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汉语动趋势的语义框架及其扩展路径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现代汉语动趋势的语义框架及其扩展路径研究
  • 王宜广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16191418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290页
  • 文件大小:43MB
  • 文件页数:308页
  • 主题词:现代汉语-语义-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现代汉语动趋势的语义框架及其扩展路径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关于动趋式2

一 国内对动趋式的认识2

二 国外对动趋式的认识3

第二节 选题缘由以及研究的理论、方法和思路4

一 选题缘由4

二 理论背景4

三 研究方法7

四 研究思路7

第三节 研究范围及语料来源8

第二章 动趋式研究的理论和实践9

第一节 传统视野下的动趋式研究10

一 趋向动词框架10

二 趋向动词的性质14

三 动趋式的语义类型及其扩展方式16

第二节 认知视野下的动趋式研究26

一 “来/去”与容器隐喻、障碍隐喻和时间隐喻26

二 “进”与容器隐喻27

三 “过来/过去”与障碍隐喻27

四 “起来”与身体运动隐喻、路径隐喻27

第三节 概念结构与动趋式研究28

第四节 动趋式语义的研究方法29

一 刘月华等“趋向—结果—状态”分析法29

二 邱广君句式环境分析法31

三 曾传禄隐喻投射分析法31

四 于康“谁在移动和怎样移动”的标准分析法32

五 陈忠身体运动经验分析法33

第五节 动趋式研究述评34

一 动趋式研究取得的成果34

二 动趋式研究存在的问题35

第三章 动趋式的事件表达及概念语义结构分析37

第一节 引言37

一 动趋式语义研究存在的两大问题37

二 动趋式的哲学认知基础38

第二节 动趋式的概念语义成分39

一 参与者要素40

二 空间要素42

三 运动要素43

四 路径要素43

五 主观视点43

第三节 动趋式的事件结构及其语义成分44

一 表达位移事件的动趋式概念语义结构分析45

二 表达状态事件的动趋式概念语义结构分析50

三 表达时体事件的动趋式概念语义结构分析56

第四节 小结59

第四章 “V来”“V去”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61

第一节 引言61

第二节 主体参照的概念化与“V来”62

一 位移性趋向:趋向视点62

二 状态性趋向:趋向获得者64

第三节 主体参照的概念化与“V去”67

一 位移性趋向67

二 状态性趋向69

第四节 小结71

第五章 “V上/上来/上去”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73

第一节 引言73

第二节 “V上”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方式74

一 【由低到高】【物理位移】75

二 【±由低到高】【趋向位移衬体】76

三 【趋向目标】【目标实现】82

四 【限时持续】【时量实现】85

五 【无限持续】87

第三节 “V上来”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89

一 【由低到高】【物理位移】【趋向主观视点】89

二 【物理位移】【趋向衬体】【趋向主观视点】91

三 【心理位移】【趋向主体能力】【实现】92

第四节 “V上去”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93

一 【物理位移】【由低到高】【趋向衬体】【远离主观视点】93

二 【物理位移】【±由低到高】【趋向衬体】【远离主观视点】95

三 【趋向衬体】【远离主观视点】96

四 【心理位移】【远离主观视点】【主观体验】97

第五节 小结99

第六章 “V下/下来/下去”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101

第一节 引言101

第二节 “V下”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101

一 【由高到低】102

二 【由上向下】【远离起点衬体】【趋向终点衬体】112

第三节 “V下来”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113

一 【由高到低】【趋向主观视点】【远离起点衬体】113

二 【身姿下方转换】【趋向主观视点】116

三 【±由上向下】【趋向主观视点】【脱离起点衬体】117

四 【趋向主观视点】【趋向终点衬体】【留存】118

五 【能力实现】120

六 【动作实现】【由过去到现在】121

第四节 “V下去”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123

一 【由高到低】【远离起点衬体】【远离主观视点】123

二 【身姿下方转换】【远离主观视点】125

三 【±由高到低】【趋向终点衬体】/【远离起点衬体】【远离主观视点】126

四 【由现在至将来】【趋向将来】【远离现在】127

第五节 小结128

第七章 “V进”“V出”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130

第一节 引言130

第二节 “V进/进来/进去”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131

一 “V进”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131

二 “V进来”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134

三 “V进去”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137

第三节 “V出/出来/出去”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141

一 “V出”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141

二 “V出来”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147

三 “V出去”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150

第四节 小结154

第八章 “V回/回来/回去”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156

第一节 引言156

第二节 “V回”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156

一 位移性趋向156

二 状态性趋向158

第三节 “V回来”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159

一 位移性趋向159

二 状态性趋向160

第四节 “V回去”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161

一 位移性趋向161

二 状态性趋向162

第五节 小结163

第九章 “V过/过来/过去”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165

第一节 引言165

第二节 “V过”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166

一 位移性趋向166

二 状态性趋向169

第三节 “V过来”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172

一 位移性趋向172

二 状态性趋向174

第四节 “V过去”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177

一 位移性趋向177

二 状态性趋向180

第五节 小结182

第十章 “V起/起来”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183

第一节 引言183

第二节 “V起”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183

一 【身姿趋上转换】183

二 【物理位移】【趋上】【绝对衬体】185

三 【±趋上】【相对衬体】187

四 【开始】/【出现】190

五 【起始】【趋体】191

第三节 “V起来”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193

一 【身姿转换】【趋上】【趋主观视点】193

二 【物理位移】【趋上】【绝对衬体】【趋主观视点】194

三 【±趋上】【相对衬体】197

四 【出现】200

五 【动态】200

六 【起始】【趋体】200

七 【主观评论】202

第四节 小结206

第十一章 “V开/开来/开去”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207

第一节 引言207

第二节 “V开”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208

一 【由封闭趋向开放】【远离衬体】209

二 【动作持续展开】215

第三节 “V开来”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216

一 【由封闭趋向开放】【远离衬体】216

二 【动作的展开】222

第四节 “V开去”的概念语义结构及其扩展路径225

一 【远离衬体】【远离主观视点】225

二 【延伸】226

三 【由集中趋向分散】226

第五节 小结228

第十二章 动趋式的概念语义框架230

第一节 遵循的三个原则230

第二节 动趋式的概念语义框架233

一 位移凸显性趋向及内部差异235

二 位移隐含性趋向及内部差异237

第三节 重新认识“趋向”概念及动趋式246

第四节 小结248

第十三章 动趋式语义扩展的不平衡性249

第一节 引言249

第二节 动趋式语义扩展的不平衡性之表现250

一 客观位移→抽象位移250

二 客观位移→抽象位移→状态趋向252

三 客观位移→抽象位移→状态趋向→时体趋向257

四 位移+状态→时体趋向260

第三节 动趋式语义扩展不平衡性之因素260

一 语义扩展路径的认知完备性261

二 语义扩展路径的认知个体性262

第四节 小结263

第十四章 动趋式的基础性语义框架265

第一节 引言265

第二节 动趋组合的双向选择性基础语义框架266

一 动趋双向选择需注意的三个问题266

二 基于位移性趋向的动趋双向选择性基础语义框架267

三 基于状态性趋向的动趋双向选择性基础语义框架271

四 基于时体性趋向的动趋双向选择性基础语义框架273

第三节 动趋组合基础语义框架的对外汉语教学思路275

参考文献27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