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王明初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266573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20页
- 文件大小:134MB
- 文件页数:333页
- 主题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师范大学-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1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1
二、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创立者4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5
一、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5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基础上的发展9
三、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11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结构14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14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部结构17
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18
四、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22
第一节 党的思想路线的历史发展22
一、毛泽东提出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2
二、邓小平概括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4
三、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26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精髓的科学表述28
一、毛泽东思想的精髓28
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29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29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精髓中的几个著名论断31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1
二、“三个有利于”是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33
三、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34
第二章 社会主义本质37
第一节 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37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问题37
二、“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38
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相互关系40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认识过程42
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社会主义的描述42
二、列宁认识社会主义的科学思维方法44
三、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反思46
四、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48
第三节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50
一、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50
二、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理论特点53
三、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重大意义55
四、“社会和谐理论”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发展57
第三章 当代中国基本国情60
第一节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60
一、对社会发展“急于求成”的历史反思60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63
三、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66
第二节 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68
一、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68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70
三、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72
第三节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前国情与前瞻75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性巨变75
二、当前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78
三、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发展全局79
第四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81
第一节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81
一、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路线81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和简明概括84
三、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86
第二节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88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纲领88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纲领90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纲领92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纲领93
第三节 坚持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96
一、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96
二、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98
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99
第五章 社会主义改革101
第一节 社会主义改革的必然性101
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局限性101
二、时代主题转换给社会主义提出的新课题103
三、改革是克服旧体制弊端以顺应时代潮流的唯一选择106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108
一、改革也是一场解放生产力的革命108
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110
第三节 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目标、原则和路径选择112
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目标112
二、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主要原则116
三、渐进式: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路径选择117
四、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中的经验教训122
第六章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126
第一节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126
一、“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提出126
二、“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含义和特点128
三、战略重点和发展方针129
第二节 “西部大开发”及其他区域发展战略132
一、“两个大局”思想与“西部大开发”战略132
二、当前我国主要的区域发展战略135
第三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37
一、前“两步”战略目标的实现137
二、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和特点139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部署141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143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46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46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146
二、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147
三、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150
四、努力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152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54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154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和基本特征156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157
第三节 增强发展协调性 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159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159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161
三、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63
四、加强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165
五、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166
六、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167
七、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169
八、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170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172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172
一、人民民主专政172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75
三、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77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79
五、基层群众自治制度181
第二节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要求182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182
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185
三、在深化改革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189
第三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切实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190
一、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190
二、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192
三、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93
四、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194
五、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195
六、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196
第九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198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198
一、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198
二、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00
三、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203
第二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内容204
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204
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206
三、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210
第三节 加强文化建设 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213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213
二、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215
三、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216
四、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218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220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性220
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220
二、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225
三、和谐社会建设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添了新内容227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228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228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主要途径230
第三节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全面改善人民生活233
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33
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234
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235
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236
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237
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238
第十一章 “一国两制”与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239
第一节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239
一、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由来239
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方式选择242
三、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243
第二节 “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与实践245
一、“一国两制”的含义和特征245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247
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成功实践249
第三节 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完全统一252
一、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252
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253
三、“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255
四、以《反分裂国家法》维护国家统一256
第十二章 国际环境和对外开放259
第一节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259
一、20世纪回顾: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259
二、邓小平关于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及其意义261
三、新世纪展望: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262
第二节 对外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263
一、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263
二、对外开放是世界各国实现现代化的成功经验266
三、扩大对外开放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268
四、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270
第三节 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过程和新世纪的开放战略271
一、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271
二、新世纪面临的机遇与挑战273
三、充分发挥中国在国际性、区域性合作组织中的作用275
第十三章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78
第一节 我国外交政策的历史发展和基本目标278
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历史回顾278
二、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281
三、结论与承诺:走“和平发展”道路283
第二节 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方针和精神284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84
二、党际关系四项原则286
三、处理国际事务的主要方针和精神289
第三节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291
一、国际新秩序的总体目标291
二、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293
三、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295
四、共同构建“和谐世界”296
第十四章 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299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299
一、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299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301
三、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302
四、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304
五、人民军队与国防建设306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307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307
二、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309
三、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311
第三节 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推进党的建设313
一、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313
二、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315
三、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工作部署316
后记320
热门推荐
- 854265.html
- 75317.html
- 3347723.html
- 874767.html
- 1003176.html
- 2095582.html
- 2974071.html
- 3480014.html
- 2681041.html
- 9996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6628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9764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000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698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542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7868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451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890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437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85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