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史前考古学导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张宏彦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122464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236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248页
- 主题词:石器时代考古-中国-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史前考古学导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节 史前考古学及其研究对象1
一、“史前”与史前考古学1
第一章 史前考古学方法论1
二、史前考古学的研究对象3
第二节 史前考古学的研究方法4
一、考古地层学4
图1-1 文化层形成过程示意图6
图1-3 案板遗址灰坑打破关系图9
图1-2 案板遗址GNX区T1南壁剖面图9
二、考古类型学10
图1-4 柳湾M1350随葬器物共存关系图10
图1-5 仰韶文化尖底瓶演变图15
三、考古区系类型论16
一、测定年代技术的应用20
第三节 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20
二、勘测技术的应用21
三、分析鉴定技术的应用22
四、计算机技术的应用23
第二章 史前环境论25
第一节 环境考古学及其研究方法25
一、何谓环境考古学25
二、环境考古学研究的理论26
三、环境考古学研究的方法28
第二节 史前考古与古环境研究的关系34
一、文化的多样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4
二、文化的变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6
三、遗址分析与古环境研究的关系37
四、文化传播与古环境研究的关系38
五、考古学研究对古环境研究的作用39
一、中国史前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41
第三节 中国史前时期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41
图2-1 中国三级阶梯地形示意图42
二、中国史前时期的气候演变的基本特征43
一、人类起源于古猿类50
第三章 史前人类论50
第一节 中国古猿化石的发现与研究50
二、关于腊玛古猿的系统位置的研究52
第二节 中国直立人化石的发现与研究56
一、关于中国直立人来源的研究56
二、古人类体质发展不平衡性研究59
第三节 中国智人化石的发现与研究62
一、现代智人及人种起源的理论62
图3-1 现代人多中心起源说模式图63
图3-2 现代人非洲起源说模式图64
图3-3 mtDNA分析树状图64
二、中国现代人起源的研究65
第四节 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的体质特征研究70
一、东北区居民的体质特征70
二、西北区居民的体质特征71
三、华北区居民的体质特征72
四、华中区居民的体质特征75
五、华南区居民的体质特征76
第四章 史前文化分期与区系论78
第一节 史前考古学的年代概念78
一、相对年代78
一、世界史前考古分期79
第二节 史前考古分期79
二、绝对年代79
二、中国史前考古分期81
一、史前文化区的划分84
第三节 中国史前文化分区84
二、东北区85
三、西北区87
四、华北区89
五、华中区92
六、华南区95
七、西南区97
第五章 史前技术论101
第一节 用火与造火技术101
一、早期用火遗迹的发现101
图5-1 撞击取火103
二、人工取火方法的发明103
图5-2 钻木取火104
图5-3 锯竹取火104
一、旧石器的制作技术105
第二节 旧石器的制作技术105
图5-4 石核、石片各部位的名称107
图5-5 锤击法107
图5-6 碰砧法108
图5-7 砸击法108
图5-8 击钎法108
图5-9 胸压法109
二、旧石器的主要类型110
图5-10 压制法110
图5-11 石锤110
图5-12 石砧110
图5-13 刮削器111
图5-14 砍砸器111
图5-15 尖状器112
图5-16 雕刻器、石锥、石球112
第三节 新石器的制作技术113
一、新石器的制作技术113
图5-17 下川细石器113
图5-18 锯割石材114
图5-19 管钻法115
图5-20 琢孔法115
图5-21 石铲、石锄116
二、新石器的主要类型116
图5-22 石刀、石镰117
图5-23 石磨盘与石磨棒117
图5-24 砍伐器与木材加工石器118
图5-26 石矛与石镞119
图5-25 石楔使用示意图119
一、陶器的制法120
第四节 陶器制作技术120
图5-27 泥条盘筑法121
图5-28 模制陶鬲122
图5-29 刮磨陶坯123
图5-30 拍打滚压施纹123
图5-31 新石器时代彩陶图案124
图5-32 姜寨绘画工具125
图5-33 半坡陶窑复原图125
二、陶器的分类126
图5-34 陶器各部位的名称127
图5-35 各类陶器图128
第五节 铜器制作技术的萌芽128
图5-36 仰韶、龙山时代出土铜器地点分布图129
一、史前铜器的发现129
图5-37 龙山时代的铜器(一)131
图5-38 龙山时代的铜器(二)133
二、史前铜器的材质类型133
三、史前铜器的制作技术135
第六章 史前经济论139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的采集—狩猎经济139
一、初级阶段的采集—狩猎经济139
二、发展中的采集—狩猎经济141
三、高级阶段的采集—狩猎经济143
图6-1 镶嵌细石刃的镰刀144
第二节 农业的起源的理论问题145
一、环境决定说146
二、人口压力说147
三、文化自然进化说148
第三节 中国农业起源研究150
一、中国农业起源的文化生态背景150
二、中国粟作农业的起源152
图6-2 三里河遗址大汶口文化晚期粮窖154
三、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156
图6-3 栽培稻分布区逐级扩大形势图161
四、家畜饲养的起源162
图6-4 河姆渡遗址出土遗物164
图6-5 大汶口文化猪形陶器165
图6-6 临潼白家村遗址H25出土狗骨架166
图6-7 三里河狗鬶166
图6-8 肖家屋脊遗址石家河文化陶鸡壶167
一、史前农业的发生期168
第四节 中国史前农业的发展过程168
三、史前农业的发展期169
二、史前农业的确立期169
四、史前农业的兴盛期170
第七章 史前聚落形态论172
一、聚落及其构成要素172
第一节 聚落与聚落形态考古172
二、聚落形态考古173
第二节 聚落的界定及房屋的分类研究175
一、聚落单位的界定176
二、聚落房屋的分类177
图7-1 半坡F22圆形地面式房址复原图178
图7-2 后李文化小荆山遗址F11平剖面图179
图7-3 半坡F41复原图180
图7-5 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182
图7-4 偃师汤泉沟H6复原图182
图7-6 甘肃阳坬仰韶时期F10平剖面及复原图183
图7-8 山东龙山文化日照东海峪房址184
图7-7 平粮台城址土坯房址184
图7-9 河姆渡遗址第四层干栏式建筑遗迹平面图185
图7-10 郑州大河村套间房址186
图7-11 客省庄遗址F174平面图187
图7-12 河南淅川下王岗仰韶三期长排房址及复原图188
图7-13 大地湾遗址F901平面图188
第三节 史前聚落的起源及演变189
一、聚落的起源189
二、聚落的选址与平面形态190
三、聚落形态的演变191
图7-14 桂林庙岩洞穴遗址B区T1、T2北壁剖面图192
图7-15 兴隆洼文化南台子聚落遗址房址分布示意图195
图7-16 陕西临潼姜寨聚落布局结构与遗迹分布示意图196
图7-17 龙山时代城址分布图198
图7-18 平粮台城址平面示意图198
图7-19 城子崖龙山文化城址199
图7-20 老虎山城址地形图200
图7-21 城头山城址平面图201
图7-22 石家河城址地形图202
图7-23 郫县古城址平面图203
第八章 史前墓葬论205
第一节 葬俗的起源205
一、“墓”与“葬”205
二、葬俗的起源205
图8-1 辽宁喀左东山嘴陶塑女像207
一、墓形的分类208
第二节 墓葬的分类208
图8-2 北首岭M13、M14平剖面图210
图8-3 柳湾马厂类型M408平面图(洞室墓)211
图8-4 旅顺老铁山积石墓M1平面图212
二、葬式的分类212
图8-6 史家墓地M2平面图213
图8-5 元君庙M440平面图(多人合葬)213
图8-7 横阵墓地布局图214
图8-8 柳湾马厂类型M1260侧身曲肢葬215
三、葬具的分类216
图8-9 伊川缸217
图8-10 汝州洪山庙M1瓮棺分布平面图218
图8-11 红山文化内蒙古南台子M7平剖面图219
图8-13 青海柳湾半山类型葬具结构示意图220
图8-12 临朐朱封M1平面图220
第三节 埋葬习俗222
一、随葬习俗222
图8-14 裴李岗M38随葬器物223
图8-15 史前玉饰品224
图8-16 良渚文化反山墓葬出土玉琮(M12∶98)226
二、饰终习俗227
三、割体习俗228
四、墓祭习俗229
图8-17 永靖大何庄东区遗迹分布图230
第四节 埋葬制度231
一、氏族有公共墓地的原则231
图8-18 浙江瑶山祭坛墓地(局部)平面图231
二、墓葬同向的原则232
图8-19 裴李岗文化水泉墓地(局部)平面图232
图8-20 西安半坡瓮棺群平剖面图234
三、成人与婴幼儿分葬的原则234
后记236
热门推荐
- 903765.html
- 3860872.html
- 2768086.html
- 2342391.html
- 2224564.html
- 497039.html
- 3898674.html
- 3751279.html
- 2768138.html
- 36401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462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6938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1785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2762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786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882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077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4523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159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71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