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纵横捭阖 中国财税文化透视【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纵横捭阖 中国财税文化透视
  • 翁礼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ISBN:9787509521984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356页
  • 文件大小:130MB
  • 文件页数:377页
  • 主题词:财政管理-文化-研究-中国;税收管理-文化-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纵横捭阖 中国财税文化透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峰岭多姿的财税文化1

第一节财税的由来1

一、财政的由来2

二、税收的由来4

第二节中国财税发展的脉络5

一、禹杀防风及什一税5

二、财税体制的兴革跌宕5

第三节文化的涵义与层次7

一、文化的涵义7

二、文化的层次9

第四节中外文化交流11

一、张骞出使西域及中西物产艺术交流12

二、外来宗教走进国门13

三、伊斯兰教的兴起14

四、伊斯兰教基本教义及在中国的传播15

五、伊斯兰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7

六、与亚洲诸国的交流17

七、汉唐宋的海上交流19

八、马可·波罗及元代的交流20

九、郑和下西洋及明代的交流21

十、基督教的兴起23

十一、基督教基本教义及在中国的传播25

十二、基督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27

十三、百年来的西学东渐29

第五节财税与文化的互动31

一、“税外加征”与表面文章31

二、“税收优惠”与尊卑文化32

三、“利益共享”与和谐关系32

四、“财税政策”与佛教转型33

五、“不抑兼并”与儒学哲学化34

第二章 永无止境的税制变革36

第一节劳役田租税制的演进37

一、夏代的贡法37

二、商代的助法38

三、周代的彻法39

四、春秋战国的转折40

第二节田租口赋力役税制的推行41

一、秦代的横征暴敛41

二、汉代的轻徭薄赋42

第三节租调制在不得已中诞生45

一、曹操的租调制45

二、北魏的均田45

三、工商税及其他杂项的收入46

第四节租庸调被迫向两税法过渡47

一、隋代的租庸调制48

二、唐代税制的转折48

第五节两税法为之蜕变51

一、路转运使的设置51

二、两税的调整51

三、五代与两宋的盐、铁、茶、酒、契税53

四、两宋的杂税和摊派54

五、王安石变法55

第六节五花八门的辽金元税制56

一、商包征税法的出现56

二、辽金元的田赋57

三、其他杂税及专卖58

第七节一条鞭法应运而生59

一、以良民治良民的粮长制60

二、一条鞭法应运而生61

三、明代的加派及杂税62

第八节实行彻底的一条鞭法63

一、地丁合一及火耗归公64

二、清代的其他税收65

第九节近代税制的转折66

一、清后期的工商税收66

二、公债的发行66

第十节近现代税制沿革68

一、北洋军阀时期68

二、十年内战时期70

三、八年抗战时期71

四、解放战争时期72

五、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赋税73

第十一节当代税制的变迁75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税制75

二、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下的税制75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税制76

第十二节港、台地区现行税制79

一、香港特别行政区现行税制79

二、台湾地区现行税制80

第十三节古代五大主流税制得失评价81

一、总体是进步81

二、问题不可忽视84

第三章 政府层级的消长之路86

第一节郡县中国的秦汉87

一、秦汉的郡县制88

二、对郡县的监管89

第二节州郡县制的魏晋南北朝91

一、州的出现和演变92

二、屯田政区92

三、州郡县制的全面推行93

四、侨州郡县的出现及其消亡94

五、特殊的镇戍政区95

第三节道路制的唐宋96

一、隋唐的地方行政96

二、辽金的地方行政98

三、两宋的地方行政99

第四节行省制的元明清民国至当代102

一、元代的地方行政102

二、明清的地方行政104

三、民国的地方行政109

四、当代的地方行政110

第五节中国要有合理的行政管理体制113

一、地方四级制的形成113

二、地方四级制存在的问题113

三、浙江财政省管县的启示114

四、借鉴国际经验,恢复地方二级制115

第四章古今财政的体制博弈117

第一节先秦三代及秦汉财政118

一、先秦三代的分税制118

二、统收统支的秦汉财政118

第二节先集权后分权的唐代财政121

一、前期的集权管理121

二、后期的分权管理123

第三节掌控转运的宋代财政127

一、集权的转运制度127

二、对地方财政的监管129

第四节集权与失衡的元代财政129

一、拮据的地方政府129

二、严格的监督制度130

三、行省的调节作用131

第五节略有分权的明代财政131

一、上解中央的起运131

二、地方财政的留存132

三、布政司的承上启下作用133

第六节前统后散的清代财政133

一、清前期的集权134

二、清后期的分权138

第七节混乱的民国财政140

一、举债为生的北洋财政140

二、南京政府从整理走向崩溃的财政141

第八节变革频仍的历史足迹143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收统支体制143

二、转型期的分灶吃饭体制147

第九节当代分税制体制的确立与完善148

一、1993年启动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148

二、2001年启动的所得税改革151

第十节体制博弈引发的思考155

一、财政乃国之基石155

二、轻税有利于长治久安156

三、合理的管理层次是效益之源156

四、要冲破权大于法的文化束缚157

第五章求官食禄的酸甜苦辣158

第一节制度肇始的先秦三代161

一、朝廷命官161

二、西周至春秋的爵禄制161

三、商代首开“七十而致仕”163

四、从传贤到传子163

五、周代首开官吏考核与监察制度164

第二节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秦代164

一、从王到皇帝164

二、与军功爵制配套的秩石制165

三、官吏的考绩与监察166

第三节承上启下的汉代166

一、官吏的俸禄166

二、官吏的退休170

三、官吏选拔改行察举征辟170

四、官吏的考绩与监察171

第四节制度各异的魏晋南北朝173

一、选拔官吏改行九品中正制173

二、薄俸及占田制173

三、送故迎新及杂供给177

四、封爵食邑制度177

五、官吏的选拔178

六、官吏的考核179

第五节创新统一制度的隋代179

一、科举选士179

二、俸禄的品级制180

三、始开官吏创收之门182

第六节承隋而起的唐代182

一、官吏的俸禄182

二、官吏的公廨创收183

三、官吏的退休185

四、官学及科举制度186

第七节制度臻于完善的宋代188

一、合理的综合给禄制188

二、宋代的职田189

三、改善福利待遇的公使钱189

四、退休制度189

五、官学及科举制度的完善193

六、对官吏的监察194

第八节从无到有建立制度的元代194

一、从无到有的俸禄194

二、“逼良为娼”的薄俸197

三、官吏的退休197

四、封爵制度198

第九节以薄俸著称的明代198

一、俸禄极薄的王朝198

二、官吏退休制度199

三、科举“八股文”及官学200

第十节首开养廉银的清代201

一、官学及科举考试201

二、清代的封爵及给俸203

三、官俸、耗羡及养廉银206

四、州县官的苦衷及奖功补过207

五、纾解官困的师爷208

六、官员的退休209

七、清代的官吏监察209

第十一节孙中山和民国公务员制度210

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210

二、北洋政府时期211

三、国民政府时期212

第十二节当代公务员制度的形成215

一、打破终身制215

二、建立和实施公务员制度215

三、存在的问题218

第六章 崇公抑私与专卖政策220

第一节战国管仲首创专卖222

一、有利的山海环境222

二、首创寓税于价的专卖222

第二节桑弘羊与汉代的专卖223

一、从轻徭薄赋到聚敛军费223

二、盐的专卖224

三、铁的专卖225

四、酒的专卖225

五、史无前例的辩论会226

六、取消酒专卖,坚持盐铁专卖227

第三节唐代的专卖227

一、盐的专卖227

二、从无税到征税的酒229

三、茶的流行及其税收229

第四节五代两宋辽金的专卖231

一、两宋盐的专卖232

二、茶的专卖233

三、酒的专卖233

四、辽金的盐、茶、酒专卖234

第五节明清时期的专卖235

一、明代的专卖政策235

二、清代的专卖政策236

第六节民国以来的专卖238

一、民国时期的专卖238

二、当代的专卖240

第七节20世纪50年代初的税改与崇公抑私241

一、公私一律的税改初衷241

二、领袖震怒及彻底崇公抑私242

第八节“以人为本”标志着崇公抑私文化的转型243

一、人的特点243

二、冲破思想束缚247

三、准确理解以人为本248

第七章 黄老之学与轻徭薄赋250

第一节秦代法家治国的兴亡教训255

一、著名法家人物及其思想255

二、秦国的兴亡教训255

第二节改行黄老之学的西汉王朝256

一、汉初的困境256

二、历史选择黄老256

第三节推行与民休息的轻徭薄赋258

一、重建法制稳定社会秩序258

二、以身作则的君主259

三、推行轻徭薄赋政策260

第四节汉武帝的转型261

一、反者道之动261

二、形势走向儒法并用261

三、被诬陷的“叶公好龙”262

第五节走出朝堂的黄老之学262

一、道教的产生与发展262

二、道教的信仰和理论266

三、走进道院宫观269

四、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272

第六节隋唐的与民休息274

一、真正与民休息274

二、卓著的效果275

第七节两宋黄老治蜀275

一、选贤任能275

二、高潮迭起效益显著276

第八节清初的轻徭薄赋277

一、首除“三饷”277

二、永不加赋277

三、优恤治蜀278

第九节黄老之学的现代思考280

一、过度“有为”的前车之鉴280

二、寓“有为”于“无为”之中280

三、与自然和谐相处281

第八章 财税驱动佛教中国化283

第一节多种信仰与三大崇拜284

一、天地山川崇拜及祭祀285

二、祖先崇拜及祭礼287

三、君师圣贤崇拜及祭祀288

第二节佛教的产生和传播290

一、佛教的产生290

二、佛教的传播290

第三节佛教的基本教义291

一、四谛说291

二、缘起论292

三、业报轮回说292

第四节佛教传入中国292

一、张骞通西域292

二、佛教传入中国293

第五节中国佛教化296

一、佛教化土壤的形成296

二、中国佛教化296

第六节财税杠杆驱动佛教中国化297

一、财税与佛教的两次冲突297

二、唐僧取经及财政对译经的资助299

三、中国佛教宗派的形成301

四、财税与佛教又发生了两次大冲突301

五、佛教走向中国化303

第七节走进佛教寺院308

一、整体布局308

二、内部组织313

三、节日与法令314

四、藏传佛教315

第八节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315

一、对哲学的影响315

二、对文学的影响316

三、对艺术的影响318

四、对财税金融的影响319

五、对人际关系的影响319

第九章 儒家学说与综合分成321

第一节先秦的大儒及其思想323

一、宗师孔子的思想323

二、孔子的赋税思想327

三、亚圣孟子的思想328

四、孟子的赋税思想331

五、荀子的思想332

六、荀子的财税思想333

第二节独尊儒术及儒学的神学化334

一、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34

二、董仲舒的生平及其天人感应说335

三、三纲五常道德观336

四、两汉经学336

第三节“不抑兼并”与宋明理学337

一、“不抑兼并”政策的推行337

二、商品经济的繁荣338

三、人欲泛滥,世风日下的社会339

四、“灭人欲,存天理”,理学应运而生341

五、宋代的理学大家342

六、以德治国,理学成为显学343

七、资本主义萌芽,心学应运而生344

八、心学大师王阳明344

九、清代以来的理学345

第四节综合分成是儒家的天然追求346

一、哲学思想影响人的言行346

二、中庸是中国人的至德347

第五节分税制与综合分成347

一、出口退税的巨额累欠348

二、解困的出路在于改革349

三、各地基数的确定350

第六节一波三折的农村税费改革351

第七节儒家思想对财经的影响353

一、迂回而成是另一种综合分成353

二、对财税的思想渗透无所不在354

三、隶属文化引发诚信缺失35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