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资源环境数学模型手册【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岳天祥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14361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898页
- 文件大小:52MB
- 文件页数:940页
- 主题词:自然资源-环境数学-数学模型-手册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资源环境数学模型手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地球信息科学3
第一章 遥感成像与信息传输机制3
植被冠层的热辐射数值方程3
观测角度对植物冠层温度的辐射测量影响的计算模型3
林冠中光的透射和反射分析公式3
微波雷达对玉米和高粱的冠层水分、叶面积指数和干重的响应模型4
基于卫星微波辐射计的降雨率探测模型4
消除地形影响的方法4
利用卫星热红外数据估计表面温度的计算模型5
微波亮度温度数据的大气校正模型5
反射率计算公式5
辐射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模型5
雪累积率的计算方法6
地面长波辐射经验计算公式6
大气浑浊度分析公式6
卫星多谱段扫描图像MS的定位计算公式7
半球面反射系数计算公式7
热红外扫描影像分析公式7
植被雷达后向散射与辐射发射的回归模型7
叶片尺寸对玉米微波后向散射影响的估算模型8
冠层反射系数,光合作用和蒸发(Ⅱ)之间的线性相互依赖关系模型8
基于多重散射方程解析解的冠层反射模型8
红外辐射定律及红外发射率9
矿物和岩石的介电性模型9
仿射变换的数学模型10
漫反射率的估算模型10
辐射的物理模型10
大气中水蒸气效应校正的线性关系模型10
雷达反射率与降雨强度的关系模型10
基于多重散射LOWTRAN码的多光谱传感器数据模拟模型10
从空间测量陆面温度的可行性物理基础10
辐射输运的数值模型11
坡地辐射场研究模型11
影像类型界线转绘方法12
原始的热模型12
光散射模型13
植物冠层中的传输方程及其蒙特卡洛方法13
裸地双向反射系数预测的物理模型13
反射系数因子(RF)模型13
灌木草原生态系统中土壤与Artemisia tridentata的红外发射率及相应温度校正模型13
HRV数字计数到反射系数的转换模型14
从兰勒曲线值得到的光学厚度成分修正估计模型14
热红外辐射解释模型14
不均匀方位角分布的冠层参数反演推理模型15
双参考温度自动增益补偿微波辐射计的灵敏度模型15
递归计算模型15
卫星图像中大气影响的消除模型16
Kubelka-Munk荧光模型(KMF)16
农作物残余物的辐射通量模型16
关于波长λ的IFOV散射截面,总的地面IFOV的反射功率模型16
农作物反射光的偏振度计算模型17
利用紫外线反射率通过卫星观测估计入射光合作用有效辐射模型17
遥感研究的理论模式17
底片上所得某光谱波段和该光谱波段曝光量之间的关系模型17
海冰微波辐射的数值模式17
成像光谱仪数据分析方法18
多层随机介质的辐射传输方程和边界条件模型18
动态定位技术的基本方程18
频域误差改善方法18
农作物生物量和水分状况的微波植被指数探测模型18
叶片的光合作用和气孔导度估算模型19
规则丛生冠层的半球面辐射及直接辐射通量模型19
测量发射率的双温度法19
从POLDER在海洋上空的观测值获取光学及物理参数的解析模型20
正射影像负片的编制模型20
TM图像地物颜色的定量预测及标准化控制模型20
不连续植被二向性反射的几何光学与辐射传输一体化综合模型20
海岸线长度模型21
迁飞轨迹模型21
AVHRR图像大气影响校正模型21
多次散射及热红外辐射计算21
锥形树干模型22
土壤反射率可给模型22
CCD相机数据的系统几何校正模型22
二维RGS法模型22
多成分植被冠层的双向反射模型22
有效辐射计算的修正模型23
双向反射测量值的数学模型23
AVHRR的双向反射效应及其复合的数学模型23
一维离散坐标冠层反射模型23
辐射灰度纠正模型24
调频三角波的频率模型24
自然光辐射各分量卫星遥感图像的计算机生成原理与方法的数学模型24
估计植被冠层有效衰减系数的微波传输模型24
表面温度与蒸散量的计算模型24
中分辨率机载海洋雷达高度计系统分析及接收系统的研制模型25
土壤水分和植被生物量的获取模型25
一个新的冠层反射模型26
从卫星观测获取地表长波通量的数学模型26
卫星获取表面短波辐射的数学模型27
地球表面有效光合作用辐射的估测模型27
辐射传输方程27
数值模拟结果——σ-е相关关系模型27
成像光谱图像处理中的光谱吸收指数及吸收鉴别模型27
生物量密度-反射散射关系模型28
热象仪测量原理28
BRDF模型28
水汽透过率及其密度计算28
薄云成像模型28
空间波与长试样法测量介电常数的模型29
太阳直射辐射模型29
湿地植被成像光谱的分析模型29
干涉雷达成像原理和处理方法29
能量平衡方程的化简及热惯量求解模型29
海洋雷达高度计测高原理及关键技术30
辐射传输及大气光学参量测量模型30
大气地表辐射传输模型30
高度计系统分析与分裂门跟踪及全程搜索模型30
大气交叉辐射影响模型30
卫星传感器接收的地表亮温模型30
INSAR干涉图的相位误差的概率密度函数31
后向散射模型31
太阳光变角入射时辐射计热力学微分方程31
双向反射分布函数模型31
真实蒸散量计算模型31
总的辐射计算公式32
地表温度与比辐射率的物理方程32
地面目标反射率模型32
反演方程和数值模拟模型32
关于潜热通量、显热通量、及光合作用率估计的一些半经验性模型33
任意地面点的成像方程33
机载激光扫描测距仪及其性能分析模型33
频率响应及一维原形滤波器的设计模型33
逆向辐射的机制及其对定标的影响模型33
森林反射模型34
海洋表面油膜的SAR检测机制35
微波辐射计系统模型35
高度计系统设计及测高精度分析模型35
海洋水CCD成像仪输出模型36
热辐射传输方程36
高度计海面风速反演的模式函数36
互补相关方程36
海水微波辐射传输模式36
PHI成像光谱图像反射率转换模型37
树冠层中的辐射传输模型37
一维辐射传输方程37
通过机载散射仪的土壤水分模型37
无限反射公式38
星载SAR的工作原理及其系统设计模型38
陆面温度反演算法38
星载SAR水下地形和水深遥感的仿真模型39
辐射特性测量原理及数据处理模型39
总光合作用估计模型40
机载热红外扫描仪的信噪比分析模型40
星载SAR图像的两种实用化R-D定位模型41
多光谱摄影原理42
照像物镜所成像的照度模型和乳胶在正常曝光区段密度模型42
漫反射率模型42
利用卫星辨识高于像素分辨率的地表温度场分析模型42
第二章 地物波谱与频谱特征42
城市区域热红外成像发射率变化的测算模型43
可见光的反射和偏振百分比计算公式43
通过红外测温法测量湿度的测算模型43
归一化亮度温度定义模型43
类内与类间离散性比值模型43
空载雷达对土壤水分的响应模型43
水稻含水率及其鉴别指数模型44
土地利用的聚类分析模型44
基于AVHRR卫星图像的植被分类模型44
玉米与高粱的多成分模型44
绿度计算模型45
植物水分胁迫的微波遥感模型45
作物绿度模式及其与四波段平均反射率的关系模型45
水资源联合利用的合理性分析模型45
混合影响分析(ANOVA)模型45
地面温度的修正算法46
有效反射率的计算模型46
辐照光谱计算模型46
地面上总生物量计算公式46
玉米冠层吸收光合作用有效辐射的光谱估计模型46
土壤水分影响的观测模型46
空间自相关模型47
森林群丛在X-,C-及L-波段的后向散射及衰减特性的测量模型47
大气校正模型47
主成分分析方法47
叶绿素浓度的估算模型47
卫星监测海洋的理论模型47
二向性反射和方向波谱特征模型48
叶片水分含量变化探测模型48
加权差植被指数48
冠层结构指数的计算模型48
植被介质的多组分多层微波后向散射模型49
Indv相对于像素内变化的变化率计算公式49
玉米光谱-生物物理学数据的多地点分析模型49
反射光的偏振度模型49
叶的光学特性谱PROSPECT模型49
辐射亮度温度模型50
通过谱分解技术对土壤生物物理特性的估算模型50
水分位势和相对水分含量的分析模型50
均一分布的草叶层的后向散射模型50
地物光谱波形分析模型51
利用NOAA-11 AVHRR波段4和5对地表温度的大气校正模型51
理论模式均匀双层介质的亮温模型51
稻谷产量的回归方程51
槭衰老指数模型51
辐射量及植物量的光谱估计模型52
反射谱的比值分析(RARS)模型52
空间属性提取算法的相关模型52
SOILSPECT模型53
光谱-生物物理学数据的多地点分析模型53
波段6的假定发射模型53
农作物植被层的平均介电常数53
多光谱数据与地面光谱数据之间的相关模型53
谱混合分析模型54
用AVHRR数据确定地表温度和发射率的可行性论证模型54
光谱波形分析法的数学原理54
无云的大气-海洋系统反射率解析模型54
光截留和生物量计算模型55
PROSPECT+SAIL冠层反射模型55
空间域内的总能量模型55
方向性孔隙率与日截留效率的计算模型55
多谱段双向反射模型55
植被指数/温度(VIT)梯形模型56
土壤校正植被指数的修正模型56
冠层反射率对叶片反射率的敏感度计算公式56
基于AVIRIS观测数据的冠层生物化学估计的多变量分析模型56
粗糙表面的非线性混合谱段模型56
多谱段卫星观察的协作模型57
农作物参数估计模型57
地球表面热红外遥感观测的信息提取算法57
植被吸收的PAR双向反射估计模型58
反射波谱线性拟合模型58
叶面积指数与反射率的关系模型58
植被指数59
土壤校正植被指数与大气校正指数模型59
标准化水分差异指数59
松毛虫危害的光谱特征与虫害早期探测模式59
土壤湿度和表面粗糙度的主动式/被动式微波数据估计模型59
小麦的雷达信号描述模型60
混合光谱分析模型60
KT变换60
火灾后生态系统恢复速率的模拟模型60
水色与水体成分的吸收和散射的关系模型60
水体各成分的后向散射模型61
在3.75μm波段反射信号的AVHRR数据恢复模型61
水蒸气吸收的影响模型61
地表温度和发射率的热红外多波段数据恢复模型61
森林地面枯落层的散射模型62
AVHRR波段3的反射率计算模型62
LIBERTY——叶片生物化学浓度对反射谱的影响模型62
土壤表面水分指数衰减函数62
植被指数的计算63
定量遥测污染云团光谱模型63
遥感光谱信号模型63
土地覆盖变化分析公式63
地表温度的精确性评估模型63
森林覆盖变化探测的相对校准模型64
线性谱混合模型(LSMM)65
叶片光学特性随机性模型的修订模式65
冠层叶绿素浓度的机载波谱信号估计模型65
FLIM模型66
温度无关的谱指数66
利用C波段雷达数据监视农作物生物量的方法66
增强植被指数(Iev)复合方法66
机载ASAS高光谱BRDF数据的各向异性因子的分类模型67
协方差-方差比模型67
露水形成的最大速率及其形成总量的计算公式67
岩石试验室反射光谱的相似系数聚类分析模型67
X波段散射计辐射计组合系统理论分析模型67
森林的直向多谱段反射模型68
陆地表面发射率的计算模型68
LAI获取的短波红外修正模型68
小波分析函数68
热发射率对比方法69
雪水当量的计算模型69
红光-近红外反射系数空间中的植被等值线分析模型69
植被-温度指数模型69
叶片尺度的测量及模拟模型70
植被光谱的光学-生物物理关系模型70
水面反射率Rw模型70
宽波段热红外方向性辐射建模70
植被群体反射光谱及其导数光谱与叶绿素密度的相关分析模型70
土壤调整植被指数的计算公式71
总光合作用率估计模型71
各种噪声估计方法的对比分析71
成像干涉光谱仪信噪比分析公式71
土壤水分-反射系数72
宽波段和高光谱植被指数72
NO2含量的太阳光谱遥测模型72
第三章 遥感信息处理与分析73
冠层受到的净辐射计算公式73
作物绿度的计算模型73
二维遥感数据的判别分析模型73
农作物判别的曲线模型73
地面温度的计算公式73
陆地卫星影像数字处理的环境背景效果增强模型73
流域径流遥感估算模型74
气温和日照区划方法74
单位面积土壤辐射功率W模型74
基于遥感数据的地上生物量估计模型74
NOAA-CCT草场产草量分析公式75
L-波段土壤发射率与土壤水分含量的关系模型75
SIR-A图像的灰度值与土壤复介电常数的关系模型75
绿色因子的计算模型76
两场降雨范围模式之间吻合度的交叉相关模型76
冠层反射系数CR计算模型76
大沙漠中植被的季节及年季变化的关系模型76
森林生物量和体积的机载激光雷达数据估计模型76
微波极化差指数与归一化差植被指数的相关灵敏度模型76
马尔可夫平稳随机域模型77
雪线高度模型77
森林生态的数字地形模型77
目标函数模型77
遥感图像自动识别与分类模型78
纹理模型和纹理识别模型78
森林蓄积量的估测模型78
利用TM资料对湖泊和滩地调查的理论模型78
定义相似程度的计算模型79
两维接边选择方法和彩色图像的镶嵌模型79
松树林冠层的短时热响应的测量模型79
地形对遥感数据影响的评估模型79
冬小麦遥感估产模型80
遥感信息与地理数据复合的数学模型80
标准概率松弛方法的性能分析模型80
植被信息恢复模型81
计算冬小麦种植面积的两种方法81
植被指数的大气及视角校正模型81
基于最大似然分类法的面积估计改进模型81
24小时蒸散量的计算模型81
小麦的谱响应及其与农业变量的关系模型82
农田表面能量平衡的分析模型82
FCM分类方法82
波浪波长和方向提取的图像纹理分析模型82
利用Landsat TM图像及地面收集数据对农作物面积进行估计的两种方法83
几何-光学冠层模型83
季节性积雪估算公式84
卫星遥感水下地形地貌的模糊判别模型84
水库蓄水量模型84
地质统计学方法84
端元比例方法84
KAPPA统计模型84
土壤水分的遥感监测模型85
农田全日蒸散总量的遥感瞬时估算模型85
TM图像信息特征提取方法85
植被冠层PAR吸收率和归一化植被指数的SAIL模型86
不完全冠层表面温度的物理模型86
均匀区域上植被覆盖的叶面积指数87
地表温度的SWT算法87
AVHRR的分离窗方法87
利用误差矩阵改进的最大似然分类方法87
辐射率R模型88
用气象卫星资料监测积雪的计算方法88
悬浮泥沙遥感定量的统一模式88
航片抽样精度的估算——抽样误差E模型88
K-T变换公式与森林蓄积量估算模型88
SCS模型的改进89
土壤侵蚀定量模型89
叶绿素含量及Tahoe湖深度的估计模型89
(X,Y,Z)颜色系统与(R,G,B)颜色系统的转换模型89
遥感积雪识别中的分级模糊聚类算法89
红外遥感油气资源勘探的技术方法90
叶面积指数与CASI数据的相关关系90
土壤背景二轴纠正的植被指数TWVI模型90
航空遥感测量海面油膜厚度的基本公式90
油气勘查模型91
水稻减产量P模型91
大面积小麦遥感估产模型91
田块尺度的蒸散(ET)估计模型91
冠层后向散射的Water-cloud模型91
蒸发系数与植被指数间关系的模拟模型92
蒸发率的遥测模型92
Kriging插值模型92
多源遥感数据分类精度的评估模型92
Indv时间变化图的半经验公式92
小麦地土壤及作物参数的估计模型93
植被冠层中双向间隙函数及其测定测量模型93
分维值D模型93
距平植被指数模型93
提高土地覆盖精度的相关模型94
亮度值转换模型94
绝对湿度模型94
热惯量及热扩散率模型94
覆盖度损耗模型94
薄云覆盖下水体的气象卫星识别模型95
水稻遥感动力估产模拟的建模方法95
SAVR法分维估计与方向分维纹理度量模型95
观测和分析反演方程95
线性2m叉数的自然数编码及其收敛性分析96
TM影像配准及其作物估产方法的精度检验模型96
陆地表面状态参数估计的遥感算法96
利用微波亮度温度估计近地面空气温度的经验模型96
生物物理参数的反演算法96
尘土反射率、面积百分比及负荷之间的关系模型97
计算日土壤水分蒸发蒸腾损失总量的积分值法97
fBm纹理分析模型97
渍害遥感的理论识别模型97
纹理特征测量及迭代四叉树分割模型98
植被指数模型98
纹理监测函数器及其多尺度分析模型98
树冠叶面积体密度L(x,y,z)模型98
烃类微渗漏信息计算机提取的OIF指数98
纹理测度模型98
微观像纹理与宏观像纹理提取方法98
微波信号传输的雷达方程99
几种主要消除斑点噪声滤波处理算法的数学模型99
空间域滤波模型100
太阳直射光谱遥感大气柱水汽总量模型100
TM图像数字镶嵌的坐标变换及其精度模型100
普朗克方程——光谱辐射强度100
遥感影像纹理分类模式100
生物变量的高光谱估计模型101
卫星遥感估测土壤水分的相关模型101
基于FPAR的简化生长模型101
雪灾判别模型101
叶、土壤反射模型101
双层热平衡模型102
灰度变化的平流方程102
TIMS图像的定标处理与温度图像的生成模型102
Kappa系数102
图像分割中随机噪声的影响分析模型102
样条二进小波的影像多尺度边缘检测模型102
高光谱数据的导数分析模型103
气候胁迫与草地NDVI时间积分关系的分析模型103
SSM/I数据的信息获取数学模型103
土壤后向散射模型103
从AVHRR短波波段估计BRDF的数学模型104
岩石的热模型104
农田TB及其指数的辐射传输模拟模型105
海洋水色遥感信息特征量的分析模型105
BRDF模型105
多源遥感影像融合的相关模型106
匹配滤波结合Chirp Scaling算法106
IHS变换复合方法及其像质评价标准107
大气水汽和气溶胶对获取地表温度影响的计算模型108
土壤水分含量的遥感估测模型108
Lee的滤波算法模型108
简化的IEM模型108
木本和草本植被覆盖度估算模型109
第二代一般全球生产力效率模型(GLO-PEM2)109
地表粗糙度影响的消除模型109
稀疏植被的NDVI-TS关系及蒸腾率的估算模型110
较大像元的I1a的计算模型110
大气吸收的校正模型111
散射模型111
快速近似主成分分析算法111
激光测距点分析与阴影分析模型112
海水反射率R(λ)模型112
干涉雷达复图像配准方法分析模型112
信号的多尺度分析算法模型112
散射系数σ°模型112
城乡断面上城市土地利用信息提取模型113
相近指数113
景观的异质性分析方法113
土壤线的数学表达式113
调制传递函数T(L)模型114
估计非均匀冠层植被参数的混合模型114
基于分数布朗几何的粗糙表面模型114
FLIM模型及其修正114
气溶胶模型115
土地覆盖分类的机器学习算法的多种判据116
土地覆盖类型面积大小的预测模型116
BRDF校正模型116
植被水分含量的计算模型117
基于生理视觉的静态边界模型117
水稻微波后向散射模型117
多源信息融合分析的证据推理模型117
海水微波测厚理论模型118
混合像元组分温度的多角度遥感数据反演模型118
贡献率118
多角度POLDER数据互易原理的验证模型118
极化数据的目标分解模型119
雪面反照率的反演模型119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几何纠正模型119
图像DN值与反射率关系模型120
SAR影像滤波模型120
TM对NOAA面积校正模型120
蒙特卡罗模拟原理与方法120
海冰密集度计算模型120
多光谱数据压缩系统基本方法121
大气影响校正模型121
冠层反射的简化模型121
定量统计分析模型121
区域构造变形场及应力场定量分析模型122
遥感信息模型122
绿量的遥感测算模式122
构造遥感数据向量的角度关系模型122
人工神经网络遥感影像分类模型122
Kappa系数模型122
多光谱图像无损压缩变换123
斜率法123
纹理特征统计量模型123
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的分析处理模型123
作物冠层的能量平衡方程124
全极化散射的Mueller矩阵解124
数字正射影像的关键镶嵌技术124
小波多分辨率分析方法124
区域的线性蒸发散模型125
误差模型125
分类K-L变换125
影像压缩理论模型125
USLE模型中植被覆盖因子的定量估算126
电波在地下介质中二维传播方程126
变化向量的变化强度模型127
Radon变换模型127
几何纠正的数学模型及其线性化127
像元地面反射率的反演模型127
基于曲线论的变化探测模型127
等面积纬度和等量纬度与地理纬度的关系式129
坐标变换的基本方法129
简单几何形体的高程面积曲线129
横轴墨卡托投影和高斯-克吕格投影公式129
第四章 地图129
统计数据分析和分级方法(t检验)130
专题制图系统中面状符号、符号位置及独立符号子程序130
叶片的水分指数(LWC1)计算模型131
图像变换局部增强法公式131
森林潜热通量密度的遥感作图方法131
区域变量理论131
消除经纬仪高度对遮蔽角影响的计算方法132
地表能量平衡成分图制作的相关模型132
遮蔽区域内任意点的遮蔽角和方位角的计算公式132
空间实验室测量相机像片的几何特性及其精度分析模型133
半变图的计算公式133
多焦点投影公式133
纠正的基本原理133
两种自然现象之间的重合度计算公式133
加密点预期精度估算公式134
图像处理的样条函数134
地理背景底图制作及等值线图绘制的相关模型134
基于冠层反射模型的森林植被图制作134
利用SIR-C/X-SAR图像描述北部森林的碳特性135
制图准确度评估模型135
图斑取舍方法135
图形梯尺公式135
雷达图像大范围校正模型136
地理信息系统可视化专题制图要素分级方法136
粗略分辨率和精细分辨率数据的组合使用137
评价植被生态利用分类图的定量模糊方法137
分类器及其组合模型137
利用相关松弛法寻找GOP137
稳态迁移因子模型138
大气校正的时间内插模型138
国土地形成像过程的数学模拟与几何失真恢复模型139
因子属性的敏感性分析公式139
地形描绘的数学方法139
山地地形参数计算模型139
第五章 地理信息系统139
多边形面积模型139
MLREIS土地资源评价模型140
生产潜力模型140
卫星遥感数据景的地理坐标工程计算公式141
GIS支持下坡面太阳辐射的计算公式141
定级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模型141
VI与其他环境参数的关系模型142
GIS支持下森林火场蔓延的空间模拟模型142
分形内插与DELAUNAY三角网结合的可视化数据模型142
空间数据的三角形四叉树结构142
山洪灾情评估模型143
格点破度变化率143
草地雪灾监测分析公式143
农田损失的GIS评价公式144
空间分解模型144
森林生态系统中氮矿化量的地域性估测模型144
LISEM子模型145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数字环境模型146
海洋初级生产力遥感与GIS评估模型146
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背景与利用程度关系的分析公式146
土壤侵蚀量的估算147
拓扑一致性模型147
粮食生产潜力计算过程148
地形纠正的数字高程模型148
三维立方体体元双线形插值公式148
频率计算公式148
地貌特征参数的选择与计算149
地水灾害风险评估的指标模型149
贝叶斯统计推理定理及模型149
GIS中缓和曲线的不确定性模型149
地貌分形形态模拟的实现150
扩展强度指数150
流域相对不易产流度计算公式150
土地利用分类及变化转移矩阵150
水库实际库容及水域面积计算公式150
土地资源综合潜力评价模型150
地理曲线的定位误差模型151
辽河三角洲湿地净化的空间模型151
三维显示的基本原理152
基于GIS与空间统计分析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152
土壤流失预测模型152
第六章 其他综合模型154
树冠中的光线衰减模型154
取样程序154
植被冠层模型154
Suits模型155
冬小麦产量县区域尺度的估计模型155
产量与胁迫程度-天数的统计关系模型155
数学模型灵敏度155
资源评价模型155
雷达后向散射系数与土壤水分关系模型155
估计农作物面积的混合模型156
植被覆盖土壤的雷达后向散射系数计算公式156
树高计算公式156
有限大小农田分类的大气影响纠正模型157
热惯量计算对环境因子变化的敏感性模型157
太阳能分布的非线性回归模式157
二次样条函数模型158
宏观地理系统引水模型158
玉米和大豆生长阶段的估计模型158
Suits微分方程与层散射矩阵158
数学模型的建立及亚热带北界的确定159
费用、效益分析计算公式159
温度胁迫指数159
能量平衡法分析模型159
田块尺度农作物分布选择模型160
优化土地管理的目标函数160
微波数据解译影响校正模型160
辐射传输与冠层净光合作用率的评估模型161
反射辐射通量密度的理论计算模式161
半球面的exitance实际值(M)与底点辐射(N)的线性回归模型161
机载伽马射线雪测量数学模型162
土壤浅表水分的微波测量估计模型162
地表土壤水分的植被指数估计模型162
Krige系统方程组162
实际冠层反射系数162
基于陆地卫星图像的洪水随机模型163
TERSAIL数值模型164
Zipf定则及其广延出的自然资源数量模型164
植物与大气间的湍流交换模式165
产量与辐射截获量关系模型166
NOAA/AVHRR资料的订正模型166
叶片指向和叶片反射的镜向成分对冠层双向反射的影响模型166
基于知识库系统方法的流域酸化模型167
水稻产量遥感资料估算模型167
雪水等价值受森林生物量影响的估计模型167
水资源的均衡状态与决策模型168
从定性向定量转化的判别决策函数模型168
蓄积损失估测模型168
水质变化趋势及其成因分析公式168
水文时间序列不均匀系数的分析与计算模型169
环境对区域丰度的影响模型169
燕麦地微波辐射的季节性演化模型169
土壤有机物成分对土壤微波发射影响的观测模型169
净辐射和土壤热通量的谱估计模型169
显热通量密度的涡度相关法测量与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参数估计模型170
环境因子的多元回归分析模型171
针叶林冠层间隙概率的辐射测量模型171
农业气象模型171
绝对水分浓度的计算公式171
遥感图像因子分析的理论模型及算法172
功率谱分析中几个重要公式172
测定农田蒸发的计算方法172
区域玉米水分状况估计模型173
冠层透射率与叶面积指数转换关系公式173
森林冠层反射模型174
物理“云”方程174
从光学测量值确定植被冠层参数的目标函数174
沙漠化系统动态仿真模型175
资源最优空间配置的系统经济数学模型175
有限叶片聚集体中光子相互作用横截面的计算公式175
森林资源动态计算公式177
效益计算的基本公式177
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177
冠层荧光模型177
光合作用有效辐射的遥感模型177
支持森林监测的一个新的森林-光相互作用模型178
冬小麦旱情遥感监测模型178
变权模型178
资源配置的灰色动态模型178
地质勘查中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及矿产预测模型178
地下水资源系统多目标管理模型及模糊带权方法179
居民生活条件的综合评价指标179
生物量产出模型179
MSWRSIS系统的评价指数179
冠层反射率的二阶导数179
融雪期雪面的能量平衡方程182
灌溉水库优化调度的AD模型182
阶乘模型的基本方程184
自然资源综合优势度184
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模型184
基于反射率的农作物效率计算公式185
森林反射率随年龄变化轨迹的非线性回归曲线185
利用卫星遥感在空间维和时间维上的外推模型185
蓄积量的计算机模拟186
叶冠的热点效应的模型186
中国自然致灾因子特征值187
旋钮构造的数学模型187
水资源价值耦合模型187
AVHRR分割窗口温度差与大气在陆地表面可降水量关系的模拟模型187
土壤水分的遥感微波测量模型188
气孔生理学模型188
NPP的CASA模型188
耦合多谱段卫星数据的Sahelian草原区域性模型Ⅰ188
耦合多谱段卫星数据的Sahelian草原区域性模型Ⅱ189
土地覆盖类型辨识模型189
资源利用者对资源的利用关系、共存系统模型190
流域干燥指标及人类活动影响径流的强度指标190
地震灾害分析模型190
三“S”一体化技术的系统模型190
自然灾害程度的指标体系及灾情变率计算公式190
CLAIR模型与Cloud模型191
生态变化遥感监测评价模型191
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中蒸散过程的数值模式191
自转地球上板块的运动态势192
库区劳动力资源预测的基本模型192
山地、湖泊的三维大气-斜压水动力学耦合模式192
温氏法回归方程193
地理系统中的非均质空间随机扩散方程194
光线衰减系数对于叶面积指数的优化调节模型195
沙漠化灾害危险度综合评价模型195
农田水分动态模型195
森林生物量计算公式196
潜在蒸发量的全球模式196
北部生态系统生产力模拟模型196
淤地坝系规划设计的计算模型197
区域水资源供、需协调系数的计算197
现代荒漠化过程的演化模型197
经济基础研究方法198
空气污染模型198
城市环境变化探测的4种算法198
能量通量模型199
绿色植被指数199
作物生理模型200
辐射模型200
过火面积的组合判别模型200
自组织神经网络模型200
半变量定义模型200
三维定位模型201
法锥面方程201
流域水文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型201
相位解缠——泊松方程202
水稻作物气候产量预报模型202
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202
NOAA/AVHRR数据的旱情监测模型202
土壤限制蒸发信号的探测模型203
土地覆被变化的统计模型203
模糊ARTMAP模型204
反演模型的目标函数204
模糊似然度计算模型204
数字环境模型204
自组织网络结构模型205
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光温生产潜力模型205
遥感图像分类模型206
大气微量成分总含量反演模型207
平均回波能量模型207
环境质量评价模型207
浅草生态系统中辐射利用效率的时间过程模型208
车辆导航与监控中GPS/GIS实时定位配准误差分析模型208
日总光合作用量模型208
经验性土壤水分估计模型209
探测森林雨水存储的数学模型209
流域土壤水分指数209
叶面积指数的经验估计公式209
玉米叶片中叶绿素浓度的估计模型210
土壤物理特性的遥感和人工神经网络估计模型210
维纳和申农对“信息系统”的数学描述210
目标物与环境的表观温度模型210
机载三维遥感的动态GPS数据处理模型210
二氧化碳倍增条件下的遥感光合作物产量响应模型211
星载散射计反演海面风场的场方式反演算法211
数学形态学的基本运算212
多维参数同时反演的遗传算法212
基于遗传算法与人工神经网络的玉米估产评价函数212
控制面积及图斑实际面积的计算模型212
载波相位相对定轨及模糊度解算模型213
沉积物采样与粒度分析模型213
土壤水分的实际变异函数213
流域物质与水系及产沙间非线性关系模型213
利用SIR-C数据的土壤水分估计模型214
离散傅氏变换214
图形重建算法215
环境无害化技术评价模型215
后向散射模型参数化的半经验模型215
牧草产量气象预报模式216
连续植被组分温度的遗传算法反演模型216
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的近岸海面风场反演模型216
碳库估算模型217
遥感技术监测船舶航速的相关模型217
组合GPS/GLONASS观测值随机模型217
城市热力空间分析模型218
水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决策模型218
模糊聚类神经网络基本原理219
定位原理与定位方程220
森林蓄积LS估计自变量选择模型220
陆面温度反演模型220
基于粗糙海面高度频谱函数的雷达后向散射系数计算模型220
雪深反演模型220
第二篇 自然地理学223
第七章 气候223
海拔高度与气压测算公式223
大气中水分物质循环计算公式223
起砂风速和砂丘移动速度公式223
大气水分循环分析公式223
华南冬季温度变化起伏程度计算公式223
热量平衡公式224
斜坡上的降水强度公式224
海洋和大气的能量交换分析公式224
划分气候地带的主要指标224
热量平衡计算公式224
降温强度224
湿润系数和蒸发度的计算模型225
干湿频率的计算模型225
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的经验关系模型225
地气系统辐射平衡和大气辐射平衡的计算公式225
净辐射模型及其计算公式225
水热平衡联系方程226
西藏高原1~12月平均温度的估算公式226
开垦地的热量平衡特征模型226
空气动力学方法评估模型226
旱涝指标公式227
蒸发力计算公式227
最大晴天总辐射的多元回归方程227
非水平面上实际日射强度和日射日总量的计算公式227
地极移动对气压场和大气活动中心可能影响的分析公式228
月总辐射模型228
平均水汽含量的计算公式228
计算大气影响的表达式228
北半球自然地带性数学模式228
风雪流的起动与运行分析公式228
气候生产潜力的阶乘型数学模型229
大气污染程度计算229
山地气象要素垂直分布规律的数学模型229
球坐标连续方程230
蒸发力的计算公式230
水汽输送分析公式230
坡面天文辐射总量模型230
黄土高原的暴雨特性分析公式231
晴天太阳总辐射分布特征分析方法231
多年冻土地带性分析公式232
光合生产潜力模型232
高原贴地层Ri数232
风能模型232
蒸发力计算公式(彭曼公式)232
太阳总辐射模型233
气候学中的反射率公式233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233
山地降水量分析公式233
有效辐射公式233
能量密度计算公式233
生长的ARMA模型233
压高公式233
中国地区太阳紫外辐射分析公式233
游程转折时间与周期的平均数与方差234
滇池温效的计算方法234
泥炭形成的水热临界指标234
大气水汽输送分析公式234
墙面太阳辐照的理论计算公式235
康拉德公式235
有关辐射的计算公式236
太阳直接辐射光量子通量的气候学计算公式236
热岛强度及其气候要素的计算公式236
历史气候信息处理公式237
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土壤流失量预报方程237
气候要素场的主成分分析237
山区任意地点、任意时段温(湿)度场表达公式238
相似条件和模型雪238
山区年、月平均温度推算公式238
黄土高原蒸发力的计算模型238
地表蒸发过程分析公式239
复杂地形下非各向同性散射辐射模式239
沃尔什函数239
坡面辐射平衡方程及其各分量的气候计算方法239
历史气候信息评价模型240
小流域太阳能模型240
旱涝指数公式240
检验样本是否突变的方法240
风能资源评价模型241
山区毛竹气候生产力估算模式241
气候特点分析公式241
梯度扩散理论及Eulerian长度尺度模型241
风速模型242
林带对空气的湍流交换系数影响的分析模式242
亚热带北界线热量综合指数计算公式243
蒸发的抗阻模型及气孔阻抗计算公式243
扬沙能力的计算公式243
准两周振荡物频带滤波公式243
风资源的估算公式244
拉萨近地层风廓线模拟模型244
月平均气温计算公式244
降雨雨滴分布模型244
地理要素对温度分布影响的数量评价模型244
低空污染气象条件分布计算公式244
坡风热力不稳定临界瑞利数计算公式245
气候灾害度计算公式245
焚风模式245
非静力近似小尺度数值模式246
修正的彭曼方程246
样条函数插值法247
水汽含量模型247
黄河流域旱涝年夏季蒸发的计算公式247
火山喷发对辐射传输影响的数学模型247
互补相关蒸散发理论的计算公式248
大气浑浊度系数计算公式248
焚风气候数值模拟249
蒸散量计算公式249
下垫面变化的气候效应公式249
活动积温及其持续日数变化公式250
MT-CLIM模型250
城市边界层热岛的数值模拟方程250
湍流无因次标准差251
太阳辐射资源时空变化规律模型251
北半球最热坡度的解析模式252
气象因子的统计模型252
感热、潜热通量的时空特征计算公式252
风应力的整体空气动力计算公式252
纬向平均气候模式252
W-T模式253
冷、暖期温度的纬向谐波特征公式253
EBM/BD模式253
划分气候类型的指标254
交界带平均气温推算公式254
洪涝指标计算及分形结构的定义公式254
整体空气动力公式254
极涡面积指数和极涡强度指数254
宏观地面气温场气候学方程254
气候边际效应计算公式255
山地降水垂直分布三参数高斯模式255
风生流三维数值模拟255
太阳辐射量变化规律模型与趋势的计算公式255
干旱指数计算公式255
青藏高原积雪变化趋势检验的统计模式255
坡面天文辐射总量的椭圆积分模式256
山地背风涡旋的数值模式256
气候变化对日极值气温及日雨量影响的分析公式256
青藏高原积雪变化的趋势分析模型257
大洋暖池重心计算模型257
沉积环境分析的转换函数257
光合生产潜力模型257
青藏高原光合有效辐射的气候学计算模式257
逐日平均气温线性模型257
海域年海表温度值与年热带气旋频数的统计关系258
对等辐照方位与建筑朝向的选择模型258
西伯利亚高压强度指数的计算模型258
光能利用率模型258
泥炭形成的界限气候指标258
月平均地表反照率259
大地/大气界面传输的GSVAT模型259
SST温度计模型259
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东北地区水热条件影响的数值模拟模型259
气候异常对策集成评价模型260
采暖耗能公式260
气候异常直接经济损失预测模型261
热带气旋灾情的隶属函数模型262
气候突变的Yamamoto法和Mann-Kendall法262
荒漠化地区降水年际变化的归一化反常指数263
陆地碳循环平衡模型263
污染物的环境容量模型264
第八章 地貌265
地球形状数学表达公式265
自由河曲形成与演变公式265
作用于单颗沙粒的几个主要力的估算公式266
黄河下游的冲淤规律分析公式266
河口沙坎形成条件分析公式266
有关沙丘移动的线性回归方程式266
Л.А.瓦尔达尼扬茨公式266
泥石流基本特征值的计算模型267
地貌相关分析公式267
地貌形态基本类型数量指标268
卵石推移质汇入百分数计算的模式269
突变模型的数学表达269
河床地貌演变研究的计算方法269
长江三峡黄陵背斜区产沙模数270
地形计算公式270
中国地貌基本类型分类指标系统271
理想流域河谷纵剖面抛物线方程271
地貌气候单位线模型及流路概率计算公式271
小流域侵蚀地貌形态模型271
河型影响因素的判别模型272
几何体侵蚀体(负值)与堆积体(正值)的泥沙重量计算公式272
沙波推移率公式272
侵蚀流域系统的信息熵模型272
地貌发育阶段的定量分析公式272
河口分汊的定量表达273
黄淮海平原河流的纵剖面凹度特征分析公式273
水库下游再造床过程的相关数学表达公式273
Г型地貌瞬时单位线计算公式273
曲流河型河床可动性表达式274
Leendertse地转非线性二维流场数值模型274
水流总能耗率(自河源至河口)274
划分分汊河道的结构类型的综合指标275
河流处于相对稳定时的数学表示式275
干旱和风沙活动的预测275
河流运动方向模型275
现代三角洲岸线变化的预测275
海岸线轮廓演化的解析模型276
构造运动影响河流纵剖面及河道冲淤的数学模型276
Newman公式277
海滨线的后退速率公式277
砾石风化圈厚度的估算模型277
喀斯特洼地的分形维及其洼地周长与面积计算公式277
南极洲纳尔逊冰帽动力学特性的计算公式277
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域侵蚀产沙过程模型278
递加侵蚀规律模型278
风沙二相流运动分析模型278
斯特拉勒数学模型279
扩散模拟型流域地貌汇流模型279
河流形态的分维计算280
河口自动调整及地貌解释280
采煤塌陷地动态演变规律分析模型281
泥石流的结构两相流模型的理论表达281
泥石流的结构两相流模型281
分形布朗地貌演化方程282
沟壑密度计算公式282
崇明岛发育长度的理论公式282
Bruun模式282
风蚀流失量模型283
蚀退模式和演变趋势分析283
自然地理界线划分的可拓工程方法计算公式283
珠江三角洲海平面上升对堤围影响的分析公式284
河谷地貌特征指标284
危险度分区界线值计算284
区域风沙蚀积量和蚀积强度分析模型284
流域沟壑密度理论极值数学模式284
地震应急需求的概念模型285
水流最小消耗能原理285
第九章 土壤286
侵蚀模数等值线校核计算公式286
土壤热量交换强度计算公式286
土壤水分平衡公式286
土壤湿度及其他环境因子的估算模型286
潜在的土壤水分蒸发蒸腾损失总量计算公式287
土壤覆盖热效应分析公式287
土壤热交换量计算公式287
物质微粒移动时间的分布函数288
土壤元素背景值的表达模型288
黄土地区茆坡的坡地特征与土壤侵蚀计算模型288
土壤基底物质衰减模型288
成土过程的湿润效应M模型288
相容度模型289
评价土壤侵蚀与土壤生产力关系的模式分量模型289
土壤侵蚀、运移和沉积的模拟291
以能量平衡为基础的干旱指数291
土壤汞环境容量模型(重金属物质平衡模型)292
蒸发量与土壤湿度和地下通量关系分析公式292
确定林地枯落物最佳蓄积量的数学模型292
土壤侵蚀量的推算模型292
土壤热惯量模式293
水库滑坡的稳定系数293
土壤的磷吸附率及其连续变化的计算公式293
变动河床数学模型293
铬在土壤中的平衡与累积预测公式293
土壤水分运动及土壤水通量的计算公式294
二维土壤蒸发过程的数值分析模型294
土壤侵蚀量计算模型295
土壤侵蚀的基本规律模型295
通用土壤流失方程295
崩塌(滑塌)和滑坡模型295
土壤流失量模型296
水稻土肥力限制下的生产潜力模型296
土壤环境容量模型296
SOINFIL模型296
土壤孔隙度模型296
固定过滤反应中土壤放射性核物质迁移模型296
土壤一维垂直连续入渗模型297
悬移质含沙量垂线分布公式297
侵蚀强度计算公式297
农耕地土壤侵蚀量模型297
草地土壤水盐运动规律模型297
土壤截留及其适宜度统计模型298
抗剪强度模型298
隔坡沟状梯田土壤水分变化规律模型298
土壤修正系数公式298
土壤质量的综合指数N模型298
土壤水和土壤水分蒸发蒸腾损失总量的BOWET模型299
土壤崩解速率及其与土壤抗冲性的关系模型299
土壤水分的光学测量模型299
土壤中农用化合物随地表径流迁移的计算模型300
临界坡度的能量公式300
含水量与基质吸力的关系模型300
土地退化程度指数300
土壤侵蚀模数300
土壤侵蚀模型301
耕作的数值模型301
气体排放量计算方法301
土壤侵蚀因子定量评价模型301
风蚀率E与土壤含水率M的关系模型301
风蚀物随高度的分布模型302
土壤表面蒸发阻力模型302
土壤侵蚀的核示踪技术302
土壤-植物-大气系统的综合计算与模拟303
根系层土壤水分动态变化模型303
三种土壤铅和镉的质量的分析系数及金属含量计算公式303
单位土层根系吸水效率303
土壤中溶质运移模拟304
滑坡活动的活跃性模型304
农田土壤水分模型304
淤地坝减洪减沙效益计算模型304
土壤侵蚀量的计算模型304
土壤碳的动力过程305
土壤CO2排放模型305
土壤水分状况估算的彭曼公式306
侵蚀模型306
土壤水分及土壤-大气界面对麦田水热传输的计算公式306
土壤侵蚀发展动态SD模型306
土壤碎屑过程控制15N示踪物向森林植被移动的估算公式307
土壤肥力综合指标IFI模型307
面蚀临界坡度的理论分析模型308
土壤可蚀性计算公式308
土壤水分蒸发蒸腾损失总量(ET)估算模型308
土壤有效碳模型308
非饱和土壤物理特性数据的数理基础分析模型309
吸附等温方程309
土壤侵蚀过程的相关模型309
土壤盐渍化与地下水动态特征关系模型310
沉排宽度模型310
半干旱地貌的植被-土壤耦合双向反射模型310
土壤容许流失速率310
半干旱地区土壤盐碱化预报模型310
土壤侵蚀方程与降雨指标模型311
土壤有机物的年龄与土壤呼吸的估算模型311
残存森林的碳(CC3)和来源于C4植被中的碳(CC4)的计算311
地下碳循环过程中的碳同位素的比率311
元素在不同尺度的相关特征模型312
土壤有机质与土壤养分平衡分析模型312
概率生成函数312
土壤侵蚀综合指数312
沟谷侵蚀-堆积模式312
泥石流的流速方程313
以210Pb核心为基础的一个经验模型313
滑坡高速滑动过程中滑动面温度θ的变化规律模型314
土壤退化指数314
Kriging和Cokriging估值模型314
黄土滑坡群的系统分析模型314
风化强度计算公式315
旋转主成分分析315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的测定模型315
植被覆盖率与风蚀输沙率定量关系模型315
第十章 水文317
海水运动实验公式317
海水运行公式317
潮力公式317
海流分析公式317
河流稳定性指标(表1)318
草原和森林草原区域河流径流状况分析公式318
土壤-植物-大气层系统中水分的传输模型319
内陆河流水文特性分析公式319
游荡指标319
水量的供需平衡方程320
黄土高原森林对年径流影响分析公式320
整个冰川的物质平衡方程320
河系结构分析公式320
黄河下游挟沙能力自动调整机制分析公式320
小流域汇流非线性模式320
降雨径流模拟模型321
流域汇流的非线性关系及其处理模型321
不均匀系数的计算模型322
地表径流量估算322
盐水入侵长度变化模型323
降雨入渗补给地下水计算公式323
群分析的相似性统计量323
不均匀系数324
边界条件对水库下游河床演变的影响模型324
喀斯特地区河流水文分析公式325
泥石流运动机制分析公式325
河川径流年内分配计算公式325
河相关系模型326
降水量P模型326
地下水补给量模型326
年陆地蒸发量计算公式327
南水北调东线水质污染和湖泊水生经济的系统分析模型327
地下水流模型327
河网密度与流域形态的经验关系式328
地下水资源的计算公式328
水位涨落率模型328
某点的电阻率与该处的水分含量的关系模型328
泥石流沟综合评判的数学基础328
水文频率曲线的线型模型329
鱼鳞坑的水力性质及设计指标的计算模型329
河流水质分析公式329
地下含水层动态模型330
喀斯特地貌演化与喀斯特含水层特性相关模型330
二阶有序法的建立330
历年的历史旱涝等级计算331
冰川水资源的估算模型331
山地最大降水高度数学模型331
水面蒸发估算模式331
Minkowski距离模型332
暴雨标准确定模型332
暴雨区划方法及模型332
降水量R计算公式332
河水的化学稳定性指数和侵蚀系数332
协调分析的通用数学模型332
关联度模型332
山地降水垂直分布模式333
综合灌溉定额计算公式333
泥石流转化的条件333
圣维南方程组333
模式计算公式333
多年平均陆面蒸发量计算公式333
汾河水库泥沙淤积灰色模型334
水平衡方程334
估算古水文要素的模型334
卤水蒸发模式334
黄土地区修建淤地坝的洪水标准设计模型335
因子量化的基本方法335
长江口泥沙来源分析与数量计算模式335
离散线性水文系统模型及其参数估算335
水网系列水质模型336
黄土高原小流域特性指标与产沙统计模式336
尖点型突变模型337
水石流平均速度337
流域侵蚀产沙和物质转移数学模型337
水量调控指标338
水资源量及其分布规律模型338
水流冲刷沉积物生成泥石流的条件及运动规律分析公式338
自动径流泥沙测站的设计模型339
山区小流域洪水过程中泥沙搬运方式分析公式339
浅层地下水的天然资源及开采资源的评价模型339
泥石流阻力分析模型339
冲积平原盐碱低洼地治理模式340
经验特征函数法340
流体力学方程组340
泥石流流量指标340
泥石流冲击力指标340
简化的积雪场硫酸盐模型340
小流域水土流失量模型341
GM(1,1)模型341
天山中段及祁连山东段河流的径流量模型341
降雨量与降雨强度测定模型341
水体对湍流交换系数影响的计算公式342
溅蚀总量的预报方程342
水量平衡模型342
小流域综合治理经济效益分析模型343
蓄水效率模型343
西北内陆平原水资源分析模型343
GM(1,1)模型的时间函数343
流域滞时关系式344
泥沙起动条件与卵石浅滩航道整治线宽度的计算公式344
区域地下水系统模型344
森林土壤涵蓄的水量模型345
雨滴击贱在薄层水流侵蚀中的作用模型345
稳定渠道几何形态解析模型345
削减洪峰效率计算模型346
中国西部降水资源的不稳定性模型346
水面蒸发、温度和湿度计算公式347
系统动力学模型347
水资源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模型347
小流域降雨对土壤侵蚀模型348
浮游植物光合生产力模拟348
浮游植物气候生产力模拟348
黄河下游断面形态与水沙输移关系模拟模型349
河川径流与泥沙铅程曲线模型350
流域系统的动力学机制公式350
土壤侵蚀的坡度界测定模型350
陡坡侵蚀产沙特点及含沙量过程计算模型350
水文平衡方程351
减水减沙量模型351
枯季径流预报的自回归模型351
水流垂向扩散强度公式351
蒸发计算方法352
黄河下游河流纵剖面平行抬升的统计检验模型352
地下水位系统模拟预测模型352
波浪冲蚀作用下淤泥质海岸剖面侵蚀演变模式353
泥石流沟谷演化的不等时距灰色预测模型353
溶蚀量的估算模型353
山东临淄地区喀斯特-裂隙水资源的管理模型353
流域拓扑预测及坡面减沙效益评判模型354
月径流和月输沙集中特性模型354
玉米最大产量估算模型355
回归统计量F模型355
年内不均匀系数模型355
消融冰川表面能量平衡方程355
最大负游程长概率分布函数355
Darcy-Weisbach公式355
融冻泥流舌表面与前缘运动量公式355
降雨径流因素及地面坡度对片蚀的影响模型356
湿润半湿润地区水资源评估的水文模拟356
地下水资源调节计算模型356
沟道防护体系建设拦蓄效益模型357
考虑随机输入信息的浅层地下水系统模型357
江苏新沂市地下水开采的数学模型358
枯水流量概率分布的数学模型358
水沙耦合模拟模型359
塔里木盆地陆面水文模式360
影响水土流失因子间量纲和谐模型360
国内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方法361
基于栅格数据的流域降雨径流模型361
两种理论方程的比较模型362
河型转化公式362
滞后效应及其对SPAC中水流运动影响模型362
物质纵向输移公式363
泥沙解吸重金属污染物动力学模式363
冰川作用流域能水平衡的径流模拟计算公式363
沙地草地土壤水分平衡模型364
水土保持规划中的系统动力学模型364
IHACRES模型364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优化规划模型364
湖流模型365
降水推算方程365
坡度与坡面侵蚀的关系模型365
风蚀水蚀交错带侵蚀能量特征模型365
含沙量传感器366
苏北低地系统响应366
水文线性模型366
水资源变化趋势预测模型366
黄河下游泥沙淤积的经验统计关系式366
水资源财富代际转移模型368
长江水系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变异函数368
河流纵剖面与相应坡降的关系模型368
相似度指标368
小流域降雨侵蚀产沙模型368
黄淮海地区土壤水分动态模拟模型368
侵蚀产沙系统模型369
长江水情的数值模式369
供水约束方程369
集水技术与林木生长的土壤水环境模型369
雨水集流面模型370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水价域水资源调控模式370
坡面措施减水减沙效益计算模型370
流域水沙统计模型371
人为水土流失各因素危害排序371
供求定价模型371
空间自相关与分形方法371
黄河断流变化规律372
坡面径流冲刷及泥沙输移的计算372
水土流失治理与水土保持效益模型372
天然降水和径流降水中四种微量元素的测定模型373
削减洪峰流量效益模型373
水资源风险管理模型373
饱和水压传导率374
实际浸润线方程374
湿地水文模型374
侵蚀产沙量模型375
浅层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模型376
苏州河水质模型376
水循环模型376
降雨入渗和坡地产流模型377
超渗产流计算模型377
流域枯水资源量的估算
热门推荐
- 991625.html
- 3725057.html
- 805244.html
- 3091873.html
- 420837.html
- 2421969.html
- 853232.html
- 3459019.html
- 3906257.html
- 334018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969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5383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698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572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691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7661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855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5129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8083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87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