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当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编辑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香港祖国出版社
- ISBN:7801708458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626页
- 文件大小:159MB
- 文件页数:697页
- 主题词:当代中国丛书-出版工作-纪念文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当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建国以来各个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3
第一章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初步形成(一九四九——一九五七年)3
第一节 没收官僚资本,完成土地改革,统一财政经济,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3
一、中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产生3
二、在全国范围内完成土地改革,变地主所有制为农民所有制6
三、统一全国财政经济体制,稳定市场物价,争取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7
第二节 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确立12
一、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12
二、有区别、有步骤地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4
三、三大改造高潮的出现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新问题19
第三节 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开始,以计划体制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的建立24
一、对重点建设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24
二、对粮食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29
三、实行直接计划与间接计划相结合的计划管理制度31
四、建立多种经济成分、多条渠道的商业流通体制35
五、从分散走向集中的劳动工资体制37
第四节 “一五”末期经济体制的弊病,改革的初步方案39
一、“一五”末期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病39
二、党中央对经济体制弊病的觉察41
三、改革的初步方案44
第五节 评价47
第二章 “大跃进”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一九五八——一九六○年)50
第一节 “左”倾错误思想的发展,“大跃进”初期经济体制的急剧变革50
一、轻率地发动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51
二、过急过快地对残存的私有制进行改造53
三、盲目地下放管理权54
四、在国民经济管理混乱的情况下扩大企业管理权限60
第二节 对“左”倾错误的初步觉察,经济体制的局部变动62
一、理论和政策上的检查和探讨62
二、纠正经济体制上“左”倾错误的若干措施65
三、庐山会议后期的“反右倾”运动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反复69
第三节 评价71
第三章 调整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一九六一——九六五年)73
第一节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提出,为配合调整任务采取的改革措施73
一、加强中央的集中统一,搞好综合平衡75
二、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改变农村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80
三、注意运用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82
四、制定各种管理条例,加强经济监督84
第二节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经济体制探索性的改革85
一、试办托拉斯,用经济组织管理经济86
二、改革企业管理体制88
三、改革物资管理体制91
四、试行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92
五、适当扩大地方管理权限94
第三节 评价96
第四章 十年动乱中经济体制的变动(一九六六——一九七六年)98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初期“左”倾错误和政治动乱对经济体制的冲击98
一、颠倒是非的“革命大批判”造成经济理论和经济管理上的严重混乱98
二、政治动乱对经济体制的严重破坏101
第二节 以盲目下放权力为中心的经济体制的大变动104
一、盲目下放企业,加剧了生产经营管理的混乱状况106
二、实行财政收支、物资分配和基本建设投资的“大包干”,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107
三、简化税收、信贷和劳动工资制度,削弱了经济杠杆的作用112
第三节 一九七一年至一九七三年和一九七五年经济体制的两次整顿及其挫折115
第四节 评价122
第五章 经济体制改革的新阶段(一九七七——一九八三年)124
第一节 开展经济体制的理论讨论和改革试验124
一、经济体制上的一些局部调整124
二、理论上的拨乱反正126
三、安徽、四川的改革试验129
第二节 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130
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经济体制改革确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130
二、确定“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提出改革的原则和任务132
三、农村的改革逐步展开,城市开始改革试点134
第三节 国民经济进一步调整,加强宏观管理,继续搞活经济141
一、按照调整国民经济的要求,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加强宏观管理的措施142
二、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继续进行各项有利于调整的改革145
第四节 党的十二大和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对经济体制改革所作的新部署153
第五节 评价161
第二编 部门经济体制改革167
第一章 计划管理体制的改革167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到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计划管理体制167
一、适应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实行直接计划和间接计划相结合的计划管理制度170
二、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实行“统一计划,分级管理”的制度171
三、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后期,适当扩大了地方和企业的计划权限172
第二节 “大跃进”时期的计划管理体制174
第三节 六十年代调整时期的计划管理体制177
第四节 十年动乱时期的计划管理体制183
第五节 三中全会以来的计划管理体制184
第六节 计划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189
一、坚决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190
二、要适应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的发展,实行三种计划管理形式191
三、要坚持全国一盘棋,正确处理集中统一和适当分散的关系193
四、要自觉地运用经济杠杆,把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结合起来194
第二章 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农业体制的改革196
第一节 农业合作社时期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农业体制的形成和发展196
一、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农业体制建立的前提——土地制度的改革196
二、多种经济成分、多种互助合作形式并存的农业体制197
三、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200
第二节 人民公社时期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农业体制的变革203
一、单一的人民公社体制的特征和弊病203
二、基本社有制向“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转变205
三、“文化大革命”对六十年代初期和中期农业体制调整工作的冲击208
第三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业体制的改革210
一、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恢复和发展210
二、普遍推行“双包”制,建立分散经营和统一经营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农业体制212
三、新的农业经济联合的形成和发展216
四、人民公社三级关系和“政社合一”制度的改革219
第四节 评价221
第三章 机械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224
第一节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下的机械工业管理体制224
一、经济恢复时期的机械工业224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机械工业的管理体制225
第二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机械工业管理体制的多次变动228
一、“大跃进”期间企业下放228
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骨干企业上收,加强集中统一管理230
三、十年动乱期间企业又一次下放,再次扩大各级地方政府的决策权231
第三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机械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新阶段235
一、改革经营方式235
二、扩大企业自主权236
三、在生产、流通领域开始运用多种调节手段240
四、进行了管理机构改革,两部两总局合并为机械工业部241
第四章 冶金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251
第一节 冶金工业管理体制的创建时期252
一、没收官僚资本的冶金企业和矿山,把它们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国营厂矿252
二、逐步将民族资本的小型冶金企业改造为公私合营企业254
三、建立冶金工业的计划管理体制255
四、建立计划分配与市场供应相结合的钢材分配体制260
五、根据冶金工业特点建立劳动工资体制261
第二节 冶金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之”字形发展时期263
一、“大跃进”时期264
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267
三、动乱的十年272
第三节 冶金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时期275
一、改革经营管理形式,在冶金工业系统普遍推行经济责任制276
二、在钢材流通体制方面进行新的尝试279
三、试行了各种形式的改组和联合281
第五章 纺织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285
第一节 建国以来中国纺织工业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及其对管理体制的影响286
一、纺织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管理体制的特点286
二、纺织工业“大分散,小集中”的工业布局对管理体制的影响287
三、纺织工业积累资金的职能对管理体制的影响288
四、纺织工业与原料、资源的密切关系对管理体制的影响289
五、纺织工业技术装备的特点对管理体制的影响289
六、纺织工业与流通领域的紧密依存关系对管理体制的影响290
第二节 中国纺织工业管理体制的演变情况290
一、中央集权较多的管理体制290
二、中央部负责规划、政策指导、技术指导、原料调度、技术装备,地方直接领导企业的管理体制295
三、中央部门对装备和原料工业直接控制的管理体制297
第三节 省、市、自治区和中心城市纺织工业管理体制的变化301
一、中心城市纺织工业管理体制的多种形式302
二、省和自治区纺织工业管理的几种形式304
第四节 对纺织工业现行管理体制的评价和进一步改革的探索307
一、通过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提高工业的组织程度308
二、打破地区、部门的界限,发展多种多样的横向经济联系309
三、逐步改变单纯行政办法的管理体制,转向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经济办法与行政办法相结合的体制311
第六章 轻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313
第一节 轻工业的基本情况313
一、轻工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部门313
二、轻工业、手工业方面中央管理机构的变迁及行业归属的变化314
三、轻工业管理体制上的几个主要特点315
第二节 一九四九至一九五七年期间的轻工业管理体制316
一、三年恢复时期按经济成分实行分类管理316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对轻工业实行分级管理,对手工业按集体所有制管理318
第三节 一九五八至一九七八年期间轻工业管理体制的急剧变动323
一、“大跃进”时期管理体制的变革323
二、调整时期管理体制的恢复和探索326
三、十年动乱中国营企业再度“下放”,集体所有制企业再次“过渡”330
第四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轻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331
一、轻工业企业积极而又稳妥地进行改革332
二、坚持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335
三、搞好工贸结合,努力扩大轻工业品出口337
四、几种不同的行业管理形式339
第七章 财政体制的改革343
第一节 中国财力的状况343
一、财力增长较快,但经常不能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343
二、建国以来财力分布不平衡的情况虽然逐步改变,但地区之间的差距仍很悬殊344
三、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国营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345
四、在收入上缴的形式中,税收和利润上缴两种形式所占比重有较大变化345
五、财政收支多数年份是平衡的,少数年份有赤字345
第二节 各个历史时期财政体制的演变346
一、建国初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财政体制346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实行划分收支、分级管理、侧重集中的财政体制348
三、“大跃进”时期下放财权,进行了一次全面改革财政体制的尝试350
四、六十年代调整时期又实行了比较集中统一的财政体制355
五、十年动乱期间,财政体制变动频繁357
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财政体制的改革进入新的历史时期358
第三节 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363
一、体制的确定和改革,应当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363
二、在财力划分上,要适当集中财力,进行重点建设363
三、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关系364
四、财政体制的改革要在有利于坚持财政收支平衡的条件下进行,并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365
五、财政体制要相对稳定365
六、体制改革要配套366
第八章 商业体制的改革368
第一节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以国营商业为领导的商业体制开始建立369
一、国营商业开始建立起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370
二、合作社商业开始建立起全国的组织领导系统371
三、以国营商业为领导,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商业结构的形成371
四、国家商业部门进一步划细分工372
第二节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开始形成373
一、国营商业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373
二、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实现375
三、国营商业与供销合作社的分工376
四、国家商业部门的进一步分工调整377
第三节 “大跃进”时期商业体制的大变动378
一、政企合一,企业下放378
二、小商小贩向国营商业过渡,自由市场关闭379
第四节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商业体制的调整和改革380
一、政企分开,恢复和建立各级专业公司380
二、改进财务管理体制,划分中央和地方的管理权限381
三、小商小贩退出国营和合作社商业,恢复合作商店381
第五节 十年动乱时期,商业体制受到严重破坏383
一、再一次实行政企合一,企业下放383
二、大砍合作商店,取缔集市贸易,恢复单一流通渠道384
第六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商业体制开始了新的改革384
一、调整社会商业结构,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多条流通渠道和少环节的流通体制开始形成384
二、改革工业品和农产品购销形式,搞活商品流通385
三、城乡之间的商品流通实行按商品分工、城乡通开的新体制385
四、开始取消基层单位进货限制386
五、改革商业企业管理体制,推行经营责任制386
第七节 商业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教训387
一、必须坚持以国营商业为领导、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商品流通体制387
二、必须坚持政企分开,实行分权分责的经营管理体制389
三、必须坚持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领导管理体制391
四、必须坚持按经济区域组织商品流通392
五、必须坚持在商业企业内部推行经营责任制393
第九章 物资流通体制的改革394
第一节 建国初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物资流通体制的建立394
第二节 “大跃进”时期和调整时期物资流通体制以下放物权为中心的变动和以集中统一管理为中心的探索性改革398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物资流通体制受到严重破坏403
第四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物资流通体制改革的新发展405
第五节 物资流通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409
第三编 地区经济体制改革415
第一章 上海市的经济体制改革415
第一节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经济体制416
一、建立国营经济,稳定市场,恢复生产416
二、对国营经济实行集中的管理体制,对私营工商业运用灵活办法加强管理418
三、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国营企业管理体制方式的扩展,全市形成统一集中的管理体制423
第二节 一九五八年至一九七六年期间的经济体制改革425
一、上海经济管理权限的扩大和缩小426
二、国家与企业关系的调整429
三、企业内部分配形式的多次变更430
四、所有制结构的单一化431
第三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433
一、扩大企业自主权,建立企业经济责任制434
二、加强计划管理,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438
三、运用多种调节手段组织和管理经济441
四、巩固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发展多种经济形式443
五、打破部门、地区界限,建立新的经济组织形式444
第四节 上海经济中心作用的变化和发展447
一、工业生产中心的发展447
二、内外贸易中心的变化451
三、科学技术中心的形成452
四、新形势下金融中心的再起454
五、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探索,上海经济区的筹建455
第二章 四川省的经济体制改革458
第一节 四川省经济体制的历史演变458
第二节 四川省“三线”建设的管理体制463
第三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四川省的经济体制改革466
一、农业的改革466
二、工商企业的改革469
三、其他方面的改革473
第四节 从四川省的实践看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和教训476
一、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从中国社会的实际出发,抓住要害476
二、经济体制改革必须立足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尤其要立足于调动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477
三、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处理好“条条”与“块块”的关系478
四、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使管理方法从单纯运用行政手段,转为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相结合479
五、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同中国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经济结构相适应480
第三章 辽宁省的经济体制改革481
第一节 经济体制的初步形成阶段481
一、国营经济一开始就在全省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481
二、为了充分发挥辽宁作为全国重工业基地的作用,较早地实行了计划管理制度482
三、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计划管理进一步加强,直接计划和指令性指标的范围进一步扩大484
四、在企业内部实行以党委领导下吸收广大职工参加民主管理为基础的厂长负责制484
第二节 经济体制改革的几次反复485
一、“大跃进”时期经济体制的变革486
二、调整时期经济体制的改革488
三、十年动乱时期经济体制的变动490
第三节 经济体制改革的新阶段494
一、辽宁省经济体制改革新阶段的具体内容494
二、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变化和效果498
第四章 重庆市的经济体制改革502
第一节 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502
第二节 重庆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503
一、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国营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503
二、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504
三、建立社会主义的集体经济506
第三节 重庆市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变化508
一、重庆市的企业管理体制508
二、重庆市计划管理体制的变革510
第四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重庆市经济体制的改革513
一、扩大企业自主权514
二、进行企业的改组联合517
三、探索军民结合的新路子518
四、重庆市的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520
第五章 常州市的经济体制改革528
第一节 常州市概况和经济体制的沿革528
第二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常州市经济体制的初步改革531
一、在坚持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和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532
二、在“一条龙”生产协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按专业化原则进行企业的改组联合,试办企业性公司533
三、改革科学技术管理体制,注意人才开发536
四、改革基本建设管理体制,提高投资效益539
五、以生产服务为中心,初步改革了物资供应体制541
六、试行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合理流向的商品流通体制544
七、在处理国家、地方、企业、职工的分配关系上作了改革545
八、改革信贷、价格、工资制度,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547
九、实行市领导县的新体制,以中心城市为依托,逐步形成经济网络548
第六章 沙市市的经济体制改革551
第一节 发展中的新兴工业城市551
第二节 探索城市经济发展的路子552
一、建国初期结合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促使一部分民族资本主义的商业资本转办工业企业552
二、充分利用地方的力量,采取灵活变通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工业554
三、改变按所有制分别管理企业办法,实行按行业归口管理556
第三节 从工业企业的改组联合入手进行改革559
第四节 经济体制综合改革的新探索564
一、改革行政管理机构564
二、发挥经济调节手段的作用565
三、改革科学技术管理体制566
四、改革教育体制568
五、其他方面的改革568
结束语570
附录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大事年表(一九四九年十月至一九八三年六月)595
彩色插图目录625
热门推荐
- 1289115.html
- 2946051.html
- 441728.html
- 1574543.html
- 2430154.html
- 1388553.html
- 2435375.html
- 2464010.html
- 2749701.html
- 244453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658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61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38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9260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659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7069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074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3962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0575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59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