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西方文化与中国 1793-2000【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沈福伟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
- ISBN:753208616X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1304页
- 文件大小:76MB
- 文件页数:1324页
- 主题词:文化-西方国家-影响-中国-1793~2000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西方文化与中国 1793-2000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编:在变革中开放的中国社会1
第一章欧洲文艺复兴的余波1
一、利玛窦、徐光启开启的科学交流事业1
二、英国马卡尔尼使华8
三、黎明时期的中美文化接触12
四、俄中关系的展开18
第二章林则徐倡导的新知识运动(上)23
一、打开了解西方世界的门径23
二、新知识的先驱人物35
三、李善兰与上海新知识运动的崛起44
四、新式军火工业的创建57
第三章 林则徐倡导的新知识运动(下)66
一、晚清西学传播中心:江南制造总局66
(一)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筹建翻译馆66
(二)傅兰雅和翻译馆四大台柱70
(三)翻译馆的成就79
二、格致书院与科学取士的尝试92
(一)从翻译学馆到格致书院92
(二)科学讲座与格致课艺98
(一)三次改革:确立西学课程106
三、京师同文馆培养的早期洋学生106
(二)翻译西书自有特色112
(三)全国外语考试中心116
四、开一代新风的出洋留学119
五、创建北洋大学:中国第一所综合大学126
第四章 进军中华的急先锋:传教士131
一、由新教国家发动的基督教第四次向中华进军131
运动131
二、圣经的翻译和印刷业的巨变143
(一)圣经的传播144
(二)铅活字印刷业的兴起155
三、开办医院164
(一)从牛痘说起165
(二)施疹布道的传教医师169
(三)从施医院到收费医院178
(一)初期的洋学堂(1860年前)187
四、教会兴办的洋学堂187
(二)无处不在的教会学校(1861—1922)193
(三)西方文化渗透的产物——教会学校201
五、新式课本的编辑:益智书会208
六、博物馆的发轫211
七、广学会与维新运动214
第五章 开放的世界与思想的开放223
一、新世界与新眼界223
(一)走出国门重新体认西学223
(二)一代文化使者王韬235
二、树立科学的天、地、人观念239
(一)确定新的立足点:天地观的巨变239
(二)天演论与方法论的革命244
(三)西洋医学在中国的定位253
三、“中体西用”模式的推行263
四、孙中山政治思想探源273
中编:新文化与中国的现代化285
第六章 新文化运动的狂飙285
一、德先生和赛先生285
二、文学革命和白话文学290
三、中国文坛与西方文学296
(一)中国的新文学社团296
(二)新文学创作理论的滋生301
(三)为人生的艺术论:列夫·托尔斯泰的《什么叫艺术》304
(四)怎样看待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泰勒论艺术哲学310
四、在论战中高举科学大旗奋进313
五、罗素与中国社会问题326
六、马克思学说的热潮330
(一)马克思、列宁著作的翻译与传播330
(二)马克思主义革命学说在战斗中发扬光大334
(三)中国社会剖析及论战344
第七章 在中国流行的西方自然科学理论357
一、补充天演论的互助论357
二、相对论与物理学革命362
三、精神分析学368
四、文化人类学与田野考古374
(一)遗传学378
五、遗传学、优生学与国民性378
(二)优生学381
(三)优生与民族素质386
(四)国民性——回到民主与科学的主题393
六、从人地学派到地缘政治学398
第八章 西方人文思想在中国的鼓吹405
一、杜威的实验哲学与教育观405
二、罗素来华讲学412
三、从康德、黑格尔到尼采的德国哲学417
四、西方美学思想:美学在中国的兴起426
五、社会学和中国社区调查433
六、从“新史学”到文化形态史观436
第九章西方科学家来华“实地考察”与中国现代科学的起步446
一、西方探险家与风起云涌的地理考察446
(一)英国谋求拓展新疆、印度间的通途458
二、外国人在中国边远地区探险、考察之一:西北地区458
(二)沙俄派员探查蒙古、新疆和甘肃、青海461
(三)英人从新疆深入河西探查471
(四)接踵而至的欧美各国探险队477
(五)20世纪出现喀喇昆仑探险热482
三、外国人在中国边远地区探险、考察之二:西藏地区486
(一)初探“世界屋脊”487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西藏热”491
(三)考察向西藏东部地区倾斜495
(四)珠穆朗玛峰的探测500
四、外国人在中国边远地区探险、考察之三:西南地区503
(一)法人觊觎下的云南、广西地理探测504
(二)英人在四川、云南探测,掠取滇缅边地510
五、外国人在中国边远地区探险、考察之四:东北地区522
六、中国现代地理科学的进步之路530
七、西方学者在华调查植物资源534
(一)享誉欧洲的中华植物534
(二)英国人在华的植物考察539
(三)法国人在华的植物采集与调查556
(四)俄国人在华的植物采集559
(五)美国人在华的植物采集563
(六)德国、奥国和瑞典人员在华植物采集565
八、中国学者对植物研究的开拓567
九、西方学者在华调查动物资源571
(一)来华英国人的动物考察571
(二)来华法国人的动物考察578
(三)俄国探险队的动物考察585
(四)美国人在华猎取动物587
一、斯文·赫定楼兰探古594
第十章中国文化宝库的发掘与劫掠594
二、斯坦因劫掠新疆地下宝库598
三、敦煌石室及佛窟的发现与劫运610
四、德国人在新疆考古616
第十一章 迎头赶上的中国科学与文化621
一、留学热潮下的实业救国621
(一)留学与世纪热621
(二)实业救国与中国科学社635
(三)蔡元培与科学救国之路643
(四)中国科学化运动650
二、迈向现代化的科学事业655
(一)地质调查所655
(二)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660
(三)建立农业试验基地,推广新技术666
(四)中央工业试验所677
(一)学制的改革680
三、日新月异的科学教育680
(二)医学教学689
(三)外语教学693
第十二章 西方国家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上)701
一、中外合作的文化事业701
(一)西方国家退还庚子赔款余额701
(二)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708
(三)丁文江、葛利普和地质科学的拓展716
(四)在中国初揭帷幕的田野考古724
(五)中外工程技术合作726
(六)中外协办科学考察团734
二、西方文化的堡垒:教会大学的立与破746
三、高等教育领域的中外学术交流768
(一)协和医学院和中国生理学会776
第十三章 西方国家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下)776
一、中美科学与工程协作776
(二)北京猿人化石研究783
(三)静生生物调查所788
(四)中国的现代物理学793
(五)美国农作物的引种与改良803
(六)中国果木在美国育成优良新种833
(七)美国归侨冯如开创的中国航空事业844
(八)战时工程合作852
二、中英文化交流860
(一)中国留学生在英国860
(二)卢瑟福和他的中国学生863
(三)中英人士探寻药理奥秘868
(四)李约瑟和剑桥的中国庙872
(一)徐家汇天文台884
三、中法文化合作884
(二)蔡元培与法国文化891
(三)中法科学与教育合作904
(四)居里夫人一家与中国留法科学家913
四、中德学术交流918
(一)同济大学与德语教学918
(二)留德学生对科学、文化进步的贡献922
(三)国立大学中的德籍教授931
(四)中德学会与《中德学志》933
第十四章中西文学因缘942
一、晚清翻译文学942
二、鲁迅和外国文学951
三、新诗与西洋诗955
四、俄国文学的翻译971
五、中国文人颂赞普希金978
六、英国文学与中国学子983
七、在中国译坛一马当先的法国文学993
八、德国、挪威和其他欧洲国家文学的移植1002
九、萧伯纳在中国1007
十、介绍美国作家1015
十一、中国题材作家赛珍珠1028
十二、中国读者和高尔基1033
十三、40年代苏联文艺热与两国作家联谊1041
第十五章 涌进中国的西方艺术洪流1049
一、话剧的诞生1049
二、美国影业和中国电影界1064
三、西洋乐舞与中国乐坛的变革1077
四、美术界的中西融通1094
一、开放、租界与强占1109
下编:从20世纪走向21世纪的中国文化1109
第十六章 现代化与城市生活的变迁1109
二、起跑最快的城市——上海1117
三、万国建筑博览会的上海1126
四、推向山村的度假区1140
五、80年代后沿海城市新貌1148
第十七章 推向世界的中国艺术浪潮1154
一、西方的中国艺术研究热1154
二、浪迹海外的中华文物1166
三、从纽约到莫斯科:梅兰芳热遍美欧1171
四、蜚声海外的画家张大千1178
第十八章 新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去向1188
一、新一代知识分子的文化理论1188
(一)辜鸿铭和中西学术融通1198
二、东方文化运动1198
(二)民族文化复兴呼声中的东方文化派1206
三、开放与中国文化热1216
(一)全球意识与现代化浪潮1216
(二)构建中的中华和合文化工程1221
第十九章 重新架构文化桥梁1227
一、海外华人与中国文化在海外1227
二、美国华裔精英与世纪末留学运动高峰1236
三、国际汉学:中国文化的海外基地1242
(一)欧洲各国的汉学:法国、英国、德国、荷兰、瑞典、俄国1242
(二)美国学术界与中国问题研究1255
第二十章 世界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合点1261
一、敦煌学1261
二、丝路学1264
三、红学与现代文学1266
四、易学与现代儒学1270
五、智谋学1274
六、旅游与民俗文化1276
七、中国园林1279
八、中国饮食1280
九、中国医药1283
十、中华武术1288
结束语:中国文化如何迎接全球化大潮1291
一、知识经济与文化转型1291
二、21世纪面临构建亚欧第三大陆桥1292
三、提高国民的现代化素质1295
四、培育良好的生态环境1298
五、发扬多民族文化的精粹1301
后记1303
热门推荐
- 389142.html
- 3176905.html
- 314574.html
- 1411648.html
- 1822177.html
- 53914.html
- 2159432.html
- 3187708.html
- 1871835.html
- 25211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226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877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885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0326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3761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427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428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023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141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93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