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政府公信力的生成逻辑 基于当代中国回应型政治运行实践的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政府公信力的生成逻辑 基于当代中国回应型政治运行实践的研究
  • 季燕霞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7010156309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30页
  • 文件大小:36MB
  • 文件页数:24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政府公信力的生成逻辑 基于当代中国回应型政治运行实践的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一、政府公信力:一种至关重要的社会关系存在1

二、政府公信力:在抽象与具体之间5

(一)政府公信力与政府诚信、政府信用、政府信任5

(二)政府公信力与政府能力、满意度、动员力7

(三)政府公信力评价的主要维度7

(四)社会转型发展中政府公信力遭遇的挑战9

三、本书研究的基本思路11

第二章 回应型政治:政府公信力生成的实践路径17

一、回应与“回应型政治”的运行范式18

(一)“回应”的学术内涵18

(二)“回应型政治”的运行范式20

二、回应型政治有效运行的支点23

(一)责任政府23

(二)责任社会26

(三)社会资源29

(四)决策平台31

三、当代中国政府回应的环境与动力34

(一)政府回应的环境34

(二)政府回应的动力37

四、政府的被动回应与主动回应39

(一)被动回应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40

(二)主动回应及其实践中隐含的不足42

五、推进回应型政治有效运行的实践原则43

(一)确立管理客体中心主义原则43

(二)寻求“强政府”与“强社会”之间的相对平衡45

(三)构建有效的回应机制46

(四)在公共物品供给上作出正确的时序选择48

第三章 人民性:政府公信力主体的价值依归50

一、政治管理的界说50

二、人民性:我国政府行政的价值依归52

(一)政府人民性的内涵及其主要表现53

(二)人民在改革发展实践中的主体作用54

三、政府管理的环境变化与政府职能转变57

(一)政府管理的体制选择58

(二)公共需求的“马斯洛效应”——“强政府”的现实依据61

(三)从经济服务到社会公共服务——我国政府职能的跃迁63

四、构建服务型政府——一场深刻的政治管理变革65

(一)公共服务社会化67

(二)公共财政民主化69

(三)公共服务职位开放化71

(四)公共服务法治化73

第四章 主动回应民意:政府公信力的逻辑起点75

一、何谓民意75

二、网络民意:一种崭新的民意表达方式79

(一)草根民众挑战政治精英的话语主导81

(二)网络互动促进民意表达深度82

(三)公民权益表达拓展民意表达宽度84

(四)网民情绪宣泄推助民意表达强度87

三、政府回应网络民意实践中面临的挑战88

(一)在价值判断层面89

(二)在技术运用层面90

(三)在制度施行层面91

(四)在应对能力层面92

四、增强政府回应民意的有效性95

(一)提升对政府回应民意的价值认知95

(二)有效甄别、融合网络民意97

(三)发挥网络平台的政府回应功能99

(四)推进政府回应与体制内的制度对接100

(五)增强大数据时代公共决策的包容性102

第五章 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跨越“塔西佗陷阱”104

一、群体性事件:社会矛盾的集结式爆发105

(一)群体性事件的表象与实质105

(二)群体性事件爆发的社会背景108

(三)群体性事件发生机制的理论诠释及其启示112

二、PX项目事件:社会利益矛盾的典型形态117

(一)PX项目事件的缘起及其特征117

(二)地方政府何以成为环境利益矛盾的焦点119

(三)地方重大工程项目社会风险评估制度运行中的困境123

三、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127

(一)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增强公共决策的透明度128

(二)重视风险感知,推动应急管理转向综合风险治理129

(三)强化利益—风险平衡思维,有效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130

(四)注重科学决策,完善重大工程项目社会风险评估制度131

第六章 约束权力者的偏好:政府公信力的内生逻辑133

一、偏好转换及其心理基础133

(一)公共政治生活中的“偏好”与“偏好转换”133

(二)偏好转换的心理基础136

二、权力者的偏好:何以成为一个问题138

(一)权力者偏好的代表性138

(二)权力者的理性自负倾向139

(三)权力者偏好与公共政策选择140

(四)地方政府偏好的特质141

三、有效约束权力者的偏好143

(一)深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144

(二)发挥公共舆论的“民主场域”作用148

(三)践行协商民主的治理方式150

(四)弘扬公民参与的价值152

(五)治国者必先受制于法154

第七章 构建社会诚信:利益制度约束下的理性选择158

一、诚信:社会生活的必要准则158

二、诚信行为与制度约束160

(一)诚信行为:利益制度约束下的理性选择160

(二)诚信的利益约束制度演进162

三、政府诚信的社会影响165

(一)政府诚信与国家体系的运行165

(二)政府诚信的独特性167

(三)政府官员德行的社会效应169

四、我国社会转型中的政府诚信问题170

(一)信息公开步履维艰171

(二)差别化对待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172

(三)地方政府行政职权缺乏边界约束173

(四)行政不作为174

(五)政策措施变动频繁174

(六)权力寻租现象蔓延175

五、构建社会诚信的制度约束机制176

(一)健全社会行为主体的信誉制度178

(二)完善公共权力运行的问责制度178

(三)强化公共舆论的监督作用179

(四)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政府行政的程序正义180

第八章 增进反腐败的政治功能: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支撑181

一、腐败的本质与反腐败的政治属性181

(一)腐败的本质181

(二)反腐败的政治属性及其评判的三个基本维度183

二、转型期我国权力腐败的生成机理186

(一)权力的“内部性”倾向186

(二)权力市场化187

(三)审批腐败——行政权力的设租与寻租189

(四)“窝案”——嵌入式的腐败同盟192

(五)公款消费——一种“美其名曰”的特权腐败194

(六)经济腐败与政治腐败相互交织195

三、我国政府反腐败的实践特色197

(一)执政党的有效领导——反腐败的政治资源197

(二)标本兼治——反腐败的行动策略199

(三)减少行政审批——挤压权力寻租的空间202

(四)推行权力清单——促进政府行政公开透明204

四、增进反腐败的政治功能有待深化认识的几大关系206

(一)廉洁政府与民主政治206

(二)政府与市场209

(三)“晒权”与“治权”213

(四)反腐败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215

(五)优化政治内生态与政治外生态219

主要参考文献224

后记22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