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环境化学导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环境化学导论
  • 张瑾,戴猷元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7122019640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245页
  • 文件大小:65MB
  • 文件页数:257页
  • 主题词:环境化学-概论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环境化学导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1

1.1.1 环境1

1.1.2 生态系统及生态失调3

1.1.3 人类活动和环境问题6

1.2 环境污染和环境污染物7

1.2.1 环境污染7

1.2.2 环境污染物10

1.2.3 环境优先污染物11

1.3 环境科学和环境化学12

1.3.1 环境科学12

1.3.2 环境化学13

1.3.3 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4

习题15

第2章 大气环境化学16

2.1 大气组成及大气层的结构16

2.1.1 大气的组成16

2.1.2 大气层的结构17

2.1.3 大气稳定度19

2.2 大气污染和大气污染物20

2.2.1 大气污染20

2.2.2 大气污染物组成分类21

2.2.3 大气污染物浓度表示方法22

2.3 大气中重要的光化学反应22

2.3.1 光化学基本定律22

2.3.2 光化学反应的初级过程和次级过程23

2.3.3 大气中重要的光化学反应24

2.4 大气中重要自由基的来源及转化26

2.4.1 自由基的特点27

2.4.2 大气中HO·自由基27

2.4.3 大气中HO2·自由基28

2.4.4 大气中R·、RO·、RO2·等自由基28

2.5 大气污染物的转化29

2.5.1 大气中硫氧化合物的转化29

2.5.2 大气中氮氧化合物的转化32

2.5.3 大气中烃类化合物的转化34

2.6 光化学烟雾及其环境影响36

2.6.1 光化学烟雾的形成37

2.6.2 光化学烟雾的危害38

2.6.3 光化学烟雾的防治对策39

2.7 酸沉降及其环境影响40

2.7.1 湿沉降和干沉降40

2.7.2 降水的化学组成41

2.7.3 降水的pH值42

2.7.4 降水的酸化过程43

2.7.5 酸雨的危害及控制对策45

2.8 大气颗粒物及其环境影响46

2.8.1 大气颗粒物的分类46

2.8.2 大气颗粒物的粒径和粒径分布46

2.8.3 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形成机理及清除途径47

2.8.4 大气颗粒物的化学组成49

2.8.5 大气颗粒物的环境影响及控制对策51

2.9 平流层臭氧破坏及其环境影响53

2.9.1 平流层臭氧的形成和破坏53

2.9.2 臭氧层耗损物质及其替代物54

2.9.3 南极“臭氧洞”及臭氧损耗的危害57

2.9.4 保护臭氧层国际公约59

2.10 温室效应60

2.10.1 温室效应60

2.10.2 温室气体60

2.10.3 全球变暖的影响及其控制对策62

2.11 室内空气污染及控制64

2.11.1 室内空气污染64

2.11.2 室内气态污染物65

2.11.3 室内颗粒污染物67

2.11.4 室内放射性污染物67

2.11.5 室内环境的健康性及室内空气质量控制70

2.11.6 健康住宅与绿色建筑72

习题73

第3章 水环境化学74

3.1 天然水体的组成和性质74

3.1.1 水分子的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质74

3.1.2 天然水的存在形式76

3.1.3 天然水的组成77

3.1.4 天然水的水质指标80

3.2 水体中的酸-碱化学平衡82

3.2.1 酸碱平衡83

3.2.2 碳酸平衡83

3.2.3 水的碱度88

3.2.4 水的酸度89

3.2.5 天然水体的缓冲能力89

3.3 水体中的氧化-还原平衡91

3.3.1 能斯特方程和电子活度表达式91

3.3.2 水的pE-pH图94

3.3.3 金属化合物形态及体系的pE-pH图95

3.3.4 决定电势98

3.3.5 水体的pH值及pE值对重金属存在形态及迁移转化的影响99

3.4 水体中的配合-解离平衡100

3.4.1 水中的配合物稳定性100

3.4.2 水体中无机配位体对重金属的配合作用101

3.4.3 水体中有机配位体对重金属的配合作用102

3.5 水体中的相间平衡103

3.5.1 气体在水中的溶解与挥发104

3.5.2 固体在水中的溶解与沉淀104

3.5.3 水体中固体表面的吸附与解吸106

3.5.4 水体中胶体微粒的聚沉作用107

3.5.5 水体中有机物质的分配作用108

3.6 水体污染及水体污染物109

3.6.1 水体污染109

3.6.2 水体污染源109

3.6.3 水体污染物110

3.6.4 水体的自净作用113

3.6.5 水体的环境容量115

3.6.6 水体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途径116

3.7 水体中重金属污染物的迁移转化117

3.7.1 水体中重金属污染物的特性117

3.7.2 汞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118

3.7.3 镉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121

3.7.4 铅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124

3.7.5 铬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126

3.7.6 砷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128

3.8 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130

3.8.1 水体中有机物的主要指标130

3.8.2 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迁移转化的主要途径133

3.8.3 水体中几种主要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142

3.9 水体的富营养化149

3.9.1 水体富营养化问题149

3.9.2 水体的富营养化类型及程度判别150

3.9.3 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主体和营养物质151

3.9.4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153

3.9.5 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154

3.10 水体污染的治理155

3.10.1 概述155

3.10.2 污水处理程度的分类157

3.10.3 污水处理的基本方法158

习题162

第4章 土壤环境化学164

4.1 土壤的形成和基本环境机能164

4.1.1 土壤的形成164

4.1.2 土壤的剖面形态165

4.1.3 土壤的基本环境机能166

4.2 土壤的组成166

4.2.1 土壤矿物质167

4.2.2 土壤有机质168

4.2.3 土壤生物169

4.2.4 土壤水分和土壤溶液170

4.2.5 土壤气体170

4.3 土壤的基本性质171

4.3.1 土壤的吸附特性171

4.3.2 土壤的酸碱性173

4.3.3 土壤的氧化还原性175

4.3.4 土壤的配合作用176

4.4 土壤环境的污染176

4.4.1 土壤环境背景值176

4.4.2 土壤环境容量177

4.4.3 土壤的自净作用178

4.4.4 土壤环境污染178

4.4.5 土壤污染源179

4.4.6 土壤的主要污染物179

4.5 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180

4.5.1 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181

4.5.2 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途径181

4.5.3 汞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185

4.5.4 镉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186

4.5.5 铅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187

4.5.6 铬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188

4.5.7 砷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189

4.6 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190

4.6.1 土壤中的化学农药190

4.6.2 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吸附191

4.6.3 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193

4.6.4 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193

4.6.5 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及危害196

4.7 化学肥料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197

4.7.1 化学肥料在土壤中的行为197

4.7.2 氮肥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197

4.7.3 磷肥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199

4.8 其他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200

4.8.1 酚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200

4.8.2 氟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201

4.9 土壤污染的防治202

4.9.1 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202

4.9.2 提高土壤环境容量及自净能力203

4.9.3 实施治理土壤污染的有效措施203

习题205

第5章 固体废物处置及电子废弃物资源化206

5.1 固体废物的分类及来源206

5.2 固体废物的特点及危害207

5.2.1 固体废物的特点207

5.2.2 固体废物的污染途径及危害207

5.3 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和管理208

5.3.1 固体废物的处理208

5.3.2 固体废物的处置210

5.3.3 固体废物的管理211

5.4 电子废弃物的分类及来源212

5.5 电子废弃物的特点及危害213

5.5.1 电子废弃物的特点213

5.5.2 电子废弃物的危害216

5.6 电子废弃物的资源化217

5.6.1 电子废弃物的机械处理方法218

5.6.2 电子废弃物的其他处理方法220

5.7 电子废弃物资源化的对策221

5.7.1 完善电子废弃物处理的法律法规体系221

5.7.2 坚持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222

5.7.3 实施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许可证制度223

5.7.4 实现循环利用产业的专业化223

5.7.5 研究开发先进的工艺技术223

习题224

第6章 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225

6.1 污染物的跨膜转运225

6.2 生物机体对环境污染物的吸收226

6.2.1 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226

6.2.2 动物和人类对污染物的吸收227

6.3 环境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228

6.3.1 环境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分布228

6.3.2 环境污染物在动物体和人体内的分布229

6.4 环境污染物从生物体内的排泄230

6.5 环境污染物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231

6.5.1 生物富集232

6.5.2 生物放大232

6.5.3 生物积累233

6.6 环境污染物的生物转化234

6.6.1 污染物代谢反应的两种类型234

6.6.2 污染物对酶功能的干扰235

6.7 环境污染物质的毒性237

6.7.1 毒物和毒性237

6.7.2 剂量237

6.7.3 效应和响应238

6.7.4 剂量-效应(响应)关系曲线239

6.7.5 毒性分级240

6.7.6 毒物的联合作用240

6.8 毒物的三致作用241

6.8.1 毒物的致突变作用241

6.8.2 毒物的致癌作用242

6.8.3 毒物的致畸作用244

习题244

主要参考文献24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