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人格权各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人格权各论
  • 张红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440377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637页
  • 文件大小:114MB
  • 文件页数:666页
  • 主题词:人格-权利-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人格权各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姓名权1

第1节 问题的提出1

第2节 姓名权的性质与功能3

一、姓名权的性质3

(一)从姓名到权利3

(二)从身份权到人格权4

(三)从人格权到财产权7

(四)姓名权发展的小结9

二、姓名权的功能价值9

(一)身份定位功能10

(二)人格维护功能10

(三)社会管理功能11

(四)商业利用功能12

(五)文化传承功能12

第3节 姓名权之基本构成13

一、姓名权的主体13

二、姓名权的保护对象14

三、我国民法上的姓名权内容16

(一)姓名决定权17

(二)姓名变更权18

(三)姓名使用权19

四、姓名权保护的利益19

(一)精神利益——同一性利益20

(二)精神利益——个性化利益20

(三)精神利益——自我决定利益22

(四)财产利益——商业性使用23

(五)小结:基于利益的保护体系描述24

第4节 姓名权的自我决定利益25

一、问题25

二、姓名取得27

(一)姓之取得的历史沿革——近现代时期27

(二)姓之争议解决方式考察28

(三)小结29

三、姓名变更30

(一)姓名变更规范述评31

1.姓名权变更上的自由利益31

2.我国姓名变更规范整理33

3.我国姓名变更规范述评36

(二)姓的变更40

1.变更为父姓或母姓41

2.离婚后当事人再婚未成年子女改称继父姓或继母姓44

3.收养未成年子女变更称姓47

4.变更为“第三姓”48

(三)名的变更57

1.缘何改名——更名事由的讨论58

2.如何定名——名的适当性规范讨论62

(四)姓名变更中的共通性问题69

1.姓名变更之申请主体69

2.姓与名的变更次数72

3.姓名变更之禁止73

(五)结论75

四、姓名的正确使用76

(一)姓名的保持权76

(二)姓名的称呼权与记载权77

1.姓名称呼权(姓名正确称呼权)77

2.姓名记载权(姓名正确记载权)81

3.特殊的姓名自由利益——真实显示与不被提及82

五、小结89

第5节 姓名权的同一性利益与个性化利益89

一、问题89

二、冒用:个体识别混淆侵权93

(一)使用相同姓名是否构成假冒95

(二)作品描写人物姓名混淆侵权99

1.写实性作品描写中的姓名混淆99

2.虚构作品描写中的姓名混淆100

三、盗用:姓名商业利用混淆侵权103

(一)商业广告中的姓名关联混淆侵权104

1.王海案104

2.广告非授权使用姓名的严格限制105

(二)商标注册中的姓名关联混淆侵权106

1.基于姓名加工的商标注册侵权107

2.基于重名的商标注册侵权109

(三)域名注册中的姓名关联混淆侵权111

1.周立波案111

2.鲁迅案114

3.正当利益下域名注册与姓名权冲突115

四、小结120

第6节 姓名权的财产利益121

一、问题的提出121

二、姓名上财产利益保护本土案例考察122

(一)以姓名权保护姓名上财产利益的模糊性122

(二)死者姓名上财产利益保护的否定125

三、姓名上财产利益保护的本土化制度设计128

(一)比较法的总结与启示128

1.美国公开权模式128

2.德国一般人格权模式129

3.启示130

(二)以姓名权为原则131

1.案例再检讨131

2.规范基础131

3.理论基础132

(三)死者姓名上财产利益保护的协调134

1.权利行使的主体134

2.权利行使的限制134

3.权利保护的期限135

(四)损害赔偿的具体计算136

第2章 肖像权139

第1节 问题的提出139

第2节 肖像权的客体147

一、问题的缘起:“叶璇案”引发的思考147

二、前提问题:“肖像”的界定149

(一)“肖像”的界定:肖像、外貌形象和肖像载体149

1.非法学意义上的界定149

2.法律规范上的界定149

3.法学理论上的界定150

4.司法实务中的界定153

(二)“肖像”界定的特殊问题156

1.素描、雕塑是否构成肖像156

2.以文字描写真实人物的面貌或容姿158

三、肖像权的客体:肖像利益159

(一)肖像权的客体159

1.有关肖像权客体的争论:自主决定权、肖像、肖像利益159

2.本书观点:肖像权客体为肖像利益161

(二)肖像利益的具体化163

1.肖像利益的核心:精神利益163

2.肖像利益的特殊性:财产利益165

四、小结:“叶璇案”回顾169

第3节 肖像权的权能170

一、学术争鸣171

(一)肖像权权能“二元说”171

(二)肖像权权能“三元说”171

(三)肖像权权能“四元说”172

二、肖像权的权能:肖像制作权、肖像使用权和肖像利益维护权173

(一)肖像制作权——拥有权(占有权)和再现权174

(二)肖像使用权——许可权和发表(公开)权175

(三)肖像利益维护权——禁止侵害权、肖像请求权176

第4节 “以营利为目的”与肖像权侵权责任认定176

一、问题177

二、概念界定:“肖像权”与“以营利为目的”181

(一)何谓“肖像权”181

(二)何谓“以营利为目的”182

三、“以营利为目的”作为肖像权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之悖论185

(一)“以营利为目的”作为肖像权侵权责任构成要件有违宪法185

(二)“以营利为目的”作为肖像权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与生活逻辑不符185

(三)“以营利为目的”作为肖像权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与法律逻辑不符187

(四)司法实践经验再总结189

四、“以营利为目的”作为判断肖像侵权责任大小之依据191

(一)学说见解191

(二)实务经验193

五、结论196

第5节 肖像合理使用197

一、案例提出问题197

(一)“蓝天野案”——特定人物剧照的使用197

(二)“贾桂花案”——社会实践的合理性198

(三)“乔义平案”——特定场面实况再现199

(四)“李海峰案”——社会公益报道199

二、肖像合理使用之认定要素200

(一)是否为社会公共利益使用201

(二)是否为商业性质使用204

三、肖像合理使用之立法规制205

四、案例分析与问题解决208

第6节 侵害肖像权之损害赔偿211

一、问题的提出211

二、侵害肖像权的精神损害赔偿212

(一)我国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确定的实务经验总结212

(二)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权基础213

(三)精神损害赔偿确定的域外法借鉴216

(四)综合分析219

三、肖像权商业化利用下经济损失赔偿的量定220

(一)我国经济损失赔偿认定的实务工作总结220

1.演员、明星等肖像侵权案件中的经济损失赔偿以肖像使用费为主221

2.因肖像侵权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包括间接损失221

3.法院虽认定一定数额的经济赔偿,但未列明相关依据222

4.因肖像使用行为的违法性否认经济损失赔偿223

5.因缺乏财产损失的事实证明而驳回经济损失赔偿诉求223

(二)经济损失赔偿的请求权基础223

1.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225

2.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226

3.基于非真正无因管理的获利返还请求权228

(三)本书见解229

第7节 肖像权保护中的利益平衡230

一、肖像权与肖像作品著作权之间的利益平衡231

(一)肖像权的行使侵犯著作权231

(二)著作权的行使侵犯肖像权232

(三)利益平衡之权源基础:肖像权与著作权之区别234

(四)肖像权与著作权利益冲突的解决——人格权与行业特质的契合235

1.委托作品中的著作权保护236

2.以受有酬劳者为原型的肖像作品237

3.以无偿提供肖像者为原型之作品237

二、集体肖像纠纷239

(一)问题的提出239

(二)集体肖像与“集体肖像权”241

(三)集体肖像纠纷的解决242

1.有明显特殊人物而非突出整体之肖像集合242

2.无明显特殊人物而突出整体之肖像集合243

3.不突出个人而形成标识化整体之肖像集合244

三、死者肖像利益保护244

(一)问题的提出244

1.“卓玛案”245

2.“王金荣案”246

3.“鲁迅肖像权案”247

(二)死者肖像利益受保护的请求权基础249

(三)死者肖像利益的法律保护251

1.诉权主体251

2.救济方式253

3.保护期限254

第3章 自然人名誉权257

第1节 问题的提出257

第2节 名誉权保护在我国的发展与规范体系259

一、我国现行名誉权保护制度的比较法基础及其历史发展259

二、名誉权保护在我国法律上的体现与发展260

(一)立法层面之考察——名誉权在私法上的保护260

(二)司法解释层面的规范考察261

1.名誉权案件解答、解释类262

2.个案答复类262

第3节 名誉权理论基础263

一、名誉内涵之澄清263

(一)语义上的“名誉”263

(二)法律上的“名誉”264

(三)小结265

二、名誉权概念的内涵与边界之厘清269

(一)名誉权概念之内涵269

(二)名誉权边界之厘清271

1.名誉权与荣誉权271

2.名誉权与隐私权274

3.名誉权与舆论监督权——名誉权与言论自由冲突之协调277

第4节 名誉权侵权责任认定与损害赔偿284

一、责任构成284

(一)侵害名誉权的违法行为284

1.作为与不作为284

2.名誉侵权行为的具体分析288

(二)受害人名誉受到损害的事实298

1.社会评价的降低298

2.精神损害302

3.附带性的财产损失303

(三)名誉侵权行为与受害人受到的名誉损害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304

(四)行为人有过错305

(五)名誉侵权的抗辩事由308

1.事实陈述——真实抗辩与合理查证义务309

2.公正评论313

3.受害人同意315

4.权威消息来源316

5.依法行使职权318

6.正当防卫320

二、损害赔偿324

(一)附带性财产损失范围与数额的确定325

(二)名誉权精神损害赔偿范围与数额的确定326

第5节 名誉权保护问题的类型化分析328

一、特殊主体名誉权问题的分析328

(一)死者名誉保护328

(二)公众人物名誉权329

1.公众人物理论概述329

2.我国公众人物名誉权保护的法律建构331

3.综合分析334

二、特殊侵权行为类型的分析335

(一)新闻侵权336

1.表现形式336

2.抗辩事由340

3.责任承担343

4.特别问题之隐蔽性拍摄材料是否构成侵权345

(二)文学作品侵权345

1.文学作品侵权的理论基础346

2.文学作品侵权的立法梳理347

3.文学作品侵害名誉权的认定标准348

4.文学创作自由与名誉权保护的冲突及协调352

5.综合分析353

(三)网络侵权353

1.网络侵害名誉权的特殊性353

2.网络服务提供商的侵权责任356

3.网络表达自由与名誉权保护的冲突与协调359

(四)其他特殊侵权行为类型360

1.劳资纠纷中的名誉侵权360

2.医疗纠纷中的名誉侵权361

3.特定职业行为的名誉侵权363

第4章 法人名誉权365

第1节 问题的提出365

一、现行规范365

二、法人名誉权理论研究现状366

三、法人名誉权司法保护实践367

四、法人名誉权理论的研究价值370

第2节 法人名誉权相关理论问题371

一、法人的本质——人的团体,财产的集合371

二、法人名誉权的前提性问题373

(一)法人名誉、名称等相关权利归属373

1.财产权说373

2.人格权说374

(二)法人与一般人格权376

(三)法人享有具体人格权的逻辑推演378

1.人格权的新发展:对财产利益的保护378

2.法人的人格利益379

3.法人可享有的具体人格权380

(四)小结382

三、法人名誉权383

(一)何谓“法人名誉权”383

(二)法人名誉权的相近概念——商誉权384

1.商誉权的界定384

2.司法实践中“商誉”一词使用的泛化385

3.比较法上对商誉的保护388

4.商誉权与名誉权的辨析389

四、法人名称权390

(一)我国法人名称权的立法规定390

(二)司法实践中的法人名称权案件392

(三)法人名称权立法模式的选择395

1.国外法人名称权的立法模式395

2.我国法人名称权的立法选择396

第3节 法人名誉权制度发展简史397

一、我国法人名誉权的立法沿革398

(一)清末民国时期398

(二)新中国的名誉权立法发展399

二、法人名誉权制度的比较法研究401

(一)大陆法系国家401

(二)国际法中的商业诽谤制度403

三、法人名誉权的立法路径选择的考量因素404

第4节 法人名誉权民法保护制度构建406

一、法人名誉权保护的主体制度406

(一)权利主体406

1.具有法人资格的组织407

2.非法人组织的名誉保护问题411

3.法人成员与法人的名誉权的竞合417

(二)侵权主体419

1.侵权主体类型419

2.职务行为中的责任主体420

二、法人名誉权侵权责任构成要件420

(一)行为违法性421

1.行为具有毁誉性421

2.内容经公开425

3.内容指向被侵权人427

(二)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427

(三)损害事实429

1.社会评价降低429

2.财产损害431

(四)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432

三、法人名誉权的侵权责任433

(一)损害赔偿之责任方式434

1.财产损害赔偿434

2.非财产损害的赔偿444

3.赔偿责任的减轻或加重450

(二)金钱给付以外的救济方式451

1.恢复名誉救济452

2.赔礼道歉452

第5节 法人名誉权保护的特殊问题454

一、消费者的权益诉求与法人名誉权保护454

(一)案例引入454

1.南京常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诉周洪金法人名誉权纠纷案454

2.吉林富华公司诉张慧琴(化名)法人名誉权纠纷案455

3.北京百龙绿色科技企业总公司、天津市天磁公司、唐山富豪集团公司等与韩成刚名誉权纠纷案455

(二)法人的容忍义务456

二、媒体未尽合理的注意义务侵害法人名誉权459

(一)案例引入460

1.兴运(成都)实业有限公司诉北京周林频谱仪总公司、黑龙江法制报社和中国卫生信息报社案460

2.重庆万昌房地产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与《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重庆现代企业服务中心名誉权纠纷案460

(二)媒体的真实查证义务461

三、网络的虚拟性与法人名誉权的保护464

(一)案例引入465

1.恒升集团诉王洪案465

2.网易公司诉王海在线及文章撰写人韩某一案466

(二)网络媒体环境下言论自由的限度467

四、竞争对手侵权与法人名誉权保护469

(一)案例引入469

(二)法益的权衡:商业言论自由与法人名誉权保护470

五、国家机关侵害法人名誉权的情形471

(一)案例引入471

(二)国家机关作为侵犯法人名誉权的主体472

第6节 结论与展望473

第5章 隐私权475

第1节 问题的提出475

第2节 隐私权在我国法上发展之历史脉络478

一、第一阶段(1987—2001):名誉权保护时期479

二、第二阶段(2001—2009):隐私利益保护时期482

三、第三阶段(2010—至今):隐私权保护时期486

四、小结489

第3节 隐私权的基本理论490

一、隐私的概念及内容490

(一)概说490

(二)隐私的概念492

1.比较法上的观点492

2.我国法上的观点494

3.隐私概念的再界定496

(三)隐私的内容500

1.私领域501

2.私事502

3.个人信息503

二、隐私权的概念504

(一)比较法上的观点504

(二)我国法上的观点506

(三)隐私权的内涵508

(四)隐私权的性质509

1.隐私权具有民事权利和宪法基本权利的双重属性509

2.隐私权是一种具体人格权510

3.隐私权是一种基本人权511

三、隐私权的主体511

(一)隐私权的主体是自然人个体512

(二)隐私权的主体是生存的自然人513

(三)特殊问题探讨——公众人物的隐私权515

1.公众人物的概念515

2.公众人物隐私权的限制与保护518

四、隐私权的权能521

(一)隐私权的积极权能522

1.隐私自决权522

2.隐私使用权523

(二)隐私权的消极权能524

(三)小结525

五、隐私权与其他相关权利525

(一)由案件引发的问题526

(二)冲突与协调527

六、小结530

第4节 隐私权侵权责任的构成及承担531

一、问题的提出531

(一)隐私权保护之立法现状531

1.宪法对隐私权的保护531

2.民法对隐私权的保护532

3.刑法、行政法和诉讼法对隐私权的保护533

4.特别法对隐私权的保护534

(二)立法现状评述535

(三)主要问题536

二、侵害隐私权责任的构成要件537

(一)加害行为538

1.行为之违法性538

2.加害行为之类型538

(二)过错542

(三)损害结果543

(四)因果关系544

三、侵害隐私权的抗辩事由545

(一)已公开的事实和权威信息来源545

1.“傅强案”545

2.“信访文件登报案”546

3.“B.J.F诉佛罗里达星报案”(The Florida Star v.B.J.F(1989))548

4.综合分析548

(二)本人之承诺550

1.“李宝泰案”550

2.综合分析551

(三)公共利益552

1.“杨丽娟案”552

2.综合分析553

(四)特殊问题探讨——时间经过与隐私权保护554

1.“韩留贵案”554

2.“西德斯诉F-R出版公司案”(Sidis v.F-R Publishing Corp.(1940))555

3.“麦考文诉里德案”(Mclvin v.Read(1931))556

4.综合分析556

四、侵害隐私权的责任承担557

五、小结560

第5节 隐私权侵权的具体类型561

一、对私领域的侵入561

(一)侵入他人住宅561

(二)侵害他人身体隐私563

(三)录音、窃听行为侵害他人隐私564

(四)摄像头与私领域的侵害565

(五)骚扰电话、垃圾短信侵害他人私领域566

二、对私事的公开568

(一)日记、信件被公开568

(二)犯罪前科被公开569

(三)共同隐私被公开571

(四)异性关系被公开572

(五)其他私事被公开574

三、对信息自主的侵害575

(一)指纹隐私的法律保护576

1.问题576

2.从指纹到指纹隐私579

3.指纹隐私的法律保护基础582

4.私法上对指纹隐私之保护585

5.公法上对指纹隐私之保护591

6.结语594

(二)基因隐私的法律保护595

缩略语对照表597

参考文献603

关键词索引631

跋63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