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常态 大格局 大作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新常态 大格局 大作为
  • 陈石俊,张海涛主编 著
  • 出版社: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 ISBN:7210089063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280页
  • 文件大小:36MB
  • 文件页数:295页
  • 主题词: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江西-2016-2020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新常态 大格局 大作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综合篇3

第一章 创新展现新活力3

一、建设创新型江西4

(一)强化创新供给,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4

(二)培育创新主体,建立健全协同高效的创新体系8

(三)增强创新活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11

(四)注重人才为先,集聚用好创新人才12

(五)强化保障支撑,营造建设创新型江西的良好氛围14

二、着力打造南昌光谷16

(一)打造南昌光谷具备的良好产业基础和条件16

(二)明确南昌光谷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17

(三)强化规划引领和政策推动,加快形成集聚效应20

(四)健全完善光电产业公共服务体系22

(五)突出高位推动,举全市之力建设“南昌光谷”23

三、做大做强航空产业,推动江西制造迈向中高端25

(一)明确指导思想26

(二)明确发展目标26

(三)明确主要任务27

(四)明确主要举措33

四、做强做大做优江西中医药产业35

(一)明确指导思想36

(二)明确发展目标36

(三)明确主要任务38

(四)明确主要保障45

第二章 打造开放新优势47

一、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48

(一)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48

(二)加快融入“一带一路”52

(三)积极拓展渠道建设对接国家战略56

二、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59

(一)外贸经营助转型59

(二)外贸平台利建设62

(三)培育新型贸易业态64

(四)大力发展服务贸易65

第三章 打造国有企业改革“江西样板”68

一、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上打造“江西样板”69

(一)坚持双向互动、交叉融合,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70

(二)加大资本证券化推进力度72

(三)加快推进公司制改革72

二、在赋予企业独立市场主体地位上打造“江西样板”74

(一)依法放权、主动松绑,让企业“舒筋壮骨”74

(二)积极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75

(三)加快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76

三、在构建充满活力的市场化经营机制上打造“江西样板”77

(一)大胆探索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77

(二)深化企业内部用人制度改革77

(三)积极推进创新发展综合试点81

(四)扎实开展企业管理提升活动81

四、在推进市场化战略重组上打造“江西样板”81

(一)重组整合、创新发展一批82

(二)联合“走出去”壮大一批82

(三)清理退出一批83

(四)嫁接改造一批83

五、在完善国资监管体制上打造“江西样板”85

(一)理清权力界限85

(二)改进国资监管方式方法86

(三)完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机制86

(四)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87

六、在实现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上打造“江西样板”87

(一)准确界定企业功能并实施分类管理88

(二)搭建国资监管的“大屋顶”88

(三)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89

第四章 建设美丽中国“江西样板”90

一、科学制定绿色规划,为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引领方向92

(一)构建“一湖五河三屏”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格局92

(二)构建以“四区二十四基地”为主体的农业发展格局93

(三)构建以“一群两带三区”为主体的城镇格局93

(四)制定绿色保护和发展规划94

二、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为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提供支撑94

(一)以“生态+”理念为引领,积极发展绿色产业95

(二)推行绿色生产行动计划,节约高效利用资源97

三、加快实施绿色工程,为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夯实基础99

(一)推动山水林田湖整体修复99

(二)抓好环境综合治理100

(三)实施生态保护重大工程102

(四)实施环境治理重点工程103

四、积极创新绿色制度,为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增添动力104

(一)严格落实“三条红线”105

(二)健全生态补偿制度105

(三)落实健全河湖管理与保护制度105

(四)启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和领导干部责任审计试点106

(五)加快建立健全市场化机制106

(六)健全生态文明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107

(七)推进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改革107

五、努力唱响绿色品牌,为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构筑优势108

(一)打造农业品牌体系108

(二)打响工业质量品牌108

(三)创建生态旅游品牌108

(四)打造健康旅游品牌109

(五)打造休闲养生知名品牌109

(六)打造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品牌109

六、积极创建绿色文化,为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凝聚共识109

(一)大力发展生态文化109

(二)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110

(三)积极开展生态创建活动110

(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110

(五)强化宣传教育与交流111

第五章 打造精准脱贫“江西样板”112

一、紧紧咬住脱贫攻坚目标,精准把握脱贫标准113

(一)减贫任务提前完成113

(二)贫困群众收入达到新的水平114

(三)贫困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114

(四)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114

二、加强精准识别,打牢精准扶贫脱贫基础115

(一)建档立卡,摸清底数115

(二)瞄准目标,因户施策116

(三)找准问题,对症下药116

三、健全精准脱贫攻坚机制,发挥政策导向作用117

(一)健全脱贫攻坚考核机制117

(二)健全精准脱贫退出机制118

(三)健全扶贫资金投入管理机制118

(四)健全行业扶贫的责任机制119

四、实施十大扶贫工程,打好三大攻坚战120

(一)发展特色产业,不断提高贫困群众收入水平120

(二)强化社会保障,织牢贫困群众基本生活底线的“安全网”122

(三)推进安居扶贫,着力改善贫困群众生活条件123

(四)完善基础设施,有效破除贫困地区发展瓶颈制约125

地市篇129

第六章 南昌:破茧化蝶 打造核心增长极129

一、产业崛起三大行动聚集发展能量131

(一)产业集聚行动,高位谋势积蓄发展势能132

(二)龙头培育行动,科技创新积蓄发展潜能134

(三)招大引大行动,筑巢引凤积蓄发展动能136

二、改革开放 全面破茧引爆发展引擎137

(一)大简政、大整合“引爆”改革138

(二)大投入、大开放“引爆”发展138

(三)大建设、大改造“引爆”城建140

三、辐射带动 三融入促城市化蛹成蝶141

(一)融入“大战略”,下好“一带一路”先手棋141

(二)融入“朋友圈”,携手迈向新征程142

(三)融入“兄弟团”,昌九昌抚一体再升级143

第七章 九江:开放开发“T”形崛起正当时144

一、昌九一体发展,助力九江“T”形崛起145

(一)互联互通,基础设施一体化146

(二)合作共享,公共服务同城化146

(三)互补对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147

二、沿江开放开发,推动九江走向世界147

(一)明确规划引领,营造沿江开放环境147

(二)强化承载能力,构筑双向开放平台148

(三)不断夯实基础,构建立体交通网络149

(四)聚焦工业发展,做大九江经济总量149

(五)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群发展150

(六)发展飞地经济,扩大沿江对外开放151

(七)立足沿江优势,推动区域交流合作152

(八)坚持绿色发展,保持沿江生态底线153

第八章 景德镇:复兴古镇 重塑世界瓷都154

一、复兴历史文化,延续陶瓷文脉155

(一)紧抓申遗契机,传承陶瓷文化156

(二)依托“陶瓷+”理念,创新陶瓷文化158

(三)深化开放合作,展现陶瓷文化159

二、创新陶瓷产业,重振瓷都雄风160

(一)优化结构,构建“大陶瓷”格局161

(二)创新创意,延展陶瓷产业162

三、打造新兴产业,重塑瓷都新辉煌164

(一)产业升级,力推“3+1”产业165

(二)开放合作,融入区域发展167

第九章 萍乡:煤都转型 海绵助推新城镇170

一、无先例可循,探索之路上前行172

(一)谋划全局,区域打包借力PPP173

(二)科学统筹,全程护航显成效175

二、激活城市肌体,让城市自由呼吸176

(一)先易后难,“小海绵”强化示范效应176

(二)由小到大,“大海绵”改造全面提速177

三、创新建设模式,统筹四个结合178

(一)水清岸绿,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179

(二)核心带动,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180

(三)发展契机,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和培植海绵产业相结合180

(四)品质提升,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181

第十章 新余:智慧城市 智能发展惠民生183

一、构建信息“高速公路”,完善信息基础设施184

(一)放眼全局,推进“光网城市”工程184

(二)突出重点,推进“广电建设”工程185

(三)强化特色,推进“三网融合”工程186

(四)引领潮流,突出“四大等式”效应186

二、加快发展“一站一网”,提升公共服务能力187

(一)“一站式”政务办公,实现三大突破188

(二)“一网通”便民服务,实现三大转变189

三、大力推进“两化”融合,加速产业转型升级191

(一)融通“融合”,研发设计协同化191

(二)智慧“智能”,装备制造智造化192

(三)信用“信息”,企业管理精准化193

四、全面建设“数据新余”,智慧城市蓝海扬帆194

(一)多轨合并,智慧新余铸造腾飞甲板194

(二)开放发展,数据新余增添强力引擎194

(三)创新机制,拓展智能新余远航空间195

(四)成果共享,开拓智惠民生全新航程195

第十一章 鹰潭:全域旅游 凸显“龙虎天下绝”197

一、规划引领勾勒“全域旅游”新格局198

(一)核心引领,突出道教文化198

(二)重点支撑,重视多元互补199

(三)着眼全局,促进全域共建199

(四)明确指向,注重四大效应200

二、生态提质铭刻“秀美鹰潭”新名片201

(一)做靓“绿色”,创建国家森林城市201

(二)做美“生态”,创建省级文明城市202

(三)做好“环保”,创建中国生态城市202

三、创新增色突破“智慧旅游”新境界203

(一)创新式发展,搭建“智慧平台”203

(二)融合式发展,完善“智慧旅游”204

四、文化振兴蕴养“中华道都”新内涵204

(一)合道——城市建设融入道教元素205

(二)寻道——深度挖掘道教思想内涵205

(三)体道——积极开展各项道教活动206

(四)悟道——道教演出汇融道之神髓207

第十二章 赣州:精准扶贫 助力苏区振兴210

一、幸福宝典 开启赣州新纪元211

(一)国家行动 引领振兴启程211

(二)造血强身 加速产业升级212

(三)生态为重 建设绿色家园213

二、精准扶贫 助力老区大发展214

(一)精准引导 做好顶层设计214

(二)精准帮扶 推进扶贫开发215

(三)精准管理 健全工作机制218

三、全面小康 苏区振兴再启程219

(一)新起点:三年赣南大变样219

(二)新希望:五年同步建小康220

(三)新作为:打好六大攻坚战221

第十三章 宜春:生态+发展 吹响绿色冲锋号224

一、生态思路,“三区”描绘发展蓝图225

(一)由大变强,做强丰樟高“循环区”225

(二)由小变大,做大袁上万“绿色区”226

(三)由好变美,做美昌铜四县“生态区”227

二、生态布局,“三金”打造昌铜绿心227

(一)“金桥”工程,多点互连促发展228

(二)“金牌”工程,山泉禅月引发展228

(三)“金山”工程,名门绿宝迎发展229

三、生态动力,“三升级”发动绿色引擎230

(一)工业升级,绿色驱动231

(二)农业升级,规模+特色232

四、生态屏障,“三净”护好发展底色234

(一)净空,保一方蓝天234

(二)净土,守一片净土235

(三)净水,护一湾秀水235

第十四章 上饶:借力高铁 打造江西东部重要增长极237

一、策应高铁经济时代,谋划城市建设238

二、强化高铁磁场效应,促进产业转型升级239

(一)突出重点,引领产业集群发展239

(二)超前谋划,建设高铁经济试验区240

(三)“高铁+”战略,促进第三产业发展241

三、发挥高铁便捷功能,丰富旅游发展业态242

四、突出高铁枢纽地位,扩大经济区域合作244

五、利用高铁聚散能力,流通区域发展要素244

第十五章 吉安:统筹发展 实现绿色崛起246

一、厚植产业优势,打造产业新高地247

(一)巧借振兴之风,重拳打造支柱产业248

(二)巧用文化之特,聚力打造绿色产业249

二、统筹区域发展,构建协同新格局251

(一)错位发展,优化特色产业群252

(二)奋进前行,打好脱贫攻坚战253

三、推进吉泰走廊,引领发展“加速度”255

(一)集优集聚,构建产业升级体256

(二)产城融合,构建特色城镇群257

(三)生态底色,构建绿色新样板259

第十六章 抚州:区域合作 推动跨越发展261

一、融入南昌,推动昌抚联动发展262

(一)交通先行,对接基础设施262

(二)错位发展,加快产业融合263

(三)两城一体,接轨公共服务264

二、对接海西,加速承接产业转移265

(一)招商引资,扩大对外开放265

(二)资源整合,优化投资环境266

(三)两园一带,构筑合作平台268

三、改革创新,促进经济转型升级269

(一)植树造林,促进产业集群269

(二)创新驱动,增强转型动力270

(三)绿色崛起,提升发展质量271

参考文献273

后记27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