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 汉魏两晋卷【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姜生,汤伟侠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099710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862页
- 文件大小:68MB
- 文件页数:887页
- 主题词:道教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 汉魏两晋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Ⅰ 导论3
第一章 道教与科学之关系3
第一节 关于中国科学的若干疑问3
序言3
图表目录5
第二节 道教与科学的关系问题6
第二章 道教中科学发展的适宜结构16
第一节 复归其母的证真逻辑对自然探索的驱动作用17
第二节 作为“通过仪式”的炼丹活动对天学及相关科技的需要18
第三节 养性延命、以医证道对医药学与生命科学的需要24
第一节 信仰的意志推动着探索的车轮29
第三章 道教科技兴衰的同根性29
第二节 适宜因素同样可能转化为科学发展的桎梏35
第三节 “得鱼而忘筌”:工具未获得价值连续性37
第四节 发现“阿基里斯之踵”41
第四章 道教科学思想之演变:由外丹向内丹转变的根本原因44
第一节 外丹与内丹兴替之根源44
第二节 “重玄学”与“道性论”46
第五章 内在化之演进:从全真道到理学53
第六章 文化的攫能性问题:若干理论思考63
第一节 天-人张力之构设与文明的内驱力63
第二节 文明及其演进的文化生物学基础68
第三节 宗教-科学张力突破模式与攫能性演进的向度73
Ⅱ 汉魏两晋的道教79
第七章 道教产生的历史-文化逻辑79
第八章 两汉道教的兴起86
第一节 两汉灾异意识与道教之兴起86
一 两汉的灾异论86
二 “以德禳灾”思想及其宗教化演变89
三 从灾异论到末世论93
第二节 原始道经之问世及其末世论思想94
第三节 原始道经末世论预言对社会秩序的影响99
第四节 历史上原始道经信奉者之首次干预帝政103
第五节 新莽政治与原始道教思想之关系105
第六节 赤眉军与兴起中的东部原始道教112
第七节 表现为民间淫祠的原始道教活动113
第八节 东汉章、和、安、桓、灵诸帝与原始道教的关系115
第九章 魏晋道教的理性化122
第一节 原始道教何以被目为“贼”123
第二节 何谓“新出老君”:张陵以东方修道成仙说改造蜀地巫鬼信仰127
第三节 《想尔注》的反迷信倾和与修道学说的提升130
一 从“术”到“德”:对民间道派的抨击与守诫修道模式的形成130
二 对“世间伪伎”及谶纬等“邪文”迷信的批判133
第四节 魏晋道教理性化的重要标志135
第五节 理性化之动力与结构138
一 修仙方术的仪式化139
二 祭祀体系的正统化140
三 修道过程的伦理化142
四 “道诫”成为修仙的前提144
五 政治理念的现实化及对曹魏承黄德之运的宗教承认147
Ⅲ 科学思想篇151
第十章 道教科学思想的起源151
第一节 道教科学思想的远源--巫文化151
一 巫文化在中国文化史和科技史上的地位152
二 《山海经》中表现的科学探索和科学思想156
三 从卜筮中升华而出的《易》及其科学思想159
一 寻找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165
第二节 先秦道家在科学思想领域的探索165
二 对自然界变化的描述和思考172
三 探索自然界的统一性和必然性179
第三节 道教形成以前道家科学思想之主要成就186
一 宇宙起源理论187
二 精气本体论思想189
三 循环演化思想190
四 相对主义思想192
五 自然规律观念194
六 物质不灭思想195
七 金石自然进化思想197
八 五行理论198
第四节 神仙家、阴阳家的科学思想及其对道教科学思想的影响200
一 对长生不老的追求和长寿方法的早期探索201
二 深观阴阳消息和大九州说对道教科学想象能力的影响205
第十一章 道教科学思想与科学活动的认识论基础209
第一节 道家的思维方式与认识目的论209
一 “反者道之动”的逆向思维方法论209
二 “得道”即“同于道”的认识目的论211
第二节 对于“无所待”的“真知”的追求213
一 “不修之此,焉能知彼”213
二 “有真人而后有真知”215
一 修道是成仙的前提217
第三节 修道成仙过程的认识论特征217
二 人是一切认识活动的主体219
三 致知论上的某种经验论特征221
第四节 “涤除玄览”以入“众妙之门”:对宇宙本体的直觉把握221
一 “玄览”:庖丁解牛与浑沌开窍而死的启示221
二 “人能知一万事毕”224
小结 枯荣同根:道家和道教认识论的反思226
第十二章 汉魏两晋道教的科学思想227
第一节 道教科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227
一 综合以往诸家思想和方法的可能性227
二 效法自然和控制自然的统一及自我控制生命的思想230
三 时空不均匀和可控制的观念233
第二节 《周易参同契》的科学思想235
一 对内外丹法的总结与综合235
二 大小宇宙统一和归根返元的变化观239
三 有机论思想和描述有机变化的象数方法242
第三节 葛洪对早期道教科学思想的总结243
一 葛洪对道家自然观的继承与改造244
二 变化之道248
三 实践精神251
第四节 三国两晋时期引入道教的外来成分及道教宇宙学的完善254
一 大梵的引入及其对道教神谱和炁论的补充254
二 对道教宇宙演化学说的重要补充256
三 对道教宇宙结构学说的巨大影响259
附论 关于道教与婆罗门教思想交流的若干轨迹以及存疑的问题261
Ⅳ 炼丹术与化学篇267
第十三章 早期道教炼丹术之起源与嬗变267
第一节 物质变化观的发展267
第二节 冶金技术的发展、观念分化与炼丹术的产生270
一 青铜冶铸技术270
二 冶铁技术272
三 “冶与天通”:冶铸技术和观念之分化与炼丹术的兴起273
第三节 医术的进步与假求外物以自坚固观念的形成276
一 由采仙药到炼丹药280
第四节 早期炼丹活动的开始280
二 炼丹术的畸形发展284
第五节 炼丹术与道教的相互依存286
第六节 道教炼丹术的基本特征289
一 神秘性与实验性289
二 偏执性与推理性289
第七节 魏晋思潮与炼丹术的复兴290
一 生死观的改变与博物学的兴起290
二 炼丹术之复兴296
第八节 两晋的服食丹药之风300
一 帝王服丹300
二 名士服药301
三 名士服药之原因及影响305
四 五石散之成分与功效310
第十四章 汉魏两晋主要炼丹家与炼丹著作313
第一节 《淮南子》、《淮南万毕术》与炼丹术313
一 炼丹术与化学知识314
二 火药的发现与发明问题315
三 胆铜法的发明316
四 豆腐的发明问题316
第二节 《黄帝九鼎神丹经》与炼丹术317
附录一 关于“黄芽”的模拟实验325
附录二 关于“玄黄”涂丹釜的模拟实验325
第三节 《三十六水法》与炼丹术326
附录 孟乃昌等对《三十六水法》之“黄金水”的模拟实验331
第四节 《太清金液神丹经》与炼丹术333
第五节 《周易参同契》与炼丹术335
一 小引335
二 大易、黄老、炉火之“参同”336
三 《参同契》之丹道要旨339
四 《参同契》的炼丹学说体系353
五 《参同契》的炼丹方法367
六 《参同契》炼制的几种外丹374
七 “黄芽”考释380
一 狐刚子的炼丹实践及其成就382
第六节 狐刚子、张道陵对炼丹方法的全面探索382
二 张陵的炼丹活动与《太清经天师口诀》391
第七节 《抱朴子内篇》与炼丹术393
一 《抱朴子内篇》的主要内容393
二 《抱朴子内篇》的炼丹术理论399
三 《抱朴子内篇》的炼丹术成就404
第十五章 汉魏两晋道教炼丹术主要药物及其化学成就414
第一节 汞的化学414
一 丹砂考释414
二 抽砂炼汞419
三 汞化合物423
附录 “五毒方”的模拟实验435
第二节 铅的化学436
一 铅及铅的化合物437
二 关于铅玻璃441
第三节 砷的化学442
一 砷及其与医药的关系443
二 单质砷的炼制446
三 砷白铜448
附录 单质砷炼制史的实验研究449
第四节 矾的化学知识及其在炼丹术中的应用450
第五节 黄金和药金的有关化学成就454
一 对黄金的认识与迷信454
二 药金的造作455
第六节 硝石考释458
第七节 “五毒丹”考释463
Ⅴ 医学篇469
第十六章 医道同源:道家、道教与中医药学术469
第一节 道教医学源流概说469
一 道教与医学在起源上的同一性469
二 秦汉方士与中医学的发展471
三 魏晋以后道教与医学的关系478
四 小结482
第二节 巫医:宗教医学的萌芽483
一 巫医现象溯源483
二 巫医的衰微及其原因488
三 巫医的孑遗491
四 小结496
第三节 道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医学理论496
一 黄老思想在医学领域中的引申和发展497
二 以阴阳五行诠释生命现象505
三 天人关系509
第一节 《淮南子》:道家生命科学的里程碑513
一 对生命本质的认识513
二 对生命现象的把握517
三 生命与自然520
四 《淮南子》所见汉代医药科技成果523
第二节 《神农本草经》:汉代神仙方士的养生服食指南525
一 《本草经》的学术地位526
二 《本草经》与服食派方士528
三 《本草经》对药物保健功效及治疗作用的全面总结530
四 《本草经》与外丹黄白术536
第三节 方士医学向道教医学的嬗变539
一 方士医学的基本特征539
二 方士医学的成就545
三 方士医学的演进550
四 小结555
第十八章 《太平经》:道教医学的总纲557
第一节 宗教医学体系的建立558
一 三合相通的生命理论558
二 人体法象天地560
三 宗教病因学说561
第二节 治病方诀563
一 药物疗法564
二 针灸治疗565
三 咒禁疗法566
四 小结566
第十九章 两晋道教医学569
第一节 两晋道教医家述略570
一 道士医家570
二 其他道教医家574
三 《刘涓子鬼遗方》及其外科学成就576
第二节 葛洪的医药学成就578
一 葛洪的医药思想579
二 葛洪在医药学领域的具体成果585
第一节 道教养生概说593
第二十章 道教与养生593
一 养生的概念593
Ⅵ 养生学篇593
二 道教的神仙追求与养生594
三 养生学在道教中的地位595
第二节 道教养生学的产生及其发展596
一 萌芽阶段596
二 形成阶段597
三 成熟阶段597
四 发展阶段598
第三节 道教养生学的体系结构598
一 基础理论599
二 养生理论599
三 养生方法600
第二十一章 道教养生学的发生601
第一节 战国方术家与神仙家的养生探索601
一 方术家与神仙家601
二 《行气玉佩铭》与行气法604
三 彭祖与导引术606
四 辟谷术与药饵法608
第二节 由道家养生向道教养生的过渡610
一 由道家养生到道教养生610
二 东汉后期道教养生学发生的几个因素611
一 《老子河上公章句》的成书年代及基本思想612
二 《老子河上公章句》对人的认识612
第三节 《老子河上公章句》的养生思想612
三 《老子河上公章句》的养生原则613
第十七章 汉代道家医学思想与方士医学613
四 《老子河上公章句》的养生方法614
第二十二章 《太平经》的养生思想617
第一节 人是形、气、神的统一617
一 人在本质上是形、气、神的统一617
二 人的形、气、神及其相互关系618
第二节 养生的重要意义与基本原则620
一 养生修道成仙是人生的最佳选择620
二 养生应以爱气尊神重精为原则622
第三节 守一--养生的基本方法623
一 守一即守神623
二 守一的一般方法625
三 守一的身体表现与作用628
第四节 其他养生方法630
一 饮食调养630
二 服食631
三 胎息631
四 房室调养632
第五节 《太平经》在道教养生学中的地位633
一 《太平经》确立了道教的养生学633
二 《太平经》建立了道教的基本人体观633
三 《太平经》确立了道教养生的基本原则634
四 《太平经》提供了重要的养生方法634
第一节 《老子想尔注》中的养生思想635
第二十三章 魏晋道教养生学的发展635
第二节 道教影响下的嵇康的养生思想639
一 养生的基本原则640
二 清虚静泰,少私寡欲641
三 上药养命,中药养性643
第二十四章 早期道教养生学的发展高峰:葛洪的贡献644
第一节 以气为本、众术合修的养生思想644
第二节 内修外养的各种方法648
一 气法648
二 导引651
三 辟谷与服食652
四 房中摄养653
Ⅶ 天学与地学篇659
第二十五章 宇宙演化论659
第一节 先秦道家的观点659
第二节 《淮南子》对天地起源的系统论述660
第三节 《列子》的天地成坏说663
第四节 从张衡《灵宪》看道家宇宙演化论的影响665
第二十六章 天地结构说和“天人感应”论666
第一节 《淮南子》与盖天说666
第二节 浑天说与道家思想的渊源668
第三节 葛洪对浑天说的捍卫与发展669
第四节 “天人感应”论的天学认识模式671
第一节 《史记·天官书》的道家渊源675
第二十七章 星象、历法和天文观测675
第二节 《淮南子》和早期道经中的历法知识677
第三节 圭表测向和时制研究680
第二十八章 汉晋道教的地学探索683
第一节 创教修道过程中的地理活动684
第二节 洞天福地说与地学考察688
第三节 最早的等高线地图:《五岳真形图》及其地学价值692
第四节 汉晋道教地学思想与学术成就695
第二十九章 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705
第一节 时间和空间的定义705
Ⅷ 物理学与技术篇705
第二节 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706
第三节 对时间流逝属性的认识707
第四节 时间计量方法的改进708
第三十章 力学知识710
第一节 对物体运动现象的认识710
第二节 力与运动711
第三节 对浮力现象的认识713
第四节 杠杆原理的应用和大气湿度的测量714
第五节 关于机器人的设想715
第三十一章 热学知识717
第一节 对热现象的认识717
第二节 沸水造冰718
第三节 原始的“热气球”实验720
第三十二章 光学知识722
第一节 对光的性质的观察与探索722
第二节 对阳燧焦距的初步认识723
第三节 关于镜面抛光技术的最早记载724
第四节 冰镜取火:对凸透镜之光学特性的探索724
第五节 平面镜成像技术的应用726
第三十三章 声学和磁学知识728
第一节 对于声音共振现象的认识728
第二节 声律学:中国平均律思想的先声730
第三节 磁石指向技术733
第四节 磁性吸引与排斥现象的应用734
第三十四章 原始道教建筑736
第一节 道教建筑的思想渊源738
一 道教建筑之哲学基础738
二 神仙传说对仙境琼阁的美妙设想740
三 宫阙台观的历史源流741
四 “仙人好楼居”:慕仙时代的象征性建筑742
第二节 原始道教建筑及建筑思想748
一 原始道教的人地伦理对道教建筑的影响748
二 寻觅山中洞室以为御炁修真之地750
三 《太平经》作“太平来善之宅”的妙想759
四 原始道教的具体建筑形式760
结语 道教建筑的自身规定性765
附录一 “道法自然”:都江堰工程蕴涵的道家哲学766
附录二 道教的地母崇拜与“生地”观念:“子宫情结”?768
第三十五章 原始道教的飞行设想772
第一节 道教飞行观念之起源772
一 见之于古代神话传说的飞行梦想772
二 两汉时期的飞行梦想与王充的理性批判773
第二节 道家与神仙家的探索775
一 道家对“无所待”之境界的追求775
二 乘龙或随风雨烟气而飞升上下777
三 “身生羽翼,飞相往来”780
一 乘云驾龙,用药用符,不翼而飞782
第三节 原始道教的飞行设想782
二 “乘?”疾行,周流天下784
第四节 道教与最早的飞行器设想784
一 枣心木“飞车”:最早的螺旋桨式飞行器784
二 关于第一宇宙速度的最早探讨786
三 “仙槎”:最早的太空飞行器设想787
附录一 潜行水下的“沦波舟”790
附录二 能够飞行和搜索目标的“曳影之剑”790
参考文献792
中日文综合索引806
西文人名、论著和关键词语索引(Index of Western Names,Titles and Terms)859
热门推荐
- 3607031.html
- 61373.html
- 2033039.html
- 107884.html
- 3189190.html
- 1888410.html
- 907746.html
- 1065708.html
- 204212.html
- 33986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487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5789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846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517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254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082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192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599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832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81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