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共产党民生观发展与实践的历史考察【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共产党民生观发展与实践的历史考察
  • 单孝虹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 ISBN:9787507338669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552页
  • 文件大小:109MB
  • 文件页数:562页
  • 主题词:中国共产党-社会保障-政治思想史-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共产党民生观发展与实践的历史考察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价值1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和主要内容13

三、什么是民生15

四、什么是中国共产党的民生观27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民生观的思想渊源31

第一节 中国传统民生思想的影响31

一、儒家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31

二、道家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38

三、墨家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43

四、法家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47

五、中国传统民生思想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49

第二节 孙中山民生思想的重大影响61

一、孙中山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61

二、孙中山民生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民生观的重要来源66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民生观是中国共产党民生观的直接思想来源69

一、马克思主义民生观的主要内容69

二、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生观的继承和发展77

第四节 西方福利经济学和社会保障制度合理因素的借鉴79

一、西方福利经济学和社会保障制度简介80

二、中国共产党对西方福利经济学和社会保障制度合理因素的借鉴86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民生观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早期酝酿(1911.10-1921.6)96

第一节 社会历史背景96

一、近代中国积贫积弱、民不聊生97

二、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风起云涌99

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觉醒101

第二节 辛亥革命后至五四运动先进知识分子对中国民生问题的思考103

一、掀起新文化运动,高度关切中国民生问题103

二、寄希望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解决民生问题105

三、十月革命后初步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的民生问题109

第三节 五四运动后早期共产主义者重新思考中国的民生问题113

一、民生视角下的五四运动后的社会改造思潮114

二、五四后早期共产主义者社会改造理论的民生维度120

第三章 党创立至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生观及其实践探索(1921.7-1927.7)128

第一节 坚定地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指导思想128

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129

二、早期共产党人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论战134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对解决民生问题之路的初步分析140

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的初步分析140

二、确立了共产主义的民生目标145

三、实现共产主义民生目标的途径初探146

第三节 幼年共产党对民生问题的主张及早期实践147

一、关注工人阶级的生活,维护雇工权益147

二、关于维护农民利益的民生主张和土地政策151

三、为妇女争取基本民生权益的思想和探索实践154

四、为民众争取文化教育、政治参与等民生发展权的思想和初步实践157

第四章 土地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民生观的初步形成与实践(1927.8-1937.7)161

第一节 关于解决民生问题的革命道路的反思与探索161

一、关于中国民主革命重大理论问题的反思162

二、土地革命理论的民生诉求165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民生观的初步形成169

一、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的思想路线的初步提出170

二、解决革命根据地民生问题的大政方针177

第三节 革命根据地的民生建设成就与经验189

一、开展土地革命,促进农业的发展,改善了群众的生活189

二、发展苏区工商业,改善军民生活194

三、苏区人民初享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救济等基本民生权益199

第五章 全面抗战时期新民主主义民生观的形成与实践(1937.8-1945.8)207

第一节 抗日民主根据地民生建设的艰苦局势207

一、日寇的疯狂扫荡与侵略造成的重创207

二、国民党的封锁禁运进一步加剧了困难209

三、自然灾害使根据地军民的生活更加困难211

四、困难局势导致我党我军的一些消极情绪213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民生观的形成215

一、新民主主义民生观形成的理论基础215

二、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的宗旨和原则218

三、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主要民生政策与举措229

第三节 抗日民主根据地民生建设成就和意义238

一、克服了困难,改善了抗日民主根据地人民的生活239

二、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46

三、为夺取抗战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249

第六章 解放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民生观的发展及其实践(1945.9-1949.9)251

第一节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战略任务调整251

一、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对时局的科学判断和应对策略252

二、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的民生诉求259

三、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民生愿景261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民生观的进一步发展263

一、解决民生问题的方针与原则264

二、解放区的主要民生政策与措施272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民生建设成就与贡献287

一、解放区民生建设取得重大成就288

二、解放区民生建设成就的重大意义297

第七章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式社会主义民生观的探索与发展(1949.10-1978.11)301

第一节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启中国民生建设事业的新阶段301

一、新中国面临的民生建设的艰难局面302

二、确定和巩固解决民生问题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306

第二节 探索构建中国式社会主义民生观的理论框架315

一、改善民生的战略意义315

二、改善民生的宗旨和方针原则318

三、改善民生的主要途径330

第三节 新中国建立30年民生建设成就与经验教训344

一、新中国建立30年民生建设成就345

二、“大跃进”时期,民生建设遭遇严重挫折351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民生建设的磨难与教训355

第八章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基本理论的确立与实践(1978.12-1989.5)361

第一节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生建设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361

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与恢复362

二、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指明了中国民生事业发展的航向366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民生建设的长期性与艰巨性369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为民生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369

二、初级阶段我国民生发展事业的艰巨性和长期性372

三、“三步走”的民生发展战略377

第三节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民生诉求381

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解决民生问题奠定物质基础381

二、消灭贫穷、消除两极分化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途径384

三、共同富裕是民生发展的根本目标388

四、“三个有利于”的民生检验标准394

第四节 民生建设事业的新进程、新成就397

一、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民生建设的最强音397

二、法制建设为民生建设事业保驾护航403

三、民生建设各项事业蒸蒸日上407

第九章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的新发展(1989.6-2002.10)411

第一节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奠定改善民生的新基础411

一、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目标412

二、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营造改善民生的良好氛围415

第二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民生诉求420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于重大历史关头420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民生要义427

三、加强党的建设促进民生建设事业的发展433

第三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民生发展战略438

一、中国共产党人民生奋斗的新目标438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民生新内涵439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民生意义443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民生战略重点和措施445

第十章 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的新境界(2002.11-)465

第一节 寻求解决民生问题的科学发展之路465

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及科学内涵465

二、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民生建设的指导思想469

第二节 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475

一、社会建设为什么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476

二、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党的方针政策480

三、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现实思考498

第三节 确立改善民生的环境目标是“生态文明”506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民生意义506

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化的社会民生建设513

第四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改善民生的价值目标517

一、新时期民生建设的新特点517

二、改善民生的价值目标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内在统一性519

三、着力改善民生,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520

结语525

参考书目543

后记55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