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辨证论治经验辑录【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医辨证论治经验辑录
  • 盛其德编著 著
  • 出版社: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ISBN:7308040887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183页
  • 文件大小:7MB
  • 文件页数:202页
  • 主题词:辨证论治-经验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辨证论治经验辑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节 五行1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1

二、五行说的应用规律1

第一章 中医基础理论浅说1

第二节 阴阳4

一、阴阳说的概念4

二、四季昼夜阴阳消长的转变5

三、气候的阴阳转变与人体的关系5

四、用阴阳说明人体的部位和脏腑的性能5

五、阴阳偏胜的一般病变和严重病变5

六、体内阴阳的正常和反常7

七、药物的气和味7

二、锻炼身体8

三、劳逸结合,起居有常8

四、注意饮食8

一、精神保养8

第三节 摄生(预防为主)8

五、适应环境,避免外邪侵袭9

第四节 藏象9

一、藏象的范围9

二、十二官功能9

三、内脏与体表组织的关系12

四、脏腑表里相合的意义12

七、五脏与五方、五气、五行、五味的关系14

六、五脏和五志的关系14

五、五脏六腑在功能上的主要区别14

八、五脏和七窍的关系15

九、六腑不和则为痈16

十、眼能视物的原理16

十一、奇恒之府16

十二、营血、卫气17

第五节 经络18

一、经络的相互关系18

二、经络的作用18

四、经络在诊断上的作用19

三、经络在病理上的作用19

五、经络在治疗上的作用20

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与病候20

七、十二经脉的特点25

第六节 奇经八脉27

第七节 八纲29

一、阴阳与表里、寒热、虚实的关系29

二、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病理和辨证30

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不治其虚,安问其余31

四、虚实证候的形成32

五、虚实证候的病理32

六、虚实证候的转化32

七、虚实转化过程中的特殊现象34

第八节 诊断方法34

一、四诊总论34

二、望诊34

三、闻诊38

四、问 诊39

五、切 脉43

第一节 对中医辨证论治的几点认识50

一、整体观念50

第二章 中医内科辨证论治经验50

二、治病必求其本51

三、辨别假象51

四、调整机体,保持相对平衡51

五、异中有同,同中有异52

六、掌握病机52

九、治未病,不治已病53

七、增强体质,靠生理机转抵抗病邪53

八、不能固执陈方以治活病53

十、环境因素和精神因素对于疾病的影响54

第二节 分经辨证,随证施治54

一、足太阳膀胱经辨证论治法则54

二、足阳明胃经辨证论治法则56

三、足少阳胆经辨证论治法则57

四、足太阴脾经辨证论治法则58

五、足少阴肾经辨证论治法则59

六、足厥阴肝经辨证论治法则60

七、结论61

第三节 临床诸证治疗法则64

一、里重于表病例64

二、六经兼见病例65

三、表里两解病例65

四、少阴中寒病例65

五、胃虚身痒病例65

七、寒邪直中证治66

六、三阳里证同见病例66

八、四逆汤回阳救逆67

九、逍左合剂治诸郁证67

十、人参败毒散68

十一、补中益气汤释义68

十二、八味地黄丸释义70

十三、痢疾治疗法则70

十四、伤寒发狂证治73

十五、胸腹疼痛证治73

十六、咳嗽诸证治疗法则74

十七、痰证治疗法则75

十八、紫金丹治哮喘75

十九、老年性支气管炎治疗法则75

二十、咳嗽咯血治疗法则76

二十一、痨病治疗法则76

二十二、发热诸证治疗法则77

二十三、阴虚假热证治疗法则78

二十四、汗证治疗法则78

二十五、血证治疗法则79

二十六、中风治疗法则81

二十七、伤暑中暑治疗法则82

二十八、中湿和脚气病治疗法则82

二十九、消渴病治疗法则83

三十、反胃治疗法则84

三十一、治阳强阳痿阳缩方84

三十二、梦遗滑精遗尿治疗法则85

三十三、治狐疝方85

三十五、治气虚中满方86

三十四、治心悸怔忡方86

三十六、治饮食伤脾胃方87

三十七、治头痛方87

三十八、治耳证方87

三十九、治眼目病方88

四十、治口舌生疮方88

四十一、治齿病方88

四十二、治喉证方89

四十五、治头面畏寒方90

四十三、治鼻病方90

四十四、治肠胃虫证方90

四十六、治久病畏风和久病畏寒方91

四十七、治头面浮肿方91

四十八、治周身浮肿方91

四十九、治病后清涕不止方91

五十、治吐清水不止方91

五十五、治子宫脱垂方92

五十四、治脱肛方92

五十三、治筋缩不伸方92

五十二、治头脑发热小便短赤方92

五十一、治腰痛身重方92

五十六、治大便下血方93

五十七、治小儿久病后抽搐方93

五十八、一方多用93

第三章 中医外科三十则95

第一节 总论95

第三节 疮证顺逆与易治难治96

第二节 脉证辨96

第四节 疮疡分治三法97

第五节 疮肿分深浅98

第六节 疖、痈、疽的辨证治疗98

第七节 论内消内托99

第八节 疮疡作渴100

第九节 疮疡寒热呕逆100

第十节 脓和腐肉与生肌止痛101

第十一节 附子灸治瘘管101

第十五节 附骨疽102

第十四节 槐花酒102

第十三节 疮毒治疗法102

第十二节 隔蒜灸102

第十六节 肿疡治则103

第十七节 溃后治则104

第十八节 溃疡发热105

第十九节 头面赤肿105

第二十节 瘰疬106

第二十二节 乳痈、乳岩107

第二十一节 悬痈下疳107

第二十三节 腹痈108

第二十四节 疔疮109

第二十五节 痔漏、脱肛、肠风下血109

第二十六节 脱疽110

第二十七节 口舌生疮111

第二十八节 咽喉肿痛111

第二十九节 跌打损伤112

第三十节 烧伤烫伤113

第一节 总论114

第四章 中医女科辑要114

第二节 调经115

第三节 崩漏117

第四节 带病118

第五节 不孕证119

第六节 安胎120

一、恶 阻121

二、子痫121

三、胎动下血胎漏下血122

四、堕胎小产122

第七节 临产催生122

第八节 难产123

第九节 产后124

一、胞衣不下124

二、产后诊脉辨124

三、产后诸证的治疗法则124

第十节 乳病126

第十一节 子宫脱垂(附阴痒)127

第十二节 痃、癖、疝、症、瘕、淤血辨128

第五章 中医儿科诊疗129

第一节 总论129

第二节 儿科四诊130

一、察色130

二、听声130

三、问病情130

第三节 新生婴儿疾病131

四、诊脉法131

一、治胎惊方132

二、治胎寒、胎热方132

三、治脐风、撮口(破伤风)方132

四、治鹅口风、脐疮方133

第四节 惊风133

一、急惊风134

二、慢惊风134

三、慢脾风135

第五节 痫证痉证136

四、天钓、内钓136

五、诸种惊风后遗症治疗136

第六节 疳疾138

第七节 发热烦躁139

一、五脏发热证139

二、热分表里虚实140

三、骨蒸热、潮热、余热141

四、烦躁141

第八节 麻疹142

二、险证143

一、顺证143

三、坏证144

四、逆证144

五、麻疹出后的续发证144

第九节 天花、水痘、湿疹、风疹145

第十节 诸种虫证146

第六章 中药常用方剂浅释147

第一节 总论147

一、补中益气汤(附:调中益气汤)148

第二节 方剂148

二、四君子汤(附:六君子汤、五味异功散、柴芍六君子汤、黄芪六君子汤、六神散、香砂六君子汤)149

三、小建中汤(附:芪建中汤)150

四、当归补血汤(附:玉屏风散)150

五、六味地黄丸(附:附桂八味丸、都气丸、加减八味丸、八仙长寿丸、杞菊地黄丸、肾气丸)151

六、四物汤(附:八珍汤、十全大补汤、胃风汤、桃红四物汤)151

七、人参养营汤(附:十四味建中汤)152

九、四逆汤(附:大回阳饮、白通汤、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153

八、理中汤(附:附子理中汤)153

十、当归四逆汤(附: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154

十一、吴茱萸汤(附:吴茱萸加附子汤)154

十二、理脾涤饮(附:阳八味、芫花合剂、果蔻合剂)155

十三、疝气汤155

十四、导气汤156

十五、孙思邈治诸疝痛方156

十六、麻黄汤156

十八、升麻葛根汤157

十九、麻黄附子细辛汤157

十七、桂枝汤(附:桂麻各半汤)157

二十、大青龙汤158

二十一、真武汤158

二十二、小青龙汤159

二十三、葛根汤159

二十四、人参败毒散(附:败毒散、荆防败毒散、银翘败毒散、败毒散加黄芩汤、硝黄败毒散、消风散毒散、仓廪散)159

二十五、小柴胡汤160

二十六、逍遥散(附:丹桅逍遥散、逍左合剂、逍柴合剂)161

二十九、大柴胡汤(附:柴胡芒硝汤、桂枝加大黄汤)162

二十八、痛泻要方162

二十七、藿香正气散162

三十、参苏饮(附:香苏饮)163

三十一、平胃散(附:加味平胃散、参苓平胃散、香莲平胃散、平陈汤、胃苓汤、柴平合剂、不换金正气散)163

三十二、参苓白术散164

三十三、复元活血汤165

三十四、小续命汤165

三十五、地黄饮子165

三十六、独活寄生汤(附:三痹汤)166

三十七、参附汤(附:芪附汤、术附汤)166

三十九、清暑益气汤167

三十八、归脾汤167

四十一、六一散168

四十二、五苓散(附:四苓散、猪苓汤)168

四十、生脉散168

四十三、茵陈蒿汤(附:茵陈五苓散、茵陈附子汤、柏皮桅子汤)169

四十四、八正散169

四十五、五淋散170

四十六、黄连阿胶汤170

四十七、附子泻心汤(附:大黄附子汤)171

四十八、半夏泻心汤171

四十九、白虎汤(附:人参白虎汤、苍术白虎汤)171

五十、升阳散火汤172

五十一、泻白散172

五十二、龙胆泻肝汤172

五十三、左金丸(附:戊已丸、连附六一汤)173

五十四、辛夷散173

五十六、玉女煎174

五十七、二陈汤(附:导痰汤、温胆汤、润下丸)174

五十五、妙香散174

五十八、金沸草散175

五十九、涤痰汤175

六十、小陷胸汤(附:大陷胸汤、大陷胸丸)175

六十一、十枣汤(附:控涎丹、葶苈大枣肺汤)176

六十二、大承气汤(附: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桃仁承气汤)177

六十三、桑螵蛸散178

六十四、当归六黄汤178

六十五、牡蛎散(附:扑汗法)178

六十七、乌梅丸179

六十六、桃花汤179

六十八、真人活命汤180

六十九、胶艾汤(附:妇人良方胶艾汤、妇宝调经丹)180

七十、当归散181

七十一、达生散(附:紫苏饮子)181

七十二、交加散181

七十三、失笑散(附:独圣散)182

七十四、如圣散(附:升阳举经汤)182

七十五、生化汤(附:猪蹄汤)18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