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刑法总论重要问题【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刑法总论重要问题
  • (日)松原芳博著;王昭武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ISBN:7562057178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386页
  • 文件大小:77MB
  • 文件页数:41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刑法总论重要问题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刑罚的意义与目的1

一、犯罪与刑罚1

二、刑罚的概念1

三、刑罚的正当化理由3

(一)社会机能、形式合法性、实质正当性3

(二)报应刑论3

(三)一般预防论5

(四)特殊预防论6

(五)国家方面的正当化与行为人方面的正当化7

四、近期的重刑化倾向与刑罚理论8

第二章 刑法的基本原则11

一、法益保护主义11

(一)社会伦理主义与法益保护主义11

(二)父权主义13

二、行为主义15

三、处罚的早期化与法益概念的稀薄化16

四、责任主义18

五、罪刑法定原则20

(一)从人的支配到法的支配20

(二)自由主义与民主主义20

(三)法律主义21

(四)禁止事后法(禁止溯及既往)22

(五)禁止类推24

(六)禁止类推原则的适用范围25

六、刑罚法规的适正26

(一)明确性原则26

(二)体感治安的降低与不明确的刑罚法规27

(三)刑罚法规内容的适正29

(四)合宪限定解释29

第三章 犯罪论体系32

一、犯罪的定义与犯罪论体系32

二、行为33

(一)体系性定位33

(二)行为的内容34

三、构成要件该当性35

(一)构成要件的性质35

(二)罪刑法定原则机能36

(三)违法类型化机能37

(四)违法推定机能39

(五)故意规制机能39

(六)犯罪个别化机能40

(七)构成要件要素41

(八)犯罪类型的分类43

四、违法性45

五、责任(有责性)46

六、违法性与责任的区别46

七、客观处罚条件、一身性的处罚阻却事由47

第四章 因果关系48

一、刑法中的因果关系48

二、条件关系49

(一)假定的消去公式49

(二)择一的竞合50

(三)假定的原因54

(四)合义务的态度的替代55

三、相当因果关系57

(一)等价说、中断论、原因说57

(二)相当因果关系说57

(三)行为当时的特殊情况58

(四)行为之后的介入因素60

(五)对因果关系的规范性限定(客观归属论)64

第五章 不作为犯68

一、不作为的行为性68

二、作为与不作为69

三、不真正不作为犯与罪刑法定原则70

四、作为义务(保障人地位)71

(一)体系性地位71

(二)形式的三分说72

(三)实质说73

(四)探讨74

(五)判例态度75

五、作为可能性与结果避免可能性77

第六章 违法论概述79

一、违法的实质79

二、“结果”的含义与刑法规范80

(一)规范违反说与命令规范80

(二)法益侵害说与评价规范81

三、违法与责任的区别81

(一)主观违法论与客观违法论81

(二)一般人标准与行为人标准82

(三)义务赋予机能与动机形成机能83

(四)规范确证论83

四、主观违法要素84

(一)违法的实质与主观因素84

(二)目的犯中的目的等84

(三)主观违法要素否定论85

五、违法阻却事由87

(一)违法性与违法构成要件、违法阻却事由87

(二)社会相当性87

(三)法益衡量88

(四)违法阻却事由的种类、区别90

六、可罚的违法性91

第七章 法益主体的同意94

一、不处罚的根据94

二、同意在犯罪论体系中的地位95

三、不处罚效果的例外98

四、同意伤害98

(一)判例态度98

(二)社会相当性说100

(三)全面不可罚说、生命危险说、重伤害说101

五、有效要件103

(一)存在形态、是否需要存在认识103

(二)存在时点104

(三)认识内容、任意性104

(四)同意能力105

六、基于错误的同意105

(一)判例态度105

(二)条件错误说106

(三)法益错误说107

(四)自律的自我决定说107

(五)探讨108

七、推定的同意112

八、危险的接受112

第八章 正当防卫115

一、正当化原理115

(一)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115

(二)社会相当性说116

(三)法益丧失说116

(四)优越利益说117

(五)探讨118

二、不法侵害119

(一)无责任之侵害119

(二)对物防卫119

三、紧迫性121

四、防卫意思122

(一)防卫意思的内容、是否需要防卫意思122

(二)偶然防卫123

五、防卫行为(广义)125

(一)学说与判例概述125

(二)适合性127

(三)必要性(最小必要限度性)129

(四)相当性(缓和的均衡性)130

(五)“盗犯防止法”的特别规定132

六、相互对立状况下的特殊问题133

(一)判例与学说概述133

(二)探讨134

七、防卫过当135

(一)法律性质135

(二)质的过当与量的过当136

第九章 紧急避险138

一、法律性质138

(一)紧急避险的特征138

(二)责任阻却说139

(三)违法阻却说140

(四)可罚的违法阻却说141

(五)二分说141

(六)探讨142

二、要件144

(一)危险144

(二)现实性145

(三)避险行为(适合性)146

(四)补充性(严格的最小必要限度性)146

(五)法益均衡147

(六)有关业务上具有特别义务者的特别规定147

三、避险过当148

第十章 其他违法阻却事由150

一、法令行为150

(一)含义150

(二)职权行为、职务行为151

(三)权利行为151

(四)特别法规定的违法阻却事由152

(五)基于政策性理由而为法令特别允许的情况153

(六)劳动争议行为153

二、正当业务行为153

(一)第35条的射程153

(二)律师、辩护人的辩护活动154

(三)媒体的采访活动154

(四)宗教活动155

(五)体育竞技155

(六)医疗行为156

(七)安乐死、尊严死156

三、义务冲突158

四、私力救济158

五、狭义的超法规的违法阻却事由159

六、可罚的违法阻却事由160

(一)超法规的可罚的违法阻却事由160

(二)《劳动工会法》第1条第2款之适用160

(三)可罚的违法性与合宪限制解释162

第十一章 责任论概述164

一、责任的含义与内容164

二、责任非难的对象166

三、责任要素167

四、责任能力168

(一)心神丧失、心神耗弱168

(二)《心神丧失者等医疗观察法》171

(三)刑事未成年人172

五、期待可能性172

第十二章 故意与错误174

一、故意174

(一)意义、犯罪论体系中的地位174

(二)确定的故意与未必的故意175

(三)故意的认识对象178

(四)对含义的认识179

二、具体的事实错误180

(一)事实错误的含义与种类180

(二)法定符合说与具体符合说180

(三)故意的个数182

(四)对象错误与方法错误的区别184

(五)犯罪事实的同一性的范围185

三、抽象的事实错误186

(一)符合的“范围”186

(二)符合的“逻辑”189

四、对相当于违法阻却事由的事实的假想(假想防卫)191

(一)问题之所在191

(二)肯定违法阻却的立场192

(三)肯定存在故意的立场(严格责任说)192

(四)否定存在故意的立场193

(五)假想防卫过当195

(六)防卫行为与第三者196

第十三章 违法性的意识197

一、是否需要违法性的意识197

(一)违法性的错误197

(二)不要说197

(三)必要说(严格故意说)198

(四)可能性说之一(限制故意说)200

(五)实质的故意说200

(六)可能性说之二(责任说)200

(七)判例向可能性说的接近201

二、“违法性”的意识的内容202

三、事实的错误与违法性的错误的区别204

(一)区别标准204

(二)行政取缔法规205

(三)规范的要素206

四、违法性的错误的判断207

第十四章 过失犯210

一、现代社会与过失犯210

二、处罚过失犯的规定212

三、过失犯的结构213

(一)旧过失论213

(二)新过失论214

四、构成要件该当性215

(一)过失犯的实行行为215

(二)过失的不作为犯216

(三)结果避免可能性217

五、违法阻却事由220

六、责任222

七、预见可能性223

(一)危惧感说223

(二)具体的预见可能性说224

(三)预见可能性的构成要件关联性225

(四)个别对象的预见可能性226

(五)“因果进程的基本部分”的预见可能性227

(六)信赖原则228

(七)管理、监督过失与预见可能性230

(八)预见可能性的标准231

八、重大过失与业务过失233

第十五章 未遂犯235

一、概述235

(一)含义235

(二)未遂犯观念的形成236

(三)刑罚目的与未遂犯处罚根据236

(四)违法的本质与未遂犯处罚根据237

(五)其他的未完成犯罪237

二、未遂犯的成立时点238

(一)学说概述238

(二)未遂构成要件的结构240

(三)有关着手未遂的判例241

(四)构成要件的提前实现(结果的提前发生)242

(五)构成要件的推迟实现(结果的推迟发生)247

(六)隔离犯、间接正犯247

(七)原因自由行为251

三、不能犯255

(一)含义255

(二)纯主观说与抽象的危险说256

(三)具体的危险说256

(四)客观的危险说258

(五)判例态度259

第十六章 中止犯261

一、含义与效果261

二、刑罚减免根据262

(一)刑事政策说262

(二)法律说263

(三)逆向理论264

(四)探讨265

三、中止行为266

(一)中止行为的形式266

(二)中止行为与结果防止之间的因果关系268

(三)作为形式的中止与真挚的努力269

四、任意性270

(一)学说概述270

(二)探讨271

五、预备的中止274

第十七章 正犯与共犯276

一、现行法上的参与类型276

(一)四种参与类型276

(二)教唆犯、从犯的从属性277

(三)狭义的正犯、共犯概念与广义的正犯、共犯概念278

二、正犯与共犯279

(一)正犯与共犯的关系279

(二)主观说280

(三)形式的客观说281

(四)实质的客观说(规范的障碍说)281

(五)溯及禁止论282

(六)行为支配说283

三、间接正犯285

(一)含义285

(二)强制性支配285

(三)利用无责任能力者285

(四)利用他人的错误286

(五)利用有故意的工具287

(六)利用他人的合法行为288

四、共同正犯289

(一)《刑法》第60条的机能289

(二)部分行为全部责任290

(三)共同的对象292

五、共谋共同正犯294

(一)判例态度294

(二)问题点296

(三)理论根据298

(四)共谋的含义302

第十八章 共犯的处罚根据306

一、共犯的处罚根据理论概述306

(一)可罚性借用说306

(二)责任共犯论与不法共犯论307

(三)对他人不法的连带说308

(四)惹起说(因果共犯论)308

二、惹起说内部的对立309

(一)纯粹惹起说309

(二)修正惹起说309

(三)混合惹起说310

三、未遂的教唆311

四、因果性的内容312

(一)共犯的因果关系的特殊性312

(二)片面的共犯312

(三)从犯的因果关系315

五、共犯成立的时间界限318

六、承继的共犯319

(一)问题之所在319

(二)全面承继说319

(三)限定承继说320

(四)二元说322

(五)承继否定说322

(六)判例态度323

(七)承继的共犯与同时伤害的特例325

七、共犯关系的脱离325

(一)因果关系切断说325

(二)实行着手之前的脱离327

(三)实行着手之后的脱离329

八、共犯与中止331

第十九章 共犯与身份333

一、第65条第1款与第2款之间的关系333

(一)连带作用与个别作用333

(二)形式的区分说334

(三)罪名与科刑分离说335

(四)实质的区分说336

(五)探讨337

(六)身份者对非身份者的加担339

二、第65条第1款中的“共犯”的范围340

三、第65条中的“身份”的范围341

第二十章 共犯的其他问题345

一、共犯的错误345

(一)问题之所在345

(二)教唆的射程、共谋的射程346

(三)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同一构成要件之内的错误)348

(四)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不同构成要件之间的错误)349

(五)不同参与类型之间的错误351

二、必要的共犯352

(一)含义352

(二)对向犯353

(三)集团犯355

三、中立行为与从犯355

(一)问题之所在355

(二)学说概述356

(三)探讨356

(四)判例态度357

四、预备犯的共犯359

五、不作为与共犯361

(一)针对不作为犯的共犯361

(二)不作为犯与不作为犯的共同正犯362

(三)不作为的共犯(不阻止他人的犯罪行为)362

(四)有关不作为的共犯的判例364

六、过失共同正犯366

(一)问题之所在366

(二)学说概述367

(三)探讨369

(四)判例态度370

七、结果加重犯的共同正犯371

第二十一章 罪数论与犯罪竞合论372

一、罪数论与犯罪竞合论概述372

二、单纯的一罪(包括法条竞合)372

三、包括的一罪374

(一)含义374

(二)集合犯374

(三)发展犯(狭义的包括的一罪)374

(四)共罚的事前行为、事后行为375

(五)侵占之后的侵占376

(六)接续犯378

(七)附随犯380

(八)混合的包括的一罪380

四、想象竞合381

(一)含义与根据381

(二)一个行为382

(三)不作为犯中的一个行为383

(四)共犯中的一个行为383

五、牵连犯384

六、“搭扣”现象384

七、并合罪38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