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基于中国哲学思想的汉语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基于中国哲学思想的汉语研究
  • 李华倬著 著
  • 出版社: 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1301427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79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293页
  • 主题词:汉语-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基于中国哲学思想的汉语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1章 汉语的哲学基础8

本章导读8

第1节 指导汉语的世界观9

第2节 统一论的语言观12

第3节 统一论的语言世界15

第4节 统一论的思维模式19

第5节 统一论的时空观22

5.1 时空统一的存在观22

5.2 存在和不存在的延续性23

5.3 语言学的时空坐标24

5.4 时空统一法则的语用意义25

5.4.1 时空比拟26

5.4.2 时空同步26

5.4.3 时空状态图27

5.4.4 时空函数的语用意义28

第2章 汉语实词的研究31

本章导读31

第1节 名词32

1.1 物种名词32

1.2 动名词34

1.3 状态名词35

1.4 抽象名词36

第2节 动词36

2.1 时间特性:持续动词和瞬间动词37

2.2 空间特性:动态动词和静态动词37

2.3 力学特性:作用动词和非作用动词38

2.4 界特性:有界动词和无界动词40

第3节 行为词40

3.1 行为词的构成原理40

3.2 “救”字行为词的形象分析44

3.3 “吃”字行为词的形象分析46

3.3.1 “吃”的狭义理解46

3.3.2 “吃”的广义理解47

第4节 因果词48

第5节 量词49

第6节 复合词综述51

第3章 汉语助词的句法研究55

本章导读55

第1节 “了”57

1.1 “了”的时间意义57

1.2 “了”的量化58

1.3 “了”的句法功能60

1.4 “了”的句法意义60

1.4.1 “了2”的句法意义61

1.4.1.1 表示持续性行为正在进行62

1.4.1.2 表示突发事件的出现63

1.4.1.3 表示时间的延续64

1.4.1.4 表示状态和称号的保持64

1.4.1.5 表示主观认定65

1.4.1.6 表示新过程来临65

1.4.1.7 “了2”的语义解释66

1.4.2 “了1”的句法意义67

1.4.2.1 表示动态行为的完成67

1.4.2.2 表示静态行为的持续70

1.4.2.3 表示状态的持续72

1.4.2.4 表示状态的终止72

1.4.2.5 “了1”的语义解释72

1.4.3 “了1”和“了2”共现的句法意义73

1.4.3.1 表示动态过程的继续73

1.4.3.2 表示动态过程终止后的时间持续73

1.4.3.3 表示状态的继续74

1.5 “了”和“了”字句的形象化意义75

第2节 “过”76

2.1 “过”的时间意义76

2.2 “过”字句的句法意义76

2.3 “过”和“了1”的对比分析79

第3节 “着”80

3.1 “着”的统一论意义80

3.2 “着”的句法功能81

3.2.1 表示自动动作对动作主体的依附81

3.2.2 表示施加动作对受事的依附82

3.2.3 表示状态对事物的依附82

3.2.4 表示两个动作的粘连82

3.3 “着”的使用原则83

3.4 “着”和“了1”的对比分析86

第4节 “在”87

4.1 占据运动的存在意义87

4.2 “在”的统一论意义87

4.3 “在”的句法功能88

4.3.1 表示事物对动作和行为的占据88

4.3.2 表示事物对状态的占据90

4.3.3 表示事物对变化的占据90

4.3.4 表示事物对空间的占据91

4.3.5 表示事物对时间的占据92

4.4 “在”字句的合成92

4.4.1 两个“在”字句的合成92

4.4.2 “在”字句和“了”字句的合成93

4.5 正在进行体的两种表述与假借主语93

4.6 “在”是动词吗94

第5节 “得”95

5.1 表示必然性结果的获得96

5.2 表示非必然性结果的获得96

5.3 引入评价补语98

第6节 “的”99

6.1 关于“的”的几种看法99

6.2 “的”的泛指意义100

6.3 “是”和“的”连用104

6.4 二“的”连用109

6.5 “的”字句的语用目的及其时态甄别110

6.6 “的”的语用意义111

第7节 “就”112

7.1 表示衔接的句法功能113

7.1.1 描述动作起点与过去时间衔接113

7.1.2 描述动作起点与现在时刻衔接114

7.1.3 描述动作起点与将来时间衔接115

7.1.4 描述两种行为衔接115

7.1.5 描述诱发的行为动作与前述行为动作的衔接116

7.1.6 描述因和果的衔接117

7.2 表示联系的句法功能118

7.2.1 主宾语串式联系118

7.2.2 主宾语并式联系119

7.3 基于衔接和联系的句法意义120

第8节 “才”121

8.1 表示动作推迟121

8.2 表示时间偏短124

8.3 表示数量偏少124

8.4 表示程度和水平偏低124

8.5 表示实现既定目标的充分条件125

8.6 基于偏离的句法意义127

第4章 汉语介词句的研究128

本章导读128

第1节 “把”字句129

1.1 “把”字句各成分的句法分析130

1.1.1 “把”字句的句法意义130

1.1.2 “把”字句的宾语133

1.1.3 “把”字句的动词137

1.1.4 “把”字句的补语140

1.1.4.1 “把”字句的界化补语141

1.1.4.2 “把”字句的变化补语142

1.1.5 “把”字句的时态145

1.1.6 “把”字句的否定式146

1.2 “把”字句的语用分析146

1.2.1 表述对事物的处置147

1.2.2 表述使事物产生某种状态147

1.2.3 表述使事物移动149

1.2.4 表述使事物发生变化150

1.2.5 表述改变事物的存在状态150

1.2.6 表述对事物付出力量151

1.2.7 表述对事情和理念的强调151

1.2.8 突显宾语的弱者地位151

1.3 “把”字句宾后的结构分析152

1.3.1 宾后只有动词的“把”字句153

1.3.2 宾后只有补语的“把”字句154

1.3.3 宾后为动补词组的“把”字句154

1.3.3.1 动词和补语的语义都指向宾语154

1.3.3.2 动词的语义指向宾语,补语的语义指向动词155

1.3.3.3 补语的语义指向宾语,动词的语义指向补语156

1.4 “把”字句的转换158

1.5 “把”字句的物理学意义160

1.6 “把”字句的总体意义和使用原则161

第2节 “被”字句164

2.1 “被”字句的语用意义164

2.2 “被”字句的补语168

2.3 “被”字句的新发展169

第3节 “给”字句171

3.1 “给”在句中做动词172

3.1.1 表示给予172

3.1.2 表示诱发174

3.2 “给”在句中做介词177

3.2.1 “给”在动词之后177

3.2.2 “给”在动词之前179

3.2.2.1 宾语1表示目标对象179

3.2.2.2 宾语1表示供应对象180

3.2.2.3 宾语1表示服务对象181

3.2.2.4 宾语1表示受损对象182

3.2.2.5 宾语1表示服从对象182

3.2.2.6 宾语1表示施动者182

3.2.2.7 “给”字句的歧义183

3.3 “给”的辩证理解184

第4节 “对”字句185

4.1 表示隔距离的针对性186

4.1.1 表示言行的针对性186

4.1.2 表示心态的针对性187

4.1.3 表示信念的针对性187

4.3 表示隔距离定向传递188

4.4 表示隔距离的施受关系188

4.4.1 宾后动词为隔距离的作用动词189

4.4.2 宾后动词为隔距离的非作用动词189

4.5 表示隔距离关联的相对性190

4.6 “对”的统一论意义190

第5节 “向”字句191

5.1 表示宾语是运动和动作的方向191

5.2 表示宾语是主语的索取对象和付出对象191

5.3 表示动作取向193

5.4 “给”对“向”的置换意义193

5.5 “向”和“对”的比较194

第6节 “是”字句195

6.1 “是”的统一论意义195

6.2 “是”的主宾语195

6.2.1 主宾语表示同一事物的两种名称196

6.2.2 主语表示特指的事物,宾语表示该事物的属性196

6.2.3 主语表示特定时间,宾语表示该时间的特征197

6.2.4 主语暗示时间,宾语表示对该时间的空间占据198

6.2.5 主语表示处所或空间的名称,宾语表示处所或空间的特征198

6.2.6 宾语对主语进行计量199

6.2.7 主语表示行为动作,宾语表示行为动作的原因或效果199

6.2.8 主语表示定指,宾语表示外延被限制的泛指199

6.3 “是”字句的现实性200

6.4 “是”字句的时态200

第7节 “有”字句202

7.1 “有”的统一论意义202

7.2 “有”字句的主观性205

7.3 “有”和“在”的转换206

7.4 无主“有”字句的语境分析206

7.5 定语后置的“有”字句208

第5章 汉语基本句的研究210

本章导读210

第1节 主谓句211

1.1 动词主谓句211

1.2 名词主谓句214

1.3 形容词主谓句215

1.4 主谓句的语用功能216

第2节 主动宾句216

2.1 主动宾句的动词分析216

2.2 用作用动词构建的主动宾句217

2.3 用表示联系的非作用动词构建的主动宾句219

2.4 用表示关联的非作用动词构建的主动宾句221

2.5 用两性动词构建的主动宾句221

2.6 主动宾句的包容性及其物理学和哲学的理解224

第3节 动补句225

3.1 动补句的成因225

3.2 动补句的生成分析227

3.3 几个典型例句的分析230

3.4 动补句的校验232

3.5 动补句反映了统一论的思维模式234

第4节 趋向句234

4.1 用“来”构建的趋向句234

4.2 用“起来”构建的趋向句237

4.3 用“下来”构建的趋向句239

4.4 用“去”构建的趋向句241

4.5 用“下去”构建的趋向句243

4.6 用“到”构建的趋向句244

4.7 趋向动词的意义拓展245

第5节 连动句245

5.1 连动句的统一论基础245

5.2 不同时动作的连动句246

5.3 同时动作的连动句247

第6节 兼语句248

6.1 兼语句的统一论基础248

6.2 兼语连动句249

6.3 “把”字兼语句250

第7节 双宾句250

7.1 概述250

7.2 双宾句的结构分析251

7.2.1 表示传递的双宾句252

7.2.2 表示分离的双宾句256

7.2.3 表示作用的双宾句258

7.2.4 表示信用关系的双宾句259

7.2.5 双宾句的特征260

第6章 对几个问题的认识261

第1节 汉字261

1.1 汉字是形象的载体261

1.2 汉字的演化:复合与虚化262

1.2.1 汉字的复合263

1.2.2 汉字的虚化264

第2节 汉语的书写特点265

2.1 汉语为什么不能分词连写265

2.2 字列向词列的转化266

第3节 汉语的“体”267

3.1 现状267

3.2 本书的观点268

3.3 标记论的谬误270

第4节 汉语的学科特点271

4.1 汉语的哲学属性271

4.2 汉语的物理学属性272

参考文献275

后记27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