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让科技跨越时空 科技传播与科技传播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让科技跨越时空 科技传播与科技传播学
  • 翟杰全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459899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340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35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让科技跨越时空 科技传播与科技传播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科技传播:让知识跨越时空1

一、对科技传播的初步描述2

1.科技传播:与科技活动如影随形3

2.科技传播:对知识的扩散与传递5

3.科技传播:知识的社会化与共享化7

二、科技传播的基本含义8

1.贝尔纳与Scientific Communication9

2.Science Communication10

3.科技传播的基本含义11

第二章 科技传播:演进与发展15

一、早期历史16

1.前科技传播16

2.科技传播的产生17

二、近代型式21

1.科技教育21

2.文献传播22

3.科学杂志24

4.私人交流25

三、现代形态27

1.专业交流的新发展28

2.新大学运动与科技教育36

3.科学普及事业39

4.技术传播41

四、未来发展43

1.问题与危机43

2.旺盛的需求与未来的发展46

第三章 科技传播的结构与模式49

一、“五W模式”与传播的基本要素50

二、科技传播的四大结构要素52

1.传播者53

2.传播内容57

3.传播渠道与传播媒体61

4.受传者63

三、科技传播的基本模式65

1.人类传播的基本模式65

2.科技传播的基本模式70

第四章 科技传播的作用与功能74

一、知识与传播74

1.科技知识及其可传性75

2.传播与知识共享76

3.传播、知识与科技:功能上的“三位一体”79

1.知识流程80

二、知识流程与科技传播的作用机制80

2.科技传播的作用机制84

三、科技传播的社会功能89

1.让知识实现外部化89

2.为科技发展提速91

3.使科学技术得到应用92

4.促进信息资源开发94

5.铸造社会科学能力96

6.培育社会成员的科技意识98

7.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100

8.示范科学的文化价值101

9.让公众过科学的生活103

10.促进公众理解科学104

第五章 专业交流:专家之间的知识交流108

一、专业交流:动力、结构和功能108

1.专业交流的动力108

2.专业交流的构成110

3.专业交流的功能113

二、正式交流116

1.交流媒体117

2.交流渠道121

1.非正式交流:“私底下”的交流124

三、非正式交流124

2.非正式的扩散和非正式的获取126

3.非正式交流:优势与局限130

4.非正式团体内的交流132

四、专业交流系统135

第六章 科技教育:教师与学生间的知识传递137

一、历史的足迹137

1.科技教育:从古代到现代137

2.科技教育的制度化140

1.科技教育的功能144

二、功能与价值144

2.科技教育的价值147

三、教育的传播结构150

1.传播者和受众151

2.传播内容152

3.渠道与媒体156

四、教育中的传播组织158

1.教育培训组织158

2.大学在科技传播中的特殊地位160

五、知识经济背景下的科技教育164

第七章 科技普及:面向大众的知识扩散167

一、从“讲解科学知识”到“公众理解科学”168

1.讲解科技知识168

2.公众理解科学170

二、科技普及的内容与主体173

1.科技普及内容173

2.科技普及主体175

三、科技普及渠道与媒体184

1.科技普及的基本渠道184

2.科普媒体与科普设施186

四、面向知识经济的科技普及事业189

1.未来的变化190

2.我国的现实192

3.让我们与科技“亲密接触”194

第八章 技术传播:技术的转移与采用198

一、技术及对技术传播的研究198

1.科学与技术199

2.技术传播:多学科共同的研究对象203

二、技术传播要素205

1.技术传播者206

2.技术受众207

3.技术传播内容208

4.技术传播行为210

三、技术传播途径211

1.技术传播途径211

2.市场渠道和非市场渠道217

四、农业技术传播与技术传播的S曲线219

1.农业技术传播220

2.技术传播的S曲线223

一、互联网与网络传播226

第九章 科技传播:迈向网络化时代226

1.互联网:从军用到民用227

2.网络传播的“新面孔”229

二、综合集成:网络平台新特性231

三、网络传播:对传统传播系统的改造235

四、科技传播:迈向网络化时代238

1.网络时代的新要求238

2.网络向科技传播的渗入240

五、网络时代的科技传播244

1.对传统科技传播系统的技术改造245

2.对网络科技资源的开发利用247

一、科技传播与知识经济251

第十章 科技传播事业发展策略:双轮驱动251

1.知识经济及其发展基础252

2.科技传播对知识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254

3.知识经济时代的一项社会事业256

二、科技传播事业的“四大体系”建设259

1.科技传播的法规政策体系建设260

2.国家科技传播体系和社会后援体系建设261

3.科技传播产业体系建设262

4.传播技术体系建设263

5.科技传播事业的发展定位264

1.科技传播事业的双重属性265

三、发展策略:“双轮”驱动265

2.建立“公益-产业”双轮驱动发展机制266

四、科技传播的行业化和职业化271

五、科技传播“塑造”科技强国274

第十一章 科技传播事业的主体结构:两翼协同279

一、国家科技传播体系279

1.对“国家体系”的研究280

2.国家科技传播体系的概念282

3.国家科技传播体系的功能285

4.国家科技传播体系的建设287

1.国家科技传播体系内的知识交流途径289

二、国家科技传播体系内的知识交流289

2.我国科技传播体系内知识交流现状293

三、科技传播事业的后援体系298

1.国家的法律保障298

2.政府的政策与财政支持300

3.企业的资金资助和技术援助304

4.社会公众与社会组织的广泛参与306

第十二章 通向科技传播学的道路309

一、科技传播学:现实的和理论的需要309

二、科技传播学:科学社会学与传播学交叉的产物311

三、科技传播学的两大传统317

1.科技传播的“内部问题”和“外部问题”318

2.“技术研究传统”319

3.“社会研究传统”320

4.“社会研究方向”的四大问题322

四、面向未来的任务323

1.学科归属问题324

2.资源整合问题327

参考文献329

附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333

后记33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