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褐煤蜡【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褐煤蜡
  • 张敉,向诚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502478438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395页
  • 文件大小:80MB
  • 文件页数:413页
  • 主题词:褐煤蜡-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褐煤蜡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绪论1

1.1 概述1

1.2 褐煤高效清洁综合利用途径的优化2

1.3 褐煤蜡萃取及脱树脂和地沥青3

1.4 浅色精制蜡及合成蜡5

1.5 褐煤蜡系列产品组成5

1.6 褐煤蜡系列产品质量标准5

参考文献7

2 煤炭与褐煤9

2.1 褐煤的成因、主要组成9

2.2 世界富蜡褐煤资源概况11

2.3 中国富蜡褐煤资源概况14

2.3.1 总体情况14

2.3.2 中国探明地质储量10亿吨以上的褐煤煤田简介15

2.3.3 中国已探明和未探明褐煤地质储量前三名16

2.4 国外褐煤蜡工业发展概况17

2.5 中国褐煤蜡工业发展概况18

2.6 中国煤炭资源分布新格局19

2.6.1 煤炭19

2.6.2 中国不同成煤期的煤炭资源特点21

2.6.3 中国煤炭资源中不同成煤期的煤所占的地位22

2.6.4 中国已经探明地质储量10亿吨以上的70个大煤田简介22

2.6.5 中国已经探明煤炭地质储量全国前10名26

2.6.6 中国尚未探明的煤炭预测地质储量27

2.6.7 中国主要煤炭资源大省区简介28

2.6.8 中国的煤炭资源可挖年限29

2.7 中国褐煤资源分布新格局30

2.7.1 中国褐煤资源的形成时代30

2.7.2 中国褐煤资源的地质勘探状况和煤层赋存情况30

2.7.3 中国各大区褐煤资源的分布概况31

2.7.4 中国各省(市、自治区)褐煤资源的分布31

2.7.5 内蒙古自治区褐煤资源简介31

参考文献34

3 褐煤的组成36

3.1 概述36

3.2 昭通褐煤煤田褐煤物质层面上的组成38

3.2.1 富含褐煤蜡煤区的筛选38

3.2.2 昭通褐煤蜡的物理化学性质40

3.2.3 结论41

3.3 宝清褐煤煤田褐煤物质层面上的组成41

3.3.1 宝清褐煤含蜡量的原始数据41

3.3.2 宝清褐煤的理化性质43

3.3.3 关于宝清褐煤生产褐煤蜡的结论44

3.4 褐煤中苯总提物的估算45

3.4.1 中国褐煤蜡资源分布特征45

3.4.2 褐煤蜡含量E T B与成煤时代的关系46

3.4.3 结论46

3.5 云南褐煤蜡初探47

3.5.1 褐煤蜡在煤层中的分布概况47

3.5.2 褐煤蜡与煤中的氢的相关关系48

3.5.3 褐煤蜡贫富变化的控制因素49

3.5.4 结束语51

3.6 内蒙古赤峰市丹峰煤田褐煤物质层面上的组成51

3.7 褐煤分子水平层面上的组成52

3.7.1 烃类化合物52

3.7.2 含氧化合物53

3.7.3 含氮有机物56

3.7.4 含硫有机物57

3.7.5 含卤素的有机物57

3.7.6 结束语58

参考文献58

4 褐煤的干燥62

4.1 概述62

4.2 国内外褐煤干燥技术简介63

4.2.1 国外褐煤干燥技术63

4.2.2 国内典型的褐煤干燥提质技术66

4.2.3 褐煤干燥提质技术比较67

4.3 褐煤干燥特性68

4.3.1 试验69

4.3.2 结果与分析70

4.4 结语73

参考文献74

5 褐煤蜡萃取76

5.1 概述76

5.2 溶剂萃取76

5.2.1 溶剂萃取76

5.2.2 萃取溶剂的选择77

5.2.3 溶剂萃取流程和段数(或级数)80

5.3 褐煤蜡萃取原理80

5.4 萃取工艺条件的选择81

5.4.1 萃取剂的选择81

5.4.2 煤料粒度86

5.4.3 萃取时间86

5.4.4 温度和压力87

5.5 备煤工艺途径简介87

5.6 褐煤蜡萃取研究进展88

5.6.1 粉状褐煤流化萃取褐煤蜡工艺开发研究88

5.6.2 昭通褐煤制取褐煤蜡的研究92

5.6.3 粗苯制取溶剂苯生产褐煤蜡93

5.6.4 超临界萃取法提取褐煤蜡的初步研究97

5.6.5 舒兰褐煤蜡萃取工艺条件的研究99

5.6.6 舒兰褐煤蜡萃取溶剂的研究105

5.6.7 用非苯溶剂从稔子坪煤中萃取褐煤蜡105

5.6.8 富蜡褐煤化学脱灰及其对萃取的影响107

5.6.9 云南褐煤提取褐煤蜡的新工艺114

5.6.10 石油醚提取褐煤蜡的条件选择及优化118

5.6.11 乙酸乙酯提取褐煤蜡的试验研究118

5.6.12 褐煤蜡的提取工艺考察研究121

5.6.13 褐煤粒度和含水量对萃取率影响123

5.6.14 结束语124

参考文献125

6 褐煤蜡萃取工艺127

6.1 概述127

6.2 备煤工艺127

6.3 褐煤蜡萃取间歇生产工艺128

6.4 褐煤蜡萃取连续生产工艺129

6.5 萃取褐煤蜡后的残煤利用132

6.6 其他现代萃取工艺133

参考文献134

7 褐煤蜡脱树脂和地沥青135

7.1 概述135

7.2 粗褐煤蜡脱树脂136

7.2.1 各种有机溶剂的脱树脂效率137

7.2.2 粗褐煤蜡用苯脱树脂时各组分的平衡关系140

7.2.3 苯-树脂-褐煤蜡体系的传质过程141

7.2.4 粗褐煤蜡脱树脂工艺144

7.3 粗褐煤蜡脱地沥青145

7.4 低树脂、低地沥青含量褐煤蜡的生产145

7.5 褐煤蜡脱树脂研究进展147

7.5.1 室温下以苯萃取粗褐煤蜡的脱脂试验147

7.5.2 冷却结晶法脱除粗褐煤蜡中树脂的研究151

7.5.3 黑龙江褐煤蜡及褐煤蜡树脂成分的化学成分研究153

参考文献157

8 褐煤蜡精制158

8.1 概述158

8.2 粗褐煤蜡的提质加工方法简介158

8.3 浅色精制蜡生产工艺技术159

8.3.1 铬酸法160

8.3.2 重铬盐法(红矾法)160

8.4 浅色精制蜡生产工艺流程161

8.4.1 改进的传统褐煤蜡一段氧化精制工艺161

8.4.2 改进的传统褐煤蜡两段氧化精制工艺163

8.4.3 前民主德国的连续铬酸-硫酸精制褐煤蜡新工艺163

8.5 浅色精制蜡研究进展164

8.5.1 浅色褐蜡煤164

8.5.2 褐煤蜡精制方法研究170

8.5.3 用舒兰褐煤制取浅色硬质褐煤蜡173

8.5.4 褐煤蜡氧化精制的研究175

8.5.5 褐煤蜡的工业制备及精制技术180

8.5.6 过氧乙酸与过氧化氢组合漂白研究进展185

8.5.7 脱树脂褐煤蜡的氧化漂白新工艺188

8.5.8 褐煤蜡的精制及应用研究189

8.5.9 褐煤蜡脱树脂及其氧化精制191

8.5.10 褐煤蜡的氧化精制新工艺及其质量测评新方法研究191

参考文献192

9 合成蜡制备196

9.1 概述196

9.1.1 酯化反应和皂化反应196

9.1.2 合成蜡制备197

9.2 合成蜡型号及理化指标197

9.3 合成蜡的生产工艺198

9.3.1 S蜡制备198

9.3.2 OP蜡制备200

9.3.3 O蜡制备200

9.3.4 E蜡制备200

9.3.5 KP蜡制备200

9.3.6 KPS蜡制备200

9.3.7 CR蜡制备200

9.4 合成蜡的性能及应用201

9.4.1 S蜡201

9.4.2 O蜡与OP蜡201

9.4.3 E蜡201

9.4.4 KP蜡与KPS蜡202

9.4.5 CR蜡202

9.5 浅色蒙旦蜡的加工进展202

9.5.1 概述202

9.5.2 蒙旦蜡的精制与漂白202

9.5.3 蒙旦蜡的改性205

9.5.4 结束语207

参考文献208

10 粗褐煤蜡的组成及理化性质210

10.1 概述210

10.2 国外褐煤蜡的化学组成及理化性质210

10.3 我国褐煤蜡的化学组成及理化性质216

10.4 煤蜡的组成及理化性质研究进展221

10.4.1 广东遂溪泥煤蜡和云南寻甸褐煤蜡的化学组成研究221

10.4.2 泥炭褐煤蜡的化学组成225

10.4.3 阴离子交换色谱和硅胶柱色谱法用于褐煤蜡族组成的分离229

10.4.4 蒙旦蜡化学组成的研究233

10.4.5 褐煤蜡族组成中正构物碳数及含量分布245

10.4.6 舒兰褐煤蜡的性质和组成的研究249

10.4.7 黄县褐煤萃取物的芳烃组成和热演化历史252

10.4.8 黑龙江褐煤蜡及褐煤蜡树脂成分的化学成分研究252

参考文献256

11 浅色蜡的组成及理化性质259

11.1 概述259

11.2 粗褐煤蜡的理化性质259

11.3 浅色蜡的组成及理化性质研究进展264

11.3.1 精制褐煤蜡的化学组成及其研究方法264

11.3.2 我国精制褐煤蜡的基本性质267

11.3.3 宝清褐煤精制蜡化学成分分析269

参考文献271

12 褐煤树脂的组成及理化性质273

12.1 概述273

12.2 褐煤蜡树脂中多环芳烃组成的研究273

12.2.1 综述273

12.2.2 试验274

12.2.3 结果和讨论274

12.3 褐煤蜡中树脂组分的化学研究——生物标志化合物277

12.3.1 综述277

12.3.2 试验278

12.3.3 结果和讨论278

12.4 褐煤树脂中游离酸的化学组成与结构特征280

12.4.1 试验部分281

12.4.2 结果与讨论281

12.5 褐煤树脂醇类化学组成与分布特征286

12.5.1 试验部分287

12.5.2 结果与讨论288

12.6 舒兰褐煤树脂组分中某些分离物的化学研究292

12.6.1 试验293

12.6.2 结果和讨论293

12.7 云南昭通褐煤树脂物化学组成与分布特征294

12.7.1 试验部分294

12.7.2 结果与讨论295

12.8 褐煤树脂中结合酸的化学组成与结构特征298

12.8.1 试验部分299

12.8.2 结果与讨论299

12.9 云南蒙旦树脂化学成分的对比研究304

12.10 云南峨山褐煤蜡树脂化学成分研究304

12.10.1 试验仪器与材料305

12.10.2 提取与分离305

12.10.3 结构鉴定306

12.10.4 讨论306

12.11 宝清褐煤蜡树脂应用初探307

12.11.1 概述307

12.11.2 宝清褐煤蜡树脂气质谱图及气质分析结果308

12.11.3 宝清褐煤蜡树脂定量分析309

12.12 褐煤树脂研究进展与本章结束语312

12.12.1 褐煤树脂研究进展述评312

12.12.2 本章结束语313

参考文献314

13 褐煤蜡系列产品的应用317

13.1 概述317

13.2 褐煤蜡在工业中的应用318

13.2.1 上光增亮蜡制品318

13.2.2 复写纸321

13.2.3 电线、电缆322

13.2.4 铁绑线322

13.2.5 配偶补偿线323

13.2.6 熔模精密铸造的蜡料323

13.2.7 道路沥青添加剂325

13.2.8 橡胶添加剂326

13.2.9 混凝土的内部密封剂326

13.2.10 作加工助剂的褐煤蜡乳化液326

13.2.11 混凝土构件的脱模剂326

13.3 褐煤蜡系列产品应用综述327

13.3.1 褐煤蜡在精密铸造中的应用327

13.3.2 蒙旦树脂作为固体软化——增黏剂在轮胎胶料中的应用329

13.3.3 德国浅色褐蜡煤的性质和应用332

13.3.4 国内外特种蜡公司的发展及特种蜡开发方向333

参考文献337

14 褐煤蜡质量指标及分析检验338

14.1 概述338

14.2 粗褐煤蜡的质量要求和质量指标339

14.3 GB/T 2559—2005褐煤蜡测定方法及说明340

14.4 MT/T 239—2006褐煤蜡技术条件361

14.5 GB/T 1575—2001褐煤的苯萃取物产率测定方法362

14.6 GB/T 483—2007煤炭分析试验方法一般规定363

参考文献364

15 实用统计分析与试验设计365

15.1 概述365

15.1.1 数据处理技术所包含的内容365

15.1.2 学习数据处理技术的重要意义365

15.2 一元线性最小二乘法366

15.2.1 问题的提出366

15.2.2 一元线性最小二乘法的算法概述367

15.2.3 一元线性回归方差分析——显著性检验368

15.2.4 一元线性最小二乘法通用程序设计369

15.2.5 应用实例分析370

15.3 多元线性最小二乘法371

15.3.1 算法概述371

15.3.2 多元线性最小二乘法的方差分析372

15.3.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通用程序设计372

15.3.4 应用实例分析375

15.4 非线性最小二乘法简介376

15.4.1 指数回归分析377

15.4.3 几何回归分析通用程序379

15.4.3 多项式(N阶)回归分析381

15.4.4 非线性回归的一个特殊例子383

15.5 单因素试验优化设计——0.618387

15.5.1 什么叫优选法387

15.5.2 已经公开发表优选法388

15.5.3 黄金分割法——0.618法388

15.6 多因素试验优化设计——正交试验设计389

15.6.1 正交试验设计的概念及原理389

15.6.2 正交表及基本性质391

15.6.3 正交试验设计的基本程序392

15.6.4 常用正交表392

15.6.5 正交试验数据处理的说明393

15.7 统计分析的显著性检验394

参考文献39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