作出来的吗?183
第四节 劳工革命家的报刊思想188
一、毛泽东“呼声革命”的转变188
二、周恩来的报格与报风论197
三、瞿秋白眼中的革命罗针206
第五节 对“赤化”宣传的杀戮209
一、李大钊为赤旗而就义210
二、因“赤化”殉难的邵飘萍214
三、林白水抨击“讨赤”而献身219
第四章 国统区的言论管制与新闻抗争227
第一节 蒋介石的新闻控制与围剿227
一、“党义说”与《中央日报》危机227
二、新闻出版专制与文坛血溅234
三、国共两党的舆论战241
四、《中央日报》改革与蒋介石的感叹251
五、蒋介石的新闻观点255
第二节 宣传要员的文宣管理261
一、开明的文宣管理者邵力子262
二、程沧波也谈“党与人民的喉舌”267
三、张道藩文宣方针的两面性272
四、三民主义新闻理论家马星野276
第三节 思想独裁下的重大报案285
一、成舍我的牢狱之灾286
二、《新月》与言论专制的对抗292
三、陈独秀、章士钊的抗辩295
四、封杀浪尖上的邹韬奋298
五、民营报纸的“反骨”305
第四节 《大公报》的“四不”与夹缝生存311
一、《大公报》的历程与声誉311
二、国士的“文人论政”机关316
三、“四不”与“四独”的办报立场319
四、小骂大帮忙的夹缝生存322
五、蒋介石对《大公报》的挤压328
第五章 民国知识界的报刊睿见330
第一节 新闻学者对报刊流弊的揭露330
一、徐宝璜在《新闻学》中的忠告330
二、戈公振对中外报刊的针贬339
三、黄天鹏对公器和公德的呼唤348
四、谢六逸笔下批判报刊堕落现状354
第二节 蔡元培论报刊与新闻学理360
一、“记注”与“据事直书”361
二、报刊的“三弊”与三“要务”365
三、北大岁月中的新闻学情结367
四、报刊思想的革命倾向371
第三节 胡适报刊思想的多次转变376
一、从不谈政治到热衷政治377
二、报刊的伦理责任论386
三、从谴责言论专制到“容忍不自由”391
第四节 鲁迅对媒介时弊的剖析396
一、报刊的帮闲与龌龊灵魂397
二、“有闻必录”与“笔舌杀人”403
三、电影的宣传、煽动与社会意义406
四、剥下广告与文奴的画皮409
第六章 中共党报初期的批评与发展415
第一节 党报职能与性质的确立415
一、党报的职能定位论416
二、党报的性质定位论434
三、对党报战斗性的认识445
四、肃清和抵制假新闻运动451
第二节 党报批评的机构与机制457
一、党报批评的机构与实施458
二、党报批评的制度与机制464
第三节 党报批评的方式及其发展469
一、事先审查与事后追惩469
二、阶级分析与哲理分析471
第七章 新中国媒介转型的思想冲突479
第一节 建立媒介新体制的曲折探索479
一、新中国媒体变革的思想波动479
二、媒介体制变革的基本方针484
三、党报思想与《真理报》的影子488
第二节1956年党报的改革创新492
一、《人民日报》的改革思路492
二、《人民日报》的改革成果496
三、新旧报刊观念的交替499
第三节 国家高层领导的新闻思想504
一、毛泽东的“阶级斗争工具”论505
二、刘少奇的“客观与立场”论508
三、邓小平、胡耀邦的“新闻工作指导论”511
第四节 新闻机构主持者的新闻观念515
一、陆定一论报纸的宣传方针515
二、邓拓的办报经验谈521
三、陶铸谈党报的特点、作用与任务528
第五节 新闻报道的学术争鸣532
一、“新闻真实”的歧义532
二、关于报纸属性的争论539
第六节 政治运动中的媒介批判543
一、电影《武训传》批判的政治帽子543
二、新闻界的鸣放与“反右”斗争549
三、对“大跃进”媒体浮夸的反思554
第八章 “文化大革命”中的媒介大批判562
第一节 媒介大批判的发动562
一、姚文元与张春桥的政治投机562
二、对《海瑞罢官》的歪曲与诬陷566
三、对北京市委及其报刊的攻击571
第二节 媒介大批判的夺权阴谋575
一、向新闻界夺权的纲领575
二、媒介批判与夺权的马前卒579
三、“造谣批判”与谣言新闻583
第三节 媒介批判与反批判的斗争586
一、媒介大批判的“四无”586
二、干部群众的媒介反批判588
三、中央某些领导的正确声音593
四、天安门事件报道中的尖锐斗争598
第九章 改革开放后媒介批评的新生603
第一节 媒介批评兴起的新环境603
一、观念革新与经济变革催发媒介批评603
二、媒介实践推动媒介批评的发展608
三、媒介批评正确方针的形成611
第二节 电影《苦恋》的批判风波613
一、对《苦恋》两种相反的评价613
二、军报对《苦恋》的凌厉批判616
三、《苦恋》批判引起的各种反响618
四、来自胡耀邦、邓小平的声音620
第三节 舆论监督的批评诉求623
一、两种不同的舆论监督观623
二、舆论监督理论发展的障碍627
三、舆论监督呼唤“公共领域”的构建630
第四节 “媒介商品性”的批评与反批评634
一、商品观与宣传观的对立634
二、“媒介商品性”提法的普及638
第五节 倡导“新闻专业主义”640
一、抨击传媒职业道德的滑坡641
二、寻找媒介自救的药方646
三、媒介道德建设与媒介批评目标648
第十章 台湾媒体与媒介批评的转向650
第一节 台湾报史与报刊的反日斗争650
一、台湾的中国报刊传统650
二、日文报纸的内耗与反暴652
三、《台湾民报》的反日立场654
第二节 光复后的媒体658
一、新闻界的复杂、混乱局面658
二、“二二八”事件中的报刊659
三、小撮暴民对媒体的控制662
第三节 国民党退台后的报禁663
一、党国控制的报业与电视664
二、“报禁”与“文化大清洗”667
三、《自由中国》与《美丽岛》事件670
四、新闻评议组织的出现675
第四节 报禁后的媒介议题转变677
一、报禁的解除与媒介激变677
二、媒介批评家的反思680
三、政治势力对媒体的争夺684
第十一章 香港的媒介事件与媒介批评689
第一节 香港回归前的媒介风暴689
一、港英政府治下的媒体冲突689
二、回归前后的政治与黄色风波692
第二节 媒介事件与媒介批评的母题694
一、对报刊“苹果化”的抨击695
二、对“狗仔队”记者的斥责699
三、“煽色腥”与传媒操守701
四、媒介事件及社会反响704
第三节 媒介批评的多重力量708
一、市民媒介批评的主动性709
二、社会团体的媒介教育710
三、新闻行业组织的呼声与自律711
四、名流与批评家的理性分析715
参考文献718
热门推荐
- 516015.html
- 2892071.html
- 3666710.html
- 1253006.html
- 951110.html
- 2379539.html
- 2714062.html
- 451547.html
- 2656235.html
- 34345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456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862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088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2082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116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42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81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097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4462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55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