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犯罪学原理 第2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张远煌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03686436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569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592页
- 主题词:犯罪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犯罪学原理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犯罪学概述3
第一章 犯罪学的概念3
第一节 犯罪学的外延4
一、菲利的犯罪学概念4
二、奥地利学派的犯罪学概念5
三、美国经典学派的犯罪学概念6
四、狭义犯罪学派的犯罪学概念7
第二节 犯罪学的内涵8
一、关于犯罪人的科学8
二、关于犯罪行为的科学10
三、关于犯罪原因的科学11
四、关于社会反应的科学12
第三节 犯罪学概念辨析13
一、犯罪学概念具有形式上的多样性13
二、犯罪学概念具有实质上的统一性15
第四节 犯罪学的研究对象16
一、描述犯罪现象16
二、揭示犯罪现象原因与犯罪生成规律18
三、探讨犯罪预防对策20
第二章 犯罪学中的犯罪22
第一节 犯罪学研究的前提性问题22
一、问题的提出22
二、犯罪学犯罪概念提出的依据23
第二节 犯罪学犯罪概念与刑法犯罪概念的联系25
一、“等同说”25
二、“包含说”25
三、“交叉说”26
第三节 犯罪学犯罪概念与刑法犯罪概念的区别27
一、对犯罪本质特征的认识不同27
二、犯罪学中的犯罪不受刑事违法性制约32
三、犯罪学中的犯罪不对应于刑罚处罚34
四、犯罪学犯罪概念的一般表述35
第三章 犯罪学的地位与任务38
第一节 犯罪学在刑事科学中的地位38
一、犯罪学与刑法学39
二、犯罪学与刑事政策学44
三、犯罪学与侦查学47
第二节 犯罪学的任务49
一、为制定反犯罪对策提供依据49
二、推动刑事立法改革52
三、指导司法者正确实施刑法53
四、帮助培育预防犯罪的社会基础55
第四章 犯罪学的研究方法56
第一节 犯罪学研究方法的特点56
一、犯罪学研究方法的多元整合性56
二、犯罪学研究方法的价值中立性61
第二节 犯罪实证研究方法63
一、犯罪实证研究的意义63
二、犯罪实证研究的步骤64
三、犯罪实证研究的方法70
第五章 犯罪学的历史发展77
第一节 犯罪学发展概述77
一、古老的犯罪与姗姗来迟的犯罪学77
二、犯罪学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80
第二节 18世纪的古典犯罪学派82
一、古典犯罪学派的诞生82
二、古典犯罪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基本主张83
第三节 19世纪末的实证犯罪学派87
一、实证犯罪学派的诞生87
二、龙勃罗梭的犯罪学思想89
三、菲利的犯罪学思想95
四、加罗法洛的犯罪学思想105
五、犯罪学实证学派与古典学派的评价106
第四节 20世纪后犯罪学的新发展111
一、20世纪上半叶美国犯罪学的发展111
二、20世纪60年代后社会反应理论的兴起113
第六章 犯罪学的主要理论115
第一节 犯罪学理论概述115
一、犯罪学理论的困惑115
二、犯罪学理论的主要类型117
第二节 早期的犯罪社会学理论121
一、塔尔德的犯罪模仿论121
二、迪尔凯姆的犯罪学理论123
三、早期犯罪社会学理论的评价125
第三节 差别交往理论126
一、差别交往理论的分析视角126
二、差别交往理论的主要内容127
三、差别交往理论的基本评价128
第四节 亚文化理论129
一、亚文化理论的分析视角129
二、亚文化理论的基本观点131
三、亚文化理论的基本评价134
第五节 社会反应理论135
一、标签理论135
二、权力冲突理论139
三、激进犯罪学理论141
四、社会反应理论的基本评价142
第二篇 犯罪现象论149
第七章 犯罪现象概述149
第一节 犯罪现象的属性149
一、犯罪存在的必然性149
二、犯罪价值的相对性152
三、犯罪控制的有限性155
第二节 犯罪现象的构成要素157
一、犯罪状态157
二、犯罪结构157
三、犯罪动态159
四、犯罪危害160
第八章 犯罪现象的类型163
第一节 犯罪类型概述163
一、犯罪类型的概念163
二、划分犯罪类型的标准164
第二节 有组织犯罪167
一、有组织犯罪概念167
二、有组织犯罪的类型170
三、我国有组织犯罪的发展形态173
四、我国有组织犯罪的主要特点177
第三节 未成年人犯罪182
一、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182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事实特征184
三、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意义191
第四节 洗钱犯罪194
一、洗钱犯罪的概念194
二、洗钱犯罪的特点195
第五节 无被害人犯罪200
一、无被害人犯罪的概念200
二、无被害人犯罪的特点201
三、研究无被害人犯罪的意义202
第六节 网络犯罪205
一、网络犯罪的概念与类型205
二、网络犯罪的主要特点208
第七节 暴力犯罪211
一、暴力犯罪的概念211
二、暴力犯罪的分类213
三、暴力犯罪的特点215
四、在变化趋势方面216
第九章 犯罪现象的测量218
第一节 犯罪测量的价值218
一、犯罪测量的概念218
二、犯罪测量的意义219
三、官方犯罪统计的价值221
第二节 犯罪测量中的犯罪黑数223
一、犯罪黑数问题的由来223
二、犯罪黑数的调查方法224
三、犯罪黑数调查的意义227
四、我国犯罪统计中的黑数问题230
第三节 我国现阶段的犯罪状况232
一、新中国犯罪的历史回顾232
二、现阶段犯罪的数量特征234
三、现阶段犯罪的结构特征238
四、现阶段犯罪人的构成特征242
五、现阶段犯罪的方式特征249
第四节 法国及其他欧盟国家犯罪形势分析253
一、法国的犯罪形势254
二、其他欧盟国家的犯罪形势259
三、欧盟国家与美国官方犯罪统计的区别261
第十章 影响犯罪现象的基本因素264
第一节 文化与犯罪264
一、文化对犯罪的一般意义264
二、文化对犯罪的具体影响268
三、现阶段影响犯罪的主要文化因素272
第二节 都市化与犯罪275
一、城市高犯罪率的理论解释276
二、城市与农村犯罪结构的差异278
三、我国城市与农村犯罪的现状279
第三节 经济发展与犯罪280
一、经济发展与犯罪数量的关联性281
二、经济发展与犯罪结构的关联性287
第四节 性别、年龄与犯罪290
一、性别差异对犯罪的影响290
二、年龄差异对犯罪的影响299
第五节 时间、空间与犯罪306
一、时间因素对犯罪的影响307
二、空间环境对犯罪的影响312
第三篇 犯罪生成论321
第十一章 犯罪生成概述321
第一节 传统犯罪原因论的历史局限321
一、用犯罪现象解释论代替对犯罪行为的剖析321
二、以被官方过滤过的犯罪人为中心解释犯罪323
三、忽视了刑法的犯罪生成作用323
第二节 犯罪生成的基本要素324
一、犯罪生成的含义324
二、犯罪人人格325
三、罪前情境327
四、社会反应328
第十二章 犯罪人人格331
第一节 犯罪人人格的社会心理特征331
一、需要331
二、动机334
三、信念337
四、生活方式338
第二节 犯罪人人格的心理特征341
一、智力342
二、性格345
三、气质346
第三节 犯罪人人格的生物特征349
一、生物形态特征349
二、生理特征350
三、生物类型特征351
四、细胞遗传特征352
五、大脑疾病354
第四节 人格障碍355
一、人格障碍的概念355
二、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特点355
第五节 影响犯罪人人格的因素357
一、遗传因素的影响357
二、体质因素的影响360
三、环境因素的影响362
第十三章 罪前情境378
第一节 罪前情境概述378
一、罪前情境的概念378
二、罪前情境的意义381
第二节 罪前情境的形成384
一、罪前情境形成的客观因素385
二、罪前情境的主观体验386
第三节 罪前情境的分类389
一、罪前情境分类概述389
二、原发性情境393
三、过渡性情境396
四、原发性情境与过渡性情境的组合状态398
第四节 作为情境因素的犯罪被害人399
一、被害人是犯罪生成的能动因素399
二、被害人的犯罪生成作用401
第十四章 社会反应406
第一节 社会反应概述406
一、社会反应的犯罪生成意义406
二、社会反应的分类408
第二节 立法反应与犯罪的生成412
一、立法反应的犯罪生成意义412
二、立法反应的犯罪生成功能413
三、立法反应犯罪生成功能的评价420
第三节 司法反应与犯罪的生成421
一、司法反应的犯罪生成意义421
二、司法反应决定着犯罪生成的现实规模422
三、司法反应可能现实地诱发或制造犯罪425
第四节 非正式社会反应与犯罪的生成428
一、非正式社会反应的犯罪生成意义428
二、非正式社会反应的犯罪生成功能428
第四篇 犯罪预防论435
第十五章 犯罪预防概述435
第一节 犯罪预防的概念435
一、犯罪预防概念的演变435
二、犯罪预防概念的评价440
三、犯罪预防概念的界定443
第二节 犯罪预防的分类444
一、社会预防与情境预防444
二、犯罪预防与被害预防446
三、一级预防、次级预防及第三级预防447
四、青少年犯罪预防与一般犯罪预防447
五、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449
六、消极预防与积极预防450
第三节 犯罪预防的步骤450
一、犯罪状况的事前分析451
二、预防目标的界定451
三、预防类型的选择452
四、预防活动的实施452
五、预防活动的评估453
第十六章 犯罪预防的价值455
第一节 犯罪预防的优越性455
一、预防比制裁体现了更高的价值追求455
二、预防比制裁具有更高的犯罪控制效率457
第二节 制约预防效果的因素461
一、犯罪行为表现形式多样461
二、犯罪人与被害人人格不同462
三、预防手段的科学性与经济性463
四、预防目标与社会现实的冲突463
五、预防与制裁的协调程度464
第三节 犯罪预防的现实困惑465
一、预防观念与预防实践的脱节465
二、我国犯罪预防的现实制约467
第十七章 犯罪的社会预防471
第一节 宏观社会预防471
一、宏观社会预防的特征472
二、宏观社会预防的对策473
第二节 微观社会预防478
一、微观社会预防的特点478
二、家庭预防479
三、学校预防480
四、社区预防482
五、警察预防484
第十八章 犯罪的情境预防487
第一节 情境预防的价值487
一、情境预防的概念487
二、情境预防的价值488
第二节 情境预防的措施492
一、对环境进行整治492
二、增加实施犯罪的难度493
三、提高犯罪被发现的风险495
四、降低犯罪者预期收益495
五、避免诱发犯罪动机496
第十九章 犯罪的刑罚预防498
第一节 刑罚预防的特点498
一、预防的事后性498
二、预防主体的专门性499
三、预防对象的特定性500
四、预防手段的强制性501
第二节 刑罚的犯罪预防价值501
一、刑罚预防主要是再犯预防501
二、刑罚预防只能暂时遏止犯罪504
三、刑罚预防具有负面功能506
余论刑事政策论509
引言509
第一节 刑事政策的概念510
一、刑事政策概念的演变510
二、刑事政策概念分析516
第二节 刑事政策与犯罪化的实质标准521
一、犯罪化的实质标准521
二、犯罪化实质标准的内容523
第三节 刑事政策与犯罪化的优先权534
一、刑事立法中的优先权534
二、刑事司法中的优先权539
第四节 刑事政策与惩罚方式的选择543
一、刑事政策与刑事责任根据的确定543
二、刑事政策与刑罚功能的确定547
第五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552
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政策位阶552
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的形成553
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的发展556
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施的原则559
五、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实践经验563
六、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面临的问题566
热门推荐
- 2849410.html
- 3167348.html
- 1900137.html
- 113426.html
- 338505.html
- 3261316.html
- 3822009.html
- 1660955.html
- 2952913.html
- 30575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1406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887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094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811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5536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906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0018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066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834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39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