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戴震乾嘉学术与中国文化 中【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吴根友,孙邦金等著 著
- 出版社: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33469030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777页
- 文件大小:60MB
- 文件页数:488页
- 主题词:戴震(1723~1777)-哲学思想-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戴震乾嘉学术与中国文化 中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二编 戴震、皖派汉学与古典人文知识的增长295
第一章 乾嘉时代的“道论”思想及其哲学的形上学追求295
第一节 戴震“道论”思想及其哲学的形上学298
一、戴震“道论”思想的发展历程299
二、戴震论“道”之名与义300
三、戴震论天道与人道301
第二节 章学诚“道论”思想的轮廓303
一、章学诚“道论”的基本内容303
二、“三人居室而成道”——章学诚的“人道”论304
三、“道不离器”与即事言理306
四、道非一家之私309
第三节 其他重要学者、思想家的“道论”思想310
一、钱大昕论道310
二、凌廷堪论道314
三、焦循论道316
四、阮元论道319
本章结语322
第二章 戴震的语言哲学思想324
第一节 戴震的名学思想326
一、戴震对“名”的分类326
二、两类之“名”的内在关系328
第二节 戴震语言哲学中的句法分析329
一、句法分析329
二、对句法分析的形式化考察331
第三节 语词、句子意涵与文本中的言语脉络诸分析332
一、“天道”“天德”“天理”“天命”等概念之间的区别332
二、“形而上”与“形而下”333
三、“一以贯之”非“以一贯之”334
四、“己非私”334
五、“孔子论太极之本指”335
第四节 戴震的言意观及其语言哲学的形上学追求335
一、从文字入手理解语言的意义335
二、声音与意义的关系337
三、通过语言以求经中之道338
四、戴震语言哲学的开放性340
本章结语343
第三章 段玉裁的“求是”精神与其语言哲学思想344
第一节 段玉裁的“求是”精神344
一、“凡著书者,将以求其是而已”344
二、“真是日出”——“求是”是一个历史的过程346
三、“求是”与经学中的人伦之道348
第二节 “治经莫重乎得义,得义莫切于得音”的语言哲学思想349
一、“因音求义”的语言学方法350
二、“释慊”与“圣之于天道也”辨352
第三节 段玉裁“治经”的方法与语言哲学的方法论追求355
一、“寻求本字”与段玉裁的治经355
二、总结汉人的注经原则与读注的方法357
第四节 语言分析与段玉裁的政治伦理思想359
一、杀弑之辩与“政治之道”359
二、段玉裁的伦理思想362
本章结语363
第四章 王念孙、王引之的语言学研究与古典人文知识的增长365
第一节 王念孙语言学成就与古典人文知识的增长367
一、王念孙等人古典语言学研究成果的思想史意义368
二、“因音求义”的理论成就及其在训诂学中的运用371
三、《广雅疏证》一书的思想史意义377
四、“求真”“求是”与《读书杂志》一书的哲学精神380
第二节 王引之的语言学研究与古典人文知识的增长392
一、新语义的发掘与古典人文知识的增长392
二、对“假借”说的发展402
三、批评训诂学中的“缘词生训”,追求古代政教制度之本义——释“养、射”二字之本义412
四、以“介”字隶变为“个”字为例,揭示汉字书写形态变化造成字义、词义的讹错的典型形态413
五、掘发古代典籍中的文字错误,努力恢复古代典籍版本的原貌416
六、批评“增字解经”和将语词当实词的训诂方法428
七、《经传释词》与王引之的虚词研究之估价431
八、保持经学训释传统中的异说——王引之经学训释思想中的阙疑精神与审慎态度434
本章结语435
第五章 焦循的“性灵”经学与哲学思想437
第一节 焦循经学研究与哲学思想中的个体主体性439
第二节 焦循的“假借”方法与经学研究中“性灵”的阐扬442
第三节 焦循的历史还原主义倾向与人文实证主义的烙印448
第四节 焦循经学思想中的内在张力451
一、学术分类与传统经学研究中的学问分类雏形451
二、“述”类文章与“求是”精神452
本章结语455
第六章 汪中的经、子学研究及其实绩457
第一节 汪中的经学研究458
一、汪中的治学特色458
二、汪中的治学方法论469
三、汪中的治学宗旨476
第二节 汪中的子、史之学研究487
一、子学研究的实绩487
二、“经史一体、四部同源”的学术史观493
三、汪中重建学统的学术理想495
本章结语505
第七章 阮元哲学思考的语言学路径及其得失506
第一节 阮元的哲学方法论507
一、训诂明然后经义明508
二、语言学的方法与经验论思维——阮元论“心”511
第二节 阮元的政治思想与人生、道德哲学512
一、“顺”“鲜”“达”三字训释中所表达的政治思想512
二、以训诂的方法阐发“仁学”与“性命”思想515
第三节 阮元的语言学思想及其历史还原主义519
一、“古字义随音生”520
二、崇尚“汉人之诂”的复古主义方法522
本章结语523
第八章 龚自珍与乾嘉学术的历史转向525
第一节 龚自珍的“宗史”思想与乾嘉学术的再转向525
一、从语言学转向史学526
二、龚自珍对古典文献定本及本字说的怀疑528
第二节 龚自珍的语言哲学思想529
一、龚自珍对文字起源与发展的哲学新思529
二、龚自珍对名实关系与言语方式的新阐释534
三、龚自珍对思想类型与语言类型的分类536
本章结语539
第三编 乾嘉时代的史学研究与知识分类问题的探究543
第一章 全祖望的经史研究与乾嘉学术的关系543
第一节 全祖望的史学与考据学544
一、以碑传为史传的史学特识544
二、三笺《困学纪闻》与全祖望的文献考据学训练547
三、七校《水经注》与《汉书·地理志稽疑》——全祖望的历史地理学成就549
四、续修《宋元学案》一百卷——全祖望的断代哲学史研究553
第二节 全祖望的学术思想与乾嘉学术的关系555
一、综贯博雅与专家之学555
二、深谙客观实证之方法,彰显经世致用之精神563
本章结语564
第二章 惠栋的学术思想及其对乾嘉汉学的影响566
第一节 惠栋的经学思想568
一、尊经好古:“若经学则断推两汉”568
二、识字审音:“经之义存乎训,识字审音乃知其义”571
三、批评唐疏《易》《书》,别立新疏体例574
第二节 “理字之义,兼两之谓”——惠栋的义理学578
一、“当然之则”与“必然之则”的区别579
二、“理一分殊”与“道一理殊”的区别580
三、“存理灭欲”与“理欲兼得”的区别582
本章结语583
第三章 王鸣盛的经史考证思想及其影响584
第一节 王鸣盛的治学经历与经史考证的成绩586
一、早年锐意经学考证,撰成名作《尚书后案》586
二、归田以后出经入史,撰《十七史商榷》及其他著作588
第二节 经学考证中的崇郑立场与泥古倾向589
一、“惟郑为是,诸家皆非也”的崇郑立场589
二、“舍古无是”的泥古倾向591
第三节 “议论褒贬皆虚文”——王鸣盛客观实证史学观之辨析593
一、主观与客观:乾嘉史学从主观视角向客观视角之异动与转型594
二、事实与褒贬:对道德主义史学传统中惟道德倾向之反省598
三、“以不议为议,且虽议而仍归于不议者也”的史学褒贬观603
第四节 以小学手段考证经史607
一、无小学自然无经学亦无史学607
二、“以金石为史料”608
三、声音、文字之后,又何求焉?609
第五节 王鸣盛论读书与治学之方法610
一、“读书最切者,目录之学”610
二、“有疑则阙,方为善读书”的怀疑精神612
三、读书当求义例,著书当求书法614
本章结语615
第四章 赵翼的史学精神与哲学思想619
第一节 赵翼治学的主要成绩620
一、赵翼的诗名与学术影响620
二、赵翼的史学著述621
第二节 赵翼史学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623
一、求真、求实——赵翼的史学精神623
二、赵翼实证史学中的反专制、反暴政的人文精神627
第三节 赵翼辨伪、“求真”的治史方法632
一、互校法633
二、“以类相从”的归纳方法637
三、“不著一议而人品自见”——“于叙事中寓论断法”638
第四节 赵翼的哲学思想641
一、赵翼的哲理诗及其进步哲学思想641
二、“义理必参之以时势”的历史哲学653
本章结语657
第五章 钱大昕史学思想及其古典语言学研究的贡献659
第一节 以真实性为史学之生命的“实事求是”原则660
一、“实事求是”与清代考据史学的基本精神660
二、“实事求是”与历史学中的褒贬662
第二节 “经史不二”的经史观668
一、乾嘉学术中的“经史关系”论668
二、钱大昕的“经史关系”论669
第三节 “以史经世”的实学倾向673
一、批评宋儒“荣经陋史”的思想与空疏学风673
二、为政者当有学678
第四节 于史学考据中展开的历史批判意识与新人文理想681
一、反专制暴政的初步民主思想681
二、批判宋儒的理欲观684
三、为商人阶层的利益进行辩护686
四、批评政治暴行,肯定惠民、爱民的仁政理想687
五、广泛的社会批评695
第五节 钱大昕的语言学成就与古典人文知识的增长697
一、揭示古代汉语声母的规律,为后人提供语言学新知697
二、揭示语言与社会政治的关系701
本章结语705
第六章 章学诚的《文史通义》与历史文化哲学708
第一节 《文史通义》的性质及其在乾嘉学术中的独特位置708
第二节 章学诚历史文化哲学的内在结构712
一、从山口久和的近著《章学诚的知识论》说起712
二、章学诚历史文化哲学的内在结构及其终极追求714
第三节 章学诚“道论”思想的形成与道器关系的历史学向度718
一、章学诚对“道源”的分析及其对“道”的本质的界定718
二、“六经皆器”说与道器关系论的历史学向度722
第四节 “六经皆史”说的历史意义再评价725
一、“经史”关系论的学术发展史725
二、“六经皆史”说的新意涵730
第五节 “言性命必究于史”与“道公而学私”的学术理想733
一、“言性命必究于史”——章学诚历史文化哲学的实证品格733
二、“道公而学私”——章学诚的学术理想论735
本章结语737
第七章 《四库全书总目》的四部分类体系及其思想倾向738
第一节 中国传统知识分类学思想及其发展历程739
一、先秦典籍与学问(知识)分类的几种范式739
二、《七略》的典籍与学问(知识)分类及其流衍745
三、从《七略》到“四部”755
第二节 《四库全书总目》分类的时代特点与思想倾向760
一、《总目》四部分类的特点与学术成就760
二、《四库全书总目》的思想倾向764
第三节 《总目》“四部”分类法的历史影响771
一、张之洞《书目答问》与传统典籍和学问(知识)分类的变化772
二、王国维的人文学科体系设想与“哲学”知识的引入774
本章结语777
热门推荐
- 1274119.html
- 117439.html
- 1816157.html
- 1558732.html
- 3220137.html
- 3620870.html
- 2202792.html
- 3527989.html
- 3485050.html
- 73359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0951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8274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607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477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158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491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5949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093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2439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73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