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经世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邝士元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 ISBN:7542642592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455页
- 文件大小:187MB
- 文件页数:47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经世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历代田土税制得失1
第一节 井田制度存在问题与兴废1
井田释疑1
井田施行之背景3
周代井田制之内容3
井田制度之得失4
井田制度破坏之原因5
第二节 晋代的户调制6
西晋的户调制6
东晋的户调制6
第三节 北魏均田制的创设与得失7
均田制度实施的原因8
均田制度之内容9
均田制度之得失11
均田制度的影响12
第四节 隋代均田制得失12
隋均田制之推行12
隋代均田政策之得失14
第五节 唐均田制之推行16
沿革与内容16
优点方面18
缺点方面18
第六节 隋代之税率(租役调)22
租调的课征22
庸(役)的课征23
第七节 唐代之税制(租庸调)24
税制存在之商榷24
租的课征25
庸的课征26
调的课征26
隋唐租庸调征收比例表26
第八节 两税制的施行及其得失27
两税法推行之时代背景27
两税法之内容28
两税法之优点29
两税法之缺点30
第九节 明代鱼鳞册及其兴废31
创制之原因32
鱼鳞册之内容32
鱼鳞册之优点32
鱼鳞册之缺点33
鱼鳞册之破坏原因33
鱼鳞册之影响34
第十节 明代黄册制度之得失34
黄册创制之原因34
黄册之内容35
黄册之优点36
黄册之缺点36
黄册之影响37
黄册废弃之原因37
第十一节 一条鞭法与得失38
创制之时代背景38
一条鞭法之内容39
一条鞭法之优点39
一条鞭法之缺点40
一条鞭法破坏的原因41
第十二节 租庸调与两税法之比较42
第十三节 租庸调与一条鞭法的比较44
内容性质的比较44
优点方面的比较45
缺点方面的比较46
第十四节 两税制与一条鞭法之比较47
背景之比较47
内容之比较48
利弊之比较49
第二章 历代经济与商业的发展51
第一节 秦汉时代的重农抑商政策51
秦汉重农的原因51
秦汉抑商的原因53
第二节 唐宋市舶司的设置与影响55
唐宋市舶司之沿革55
市舶司之职务56
官制及场务57
市舶司之影响57
第三节 宋代交子及其对经济的影响58
宋代交子的渊源58
宋交子发行的原因59
宋代交子的内容60
制度的演变60
宋代纸币衰落之原因61
宋代纸币发行的影响62
第四节 宋代的对外贸易63
宋代与阿拉伯贸易发达的背景63
宋代对外贸易发达所具备的条件65
第五节 南北经济文化之转移67
南北经济交化转移之情况67
南北经济转移之原因69
第三章 秦汉隋唐中央行政的得失72
第一节 秦汉宰相制度得失及其比较72
秦汉宰相制度72
秦汉宰相制度之得失75
秦汉宰相制度之比较76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得失79
建制沿革79
三省组织的形成80
缺点方面81
与秦汉之比较81
第三节 隋唐中央政制与厘革82
三省制之厘整与演变82
中央政务机构之厘定83
新君主幕僚制度之产生84
中唐后诸院馆之发展84
第四节 唐代三省制得失的分析86
三省制之沿革86
三省制之组织87
三省制之优点89
三省制之缺点91
三省制破坏之原因93
三省制之影响98
第五节 汉唐宰相制度之比较99
时代背景之比较99
相权之比较100
制度优劣之比较103
第四章 宋元明清中央行政的得失106
第一节 宋代相权的分析106
宋代宰相之名称演变106
宋代宰相之权力107
第二节 两宋宰相制度之比较108
时代背景之比较108
相权之比较110
制度优劣之比较113
第三节 元代中书省的设置114
中书省之职权115
中书省之组织115
中书省得失之评价117
第四节 明清内阁组织及其实权的行使118
明代内阁的创立118
阁臣之任用119
阁臣之职权120
制度之得失123
明清内阁之比较125
明代内阁制度之破坏126
清代内阁制度之破坏128
第五节 宋元明三代相制比较128
宰相制度异同128
制度的得失129
第六节 清代军机处之设置与得失130
制度之沿革130
创设之动机131
军机处之职掌133
军机处之作用135
军机处制度得失136
军机处与古代官制之比较137
第七节 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置与职掌138
总理衙门设立之原因138
总理衙门之组织结构140
总理衙门之职掌142
优劣得失之讨论144
第五章 汉魏南北朝隋唐地方行政得失145
第一节 汉代郡国制及其得失145
郡国并行制的推行145
郡国并行制之优点148
郡国并行制之缺点149
第二节 汉代地方行政得失及其影响150
汉代地方行政之优点150
汉代地方行政之缺点152
汉代地方行政对后世的影响154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地方混乱及其影响155
混乱情况的表现155
地方行政之缺点157
造成混乱情况之原因158
对当代及后世之影响159
第四节 隋唐之地方改制与厘革162
州郡县三级制之改革162
道之划分及其发展163
王国组织与地方政制之变迁163
第五节 唐代地方行政制度得失165
军事系列165
监察巡省系列166
财赋转运系列167
行政系列168
地方政制的优点168
地方制度的缺点及影响170
第六节 汉唐地方政制比较171
第六章 宋元明清地方改制得失比较175
第一节 宋代地方制度得失175
制度之内容175
制度之特色176
制度之优劣177
第二节 元代行中书省的设置及其作用178
行中书省制度之沿革178
行中书省设置之原因179
行省统辖之范围及其官制180
行省长官人选及其制度之特点181
第三节 明清地方政治制度得失183
明代地方政府组织183
清代地方政府组织184
明清地方政制得失与影响186
第四节 唐宋明清地方政制之比较188
唐宋地方政制相异处189
唐宋地方政制相同处190
明清地方政制沿革190
明清地方政制得失及其比较191
第七章 秦汉隋唐宋明监察制度193
第一节 秦汉监察制度之得失193
秦汉监察制度之优点193
秦汉监察制度之缺点195
第二节 秦汉监察制度比较197
纠弹制度方面的比较197
谏驳制度方面的比较200
得失与影响201
第三节 汉刺史由监察演变为州牧的原因与影响201
汉刺史制的沿革201
刺史职权的转变202
刺史或州牧坐大的影响204
第四节 隋唐时代之御史台204
沿革与组织204
职权之运用205
唐代监察制度之得失206
第五节 宋代监察制与御史台207
御史台的组织207
御史台的权限209
对当代政制得失的影响210
第六节 唐宋监察制度之比较212
组织与沿革之比较212
御史台官员之运用213
结论与影响215
第七节 明代监察制度得失215
监察制度的发展与沿革216
明代监察组织及职掌217
明代监察制度的优点219
明代监察制度的缺点221
明代监察制度的影响222
第八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兵制226
第一节 秦汉兵制226
秦代兵制概略226
汉代兵制概略227
秦汉兵制得失与影响228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兵制230
三国兵制之得失230
晋代兵制之得失233
南北朝兵制之得失234
第三节 府兵制之成立及其得失235
隋代以前之府兵沿革235
隋唐府兵比较237
府兵制之优点239
府兵制破坏的原因239
第四节 ?骑的成立与府兵242
?骑之编制内容242
?骑废弛之原因242
?骑之得失243
府兵与?骑之比较244
第五节 唐代边区的军事组织245
唐代都护府之设置245
都护府设置之影响249
唐代节度使之设置250
府兵与镇兵之比较252
汉义务兵制与唐府兵之比较254
第九章 宋元明清兵制256
第一节 宋代国运与兵制256
政制缺点对兵制之影响256
兵制上的缺点261
第二节 宋代保甲的兴废与影响263
宋代保甲制度产生的背景263
安石兴保甲之原因264
保甲法的内容265
保甲法施行的经过267
第三节 元代兵制得失与影响269
元军力强大之原因269
蒙古军及其兵制之重要性270
元代兵制之得失271
第四节 明代的国运与卫所制273
卫所制创设之时代背景273
卫所制之内容与组织274
卫所制之优点276
卫所制之缺点277
卫所制破坏之原因277
卫所制破坏与明亡之关系280
第五节 明卫所制与唐府兵制之比较282
两者相同之处282
两者不同之处283
第六节 清代的兵制285
八旗兵释义与组织285
汉兵的编制287
汉兵制的得失287
绿营与湘军的兴替289
第十章 汉魏南北朝隋唐选士制度292
第一节 汉代教育292
汉代教育政策背景292
汉代大力提倡教育之原因293
西汉教育之得失295
东汉教育之得失298
两汉学风比较301
第二节 汉代郡国察举制及其得失303
察举制的起源303
汉行察举制之目的303
察举制的科目304
察举制之得失305
察举与征辟制度之比较306
第三节 东汉左雄对选举的改革308
改革的原因308
改革的内容309
对两汉察举的影响311
第四节 九品官人法之创设及其得失312
九品中正的解释312
九品官人法之创设动机313
九品官人法之缺点315
实施方面的弊端316
优点方面的检讨317
对当代及后世之影响318
察举、征辟与九品官人法优劣之比较320
第五节 隋唐科举的沿革与内容322
隋代科举之沿革322
唐代科举之沿革322
第六节 唐代科举之得失与影响326
汉魏南北朝与隋唐选士之比较326
唐与宋元明之比较328
科举考试制度之弊端328
科举黑暗产生之后果331
唐代科举与门第332
科举制度下的唐宋社会334
第十一章 宋代至清代的科举与教育338
第一节 宋代科举得失与影响338
宋初诸帝特重科举原因338
宋特重进士科原因340
宋代科举及其得失341
宋科举教育及其流弊344
第二节 唐宋科举之比较345
资格问题的比较346
科举内容比较347
两者影响的比较349
第三节 宋代书院盛衰与影响350
书院沿革与兴盛原因350
北宋六大书院概述351
宋书院特盛的原因352
书院的贡献与影响353
范仲淹对宋代学术教育的影响355
第四节 明代的考试制度358
优点方面358
缺点方面359
明代之翰林院与庶吉士361
清代之翰林院362
明清翰林院制度之得失363
第五节 宋元明科举比较363
科举的内容363
应举人的资格364
考试的时间364
科举的程序365
待遇的比较365
优点方面366
缺点方面367
第六节 明清八股取士的形式与得失368
八股文体之起源368
八股与六段之内容369
清代试八股之格式370
明清科举八股取士之弊372
第七节 明清科举制度之比较374
两代科举制度内容的比较374
两代科举的优劣点377
两代考试制度异同之比较379
第十二章 中西交通与政治经济的发展382
第一节 张骞通西域的收获与影响382
西域的解释382
张骞通西域的动机383
张骞三次出使西域的经过384
张骞事迹年表386
张骞通西域诸国表386
贡献与影响387
第二节 大月氏与中西文化沟通的关系390
大月氏的由来390
大月氏与张骞通西域之关系391
大月氏对当时中国之影响392
第三节 东汉班超父子经营西域393
出使之动机393
班超出使西域之经过394
班勇破匈奴及定车师、焉耆之经过396
班超父子之贡献及影响397
第四节 唐平突厥引致迁徙与影响398
唐平东西突厥之经过398
对中西交通之影响399
第五节 蒙古西征对中西交通文化之影响401
蒙古的崛起及二次西征401
蒙古西征的影响402
第六节 元代邮驿对中国与欧亚交通之贡献403
元驿制之起源及其重要性403
元驿之内容及其推行情形404
元驿与欧亚之交通情况406
元驿对中西交通之影响及贡献406
第七节 郑和下西洋的原因与影响407
郑和的先世及其生平407
明代西洋的范围408
郑和出使的动机409
郑和下西洋的经过410
郑和出使对后世的影响413
宣宗以后停止下西洋的原因416
第十三章 中西交通与商业之路419
第一节 丝绸之路与中西交通419
丝绸在汉代以前的发展419
丝绸在汉代的发展概况420
丝绸外传之路线421
丝路对东西文化交流的作用422
第二节 唐代广州对海外的交通423
唐代广州与海外之商业交通情况423
唐宋时对外交通贸易之影响425
唐代广州屯门的交通地位426
第三节 香药之路与中西交通428
香药的产地428
香药的运销428
香药贸易的影响429
第四节 白银之路与中西交通432
宋明货币的演变432
中菲贸易发达之原因433
新航路之发现与白银之输入434
清白银外流的原因436
白银贸易之影响436
第十四章 历代重要都邑沿革439
第一节 长安与洛阳的地理沿革439
长安的重要性及其影响439
洛阳的重要性及其影响440
第二节 邺下与晋阳的地理沿革442
邺下的重要性及其影响442
晋阳、太原的重要性及其影响443
第三节 开封与苏杭的地理沿革444
开封(汴京)的重要性及其影响444
杭州(临安)的重要性及其影响446
苏州的重要性及其影响448
第四节 泉州与广州的地理沿革449
泉州的重要性及其影响449
广州的重要性及其影响450
第五节 金陵与北京的地理沿革451
金陵的重要性及其影响451
北京的重要性及其影响453
热门推荐
- 1827572.html
- 2950821.html
- 411919.html
- 2051167.html
- 908554.html
- 2316603.html
- 2052639.html
- 1008942.html
- 1925732.html
- 266146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375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648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650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405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1563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5432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2059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076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013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7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