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穿越视听时空 广播电视传播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穿越视听时空 广播电视传播论
  • 蔡凯如,黄勇贤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新华出版社
  • ISBN:7501160740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442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469页
  • 主题词:广播电视(学科: 传播学 学科: 研究) 广播电视 传播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穿越视听时空 广播电视传播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编 传播形态论3

第一章 广播电视的传播形态3

第一节 广播电视媒介的形态构成3

第二节 广播电视媒介的生存原则5

一、相对的便利性原则6

二、兼容性原则6

四、可靠性原则7

五、可感知性原则7

三、复杂性原则7

第三节 广播电视媒介的传播特征8

一、传播的流动与控制8

二、传播的呈现与确定9

三、传播的接收与限制10

第四节 广播电视媒介形态变化的原则与趋势12

第二章 广播电视传播形态的嬗变14

第一节 新的冲击与挑战14

第二节 嬗变中的广播电视15

一、生存状态的变化15

三、传输手段的变化16

二、传播方式的变化16

四、接受形式的变化17

第三节 新的思维方式与新的传播观念18

一、新的思维方式18

二、新的传播观念19

三、新的知识储备20

第三章 中国广播电视的文化形态21

第一节 中国广播电视的文化形态21

一、作为舆论工具的广播电视21

二、作为信息媒介的广播电视22

三、作为交流渠道的广播电视23

四、作为舆论监督的广播电视24

五、作为教育载体的广播电视25

六、作为社会论坛的广播电视27

七、作为服务中介的广播电视27

八、作为空中艺苑的广播电视27

第二节 中国广播电视的文化特征28

一、体现文化传统的传播思想28

二、符合思维习惯的叙事方式29

三、标志民族文化的语言范式29

四、源于现实生活的传播内容29

第三节 中国广播电视面临严峻挑战30

五、顺应交流需要的传播方式30

第四节 中国广播电视的文化拓展31

一、由国内传播向国际传播拓展32

二、由单一传播向多元传播拓展32

三、由事业型传播向产业型传播拓展33

四、在两种制度共存、两种文化体系并立、中国加入 WTO 的现实背景下实践中国广播电视的文化发展战略34

第二编 传播阶段论37

第四章 广播电视传播阶段研究的必要性37

第一节 广播电视传播与社会发展的关联37

一、广播电视的产生与发展是科技进步的结果38

二、广播电视传播与政治格局变化相互作用40

三、广播电视传播发展与社会经济力量直接关联43

四、广播电视传播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45

第二节 广播电视传播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点45

一、广播电视传播理念的阶段性特点46

二、广播电视节目形态的阶段性特点46

三、广播电视运作机制的阶段性特点47

四、广播电视力量结构变化的阶段性特点48

第五章 广播电视传播阶段界定的依据50

第一节 关于几种阶段界定方式的探讨50

二、技术革新界定法51

一、媒介力量结构变化界定法51

三、节目发展界定法53

四、管理体制界定法54

第二节 探求新的阶段界定标准56

一、阶段界定的研究观点56

二、确立新的阶段界定标准58

第三节 以社会功能为标准的阶段界定61

一、广播电视传播的准备时期61

二、广播电视传播的早期61

五、商业化时期的广播电视62

四、冷战时期的广播电视62

三、二战期间的广播电视62

六、全球化时期的广播电视63

第六章 广播电视传播的阶段性发展64

第一节 世纪之初及一战后十年——广播电视传播的准备时期64

一、历史背景65

二、传播发展概况66

三、总体特征68

第二节 经济萧条时期——广播电视传播初显娱乐与宣传功能70

一、历史背景70

二、传播发展概况71

三、典型事件74

四、总体特征75

第三节 二战期间——广播电视成为战时宣传利器77

一、历史背景77

二、传播发展概况78

三、典型事件82

四、总体特征83

第四节 冷战时期——广播电视传播凸显政治斗争功能84

一、历史背景85

二、传播发展概况86

三、典型事件88

四、总体特征89

第五节 商业化时期——广播电视经济功能与娱乐功能的扩张90

一、历史背景91

二、传播发展概况91

三、典型事件93

四、总体特征94

第六节 全球化时期——广播电视作为全球化的工具95

一、历史背景96

二、传播发展概况97

三、典型事件99

四、总体特征100

第一节 开放与民主性传播的反思102

第七章 广播电视传播阶段发展的反思102

第二节 文化性的反思105

第三编 传播角色论111

第八章 广播传播角色111

第一节 广播播音员的角色要求111

一、语音的要求112

二、个性风格的要求112

三、知识积累的要求112

四、生活经验的要求112

一、广播记者地位的沉浮113

第二节 广播记者的地位与任务113

二、广播记者的基本任务114

第三节 广播编辑和导播115

一、广播编辑工作的地位115

二、广播编辑的工作特征116

三、广播节目导播的职责121

第四节 广播节目主持人123

一、主持人与节目的关系124

二、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作用124

三、主持人的形象构成要素126

四、主持人的能力修养127

一、节目制片人的起源和定义130

第九章 电视传播角色130

第一节 节目制片人130

二、成功的制片人132

三、制片人制还有待完善134

第二节 电视节目主持人136

一、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起源和定义136

二、节目主持人的重要性139

三、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要素140

第三节 电视编导与摄像143

一、电视编导的角色要求143

二、电视摄像的角色要求144

第十章 广播电视受众146

第一节 广播电视受众的特点146

一、广泛性、数量众多146

二、层次丰富、类型多样147

三、接受传播的随意性147

四、模糊性147

五、地域性148

第二节 广播电视受众的心理行为148

一、获取信息,消除不确定性148

二、消遣娱乐,追求轻松的感觉149

三、参与心理,掌握主动权150

四、求新求变的不满足151

五、求快,以时间消灭空间152

六、认同心理,关注自身152

七、关注世界与社会责任感的回归153

第三节 特殊广播电视受众的镜像154

一、大学生的耳朵154

二、电视陪伴下的少年儿童155

三、需要关怀的老年人156

第四节 广播电视受众的主体性探析157

一、使用广播电视媒介的目的性157

二、解读文本的多样性158

三、参与广播电视传播的能动性160

第四编 传播节目论(上)163

第十一章 电视新闻报道的思维方式163

第一节 蒙太奇思维的特征164

一、蒙太奇思维的整合性特征164

二、蒙太奇思维的有机性特征165

三、蒙太奇思维的有序性特征165

第二节 蒙太奇思维的功能165

一、蒙太奇思维有助于启发电视记者的创新意识165

第三节 蒙太奇思维在电视新闻中的运用166

三、蒙太奇思维有助于指导电视新闻声画的组接166

二、蒙太奇思维有助于推动新闻事实材料的整合166

第十二章 电视新闻节目的系统创新169

第一节 电视新闻节目生产系统169

第二节 电视新闻节目的定位系统172

第三节 电视新闻节目的受众系统175

第十三章 电视节目生产的分级格局179

第一节 电视分级格局的产生179

第二节 电视分级格局的节目特征182

第三节 电视分级格局的制作阶段184

第四节 电视分级格局的传输阶段186

第五节 电视分级格局的营销阶段187

第六节 电视分级格局的效应190

第四编 传播节目论(下)197

第十四章 对电视娱乐节目的文本分析197

第一节 电视娱乐节目的基本类型197

一、综艺类娱乐节目198

二、音乐类娱乐节目199

三、娱乐资讯节目200

四、谈话类娱乐节目201

五、游戏类娱乐节目205

第二节 电视娱乐节目的特点210

第十五章 电视娱乐节目与大众文化215

第一节 狂欢节式的快感217

一、关于“狂欢节”217

二、万众同乐的电视娱乐节目218

第二节 观众平等参与的舞台222

一、等级秩序的消失222

二、电视娱乐节目的参与性224

第三节 浓郁的商业属性228

一、大众文化的商品化与娱乐节目的收视率229

二、大众文化的机械复制和标准化与娱乐节目的类型化230

第十六章 电视娱乐节目与大众的日常生活234

第一节 娱乐仪式化过程的消解235

第二节 游戏的真实236

第三节 窥视的窗口240

第五编 传播伦理论247

第十七章 广播电视传播伦理学的源起与界定247

第一节 广播电视传播伦理的源起247

一、广播电视传播伦理源起的现实背景248

二、广播电视传播伦理源起的理论环境250

三、广播电视传播伦理的发展机制252

第二节 广播电视传播的基本道德问题253

一、对独立与平等的追求254

二、伴随媒介权力的媒介责任257

三、隐私危机强化尊重原则260

四、暴力和色情考验媒介良知261

五、国家安全问题与媒介义务263

第十八章 中西广播电视传播伦理比较265

第一节 西方广播电视传播的伦理支持266

一、作为行动指南的“波特图示”266

二、“中庸之道”与媒介的平衡适当性选择267

三、“绝对命令”与媒介的良心与义务选择269

四、“功利主义”与媒介的利益最大化选择270

第二节 中国广播电视传播的伦理支持271

一、中国现代新闻传播的伦理思想传统271

二、社会主义广播电视传播伦理与道德建设272

第三节 中西广播电视传播伦理的评价及比较273

一、权利与义务的不同侧重273

二、个人与国家的不同基础274

三、法治与人治的不同载体275

第十九章 广播电视传播对社会伦理的影响机制276

第一节 广播电视影响伦理观念的立足点276

一、社会角色与伦理道德的互动277

二、广播电视媒介如何界定社会角色278

第二节 广播电视影响社会伦理观念的主要方式280

一、社会环境与伦理道德的互动280

二、“媒介环境”对真实环境的取代及其后果281

第二十章 广播电视传播与社会伦理道德的互动283

第一节 广播电视传播与伦理道德的共生与互动283

一、伦理道德是广播电视媒介行为自律的基本准则283

二、电视的社会教化功能与伦理道德的契合284

第二节 广播电视传播与伦理道德的矛盾冲突286

一、广播电视传播全球化带来伦理观念的全面冲撞286

二、电子传播技术进步与社会伦理发展进程的脱节291

三、广播电视传媒对伦理道德的直接背离292

第三节 传播与伦理互动关系的制约因素294

一、传播技术与伦理观念294

二、经济利益与道德原则297

三、受众分群与传播效果299

第四节 中国传媒伦理道德状况评价303

一、传媒道德自律的局限性与社会力量他律的必要性303

二、对于中国建构转型期社会传播伦理观念的借鉴305

第二十一章 广播电视传播伦理道德的法制化趋势306

第一节 大众传播行为规范法制化的必然性306

二、商业经营与社会监督的必然307

一、国家调控与新闻自律的必然307

三、公众舆论与媒介责任的必然308

第二节 广播电视传播法规的主要实践及其意义309

一、国际性电子传媒法规309

二、无线电广播法规311

三、电视传播法规312

第三节 道德自律与法制他律的互补313

第四节 建构大众传播时代新的广播电视传播伦理体系315

一、广播电视传播伦理与道德共同着手的构想316

二、广播电视传播伦理意识结构的现代转变317

三、转型期社会广播电视传播的伦理需要319

第六编 传播机制论325

第二十二章 广播电视管理体制325

第一节 广播电视体制的建立与发展326

一、广播电视体制的总体描述326

二、不同广播电视体制的理论依据328

三、政治经济对广播电视体制的影响330

四、文化传统对广播电视体制的影响331

第二节 中西广播电视管理体制比较332

一、法律管理体制332

二、政府管理体制334

三、内部管理体制336

第三节 中西广播电视经营体制分析338

一、广播电视经营体制的基本状况339

二、资本组合与营运水平的提高340

三、专业化分工与协作342

四、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元化经营346

第二十三章 中国广播电视管理体制改革取向348

第一节 中国广播电视体制面临的挑战348

一、资本经营的增长349

二、文化信息的扩张351

第二节 中国广播电视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展望352

一、解决四大瓶颈,开创中国广播电视体制改革的前提353

二、充分利用过渡期,实现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355

三、深化体制改革,全面增强综合实力356

第二十四章 广播电视资本经营361

第一节 资本经营是世界各国广播电视业的主流361

一、资本经营理念的提出361

二、广播电视媒体对资本经营的内在要求362

三、广播电视资本经营的现实意义363

第二节 广播电视资本经营方式365

一、广播电视资本的筹措365

二、广播电视资本的经营方式366

一、网络资源368

第三节 利用媒介资源进行资本经营368

二、信息资源369

三、广告资源370

四、节目资源371

五、频道(率)资源372

六、技术资源372

七、服务性资源373

第一节 新的广播电视媒介视角377

一、广播电视环境论的产生377

第二十五章 广播电视的传播环境377

第七编 传播环境论377

二、广播电视传播环境的系统结构379

三、研究广播电视传播环境的意义381

第二节 新媒介环境下的广播电视384

一、社会环境与广播电视384

二、广播电视与权能环境385

三、广播电视与文化环境387

四、广播电视与市场环境388

五、广播电视与技术环境390

第一节 海外传媒介入中国广播电视市场的动因393

一、海外传媒介入中国广播电视市场的外在动因393

第二十六章 中国广播电视市场面对的海外传媒环境393

二、海外传媒介入中国广播电视市场的内在动因399

三、海外传媒介入中国广播电视市场的潜在动因404

第二节 海外传媒介入中国广播电视媒介市场的动态409

一、海外传媒集团介入中国的历程演进409

二、海外传媒介入广播电视媒介的法理依据和准入原则411

三、海外传媒介入中国广播电视市场的模式413

四、海外传媒介入中国广播电视市场的新特点419

五、海外信息的输入与输出比较421

一、跨国传播竞争的机遇424

第三节 海外传媒介入中国广播电视市场的影响424

二、跨国传播竞争的挑战425

第二十七章 中国广播电视市场应对海外传媒介入的策略431

第一节 中国广播电视市场应对海外传媒介入的文本策略431

一、减小国内外信息落差431

二、增强节目“走出去”意识432

三、加快新闻传媒技术创新434

第二节 中国广播电视市场应对海外传媒介入的产业策略435

一、资产重组和媒介经营435

二、多元化战略和多媒体融合437

第三节 中国广播电视市场应对海外传媒介入的文化策略438

后记44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