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
  • 刘成纪,杨云香著 著
  • 出版社: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5076006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652页
  • 文件大小:44MB
  • 文件页数:677页
  • 主题词:文化史-研究-河南省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刘成纪1

第一编 总论3

第一章 关于中原文化的一般考察3

第一节 地域文化及其价值5

一、中国文化区域性的自然、人文背景5

二、中国文化南北二分格架的形成8

三、中国文化区域划分的诸种动因12

第二节 何谓中原与中原文化(上)14

一、中原作为地域文化概念的可能性15

二、中原作为地理专指概念的形成17

三、中原在传统中国的位置19

四、中原作为地理专指概念的特性21

五、中原中心地位丧失的诸种原因22

第三节 何谓中原与中原文化(下)25

一、地理的中原与文化的中原26

二、中原文化的历史奠基28

三、正统之争与中原文化的基本界定30

四、中原文化的异乡化问题32

五、元明以后中原文化的变与不变34

第四节 农业文明对中原文化的规定38

一、中原地区早期的农业文明38

二、见于史传的上古农业及教化40

三、西周之于中原农业文明的奠基42

四、农业文明与中原文化特性44

五、农业文明与中原文化的传播49

第二章 中原文化与中国文化52

第一节 结构形式与文化特性53

一、中原文化的基本空间格局53

二、中原文化的实用与诗意56

三、中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59

第二节 中心地位的确立与外向发展64

一、中原文化中心地位的确立64

二、服贡体系与中原早期制度文化67

三、汉唐时期的文化交流与扩张72

四、中原文化的固化与近世的挑战77

第三节 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79

一、中原与中国80

二、中原记忆与中国人的文化身份81

三、中原文化的普世性84

第四节 家国同构与文化共同体86

一、基于血缘和宗法的社会体制86

二、文化认同与族群的放大88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90

第三章 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92

第一节 中华民族精神的前期探索95

一、“中华民族”的早期论述95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早期界定98

三、民国时期的中华民族观101

四、民国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观103

五、海外新儒家论中华民族精神107

第二节 何谓中华民族精神109

一、新中国民族观念及政策的变革109

二、阶级论述向民族论述的返归113

三、新时期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探索117

四、几个必须澄清的问题121

五、中华民族精神的再定位126

第三节 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127

一、中原文化与“多元一体”的民族观128

二、中原中心论的历史依据及必要的辨识133

三、中原文化外向传播的诸种途径137

四、“中原中心论”及面临的问题142

五、中原文化的转型及与民族精神的互动144

第二编 中原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形成151

第四章 中原文化的历史形成151

第一节 史前中原文明的创化151

一、传说与考古中的中原初民151

二、新石器时期的中原文明155

三、原始时代的文化创造161

第二节 文明肇兴:夏、商、西周167

一、第一个文明王朝168

二、商周发达的青铜文化169

三、汉字书写体系的形成171

四、中国哲学思维的奠基172

五、人本主义精神的开启173

第三节 轴心时代:春秋战国175

一、王室衰微与中原争霸175

二、新士人队伍的崛起177

三、百家争鸣与中原诸子179

四、民本精神的阐扬182

第四节 从一元独尊到多元并举:汉唐185

一、政治统一与文化一统185

二、文的巨丽与诗的朴美187

三、经的谶纬与儒的僵化188

四、儒的顿挫与玄道佛的彰显189

五、个性释放中的文学自觉192

六、盛世帝国的中原事象193

第五节 成熟与雅致:北宋199

一、右文政治与文化复兴199

二、词的婉约与画的淡雅201

三、发达的市井文化202

四、政治文化中心的南迁203

第五章 中原文化传播的动因、模式和途径206

第一节 中原文化的传播动因和模式206

一、中原文化的泛政治化倾向206

二、教化的政治与政治的教化207

三、中原文化的传播模式210

第二节 中原文化的传播途径212

一、文化论争212

二、移民213

三、战争214

四、教育214

五、婚姻215

六、经贸活动216

七、文人游宦217

八、屯田217

第六章 中原文化的对外传播219

第一节 史前时代中原与周边的文化互动219

第二节 先秦时期中原文化的对外传播222

一、中原夏文化的对外传播态势222

二、中原商周文化的东向传播225

三、中原商文化的北向传播231

四、中原商周文化的西向传播234

五、中原商周文化的南向传播237

第三节 秦汉以后中原文化的对外传播245

一、汉唐中原文化向西域的传播245

二、唐宋中原文化对西夏的影响251

三、中原封建文化的北向传播254

四、中原封建文化的南向传播260

五、中华文化大一统格局的形成267

第七章 文化交融与中国文化的形成270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文化交融270

一、史前时期的中原与周边270

二、夏商周时期的中原与四夷271

第二节 汉唐间的文化交融274

一、汉胡文化的交流与融会274

二、“三教共弘”的文化盛举277

第三节 中原文化在中国文化形成中的作用278

一、中原文化主体地位的确立278

二、中原文化主体地位的展开281

第三编 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285

第八章 中原文化与民族个性285

第一节 农业文明对民族精神的孕育285

一、农业文明与中华民族精神286

二、地理禀赋与民族精神的形成287

三、中原神农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确立290

第二节 自然之道与人文之道295

一、中原思想者对天道与人道的态度295

二、中原文化的自然观和人文观299

第三节 中原文化的美丽精神305

一、中原文化美丽精神的基本形态305

二、中原文化美丽精神的基本构成313

三、中原文化美丽精神的基本特点316

四、中原文化美丽精神的根基320

第四节 中原文化的致用精神329

一、以精神导向为主旨的文化致用330

二、以物质开掘为主旨的事功致用336

第五节 中原文化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个性340

一、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个性的形成340

二、中原文化在民族精神个性形成中的作用345

第九章 关于中原文化精神的个案分析348

第一节 李準小说与中原农民精神349

一、地域文化与小说350

二、黄河情结与李準的小说创作351

三、李準小说中蕴涵的中原农民精神352

四、富有特色的民俗生活风貌356

第二节 红旗渠精神分析358

一、红旗渠精神的历史文化动因358

二、红旗渠精神与中原文化精神364

三、红旗渠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368

第三节 中原民俗民风及其文化精神370

一、中原民俗与民风的构成及状况371

二、中原民俗民风的主要特点376

三、中原民俗民风蕴涵的文化精神379

四、中原民俗民风的现代精神价值381

第四节 岳飞、花木兰与中原文化精神385

一、岳飞与中原忠孝伦理385

二、花木兰与中原女性伦理389

第五节 当代民间英贤与中原文化精神390

一、洪战辉与中原民间自强伦理390

二、李学生、魏青刚与中原民间献身伦理394

三、张尚昀、谢延信与中原民间孝敬伦理396

第十章 中原文化与爱国主义400

第一节 中原与中国人的四方观念400

一、中国人四方观念的形成401

二、四方观念与中原文明的拓展403

三、四方观念与传统爱国主义405

第二节 圣王居地与精神归依407

一、“三代之居,皆在河洛间”407

二、圣王居地的文化创造409

三、圣王文化与精神归依410

第三节 宗族、姓氏与家国意识411

一、中原姓氏的缘起412

二、中原宗族与姓氏变迁412

三、宗族、姓氏与家国意识415

第四节 客家精神与爱国主义417

一、客家民系与客家文化417

二、客家精神的内涵419

三、客家精神对爱国主义的启示422

第五节 中原之爱与国家之爱423

一、中原文化与爱国主义的关联424

二、恢复中原与国家统一429

三、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432

第十一章 中原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435

第一节 中原文化遗产的特点及人文价值435

第二节 中原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意义442

一、中原物质文化遗产的构成443

二、中原物质文化遗产的个性特征446

三、中原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448

第三节 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意义451

一、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构成452

二、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个性特征453

三、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455

第四节 历史遗迹与民族记忆458

一、中原古迹与古建筑遗址的构成458

二、中原古迹与古建筑遗址的保护现状459

三、中原古迹修复与古建筑重建的本质460

四、中原古迹修复与古建筑重建的意义462

五、中原古迹修复与古建筑重建的原则463

第五节 中原文化与中部崛起464

一、增强中部崛起的信心和精神动力465

二、推动中部文化产业的振兴466

三、营造中部社会的和谐繁荣467

四、拉动中部经济的快速发展469

第四编 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互动与发展475

第十二章 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现实形态475

第一节 近代西学东渐与民族文化的危机476

一、明末清初中西文化的相遇476

二、晚清中西文化的冲撞与融合481

三、民国初期中西文化的冲撞和融合490

第二节 国民性批判与中原文化的价值重估495

一、国民性及其批判495

二、中原文化的价值重估500

第三节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文化形象508

一、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508

二、区域经济与区域文化510

三、中原经济发展与中原文化形象513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519

一、中原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的动力520

二、中原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的路径523

三、中原文化的当代形态526

第五节 现代中原文化对民族精神的支撑529

一、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530

二、中原文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支撑531

第十三章 中华民族精神对中原文化的影响536

第一节 中国文化一统视域中的中原文化536

一、中国文化的多元一统格局536

二、中原文化的显著特点540

第二节 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形态541

一、孕育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土壤542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形态545

第三节 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原文化的现代改造553

一、中原文化现代改造的必然性554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引领作用556

第四节 中原文化由传统向现代转换的方向559

一、由农业文化向工商文化的转换560

二、由宗法专制文化向现代民主政治文化的转换562

三、由伦理文化向人本文化的转换564

第五节 民族复兴与中原文化的复兴567

一、民族复兴与民族文化复兴568

二、中华民族复兴与中原文化复兴573

第十四章 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互动585

第一节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原文化585

一、全球化的涵义585

二、全球化对中原文化的挑战588

三、全球化为中原文化提供的机遇591

第二节 中原文化的返本与开新592

一、全球化视野下中原文化的返本593

二、全球化进程中中原文化的开新595

第三节 中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597

一、传统中原文化的先进性597

二、当代中原文化的先进性600

三、中原文化建设的方向602

第四节 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603

一、中华民族形成的文化基础603

二、弘扬中原文化的当代意义605

第五节 中原文化的未来和中华民族的未来607

一、中原文化与中国的现代化608

二、中原文化与中国的科技发展609

三、中原文化与中国的全球化战略611

第十五章 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和谐共进613

第一节 文化与文化力613

一、文化的结构和特性614

二、文化力及文化力的发展619

第二节 历史传承与社会发展621

一、历史价值的当代维度621

二、历史传承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624

第三节 文化的自主与民族的自立625

一、民族因文化而立625

二、民族自立与文化自觉626

三、文化创新与民族富强628

四、文化自主与国家安全629

第四节 中原文化复兴在当代世界的示范性630

一、欧洲文艺复兴的启示631

二、中原天人合一观的文化智慧632

三、中原和谐文化的普世价值633

第五节 民族复兴与世界文化的多元共生635

一、中华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635

二、文化复兴与民族复兴637

三、文化复兴与文化多元的世界638

参考文献64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