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中国群体性事件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当代中国群体性事件研究
  • 郭云龙著 著
  • 出版社: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1054407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77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392页
  • 主题词:治安管理-群体-紧急事件-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当代中国群体性事件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群体性事件概述1

第一节 群体性事件的概念1

一、群体性事件的词义理解2

二、对群体性事件的多种界定2

三、群体性事件的定义4

四、群体性事件的表现形式6

五、科学界定群体性事件的意义8

第二节 群体性事件的特征11

一、聚集形成群体11

二、目标诉求一致12

三、行为方式激烈13

四、危害后果严重13

五、主体结构复杂14

六、群体关系松散14

七、矛盾性质交错15

八、预防处置困难16

第三节 群体性事件的类型17

一、以参与者人数为标准17

二、以参与者社会身份为标准18

三、以事件产生的原因和目的为标准21

四、以是否违犯法律为标准23

五、以事件发生和影响的范围为标准25

六、以有无事先策划和组织准备为标准26

第四节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和一般过程27

一、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28

二、当前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具体诱因31

三、群体性事件的一般过程34

第二章 群体性事件的现状和趋势37

第一节 中国的社会历史时期37

一、我国社会正处于矛盾凸现的社会转型时期38

二、正确认识我国的历史阶段和国情42

三、正确认识我国的社会矛盾和解决方式45

第二节 当前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48

一、数量明显增多,规模不断扩大,持续时间延长49

二、行为方式日趋激烈,后果更为严重50

三、组织更为严密,核心相对稳定51

四、涉及领域更为广泛,主体成分愈加多元化53

五、敌对势力、敌对分子插手增多54

六、绝大多数参与者是人民群众,总体仍属于人民内部矛盾55

七、许多问题与管理者有关56

八、对社会和谐发展造成重大影响57

第三节 正确把握群体性事件中的几个关系59

一、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59

二、群体性事件的消极作用和积极作用61

三、群体性事件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62

四、群体性事件中体现的发展不足与公平不足64

五、群体性事件的“治标”与“治本”66

第三章 群体性事件的社会经济背景68

第一节 经济结构改变导致的社会分化68

一、市场经济体制造就了新的不同利益主体68

二、主要社会群体出现弱势化、边缘化倾向72

第二节 贫困人口增加78

一、贫困人口的现状79

二、城市的贫困人口81

三、农村的贫困人口85

第三节 社会经济生活方面的突出问题89

一、劳资关系问题89

二、劳动者就业困难93

三、社会保障严重不足96

第四章 群体性事件的社会政治背景100

第一节 民主制度方面的因素100

一、诉求渠道不畅101

二、信访功能错位107

三、社会控制弱化111

第二节 法律制度方面的因素115

一、法律缺失和不完善115

二、不能严格、准确执行法律120

三、法制观念淡漠124

第三节 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严重125

一、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问题突出125

二、腐败现象严重127

第五章 群体性事件的文化和心理背景133

第一节 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社会观念133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内容的分析135

二、对中国当代文化中有关内容的分析142

第二节 心理失衡导致的偏激认知145

一、造成心理失衡的主要原因145

二、各种各样的偏激心态149

第三节 诱发群体性事件形成的心理机制155

一、从众心理157

二、去个性化心理159

三、自我表现心理160

四、追求刺激和好奇心理160

第六章 群体性事件处置的原则和方法162

第一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62

一、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指导思想162

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基本原则164

第二节 正确把握处置过程中的各种关系174

一、政法公安机关与党委、政府的关系174

二、政法公安机关与大众传媒的关系176

三、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的关系177

四、法治与德治的关系178

五、需要特别注意防止的几种错误倾向180

第三节 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的职能作用182

一、强化组织领导指挥182

二、提高处置队伍素质184

三、完善处置工作预案185

四、加强物资装备保障186

五、做好情报信息工作186

第七章 群体性事件的现场处置189

第一节 现场处置的基本策略189

一、现场处置的基本要求189

二、现场处置的几个重要环节201

第二节 现场处置的一般方法204

一、起始阶段的处置要求205

二、持续阶段的处置要求208

三、平息阶段的处置要求212

四、现场处置中需要注意的问题214

第八章 预防群体性事件的总体原则217

第一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218

一、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相统一原则218

二、坚持公平公正原则226

第二节 关注民生,建设服务型政府229

一、把民生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230

二、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234

三、调整社会结构和政策239

第三节 构建社会稳定预警机制241

一、充分发挥信息收集工作的作用242

二、充分发挥信息分析工作的作用244

第九章 努力消除群体性事件的社会根源246

第一节 坚持协调发展,消除群体性事件的经济根源246

一、坚持以人为本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247

二、建立健全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250

第二节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消除群体性事件的政治根源256

一、加强民主制度建设256

三、加强法律和制度建设265

第三节 建设和谐文化,消除群体性事件的思想根源271

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72

二、消除不正常心理因素的影响275

第十章 建立健全正常的矛盾化解机制278

第一节 建立和完善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278

一、加强和改善信访工作279

二、规范和拓展新的社情民意表达渠道283

第二节 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291

一、社会组织对维护稳定具有重要意义292

二、加强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295

三、改善民间组织的管理297

第三节 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299

一、健全和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制度299

二、建立健全矛盾纠纷调处制度303

附录:关于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有关法律法规308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关规定308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关规定309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法》有关规定314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318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有关规定319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322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实施条例330

八、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339

九、信访条例344

十、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358

十一、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364

十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处置紧急治安事件有关事项的通知》的有关规定368

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369

后记37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