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简明运动生理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简明运动生理学
  • 吕新颖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 ISBN:9787500942771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46页
  • 文件大小:46MB
  • 文件页数:363页
  • 主题词:运动生理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简明运动生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1

二、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3

三、运动生理学的目的、任务3

四、学习运动生理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4

五、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5

第一章 骨骼肌的功能8

第一节 骨骼肌收缩成分的结构和功能8

一、骨骼肌的结构8

二、骨骼肌的收缩功能10

第二节 骨骼肌弹性成分的结构与功能11

一、肌腱11

二、肌肉—肌腱复合体13

三、弹性成分与肌肉工作14

第三节 肌肉的神经控制15

一、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16

二、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16

三、神经冲动强度决定肌肉收缩力量17

四、神经冲动频率决定肌肉收缩力量18

五、肌电图20

第四节 肌肉收缩的形式21

一、缩短收缩21

二、拉长收缩22

三、等长收缩22

四、三种收缩形式的比较22

第五节 肌肉中感受器的功能23

一、肌梭的结构及其功能23

二、腱梭的结构及功能24

第六节 肌肉收缩的力学分析25

一、张力一速度关系25

二、长度一张力关系26

三、肌肉的机能状态对肌肉收缩力的影响27

第七节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27

一、不同肌纤维类型的特征27

二、人类肌纤维类型的分配29

三、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29

四、运动对肌纤维类型的影响30

第二章 呼吸33

第一节 肺通气34

一、呼吸道的主要功能34

二、肺通气原理35

三、肺通气功能36

四、肺通气的调节38

五、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及调节40

六、运动中讲话对肺通气功能的影响40

第二节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40

一、气体交换的动力和过程41

二、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41

三、气体在组织的交换42

第三节 运动时合理呼吸43

一、减小呼吸道阻力43

二、提高肺泡通气效率43

三、与技术动作相适应44

四、合理运用憋气45

第三章 血液47

第一节 血液的概述47

一、体液的概念47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48

第二节 血液的组成48

一、血浆49

二、血细胞50

第三节 血液的功能53

一、运输功能53

二、缓冲作用58

三、保护和防御功能58

第四节 运动对血液的影响59

一、运动时血量的变化59

二、运动时血细胞的变化59

三、运动与血红蛋白60

四、运动与血浆中的脂蛋白60

五、运动与抗血栓61

第四章 血液循环62

第一节 心肌的生理特征63

一、自动节律性63

二、兴奋性64

三、传导性64

四、收缩性64

第二节 心泵功能65

一、心动周期与心率65

二、心脏的泵血过程67

三、心音68

四、心泵功能的评价69

第三节 血管生理73

一、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73

二、血流速度和器官血流量78

三、微循环79

四、静脉血流的特征81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83

一、神经调节84

二、体液调节88

三、自身调节90

第五节 运动对心血管的影响90

一、运动时心血管功能的反应90

二、心血管功能对长期运动的适应92

三、脉搏和血压测定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93

第五章 运动中氧的供应与消耗96

第一节 概述96

一、需氧量与摄氧量96

二、氧亏与运动后过量氧耗97

第二节 最大摄氧量99

一、最大摄氧量的概念99

二、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101

三、最大摄氧量指标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105

四、最大摄氧量的测定方法105

第三节 个体乳酸阈106

一、个体乳酸阈的概念106

二、通气阈108

三、个体乳酸阈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108

第六章 物质代谢110

第一节 消化110

一、口腔内消化111

二、胃肠道的消化过程112

第二节 吸收115

一、吸收的部位和机制116

二、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117

第三节 运动对消化机能的影响118

一、体育锻炼有助于消化118

二、运动与进餐的时间安排的分析118

第四节 主要能源物质在体内的分解代谢119

一、生物催化剂——酶119

二、糖的分解代谢121

三、脂肪的分解代谢125

四、蛋白质代谢128

五、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的相互关系130

第五节 代谢尾产物的排泄131

一、排泄的概述131

二、肾脏的排泄131

三、肾脏在维持水和酸碱平衡中的作用135

四、剧烈运动后尿液成分的变化136

第七章 能量代谢138

第一节 运动时的能量来源138

一、能量来源139

二、ATP的生成和贮存140

第二节 运动时的能量供应141

一、人体的三个供能系统141

二、不同活动状态下供能系统的相互关系144

三、能量连续统一体的理论及其应用145

第三节 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与方法150

一、食物的热价和氧热价150

二、呼吸商151

三、产热量的计算152

第四节 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153

一、基础代谢153

二、肌肉活动154

三、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155

四、其他因素155

第五节 运动时能耗量的计算及其意义155

一、运动时能耗量的计算155

二、计算运动时能耗量的意义157

第八章 内分泌160

第一节 内分泌的概述160

一、内分泌腺及组织160

二、人体的激素161

三、激素的一般作用及特点163

四、激素分泌的调节164

第二节 人体主要激素的作用165

一、生长激素165

二、甲状腺激素165

三、肾上腺激素166

四、胰岛激素168

五、雄激素168

六、雌激素169

第三节 运动对内分泌机能的影响171

一、运动时的激素变化171

二、运动时主要的激素反应及其意义173

第九章 感觉和运动的神经控制177

第一节 感觉177

一、感觉的形成概述177

二、视觉180

三、听觉184

四、位觉186

五、其他感觉190

第二节 肌肉工作的神经控制192

一、神经元间的功能联系与反射192

二、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97

三、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反射的调节201

四、高位中枢对肌肉活动的控制205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运动整合功能208

一、运动时人体功能活动的整体性208

二、运动时内脏功能与肌肉活动的调节209

三、反馈在运动协调中的作用212

第十章 运动与免疫213

第一节 免疫系统214

一、免疫系统的概述214

二、免疫的概念215

三、免疫应答216

四、免疫系统的组成217

第二节 运动性免疫机能219

一、运动负荷与免疫机能219

二、运动性免疫模式220

第三节 运动性免疫抑制222

一、运动性免疫抑制的可能机理222

二、运动性免疫抑制的生理意义224

第十一章 运动素质的生理基础226

第一节 力量素质227

一、决定力量素质大小的生理基础227

二、发展肌肉力量的原则232

三、影响力量训练的因素235

四、力量练习方法的生理学分析238

第二节 速度素质243

一、决定速度快慢的生理基础243

二、速度素质的训练246

第三节 耐力素质249

一、有氧耐力及其训练250

二、无氧耐力及其训练254

第四节 灵敏素质257

一、决定灵敏素质的生理基础257

二、灵敏素质的种类及特点258

三、发展灵敏素质的注意事项259

第五节 柔韧素质261

一、决定柔韧素质的生理基础262

二、发展柔韧素质的方法263

三、柔韧素质与运动能力的关系265

四、发展柔韧素质的注意事项266

第十二章 体育教学与健身的生理学基础267

第一节 运动技能的学习267

一、条件反射268

二、运动技能的学习271

第二节 教学与健身的生理学分析278

一、教学与健身原则的生理学分析279

二、教学与健身运动负荷的生理学分析283

第十三章 竞赛与训练的生理基础286

第一节 竞赛过程中的机能变化规律286

一、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287

二、进入工作状态和稳定状态290

三、运动性疲劳293

四、适应性恢复过程299

第二节 运动训练的负荷与应激304

一、超量负荷与应激304

二、应激的适应性反应三个阶段305

三、应激与大负荷训练的关系306

第三节 训练方法的生理学分析306

一、间歇训练法307

二、重复训练法309

三、持续训练法311

第十四章 年龄、性别特征与运动314

第一节 儿童青少年的解剖生理特征与运动314

一、生长发育的概念314

二、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316

三、儿童青少年运动素质的发展规律317

四、骨骼与运动319

五、关节与运动322

六、肌肉与运动323

七、血液循环与运动325

八、呼吸系统与运动328

九、神经系统与运动330

第二节 性别的生理学差异与运动能力332

一、生长和成熟的性别差异332

二、身体成分的性别差异332

三、最大摄氧量及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333

四、骨骼的性别差异334

五、肌肉系统的性别差异334

六、运动能力的性别差异335

七、运动对女子月经周期的影响335

第三节 衰老与运动336

一、衰老的概述336

二、衰老过程和运动的影响338

三、老年人体育锻炼的一般原则342

四、老年人体育卫生343

参考文献34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