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化中的农村剩余劳力转移【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现代化中的农村剩余劳力转移
  • 郭庆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11588
  • 出版时间:1993
  • 标注页数:310页
  • 文件大小:10MB
  • 文件页数:321页
  • 主题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学科: 研究 地点: 中国) 劳动力转移-农村(学科: 研究 地点: 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现代化中的农村剩余劳力转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言:本书研究的角度与方法1

第一节 关于研究角度:探寻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部矛盾1

一、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原因2

二、经济发展的总量与结构6

三、结构变动与农业的制约10

第二节 关于分析方法: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原理11

第二章 问题的提出:二元经济理论与我国经济发展史实的矛盾16

第一节 二元经济理论关于“隐蔽失业”与 “隐蔽储蓄”的假说16

本书附图19

第二节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三个阶段22

第三节 建国后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四次加速期与农业生产的波动26

一、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四个加速时期26

本书附表27

二、四次劳动力转移加速期与农业生产的下降29

第四节 西方二元经济理论的局限性32

第三章 从农业生产力水平及其要素的演化看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产生及其存在形式38

第一节 中国人口与农业生产力的历史演变38

一、中国历史上人口增长对土地资源的压力39

二、土地生产率提高与劳动生产率的下降43

第二节 解放后我国人口增长与农业生产力的变化趋势47

一、解放后中国人口的增长47

二、解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增长的规模和速度50

三、农业土地生产率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趋势53

第三节 影响农业生产力变化的供给要素分析63

第四节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形式与数量研究72

第四章 小农经济特征与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81

第一节 小农经济的特征81

一、小土地所有制的确立92

第二节 从土地制度的演变看中国农业陷入人口与产量循环增长的泥潭中92

二、租佃经营的地主经济淘汰雇工经营的地主经济98

第三节 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小农经济的特征100

第四节 统购统销和集体化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105

第五节 工业化发展新阶段上小农经济特征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119

第五章 资本排斥劳动的二元工业化道路128

第一节 农业与工业化的联系128

第二节 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第一阶段上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134

一、初始的选择143

第三节 国家工业化阶段工业资本对劳动的排斥143

二、重工业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循环146

三、资本排斥劳动的实证分析162

第四节 中国现代化第三阶段上资本对劳动的排斥182

一、改革以来运行机制的变化182

二、改革以来的货币扩张政策与投资需求的膨胀193

三、1979年以来资本对劳动排斥的实证分析198

第六章 综合分析:国民经济宏观波动中的农业剩余劳力转移209

第一节 建国以来经济的六次波动及特征210

第二节 经济波动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在传导机制217

一、中国经济波动原因的几种主要解释218

二、劳动就业压力与经济周期220

第三节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艰难的根本原因:三个循环的相互恶化234

第七章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若干战略选择245

第一节 保证生存实现发展:中国农村长期发展与农业剩余劳力转移道路的选择245

一、未来的人口增长与年龄结构变化246

二、农业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249

三、资源与粮食:不可逾越的约束条件251

四、发展道路的选择:在保证生存的基础上实现持续、稳定发展258

第二节 用劳动替代资源和资本: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技术路线的选择260

一、挖掘劳动者的潜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261

二、充分利用和保护现有的自然资源264

三、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吸纳更多的劳动就业270

第三节 摆脱周期波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宏观政策环境的选择272

一、税收制度的改革273

二、城市福利制度改革与市场的发育279

三、管住货币发行,放开利率汇率288

第四节 从封闭走向开放: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微观基础再造的选择292

一、在联产承包制基础上完善集体所有的土地制度292

二、乡镇企业:突破社区封闭性的局限301

后记31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