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历史农业地理 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历史农业地理 上
  • 韩茂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408页
  • 文件大小:68MB
  • 文件页数:41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历史农业地理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册1

绪论1

第一章 中国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与社会历史背景13

第一节 中国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14

一 自然地理基础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4

二 历史气候变化与人类农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23

第二节 中国农业发展的社会环境31

一 植根小农经济土壤中的中国农业31

二 历史上的人口与移民37

三 土地开垦与人地关系41

第二章 中国农业空间拓展进程49

第一节 黄河流域农耕区的兴衰及扩展52

第二节 长江流域的开发与经济重心南移58

第三节 移民山区与山区开发62

一 丘陵山区开发阶段63

二 丘陵山区开发与农作物类型选择69

第三章 水利与主要农耕区的开发81

第一节 华北地区水利灌溉工程与主要农耕区的开发83

一 灌溉决定了主要农耕区的分布与扩展85

二 受华北地区自然条件制约灌溉效益的有限性94

第二节 江南地区灌溉与防洪排涝工程对农业生产的推动96

一 水利工程由淮河流域向长江流域推移97

二 水利工程类型由灌溉型向防洪排涝型发展99

第三节 灌溉与西北地区农业开发102

一 引黄灌溉工程与农业开发103

二 高山冰雪融水与绿洲农业105

三 地下水与坎儿井106

第四节 南方山区的塘堰建设与山区开发108

第四章 农业生产技术的地域差异与农业环境利用117

第一节 土壤类型的辨识与因地制宜的土地利用形式118

一 中国古代辨识土壤类型的基本理念119

二 北方土地利用与农作物选择123

三 南方土地利用与农作物选择125

第二节 农作物轮作方式与土地易田制129

一 短期和定期的轮荒耕作制129

二 中国古代农作物轮作方式131

三 山区、边地实行的土地易田制137

第三节 农作物环境适应与农作物种植制度140

一 地带性因素制约下的农作物生长期141

二 农作物生长期南北变化与农作物种植制度163

三 非地带性因素影响下农作物生长期、熟制以及类型变化188

第四节 传统农业的技术特征与区域分异193

一 中国传统农业的技术特征194

二 农业生产技术的区域分异205

第五节 农作物组合与地域分异218

一 先秦至汉唐时期农作物组合与区域分异218

二唐辽宋金元时期农作物组合与区域分异220

三 明清以来农作物组合与区域分异223

第五章 旱地杂粮的源流与作物组合235

第一节 旱地杂粮的起源地与传播236

一 粟的起源与传播236

二 黍的起源地与传播249

三 高粱起源地与传入中国的时间251

四 荞麦起源地与生长特点256

五 菽类作物与大豆起源地257

六 大麦的起源地与传播263

第二节 旱地杂粮的地理分布与种植比例265

一 粟、黍的空间扩展与种植比例265

二 荞麦空间扩展与地理分布273

三 高粱空间扩展与地理分布280

四 菽类作物地理分布与主要品种287

五 其他旱地作物的地理分布与种植比例293

第三节 旱地杂粮的组合形式与轮作制度305

一 北方旱地杂粮的组合与轮作305

二 南方旱地杂粮的组合与轮作311

第六章 小麦种植制度与空间扩展315

第一节 冬小麦传入与黄河流域植麦区形成319

一 小麦起源地与冬小麦319

二 冬小麦种植空间东移西扩的变化323

三 小麦食用方式与小麦在粮食作物中地位的变化330

四 小麦种植空间扩展与黄河流域植麦区形成335

第二节 以冬小麦为核心的两年三熟种植制度339

一 两年三熟制出现的时间339

二 冬小麦与两年三熟种植制度分布区域342

第三节 小麦向南方扩展与稻麦轮作359

一 南迁人口土著化与小麦向南方扩展359

二 唐代北方移民南渡与小麦空间分布364

三 一年两熟稻麦轮作制与小麦在南方各地的环境选择372

四 非稻麦复种区与冬小麦分布南界381

五 明清以来南方稻麦复种与小麦空间分布386

第四节 春小麦的出现与空间分布394

一 春小麦起源与传入中国的时间和路径395

二 唐宋以来春小麦主要分布区399

中册409

第七章 水稻地理分布与种植制度409

第一节 关于水稻起源地的讨论410

第二节 粳稻、籼稻的空间分异与环境选择414

一 解读籼稻、粳稻的命名变化415

二 粳稻、籼稻的空间分布419

第三节 水稻品种的变化427

一 南方水稻品种及其时空变化427

二 北方旱稻的环境选择432

第四节 南方水稻种植制度与地域特征433

一 南方稻麦轮作制的出现与空间分布433

二 宋元以后以水稻为核心农作物种植制度的变化443

第五节 北方水稻地理分布与种植比例461

一 因自然环境与军事需求而发展的北方植稻区462

二 明清以来北方各地稻田分布与变化471

三 新疆、东北两地水稻种植与地理分布476

四 北方水稻种植制度485

第六节 南方水稻地理分布与种植比例487

一7世纪至14世纪长江流域水稻地理分布487

二 明清以来南方水稻地理分布与种植比例493

第八章 玉米、甘薯传播路径与地理分布511

第一节 玉米传播路径与种植制度512

一 玉米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与主要传播路径512

二 玉米的环境适应与种植制度529

三 南方丘陵山区玉米、杂粮轮作区540

四 玉米空间分布与集中种植区552

第二节 甘薯的传播与空间分布557

一 甘薯入境的传播路径与传播过程558

二 甘薯的环境选择与地区开发570

第九章 主要经济作物以及蔬菜的地理分布与传播579

第一节 丝、麻产品地理分布与生产重心的变化580

一 纤维制品生产重心与经济重心重合580

二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过程中丝麻业地理分布的变化592

三 明代以来丝麻生产重心的重合与南方丝麻业的发展606

四 棉花传入与桑、麻用地的变化609

五 桑、麻种植与土地利用618

第二节 棉花的传入与空间扩展624

一 树棉、木棉、草棉的分布与利用624

二 亚洲草本棉的空间扩展与陆地棉的全面推广638

三 棉花空间分布及其与粮食作物的轮作制度648

第三节 主要蔬菜地理分布与土地利用660

一 马铃薯传入中国及其对于农作物分布高度界限的拓展660

二 主要蔬菜地理分布与土地利用670

第四节 油料作物的种类变化与空间分布711

一 西汉至宋末油料作物的种类变化与空间分布712

二 元明以来油料作物种类变化与空间分布717

三 油料作物的种植与土地利用735

第五节 糖料作物的种类与地理分布736

一 中国古代糖料食物资源的变化737

二 中国甘蔗产地与种植技术739

三 甜菜的利用与地理分布741

第六节 主要产茶地与产茶地分布北界744

第十章 畜牧业生产及其空间分布749

第一节 历史上北方非农民族及其经济生活方式750

一 东北民族、部族经济生活方式与分布地域750

二 西北民族、部族经济生活方式与分布地域762

三 北方民族经济生活方式的稳定性与环境766

第二节 游牧地带与牧区自然环境768

第三节 半农半牧区形成与环境变迁773

一 原始农业类型与空间分布775

二 半农半牧区的出现与空间扩展779

三 半农半牧区的空间与生产特征787

第四节 畜牧业分离与游牧业产生789

第五节 游牧业与游牧方式794

一 游牧方式——逐水草而居795

二 游牧空间——各有分地816

第六节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形成与空间变动825

一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空间变化827

二 隋唐至明清时期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空间变化833

三 对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空间变化特征的探讨849

下册853

第十一章 各农业区的发展进程与农业地理基本面貌853

第一节 东北区的开发与区域开发特征855

一 辽金时期以西拉木伦河为核心的农业开发856

二 近三百年以来移民以及东北地区的全面开发870

第二节 黄淮海区的农业生产与区域特征882

一 在自然与人文双重因素影响下农业生产发展的不连续性884

二 明清以来农作物种植制度地域差异与农产品商品性的提升890

三 淮河流域区域经济与农业生产899

第三节 东南区的农业发展与区域特征908

一 东南区早期农业与水乡环境利用908

二 经济重心南移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922

三 区域农作物种植结构转型与农业生产集约化经营933

四 人口迁移与东南山区开发940

第四节 长江中游区农业开发进程与地域差异945

一 三大平原自然环境变迁与农业开发空间进程946

二 垸田兴修与两湖平原的全面开发961

三 从“湖广熟天下足”到“湖南熟天下足”974

四 移民与山区开发976

第五节 闽台区的农业开发与人口迁移982

一 福建多样性农业开发与土地利用方式982

二 福建移民进入台湾992

三 台湾农业生产区域特征与农作物994

第六节 西南区农业地理与区域发展1003

一 巴蜀地区农业生产与农业地理1005

二 云贵高原农业生产与区域发展1019

第七节 岭南区的农业开发与区域特征1038

一 关于岭南区农业开发基本问题的讨论1038

二 岭南农业开发与农业人口构成1042

三 明清时期岭南区的全面开发与农作物种植结构1051

第八节 西北区的农业开发进程与区域特征1069

一 在政治、军事因素影响下的西北农业开发1069

二 自发性移民与西北地区的农业开发1081

三 青藏高原主要农耕区1093

主要参考书1097

索引1101

后记112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