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合肥盆地石油地质与地球物理特征研究及进展【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合肥盆地石油地质与地球物理特征研究及进展
  • 李丕龙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质出版社
  • ISBN:7116039171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205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217页
  • 主题词:含油气盆地-石油天然气地质-研究-合肥市;含油气盆地-地球物理勘探-研究-合肥市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合肥盆地石油地质与地球物理特征研究及进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1

第一节 自然地理概况1

第二节 区域大地构造位置2

第三节 盆地勘探历程及主要成果4

一、地面地质调查及主要成果5

二、地球物理勘探及其主要成果7

三、地球化学勘探取得的主要认识9

四、钻探及主要成果11

第二章 盆地地层发育特征13

第一节 盆地基底地层13

一、新太古界14

二、古元古界15

三、青白口系16

四、震旦系16

五、寒武系16

六、奥陶系19

七、石炭系21

八、二叠系22

第二节 盆地盖层23

一、侏罗系24

二、白垩系26

三、第三系30

四、第四系32

第三节 中、新生代火山活动及其分布32

一、中生代侵入岩32

二、大别山北缘地区中生代火山岩33

三、新生代火山岩35

四、中新生代岩浆活动的构造环境36

第三章 盆地地球物理场及化学场特征38

第一节 地球物理场特征38

一、重力场特征38

二、磁场特征45

三、电场特征53

四、地震速度场特征60

第二节 地球化学场特征及有利勘探区带64

一、地面化探异常及有利勘探区带65

二、地电化学勘探及其异常评价75

三、水化学条件与有利勘探区预测81

四、遥感油气异常研究86

第四章 盆地构造及演化分析88

第一节 地震反射特征及构造层划分88

一、基底构造层89

二、盖层构造层89

第二节 主要断裂体系及其地球物理特征90

一、郯庐断裂——盆地东界断裂91

二、吴集断裂——盆地西界断裂92

三、寿县-耿集断裂——盆地北界断裂93

四、龙-梅断裂——盆地南界断裂94

五、肥中断裂94

第三节 盆地构造样式95

七、蜀山断裂95

六、肥西-韩摆渡断裂95

一、压缩构造样式96

二、伸展构造样式99

第四节 盆地构造单元划分102

一、中生界构造单元划分102

二、下第三系构造单元划分104

第五节 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分析105

一、印支期构造应力场特征105

二、燕山期构造应力场特征106

三、喜马拉雅期构造应力场特征106

四、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106

第六节 大别造山带的演化与合肥盆地的耦合效应分析106

一、古秦岭-大别洋壳发育阶段107

二、古秦岭-大别洋壳向华北板块俯冲碰撞阶段107

三、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再度分离阶段108

四、大别山逆冲推覆隆升造陆阶段108

六、大别山第二次冲断造山阶段109

五、大别山应力松弛或构造回返阶段109

七、大别山第三次隆升造山阶段112

八、大别山第四次隆升造山阶段112

第七节 郯庐断裂活动对盆地形成演化的影响114

一、郯庐断裂带的演化114

二、郯庐断裂带早白垩世的走滑运动与合肥盆地118

三、郯庐断裂带晚白垩世—老第三纪的伸展运动与合肥盆地125

四、郯庐断裂带新第三纪以来的逆冲活动与合肥盆地126

一、盆前发展阶段129

第八节 盆地的构造演化129

二、盆地发展阶段130

三、盆地衰亡阶段135

第九节 盆地构造特性135

一、构造环境的复杂性136

二、盆地类型的复合性136

三、构造发育的多期性136

一、主要沉积相类型137

第五章 沉积体系与地震地质研究137

第一节 陆相沉积体系137

二、沉积相分析实例143

第二节 海陆过渡沉积体系145

一、大别山北缘型石炭系梅山群沉积体系147

二、安参1井型石炭—二叠系沉积体系150

三、淮南型石炭—二叠系沉积体系150

四、石炭—二叠系沉积体系的横向展布151

第三节 中生界地震-地质研究152

一、下侏罗统地震-地质解释153

二、中—上侏罗统地震-地质解释154

三、下白垩统地震-地质解释155

第六章 烃源岩及有机地球化学特征157

第一节 油气显示及其地球化学特征157

一、野外地表油苗157

二、钻井油气显示160

第二节 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162

一、寒武系凤台组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163

二、石炭—二叠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166

三、下侏罗统防虎山组暗色泥岩地球化学特征172

四、下白垩统朱巷组暗色泥岩地球化学特征175

五、下第三系定远组暗色泥岩地球化学特征176

第三节 主要烃源层的确定及其分布177

一、石炭—二叠系烃源层分布预测177

二、下侏罗统防虎山组暗色泥岩分布预测179

第七章 碎屑岩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180

第一节 储层的物性特征180

一、储层的常规物性特征180

二、储层孔隙结构特征183

第二节 储层成岩作用与成岩阶段186

一、成岩作用类型186

二、成岩阶段的划分188

二、近物源区原始地震资料品质差189

一、野外地震数据采集难度大189

第一节 地震勘探存在的问题及难点分析189

第八章 地震勘探技术攻关及进展189

三、山前带地震资料处理难度大190

四、冲断带和断裂带地震资料解释困难190

第二节 地震资料品质的影响因素及采集技术190

一、地震资料品质的影响因素分析190

二、不同表层地震地质条件下的地震采集技术191

一、地震解释过程中低降速带调查的应用技术195

第三节 复杂构造带地震构造解释技术195

二、野外地质调查地震层位标定技术196

三、地震与非地震勘探成果的约束反演技术197

四、以模型为基础的构造解释技术197

第四节 “哑地层”的综合物探分层技术198

一、井旁MT辅助地层分层技术198

二、区域角度不整合法地层分层技术199

三、地震反射特征综合分析法地层分层技术199

结束语201

参考文献20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