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共产党历史 第2卷 1949-1978 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共产党历史 第2卷 1949-1978 下
  •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 ISBN:9787509809501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1074页
  • 文件大小:141MB
  • 文件页数:582页
  • 主题词:中国共产党-党史-1949~1978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共产党历史 第2卷 1949-1978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二编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和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1956年9月—1966年5月)505

第十三章 九个月的初步纠“左”和纠“左”过程中的探索505

一、对“左”倾错误的初步觉察505

毛泽东等人的调查研究505

从第一次郑州会议到武昌会议509

二、纠正“左”倾错误的初步展开518

党的八届六中全会和《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518

第二次郑州会议和对人民公社所有制的初步整顿521

生产指标的进一步修改和调整528

三、在纠“左”中对若干问题的新认识535

第十四章 庐山会议纠“左”的曲折和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思考539

一、庐山会议从纠“左”到反右的逆转539

会议前期的继续纠“左”539

彭德怀的信引起的争议542

从纠“左”到反右的逆转547

二、全党范围的“反右倾”斗争及其严重后果551

对彭德怀等的继续批判551

各地各部门的“反右倾”斗争553

继续“大跃进”和国民经济陷入严重困难556

三、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问题的探索563

中央领导层的读书活动563

毛泽东的《十年总结》567

第十五章 对国民经济和社会政治关系的全面调整571

一、调整方针的提出和初步贯彻571

《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的发出571

党的八届九中全会与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的提出574

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577

“农业六十条”和农村政策的逐步调整582

工业调整的展开和“工业七十条”的制定586

科学、教育、文艺政策的调整及相关工作条例的制定589

二、七千人大会与全面调整的决策592

“大跃进”以来经验教训的初步总结592

全面调整决策的确立598

三、各领域的全面调整和对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探索601

经济的全面调整和国民经济复苏601

政治关系的调整604

知识分子政策和科学教育文艺政策的进一步调整607

对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探索610

四、维护民族团结和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变革614

平定西藏上层反动集团的叛乱614

西藏民主改革的完成619

广西、宁夏和西藏自治区的成立622

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民族政策的调整625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628

第十六章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党的外交方针和中国对外关系632

一、为维护国家主权同美国、苏联进行斗争633

第二次炮击金门 反对美国制造“两个中国”633

坚持独立自主 顶住来自苏联的巨大压力639

二、中国周边形势的变化和为坚持和平外交政策的努力645

推行睦邻政策 解决历史遗留问题645

中印边界冲突和中国周边形势的恶化647

为坚持和平外交政策而努力651

三、与美、苏两大国对抗格局的形成653

中苏论战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653

争取“两个中间地带”659

对美国扩大侵越战争作出反应663

第十七章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和“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669

一、国民经济调整的继续和完成669

继续调整的重大决策及其主要进展669

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实现“四个现代化”历史任务的提出673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676

试办托拉斯等管理体制改革的尝试678

二、60年代前期社会主义建设的突出业绩681

以原子弹研制为核心的国防尖端科技的突破性进展681

大庆油田的开发与工业、科技战线的显著成就685

“三五”计划的制定和三线建设的初步展开689

三、团结一致战胜困难和奋发图强的社会风貌694

以大寨和红旗渠为代表的改造山河的壮举694

向雷锋、焦裕禄等先进人物学习的活动696

60年代前期的军队工作697

大批优秀文艺作品的涌现701

奋发图强的社会风貌702

第十八章 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左”的错误的发展706

一、党的八届十中全会706

对“黑暗风”、“单干风”和“翻案风”的批判706

重提阶级斗争的由来及其失误710

二、对国际国内形势的严重估计及其政治影响714

对国际形势与战争危险的估计714

国际反修和国内批判修正主义问题的提出717

三、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展开和意识形态领域的过火批判719

社教运动中“左”的错误的发展719

对所谓“修正主义”的斗争和思想文化领域的过火批判724

“左”倾指导思想的继续发展和实践中对若干“左”的做法的纠正728

第十九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总结732

一、突出成就和基本经验732

二、探索中的曲折及基本分析740

第三编 “文化大革命”的内乱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1966年5月—1976年10月)753

第二十章“文化大革命”的发动753

一、“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753

从《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到批判“二月提纲”753

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756

“彭、罗、陆、杨”事件758

二、5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文化大革命”的发动760

5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五一六通知”760

混乱局面的出现和在派工作组问题上的分歧762

三、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和“十六条”767

四、“文化大革命”迅速扩展到全国770

红卫兵运动的兴起和大串连770

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及其恶果773

“文化大革命”扩展到经济领域776

第二十一章从“全面夺权”到党的九大781

一、“全面夺权”导致“天下大乱”781

上海“一月夺权”781

全国性内乱局面的形成783

二、中央领导层反对动乱的抗争785

全国内乱迅速升级785

反对动乱的正义抗争787

“三支两军”和稳定局势的初步措施789

三、“全面内战”和试图控制局面的努力791

武汉七二Ο事件与“全面内战”791

毛泽东视察大江南北的谈话794

“右倾翻案”与反“右倾翻案”796

中央采取强制性措施制止武斗798

各省、市、自治区革命委员会的成立800

四、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802

党的八届扩大的十二中全会和刘少奇冤案802

九大的召开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的确立806

第二十二章“斗、批、改”运动与70年代初的国民经济811

一、战备高潮与“斗、批、改”运动811

九大以后的政治形势811

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战备高潮812

“斗、批、改”运动的全面展开814

二、70年代初的国民经济820

“三五”计划的基本完成和“四五”计划的制定820

经济工作中的“三个突破”824

三线建设的全面展开827

农村经济和地方“五小”工业、社队企业的发展829

第二十三章 林彪反革命集团的阴谋活动及其覆灭833

一、九届二中全会与林彪、江青两个集团矛盾的激化833

林彪集团与江青集团的勾结和争夺833

九届二中全会上的一场斗争835

“批陈整风”运动839

二、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843

林彪反革命集团策划武装政变的阴谋843

毛泽东视察南方的谈话845

九一三事件846

第二十四章 批判极左思潮和落实党的政策850

一、“批林整风”运动850

稳定局势的措施850

“批林整风”运动的内在矛盾852

二、落实党的各项政策853

毛泽东、周恩来对极左思潮的批判853

加快落实干部政策855

调整和整顿国民经济857

对外经济贸易工作新突破862

落实党的科教、文化、民族、统战等政策867

三、批判极左思潮的中断与十大的召开872

江青集团批判“右倾翻案”872

党的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876

第二十五章 外交战略的转变和对外关系的新局面879

一、外交工作受到冲击和对外关系的初步修复879

二、外交战略的重大调整882

对国际形势和外交战略的重新思考882

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初步启动886

确定处理中美关系的原则和基辛格访华889

三、对外关系新局面的出现891

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891

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893

中国对外关系的新发展895

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896

第二十六章1975年的全面整顿899

一、“批林批孔”运动和毛泽东批评“四人帮”899

二、挫败江青集团“组阁”阴谋的斗争908

江青集团“组阁”图谋的破产908

党的十届二中全会和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911

毛泽东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问题的谈话914

三、邓小平主持的全面整顿918

整顿的开端和突破口918

整顿陆续推开923

中央政治局会议批评“四人帮”928

整顿工作的全面展开930

整顿的成效和“四五”计划的完成941

四、对邓小平的错误批判导致整顿中断943

第二十七章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胜利947

一、“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947

二、以天安门事件为中心的全国性抗议运动952

三、党在关键时刻扭转危局957

“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升级957

举国悼念毛泽东959

一举粉碎“四人帮”961

第二十八章对“文化大革命”十年的基本分析966

一、“文化大革命”内乱的严重危害966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若干进展971

三、“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976

第四编在徘徊中前进和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1976年10月—1978年12月)986

第二十九章“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左”的指导方针的延续986

一、揭批“四人帮”运动的开展和“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提出986

稳定全国局势的措施986

揭批“四人帮”运动的开展及其历史局限988

“两个凡是”的推行和对这一方针的抵制991

二、国民经济的复苏和急于求成倾向的出现995

生产秩序的整顿和国民经济的初步恢复995

新的“跃进”计划的形成999

三、党的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002

十届三中全会和邓小平再次复职1002

党的十一大的召开1004

国家政治生活正常秩序的恢复1006

第三十章 拨乱反正的局部进展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009

一、平反冤假错案和澄清教育科学文艺领域的是非1009

平反工作的开展及遇到的障碍1009

推倒对教育战线的“两个估计”和恢复高考1013

呼唤科学的春天1017

对“文艺黑线专政论”的批判1020

二、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022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酝酿1022

围绕真理标准问题的思想交锋1024

邓小平等老同志的支持和真理标准讨论在全国的开展1025

三、真理标准讨论对拨乱反正的有力推动1029

平反冤假错案局面的打开1029

按劳分配问题讨论的进一步深入1032

突破“左”的农村政策的尝试1034

第三十一章 实现历史的伟大转折1038

一、对国际形势的正确判断和外交工作的积极成果1038

对外交往的活跃1038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和中美正式建交1041

加快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步伐1043

二、改革开放和工作重点转移的酝酿1046

党内要求改革的呼声1046

邓小平视察东北三省的谈话1049

工作重点转移问题的提出1051

三、历史性伟大转折的实现1053

结束语 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及基本经验1062

后记107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