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教育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教育史
  • 曲铁华主编 著
  • 出版社: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7086203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327页
  • 文件大小:60MB
  • 文件页数:340页
  • 主题词:教育史-中国-教师培训-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教育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编 古代教育3

第一章 远古至西周时期的教育3

第一节 远古社会的教育3

一、教育的起源3

二、氏族公社的教育4

三、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6

第二节夏、商和西周时期的教育7

一、学校的产生7

二、西周的教育制度10

三、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14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17

第一节 官学的衰废与私人讲学的兴起17

一、官学的衰废与私学的兴起17

二、百家争鸣与私学的发展19

三、稷下学宫20

第二节 孔子的教育思想24

一、论教育作用24

二、论教育对象25

三、论教育目的26

四、论教育内容26

五、论教育原则与方法28

六、论德育30

七、论教师31

第三节 墨子与墨家的教育思想32

一、论教育作用33

二、论教育目的33

三、论教育内容33

四、论教育方法35

第四节 孟子的教育思想36

一、“性善论”与教育作用36

二、论教育目的37

三、论道德修养方法38

四、论教学39

第五节 荀子的教育思想40

一、“性恶论”与教育作用40

二、论教育目的41

三、论教育内容42

四、论教学方法42

五、论教师43

第六节 道家的教育思想44

一、“道法自然”与教育作用44

二、论教育的培养目标45

三、论“闻之疑始”的学习方法46

第七节 法家的教育思想46

一、论人性与教育作用47

二、论培养目标47

三、论教育内容与方法48

第八节《礼记》的教育思想49

一、《大学》的教育思想49

二、《中庸》的教育思想50

三、《学记》的教育思想52

四、《乐记》的教育思想55

第三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58

第一节 文化教育政策的确立58

一、秦朝的文教政策58

二、汉代的文教政策59

三、魏晋南北朝的文教政策61

第二节 封建教育制度的初步形成62

一、学校教育发展概况62

二、太学的教学活动67

第三节“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69

一、察举制70

二、九品中正制73

第四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74

一、论三大文教政策75

二、论道德教育76

三、论教学原则和方法78

第五节 王充的教育思想79

一、论人性与教育79

二、论培养目标80

三、论学习81

第六节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82

一、论家庭教育83

二、论治学方法84

第四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87

第一节 封建教育制度的发展87

一、文教政策87

二、学校教育的发展和体制89

三、学校教育制度90

四、私学的发展92

五、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92

第二节 科举制度的产生93

一、科举制的诞生93

二、科举制的实施94

三、科举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96

四、科举制的影响97

五、科举制的流弊97

第三节 中日教育交流98

一、中日教育交流的兴起98

二、中日教育交流的影响99

第四节 韩愈的教育思想100

一、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101

二、论人才102

三、论教师103

第五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106

第一节 封建教育制度的发展完备106

一、文教政策106

二、宋代兴学和官学的发展107

三、辽金元的学校教育111

第二节 科举制度的发展112

一、宋代的科举112

二、辽金元科举制度的演化114

第三节 书院的发展嬗变115

一、书院的产生115

二、书院的发展嬗变116

三、书院的特点118

第四节 蒙养教育和蒙养教材120

一、蒙养教育的原则和方法120

二、蒙养教材的种类和特点122

第五节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124

一、论人才125

二、论教学内容127

第六节 朱熹的教育思想129

一、论教育宗旨与目的129

二、论道德教育131

三、朱子读书法134

第六章 明清时期的教育138

第一节 封建教育制度的发展138

一、文教政策138

二、学校教育的发展140

三、书院的发展142

第二节 科举制度的发展144

一、科举考试概况144

二、科举制度的教条化146

第三节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147

一、论教育目的和内容147

二、论教育原则和方法149

三、论童蒙教育151

第四节 黄宗羲的教育思想153

一、论学校教育154

二、论教育内容155

三、论教学156

四、论教师158

第五节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158

一、论教育作用159

二、论教学原则和方法160

三、论教师162

第六节 颜元的教育思想163

一、论教育作用164

二、论教育目的和内容165

三、论“习行”的教学方法167

四、论生产劳动教育168

下编 近现代教育173

第七章 鸦片战争及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173

第一节 封建教育的衰败与改革派的教育主张173

一、封建教育的衰败173

二、改革派的教育主张174

第二节 教会学校的产生和发展176

一、早期的教会学校176

二、教会学校的扩张177

三、中华教育会178

四、教会学校的性质与影响179

第三节 太平天国的教育180

一、教育的基本政策180

二、教育内容182

三、教育的组织与实施182

四、教育改革方案183

第四节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184

一、创办洋务学堂185

二、派遣留学生188

三、洋务教育的性质及作用190

第五节 张之洞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90

一、“中体西用”思想的内涵流变191

二、“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与局限193

第八章 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196

第一节 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教育主张196

一、废八股,改革科举制度196

二、学西学,扩大学习范围197

三、考泰西,建立近代学制198

四、倡女学,重视女子教育198

第二节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教育思想与实践199

一、维新派的教育思想199

二、维新派的教育活动200

第三节“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203

一、废八股,变革科举制203

二、倡西学,书院改学堂204

三、设立京师大学堂204

第四节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206

一、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206

二、《大同书》中的教育理想208

第五节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211

一、“开民智”“伸民权”的教育作用论211

二、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观212

三、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主张213

第六节 严复的教育思想216

一、“三育论”217

二、“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219

第九章 辛亥革命前后的教育222

第一节 清政府的教育维新222

一、颁布“癸卯学制”222

二、废除科举制度225

三、颁布教育宗旨225

第二节 帝国主义的奴化教育226

一、奴化教育的发展226

二、退款兴学227

第三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思想和实践229

一、对封建专制教育和改良主义教育的批判229

二、创办新型学校230

第四节 中华民国初期的教育232

一、颁布民国教育宗旨232

二、制定“壬子癸丑学制”232

三、颁布课程标准234

第五节 教育思潮与教育团体235

一、教育思潮235

二、教育团体243

第六节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246

一、“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246

二、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247

三、教育独立思想249

第十章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教育251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教育的产生251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播251

二、新民主主义教育纲领254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教育运动255

第二节 党领导和创办的革命干部学校257

一、湖南自修大学257

二、上海大学258

三、农民运动讲习所259

第三节 党领导的反奴化教育和反封建复古主义教育的斗争260

一、收回教育权运动260

二、反封建复古主义教育的斗争262

第四节“壬戌学制”改革263

一、指导原则263

二、学制系统263

三、学制特点264

第十一章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教育266

第一节 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教育266

一、党和苏维埃政府的教育方针266

二、苏区教育的实施状况267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教育272

一、从“党化教育”到“三民主义”教育的变迁272

二、教育制度改革273

三、学校教育发展概况275

第三节 杨贤江的教育思想277

一、论教育的本质277

二、论教育的效能280

三、“全人生指导”思想281

第十二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教育285

第一节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教育285

一、抗战教育的方针和政策285

二、根据地教育的实施状况287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中期的教育293

一、教育方针和政策293

二、学校教育294

第十三章 解放战争时期的教育299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的教育299

一、党的教育方针299

二、教育正规化改革300

第二节 国民政府统治区师生爱国运动的高涨301

第三节 晏阳初的教育思想302

一、重视乡村教育303

二、“四大教育”303

三、“三大方式”305

四、“化农民”与“农民化”305

第四节 梁漱溟的教育思想306

一、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306

二、乡村教育的实施308

第五节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310

一、生活教育思想310

二、师范教育思想313

三、幼儿教育思想314

第六节 黄炎培的教育思想315

一、职业教育的探索315

二、职业教育思想体系316

第七节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318

一、儿童教育研究与探索319

二、“活教育”的理论体系321

参考文献325

后记32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