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教育史 第3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孙培青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1764527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515页
- 文件大小:138MB
- 文件页数:531页
- 主题词:教育史-中国-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教育史 第3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原始时期的教育1
第一节 中国教育的起源1
一、中国大地最早的人类1
二、教育的起源2
第二节 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3
一、生产劳动的教育3
二、生活习俗的教育4
三、原始宗教的教育4
四、原始艺术的教育5
五、体格和军事训练6
第三节 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6
一、部落显贵世袭引起教育的变化6
二、文字的产生提出新的教育需要7
三、学校萌芽的传说9
第二章 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11
第一节 夏、商的教育12
一、夏代的教育12
二、商代的教育13
第二节 西周的教育16
一、西周的社会16
二、西周的教育制度18
三、六艺教育22
第三节 春秋时期教育的变革25
一、官学衰废25
二、私学兴起26
三、私学的历史特点28
第四节 孔丘的教育思想29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29
二、重视教育的作用30
三、提倡“有教无类”32
四、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32
五、以“六艺”为教学内容34
六、总结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36
七、主张自觉修养德行41
八、树立教师的典范45
九、历史影响47
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教育49
第一节 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50
一、养士之风盛行50
二、百家争鸣51
三、私学发展52
第二节 齐国的稷下学宫54
一、稷下学宫始末54
二、稷下学宫的性质和特点55
三、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58
第三节 墨翟和墨家的教育思想59
一、墨翟生平和墨家学派59
二、论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60
三、论教育内容62
四、论教育方法63
第四节 孟轲的教育思想65
一、孟轲的生平和政治主张65
二、“性善论”——教育理论的基础67
三、论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68
四、论理想人格69
五、论教学70
第五节 荀况的教育思想72
一、荀况生活的时代和生平活动72
二、“性恶论”与教育作用73
三、论教育目的75
四、论教育内容75
五、论学习过程与思想方法76
六、论教师的地位与作用77
第六节 道家的教育思想78
一、老庄及其道家学派78
二、论教育的作用80
三、论理想人格82
四、论学习与求知83
第七节 法家的教育思想与实践85
一、从商鞅到韩非86
二、绝对的“性恶论”87
三、禁“二心私学”88
四、“以法为教”、“以吏为师”89
第八节 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90
一、《大学》90
二、《中庸》93
三、《学记》96
四、《乐记》98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102
第一节 秦朝的教育政策及其措施102
一、统一文字103
二、严禁私学103
三、吏师制度104
第二节 汉朝的文化教育政策105
一、各家并存,推重“黄老之学”的汉初文教政策105
二、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106
第三节 汉朝学校教育的发展和经学教育的特点108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108
二、今古文经学之争与汉朝经学教育的特点113
第四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116
一、生平和著述116
二、《对贤良策》和三大文教政策116
三、论人性和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117
四、论道德教育118
五、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20
第五节 王充的教育思想121
一、生平和思想特征121
二、论人性和教育的作用122
三、培养“文人”和“鸿儒”的教育目标124
四、“博通百家”的教育内容125
五、论学习125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128
第一节 魏晋的学校教育129
一、三国时期的官学教育129
二、两晋时期的官学教育131
三、魏晋时期的私学教育134
第二节 南朝的学校教育135
一、宋与齐的官学教育135
二、梁与陈的官学教育136
三、南朝的私学教育137
第三节 北朝的学校教育138
一、北朝的中央官学139
二、北朝的地方官学141
三、北朝的私学教育142
第四节 魏晋玄学教育思潮142
一、以顺应天性自然发展为教育旨归143
二、以“真性”、“无为”为理想人格144
三、顺应自然的道德教育论145
第五节 傅玄的教育思想147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147
二、论教育的地位与作用147
三、论学校教育148
四、论道德教育149
第六节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150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150
二、论士大夫教育150
三、论儿童教育152
四、论学习态度和方法154
第六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156
第一节 隋唐的文教政策156
一、崇儒兴学157
二、兼用佛道157
三、发展科举158
四、任立私学159
第二节 隋唐学校教育的发展160
一、学校受政策影响而时有起伏160
二、中央官学161
三、地方官学167
四、私学169
五、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175
第三节 隋唐科举考试与学校教育176
一、隋代科举考试制度的产生176
二、唐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发展177
三、科举考试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179
第四节 隋唐的中外教育交流180
一、隋唐与新罗的教育交流180
二、隋唐与日本的教育交流184
第五节 韩愈的教育思想188
一、复兴儒学与反对佛老188
二、论人性与教育的作用190
三、论学校教育与措施190
四、论教学192
五、论师道193
第七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197
第一节 宋朝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198
一、文教政策198
二、教育制度200
第二节 辽金元时期的教育206
一、辽朝的教育制度206
二、金朝的教育制度207
三、元朝的教育制度210
第三节 宋元时期的书院214
一、书院的萌芽214
二、宋朝的书院214
三、元朝的书院219
第四节 宋元时期的蒙学220
一、蒙学教育的发展220
二、蒙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221
三、蒙学教材222
第五节 宋元时期的科举制度223
一、宋朝的科举制度223
二、元朝的科举制度226
三、宋元科举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227
第六节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228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228
二、主持“熙宁兴学”229
三、崇实尚用的教育思想230
四、系统的人才理论231
第七节 朱熹的教育思想233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233
二、关于教育的作用和目的234
三、论“小学”和“大学”教育235
四、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237
五、论读书法239
第八章 明朝的教育242
第一节 明朝的文教政策242
一、广设学校,培育人才243
二、重视科举,选拔人才243
三、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243
第二节 明朝的官学制度245
一、中央官学245
二、地方官学247
第三节 明朝的书院249
一、明朝书院的发展249
二、东林书院251
第四节 明朝的科举制度253
一、建立科举定式253
二、八股文成为固定的考试文体255
三、学校教育纳入科举体系255
第五节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255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256
二、论教育作用256
三、论道德教育257
四、论儿童教育259
第九章 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262
第一节 清朝的文教政策263
一、崇尚儒家经术,提倡程朱理学263
二、广兴学校,严订学规263
三、软硬兼施,加强控265
第二节 清朝的官学制度265
一、中央官学266
二、地方官学269
第三节 清朝的书院271
一、清朝书院的发展271
二、诂经精舍和学海堂273
第四节 清朝的科举制度274
一、科举为“国家抡才大典”274
二、科场舞弊丛生,积重难返276
三、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277
第五节 黄宗羲的教育思想277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278
二、“公其非是于学校”278
三、论教育内容279
四、论教学思想280
五、论教师282
第六节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283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283
二、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284
三、教学思想285
四、道德观和道德修养论286
五、论教师287
第七节 颜元的教育思想288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288
二、对传统教育的批判289
三、学校为“人才之本”290
四、“真学”、“实学”的教育内容291
五、“习行”教学法292
第十章 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294
第一节 传统教育的危机和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295
一、明末清初西学的输入295
二、传统教育的困境295
三、太平天国运动对传统教育的冲击296
四、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299
第二节 教会学校的兴办和西方教育观念的引入301
一、从英华书院到马礼逊学校301
二、教会学校的竞相设立303
三、教会学校的发展305
四、从“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到“中华教育会”307
五、教会学校的课程308
六、教会学校的性质和影响310
第三节 洋务教育及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311
一、洋务学堂的创立和发展311
二、洋务留学教育320
三、“中体西用”的演变与张之洞的系统阐述324
第十一章 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329
第一节 维新教育的渐次推进329
一、早期改良派的教育主张329
二、维新教育实践331
三、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333
第二节 维新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335
一、康有为的教育思想335
二、梁启超的教育思想338
三、严复的教育思想342
第三节 清末新政下的教育改革345
一、清末学制的建立346
二、废科举、兴学堂350
三、改革教育行政体制,厘订教育宗旨351
四、留学教育的勃兴352
第四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思想和实践354
一、批判封建教育354
二、革命与改良政治论争中的教育定位355
三、开展革命教育活动356
第十二章 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360
第一节 民国教育方针与政策360
一、教育部的成立及对教育的维持与改革360
二、民初教育方针的确立361
三、封建教育的回潮362
第二节 壬子癸丑学制364
一、学制的形成过程364
二、学制体系364
三、课程标准366
四、学制的调整367
第三节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367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368
二、“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369
三、改革北京大学371
四、教育独立思想375
第十三章 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378
第一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教育的批判与变革379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379
二、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传统教育的抨击380
三、新文化运动促进教育观念的变革381
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384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387
一、平民教育思潮387
二、工读主义教育思潮388
三、职业教育思潮390
四、勤工俭学运动391
五、科学教育思潮392
六、国家主义教育思潮394
第三节 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395
一、现代西方教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395
二、设计教学法396
三、道尔顿制397
四、文纳特卡制398
第四节 1922年“新学制”399
一、“新学制”的产生过程399
二、“新学制”的标准和体系400
三、“新学制”的特点401
四、“新学制”的课程标准402
五、“新学制”的评价402
第五节 收回教育权运动与教会教育的变革403
一、教会教育的快速推进403
二、巴顿教育调查团404
三、收回教育权运动405
四、教会教育的本土化和世俗化406
第六节 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发端409
一、新民主主义教育纲领的提出409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教育410
三、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办的干部学校412
四、国共合作时期的黄埔军校415
五、李大钊的教育思想417
六、恽代英的教育思想421
第十四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426
第一节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政策426
一、“党化教育”的实施和废止427
二、“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颁行428
三、“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方针430
四、《中华民国宪法》中有关教育的规定431
第二节 国民政府的教育制度和管理措施432
一、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与废止432
二、“戊辰学制”的颁行433
三、“整饬学风”,建立训育制度434
四、开展童子军训练和军训435
五、颁布课程标准,实行教科书审查制度437
六、实行毕业会考制度438
七、人民的民主教育运动440
第三节 国民政府各级教育的发展442
一、幼儿教育442
二、初等教育443
三、中等教育444
四、高等教育445
第四节 杨贤江的教育思想447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447
二、论教育的本质448
三、对各种流行教育观点的批驳449
四、“全人生指导”451
第五节 晏阳初的教育思想453
一、生平与教育实验活动453
二、“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454
三、“化农民”与“农民化”456
第六节 梁漱溟的教育思想457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457
二、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理论458
三、乡村教育的组织与实施460
第七节 黄炎培的教育思想461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461
二、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462
三、职业教育思想体系463
第八节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467
一、生平与“活教育”实验467
二、“活教育”的目的论468
三、“活教育”的课程论469
四、“活教育”的教学论470
第九节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471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471
二、“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472
三、生活教育理论475
第十五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482
第一节 苏维埃根据地的教育483
一、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483
二、干部教育484
三、成人教育485
四、普通教育486
第二节 抗日民主根据地教育487
一、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政策488
二、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确立491
三、干部教育492
四、社会教育496
五、普通教育497
六、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499
第三节 解放区新民主主义教育建设503
一、解放战争时期的教育政策503
二、中小学教育的正规化505
三、高等教育的整顿与建设506
第四节 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508
一、教育为政治服务508
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509
三、依靠群众办学510
参考书目513
热门推荐
- 960888.html
- 940155.html
- 3582645.html
- 2380717.html
- 1225095.html
- 3313564.html
- 3585793.html
- 1952933.html
- 1950161.html
- 17979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776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976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431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620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865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665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168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173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5333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41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