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陈来讲谈录【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陈来讲谈录
  • 陈来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九州出版社
  • ISBN:9787510824920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344页
  • 文件大小:59MB
  • 文件页数:356页
  • 主题词:儒学-文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陈来讲谈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自序1

一 儒家思想的根源及对此问题的研究1

对“儒家出于司徒之官”的解释1

汉代三家对儒家起源的论断2

评章太炎、胡适之得失3

从伦理的角度看儒家起源5

从宗教发展角度看儒家起源6

儒家的精神气质9

如何研究一种思想的起源10

问答部分12

二 先秦文献中的“儒”13

在百家中寻找儒家根源13

儒服:是服装也是制度15

关于儒服的几个故事17

战国时代的服装风气19

儒家的十六条行为规范21

墨子对儒道的批判24

儒效:荀子眼中真正的儒27

问答部分29

三 儒学与中国文化的形成37

《儒藏》:思想体系不能缺少经典39

六经:儒家思想的根源41

“五经”与“四书”的形成44

古代儒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及代表人物47

与时偕行的儒家思想51

从儒家视角反思现代中国56

问答部分59

四 儒学研究的方法60

区分几个概念:儒家儒教儒学60

儒学研究的多种类型62

儒学研究的典籍资料64

传统儒学研究的方法:文献注疏67

现代儒学的多元化研究方法68

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71

20世纪40年代以来的中国儒学研究72

其他研究的视野75

五 百年来儒学的挑战与回应78

百年来儒学面临的四次挑战78

百年来儒学对时代的四次回应81

新时期儒学潜隐与复兴84

21世纪儒学的新机遇86

六 宋明学案87

理学起源:韩愈的儒学复兴运动88

“宋明理学”不等于“宋明的理学”89

理学的真正发端:周敦颐与张载90

儒学的建立者:二程兄弟94

理学发展的核心人物:朱熹与王阳明98

理学生存的文化土壤104

七 四书概说107

“四书”是一个晚出的概念107

文化发展与经典传承108

“四书”指的是哪四部书?110

《大学》与《中庸》的历史使命112

“四书”如何能取代“五经”的地位113

《论语》的定名与版本传承117

“中庸”的含义与《中庸》作者之谜123

《孟子》与孟子的师承关系126

忠恕之道:“四书”蕴含的精神财富129

八 朱子学阳明学及其现代意义134

广大精微、综罗百代的朱子学134

“格物致知”与朱子思想的价值137

王阳明的传奇人生139

龙场悟道与“知行合一”140

致良知与阳明思想的评价144

朱子学阳明学的对当下生活的意义145

九 理学概说150

“宋明理学”的教科书定义151

如何判定宋明理学152

宋初三先生与理学的人性论基础154

理学的分派及其代表人物157

牟宗三、劳思光关于分派的不同意见158

早期理学的演化:宇宙论到人生论161

道学家关注的焦点问题:未发与已发164

十 哲学的现代化与民族化169

冯友兰、金岳霖关于“的、底”的讨论170

“中国哲学”还是“哲学在中国”171

“照着讲”与“接着讲”172

“就哲学来说”与“就民族来说”173

“程度的不同”与“花样的不同”173

21世纪的哲学:中国的还是世界的174

问答部分175

十一 中日韩三国儒学的特色183

什么是儒教与新儒教?183

中日韩儒学研究的差异185

中国的“仁爱”189

梁漱溟的仁学191

《菊与刀》与日本的“忠”194

弱肉强食与近代日本的世界观196

士祸的打击与韩国的“节义”198

金忠烈教授谈韩国民族精神200

中日韩三国儒学的共通性202

《德川宗教》对日本文化的研究203

问答部分208

十二 全球化时代的多元普遍性211

用朱子“理势论”解读全球化211

变西方化为世界化212

“全球化”一词背后的隐忧215

东西方价值谁更具有普遍性216

罗伯森全球化理论的缺失219

梁漱溟:让西方回到西方221

“理一分殊”对全球化的启示222

问答部分223

十三 儒学的普遍性与地域性234

西方人类学各派别与中国的地域化研究235

天下之学:儒学对地域性的超越238

宋以后儒家文化的全国性普及242

儒学各派的由来245

影响晚近儒学的两大因素249

学术研究需要普遍性的思维250

问答部分251

十四 儒家能否提出一种新的普世价值257

谈“再中国化”257

全面总结近代成果258

古今中外兼收并蓄259

儒家能否提出一种新普世价值260

“多元普遍性”文化观的重大意义262

十五 传承优秀文化与弘扬民族精神264

千年文化传承的生命力265

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267

我们需要怎样的民族精神?270

人类社会离不开文化271

十六 儒学要义与儒学现状274

儒学究竟是什么?274

儒家的四大哲学要义277

新世纪国学热的发展状况280

孔子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282

十七 儒家思想与当代社会284

儒家经典的源流285

“五经”到“十三经”的演变过程287

儒家思想代表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288

儒家的五大治国理念289

儒家与道家政治观念的对比294

儒家的人生态度与道德理想295

儒学当代价值的十句表述300

儒学在新中国历史中的角色301

郭沫若与《马克思进文庙》304

十八 孔子与当代中国306

列文森对孔子的奇特比喻307

李泽厚对世情的重视308

黑格尔怎样看待“过去”与“现实”309

希尔斯及其《论传统》310

民间草根的儒学热情312

孔子与“再中国化”313

我们该如何对待传统?314

十九 市场经济与传统文化316

对待传统文化需要新的模式316

运用市场经济法则进行精神文明建设317

对公民道德失范问题的分析319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学雷锋320

让我们的良知再次萌发322

二十 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的起承转合324

推荐梁启超、蔡元培的相关著作324

慎独与反省:中国传统修养的起承转合327

起:汉代郑玄对“慎独”的解释329

承:朱熹对“慎独”的理解331

转:王阳明对“慎独”的解释337

合:曾国藩的《君子慎独论》339

传统道德修养中的“内省”34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