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科技哲学前沿问题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当代科技哲学前沿问题研究
  • 王伟民,邵瑾,秦宗仓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 ISBN:9787507324273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38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356页
  • 主题词:科学哲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当代科技哲学前沿问题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科技哲学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前瞻1

一、科技哲学研究的现状1

(一)国外科学哲学研究的现状2

(二)国外技术哲学研究的现状6

(三)国内的科学技术哲学研究10

二、当代科技进步给科技哲学提出的问题和挑战13

(一)当代科学进步提出的科技哲学问题14

(二)当代技术进步提出的科技哲学问题22

三、科技哲学研究展望25

第一讲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反思30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考察30

(一)近代以前人与自然的顺应关系30

(二)近代以来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32

(三)人类的反思34

二、建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36

(一)突破人与自然“主一客”二分式的思维方式36

(二)扬弃“人类中心主义”39

(三)确立科学的生态自然观40

三、可持续发展是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必然选择42

(一)传统发展观的局限42

(二)可持续发展是走出人与自然对立关系的理性选择43

(三)科学发展观对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深远意义46

第二讲 中国古代有机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51

一、中国古代有机自然观的产生51

(一)中国古代有机自然观产生的时代条件52

(二)中国古代有机自然观产生的科学技术基础52

二、中国古代有机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和学说56

(一)阴阳学说57

(二)五行学说58

(三)元气学说59

(四)《周易》八卦学说59

三、中国古代有机自然观的当代价值60

(一)对人类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60

(二)中国古代有机自然观的局限性64

第三讲 现代宇宙学及其哲学思考67

一、现代宇宙学的起源及发展67

(一)宇宙学的起源68

(二)现代宇宙学的创立69

(三)现代宇宙学的发展70

二、现代宇宙学的主要模型73

(一)等级宇宙模型73

(二)大爆炸宇宙模型74

(三)振荡(脉动)宇宙模型77

(四)稳恒态宇宙模型77

三、现代宇宙学的哲学思考78

(一)关于“宇宙”、“物质”等的概念问题79

(二)宇宙的有限性和无限性80

(三)宇宙的物质大循环运动82

(四)宇宙的可认识问题83

第四讲 从混沌到有序85

一、有序来自于混沌85

(一)自然界的混沌86

(二)混沌理论的科学含义87

(三)混沌系统的要素和基本范畴92

二、从混沌到有序的机制98

(一)从混沌到有序的起点——蝴蝶效应的作用98

(二)从混沌到有序的过程100

(三)从混沌到有序的转化103

(四)从混沌到有序的无限性和有限性105

三、混沌理论的意义106

(一)混沌理论的学科意义106

(二)混沌理论的世界观意义108

(三)混沌理论的方法论意义109

(四)混沌理论的社会学意义110

第五讲 耗散结构理论与当代科学和哲学观念的变革112

一、耗散结构理论概述112

(一)耗散结构理论的创立112

(二)耗散结构理论的主要观点114

二、耗散结构理论与科学观念的变革116

(一)变时间的“抽象性”为“历史性”116

(二)变科学研究的“还原论”为“有机整体论”120

(三)变“机械决定论规律观”为“辩证规律观”123

三、耗散结构理论与哲学观念的变革127

(一)由机械自然观转变为辩证系统自然观127

(二)由局域性思维转变为系统整体演化的复杂性思维127

(三)由过分强调简单性、确定性等转变为强调简单与复杂、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128

(四)由单纯追求科学技术的发展转变为追求科学技术、社会体制、人的素质等的全面协调发展129

第六讲 “熵”的冲击波130

一、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熵概念的提出130

(一)遵守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过程不一定能发生: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提出131

(二)作为过程方向和限度的判据——“熵”概念的引入与熵增原理134

(三)熵的本质135

(四)熵原理的意义136

二、熵与进化观点139

(一)围绕“宇宙热寂说”展开的争论139

(二)对哲学“永恒进化发展”观点的反思146

三、熵与社会发展150

(一)文明与熵相伴而行——文明进步熵增长150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遏制熵的增长152

第七讲 哲学视野中的人工智能与信息网络化156

一、哲学视野与科学视野的异同157

(一)传统观念的片面性157

(二)现代哲学视野的大体观点160

二、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关系162

(一)人工智能是人类智能高度发展的产物163

(二)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矛盾164

(三)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矛盾运动166

三、信息网络化与人的解放168

(一)信息网络化改变了人的存在状态168

(二)信息网络化使人与世界的矛盾在更高层面、更复杂背景下展开173

第八讲 当代生命科技的伦理审视176

一、当代生命科技的成就及其影响176

(一)当代生命科技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177

(二)生命科技进步的社会影响179

(三)生命科技的发展前景182

二、当代生命科技的发展对生命伦理的冲击183

(一)辅助生殖技术对家庭伦理的冲击184

(二)基因技术引发的伦理冲突185

(三)克隆技术引起的伦理纷争188

(四)安乐死的伦理分歧192

(五)器官移植的伦理准则196

三、面对生命科学世纪人类艰难的伦理抉择197

(一)政府决策与干预的伦理维度198

(二)立法与执法的伦理依据199

(三)社会公众与舆论界评价的伦理立场201

(四)科学家与技术人员行为的伦理尺度202

第九讲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人类社会发展的两翼204

一、科学精神的内涵与功能204

(一)科学精神的内涵205

(二)科学精神的功能209

(三)科学精神在中国的问题212

二、人文精神的内涵及中西差异214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215

(二)中西人文精神比较221

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224

(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对立225

(二)在理论上把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在统一性227

(三)在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中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229

(四)在社会建设实践中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232

第十讲 “技术决定论”与唯物史观234

一、“技术决定论”的产生及其实质234

(一)“技术决定论”的缘起235

(二)“技术决定论”的界定与分类238

(三)“技术决定论”的实质241

二、唯物史观与“技术决定论”的分野243

(一)社会发展动力问题244

(二)社会形态问题246

(三)历史创造者问题247

三、唯物史观对科学技术作用的正确认识249

(一)唯物史观高度评价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49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技术决定论”辨析251

(三)与生产关系相联系评价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53

(四)“科技人”与人的全面发展256

第十一讲 论科学技术的社会控制257

一、科学技术的双重社会效应257

(一)科学技术社会应用的两重性257

(二)马克思对科学技术负面效应引起的异化现象的深刻揭示260

(三)导致科学技术负面效应的原因261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观262

(一)技术悲观主义与技术乐观主义的争论262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及价值实现264

三、科学技术的社会调控265

(一)科学技术的社会调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266

(二)科学技术社会调控的方式266

第十二讲 现代西方科学哲学述评271

一、现代西方科学哲学主要流派概述271

(一)逻辑实证主义272

(二)证伪主义273

(三)奎因与逻辑实用主义的兴起273

(四)历史主义274

(五)科学实在论275

二、现代西方科学哲学争论的主要问题275

(一)科学的本质276

(二)科学的划界281

(三)科学方法论286

(四)形而上学292

三、现代西方科学哲学主要流派及其主要观点评价302

(一)值得吸收和借鉴之处302

(二)存在的不足和局限性303

(三)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304

第十三讲 当代科技革命与中国特色军事变革307

一、当代科技革命是军事变革的最直接起因和最重要动力307

(一)当代科技革命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308

(二)当代科技革命推动世界范围新一轮军事变革浪潮311

(三)当代科技革命为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提供了最重要的动力313

二、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基本内容315

(一)发展方向——信息化315

(二)基本目标——建设信息化军队316

(三)基本途径——机械化与信息化的复合发展317

(四)战略步骤——两大阶段318

(五)根本动力——与时俱进、改革创新319

(六)根本保证——坚持党的绝对领导320

三、依靠科技进步,加速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321

(一)加强高科技知识武装,努力实现思想观念变革321

(二)实施人才战略工程,着力造就大批新型军事人才323

(三)加快发展高新武器装备,推动国防科技实现新的跨越325

(四)深化科技练兵,推动军事训练向更高层次跃升326

(五)着眼联合作战,不断优化军队体制编制结构327

(六)加强理论研究,不断创新军事理论328

(七)以信息化为主导,完成机械化、信息化设的双重历史任务330

主要参考文献332

后记33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