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社会思想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谢遐龄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249873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415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433页
- 主题词:政治思想史-中国-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社会思想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封建制度之形成、崩溃以及平民观念的兴起—西周至战国1
第一章 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3
第一节 商代文明及其社会思潮3
一、商代文明概况3
二、商人的信仰与崇拜4
三、商人的社会政治意识5
第二节 西周时期的宗法社会与宗法文化6
第三节 周公的天命观及敬德保民思想8
一、周公的天命观8
二、敬德与保民9
第四节 《洪范》五行说与《吕刑》中的法律思想11
一、《洪范》五行的社会思想11
二、《吕刑》中的法律思想13
第五节 西周中晚期的社会思想14
一、祭公谋父论“懋德”、“阜财”与“修刑”14
二、邵公论“弭谤”15
三、芮良夫论“专利”与君民关系15
四、史伯论“和”与“同”16
第二章 孔子“仁”与“礼”并重的儒家社会思想17
第一节 复礼与正名18
一、复礼18
二、正名20
第二节 孔子社会思想的核心:“仁”21
一、仁与礼的关系21
二、仁的社会学内涵22
第三节 “为政以德”的社会管理思想25
一、养民与教民25
二、德与刑27
第三章 孟子与儒家以“仁”为中心的社会思想29
第一节 性善论29
一、人性善30
二、人何以有恶31
第二节 以“仁政”为中心的社会整合方案32
一、仁政与王道32
二、推恩与保民34
三、制民之产35
第三节 社会分工与社会变迁理论37
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社会分工思想37
二、“一治一乱”的社会变迁理论38
第四章 荀子与儒家重“礼治”的社会思想40
第一节 “人性恶”与人之社会化40
一、人性恶40
二、化性起伪41
第二节 “明分使群”的社会组织理论43
一、群与分43
二、明分使群43
第三节 “隆礼重法”的社会控制思想46
一、隆礼46
二、重法48
第四节 “王道”理想50
一、王道与霸道50
二、爱民与裕民51
三、法后王52
第五章 墨子与墨家学派的社会思想54
第一节 “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观54
一、兼以易别54
二、交相利55
三、非攻56
第二节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社会改革方案57
一、发展生产57
二、节用57
三、节葬58
四、非乐59
五、人口政策59
第三节 社会组织与社会控制60
一、社会组织的产生60
二、尚同与尚贤60
三、天志与明鬼62
第六章 老子与庄子“自然”、“无为”的道家社会思想64
第一节 老子“自然”、“无为”的社会思想65
一、道法自然65
二、无为而无不为65
三、弱用之道术66
第二节 庄子“逍遥”、“游世”与“在宥”、“天放”的社会思想67
一、关于个人与社会的思考67
二、“在宥”与“天放”的无治主义69
第三节 对社会与文明的批判70
一、老子对社会与文明的批判70
二、庄子对社会与文明的批判73
第七章 管子与管仲学派的社会思想75
第一节 法、礼并重的社会控制思想75
一、尊君与任法75
二、守国之度,在饰四维77
三、法、礼并重77
第二节 顺民、富民与济民78
一、得人与顺民79
二、富民80
三、济民81
第三节 管子与管仲学派的社会组织思想82
一、四民分居定业82
二、乡治问题83
第四节 轻重之术84
第八章 商鞅、韩非“以法为本”的法家社会思想87
第一节 商鞅重耕战、尚法治的社会思想88
一、重耕战的社会经济政策88
二、商鞅的法治思想90
第二节 商鞅与韩非的社会变迁理论91
一、商鞅的社会变迁思想91
二、韩非子的社会变迁思想92
第三节 韩非子的“计算社会”论94
第四节 韩非子“法、术、势”相结合的社会控制思想96
一、法96
二、术97
三、势98
四、法、术、势三者的关系99
第二编 郡县制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与巩固—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101
第九章 汉初之黄老无为与《淮南子》中的社会思想103
第一节 秦政与汉初之黄老无为103
第二节 《淮南子》糅杂儒道的社会思想105
一、人性与社会理想105
三、率性与无为而治108
第十章 以德为教与贾谊对礼乐文化的阐扬112
第一节 秦亡与汉初之社会状况112
一、削藩与中央集权113
二、攘夷与怀柔114
三、黜商与移风易俗115
第二节 民无不为本117
第三节 刑不上大夫119
第四节 以德为教122
一、阐扬文教122
三、成就君德123
三、举四维,移风俗,正人心124
第十一章 《公羊传》之改制立法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126
第一节 《公羊传》中的社会思想126
一、《公羊传》之源流126
二、《公羊传》之体例与奥义127
第二节 董仲舒的社会思想与汉统治规模之奠立136
一、性情与王教136
二、《春秋》决狱138
三、天人感应与儒家对君权的限制139
第十二章 《盐铁论》中的儒法之争142
第一节 文教与武功142
第二节 农本与工商143
第三节 仁义与功利146
第四节 刑法与德教148
第十三章 《礼运》中的社会理想与王莽之托古改制151
第一节 《礼运》中的社会理想151
一、关于大同社会151
二、关于小康社会152
第二节 王莽的托古改制153
一、王田令155
二、五均赊贷155
三、六筦令156
四、改定币制157
第十四章 东汉儒学的谶纬化与批判思潮159
第一节 《白虎通》中儒学与谶纬的结合160
一、天与帝王受命160
一、阴阳五行与社会伦理162
三、三纲六纪163
第二节 《论衡》与反谶纬思潮165
一、命与天人感应166
二、明鬼神与祭祀之义169
三、圣君贤相与兴衰治乱171
第十五章 《太平经》与儒道思想的合一174
第一节 “承负”说175
第二节 “兴善止恶”论178
第三节 “太平”之理想179
第十六章 魏晋玄学中的名教与自然之争182
第一节 王弼“名教出于自然”的社会思想183
一、以无为本183
二、名教出于自然184
第二节 阮籍、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社会思想185
一、阮籍对名教礼法的批判186
二、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187
三、反名教思想的实质188
第三节 郭象“名教即自然”的社会思想189
一、自生与独化190
二、名教与自然190
三、内圣与外王191
四、无为与有为192
第十七章 葛洪“外儒内道”的社会思想194
第一节 “外儒内道”的社会思想模式194
一、道本儒末194
二、援儒入道195
三、出处不二196
第二节 儒、法、道并用的社会控制思想197
一、刑为仁佐197
二、论神仙道教的社会控制功能198
第三节 鲍敬言的无君论与葛洪的君主理论199
一、鲍敬言的无君论199
二、葛洪的君主论201
三、社会变迁思想202
第四节 葛洪的社会风俗批判203
一、清简礼制的主张203
二、对魏晋风教的批评204
第三编 大一统王朝的重建与完善—隋唐至明末清初207
第十八章 隋唐诸儒的社会思想209
第一节 王通《中说》的社会思想209
一、以三代之法统天下209
二、三教可一213
三、存道义,去利欲215
第二节 韩愈的社会思想217
一、辟佛与对儒家道统的阐扬218
二、性三品说221
第三节 柳宗元的社会思想222
一、“假物为用”与“争而不己”223
二、封建与郡县224
三、吏为民役,惟民之极226
第十九章 庆历新政与李觏的富国强兵思想229
第一节 宋之贫弱局面的形成229
第二节 庆历新政与范仲淹的《十事疏》232
第三节 李觏的富国强兵思想234
一、对礼的探讨234
二、周礼致太平237
三、平土均田239
第二十章 熙宁新法与王安石的社会思想241
第一节 变法与法先王241
第二节 熙宁新法244
一、青苗法244
二、保甲法246
三、免役法249
四、市易法250
第三节 兴学校与改科举252
第二十一章 道学家们的社会思想255
第一节 张载“复三代”的社会思想256
一、论井田257
三、论封建259
三、论宗法260
第二节 程颢与程颐“尊道兴学”的社会思想261
一、先王之道与古今同异262
二、学校与养士264
三、论王安石新法267
第三节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社会思想271
一、存天理,灭人欲271
二、恤民275
三、寓封建于郡县276
四、社仓法277
第四节 王阳明“致良知”的社会思想278
一、社会理想279
二、致良知281
第二十二章 功利学派的社会思想288
第一节 陈亮的社会思想288
一、论封建与郡县288
一、王霸义利之辩291
第二节 叶适的社会思想296
一、君民一本297
三、论井田与封建299
三、论理财300
第二十三章 伦理社会的危机与明末清初的社会思想303
第一节 顾炎武的社会思想303
一、天下与国家304
二、封建与郡县305
三、乡治与宗法307
四、风俗与人心308
第二节 黄宗羲的社会思想310
一、论君臣310
二、论学校312
第三节 王夫之的社会思想313
一、人之自然欲求与社会313
二、理想的儒家社会观314
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学说317
第四编 传统社会的转型与近代变革思想的兴起—鸦片战争以后321
第二十四章 龚自珍、魏源的社会变革思想323
第一节 龚自珍的社会思想323
一、关于“士”的社会思想323
二、公羊三世说与社会变革326
第一节 魏源的社会思想328
一、社会之变易与进步329
二、师夷长技以制夷330
三、富民与重商331
第二十五章 太平天国的基督教社会思想334
第一节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334
第二节 拜上帝会与传统伦理335
第三节 天朝田亩制度339
第四节 《资政新编》341
第二十六章 曾国藩的社会思想344
第一节 关于仁与礼的社会思想344
一、内仁344
二、礼治345
第二节 关于风俗的思想346
第三节 对太平天国之颠覆传统伦理的批判348
一、对太平天国人人平等主张的批判349
二、对太平天国焚毁庙宇的批判350
第四节 洋务思想351
一、设机器制造局351
二、设立译馆352
第二十七章 维新派的社会思想354
第一节 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与严复的社会思想354
一、进化论的社会观354
二、对传统社会的批判与变革357
三、晚年社会思想之转变363
第二节 康有为的社会思想364
一、社会发展与孔子之改制365
二、对公羊三世学说的改造367
三、早期的维新变法思想369
四、对共和的批判与后期改良思想373
第三节 谭嗣同的社会思想377
一、“仁一通一平等”的社会观378
二、道器学说与变法思想379
三、冲决网罗的批判思想381
四、变易进化的历史观385
第四节 甲午战败以后之社会现实与义和团之排外风潮386
一、民族自觉386
二、公众积愤388
三、生活压迫391
四、民间组织与文化393
第二十八章 革命党的社会思想397
第一节 章太炎的社会思想397
一、社会进化与“合群明分”397
三、关于宗教与道德的思想399
三、对民主政体的反思401
第二节 邹容的社会思想405
一、社会批判思想406
二、革命与改良408
三、教育与国民的改造410
四、建国思想412
热门推荐
- 929592.html
- 425256.html
- 2881189.html
- 1270916.html
- 1852745.html
- 3126443.html
- 8006.html
- 997992.html
- 1132204.html
- 19088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5533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9489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636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046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312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888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99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69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542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40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