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分析化学 第8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分析化学 第8版
  • 柴逸峰,邸欣主编;凌笑梅,范华均,季一兵副主编;柴逸峰,邸欣,凌笑梅,范华均,季一兵,马勇,白小红,吴永江,徐丽,熊志立,王磊,朱臻宇,邸欣,郁韵秋,柴逸峰,凌笑梅,黄丽英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223652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454页
  • 文件大小:73MB
  • 文件页数:476页
  • 主题词:分析化学-医学院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分析化学 第8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分析化学的作用1

第二节 分析化学的发展1

第三节 分析化学的方法分类2

第四节 分析过程和步骤4

第五节 分析化学的学习方法4

第二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6

第一节 测量值的准确度和精密度6

一、准确度和误差6

二、精密度与偏差8

三、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9

四、误差的传递10

五、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11

第二节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法则13

一、有效数字13

二、数字的修约规则13

三、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14

第三节 有限量测量数据的统计处理14

一、偶然误差的正态分布14

二、t分布15

三、平均值的精密度和置信区间16

四、可疑数据的取舍18

五、显著性检验19

六、相关与回归23

习题24

第三章 滴定分析法概论26

第一节 滴定分析法和滴定方式26

一、滴定分析法26

二、滴定方式及其适用条件28

第二节 标准溶液29

一、标准溶液和基准物质29

二、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30

第三节 滴定分析中的计算31

一、滴定分析中的计量关系31

二、滴定分析法的有关计算31

第四节 滴定分析中的化学平衡34

一、水溶液中溶质各型体的分布和分布系数34

二、溶液中化学平衡的处理方法35

习题36

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37

第一节 溶液中酸碱组分的分布37

一、一元弱酸(碱)在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系数37

二、多元弱酸(碱)在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系数38

第二节 酸碱溶液的pH计算40

一、一元酸(碱)溶液的pH计算40

二、多元酸(碱)溶液的pH计算41

三、两性物质溶液的pH计算42

四、缓冲溶液的pH计算43

第三节 酸碱指示剂44

一、指示剂的变色原理44

二、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及其影响因素45

三、混合指示剂47

第四节 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47

一、强酸(碱)的滴定48

二、一元弱酸(碱)的滴定50

三、多元酸(碱)的滴定52

四、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54

五、滴定方式54

第五节 滴定终点误差56

一、强酸(碱)的滴定终点误差57

二、弱酸(碱)的滴定终点误差58

第六节 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法59

一、非水酸碱滴定法基本原理59

二、非水溶液中酸和碱的滴定63

习题67

第五章 配位滴定法69

第一节 配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69

一、配位平衡69

二、配位滴定曲线75

三、金属指示剂77

四、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79

第二节 配位滴定条件的选择79

一、配位滴定的滴定终点误差79

二、配位滴定中酸度的选择和控制80

三、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81

四、配位滴定方式83

习题84

第六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86

第一节 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基本原理86

一、条件电位及其影响因素86

二、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和速度89

三、氧化还原滴定曲线91

四、氧化还原滴定法的指示剂93

五、滴定前的试样预处理95

第二节 碘量法95

一、碘量法的基本原理95

二、碘量法的指示剂97

三、碘量法的标准溶液97

第三节 高锰酸钾法98

一、高锰酸钾法的基本原理98

二、高锰酸钾法的标准溶液99

第四节 亚硝酸钠法99

一、亚硝酸钠法的基本原理99

二、亚硝酸钠法的指示剂100

三、亚硝酸钠法的标准溶液101

第五节 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法101

一、溴酸钾法和溴量法101

二、重铬酸钾法102

三、铈量法102

四、高碘酸钾法102

习题103

第七章 沉淀滴定法105

第一节 银量法的滴定曲线105

第二节 银量法的滴定终点指示方法107

一、铬酸钾指示剂法107

二、铁铵矾指示剂法108

三、吸附指示剂法109

第三节 标准溶液和基准物质110

习题111

第八章 重量分析法112

第一节 沉淀重量法112

一、沉淀形式与称量形式112

二、沉淀形态与沉淀的形成113

三、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114

四、沉淀的纯度及其影响因素118

五、沉淀条件的选择119

六、沉淀的滤过和干燥120

七、称量形式和结果计算120

第二节 挥发重量法121

一、直接法121

二、间接法121

习题122

第九章 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124

第一节 电化学分析法概述124

第二节 电位法的基本原理125

一、化学电池125

二、指示电极和参比电极126

第三节 直接电位法128

一、溶液pH的测定128

二、其他离子浓度的测定132

第四节 电位滴定法136

一、电位滴定法的原理和特点136

二、滴定终点的确定136

三、电位滴定类型138

第五节 永停滴定法138

习题140

第十章 光谱分析法概论143

第一节 电磁辐射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143

一、电磁辐射和电磁波谱143

二、电磁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144

第二节 光学分析法的分类145

一、光谱法与非光谱法146

二、原子光谱法和分子光谱法146

三、吸收光谱法和发射光谱法146

第三节 光谱分析仪器148

一、辐射源149

二、分光系统150

三、辐射的检测152

第四节 光谱分析法的发展概况152

习题153

第十一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154

第一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和概念154

一、电子跃迁类型154

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有关概念155

三、吸收带及其与分子结构的关系156

四、影响吸收带的因素158

五、郎伯-比尔定律160

六、偏离比尔定律的因素161

第二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164

一、主要部件164

二、分光光度计的类型和光学性能166

第三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方法168

一、定性分析168

二、纯度检查169

三、单组分的定量方法170

四、同时测定多组分的定量方法——计算分光光度法172

五、紫外吸收光谱用于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研究173

六、比色法176

习题178

第十二章 荧光分析法180

第一节 荧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180

一、分子荧光180

二、荧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184

三、影响荧光强度的外部因素185

第二节 荧光定量分析方法187

一、溶液荧光强度与物质浓度的关系187

二、荧光定量分析方法188

第三节 荧光分光光度计和荧光分析技术189

一、荧光分光光度计189

二、其他荧光分析技术简介190

习题191

第十三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192

第一节 红外吸收光谱法基本原理192

一、分子振动能级和振动形式192

二、红外吸收光谱产生的条件和吸收峰强度195

三、吸收峰的位置196

四、特征峰和相关峰201

第二节 有机化合物的典型光谱201

一、脂肪烃类化合物201

二、芳香烃类化合物203

三、醇、酚和醚类化合物204

四、羰基类化合物204

五、含氮类化合物207

第三节 红外光谱仪209

一、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209

二、红外光谱仪的性能210

第四节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211

一、试样的制备211

二、红外光谱解析方法211

习题216

第十四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219

第一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219

一、原子的量子能级和能级图219

二、原子在各能级的分布220

三、原子吸收线的轮廓和变宽221

四、原子吸收值与原子浓度的关系223

第二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224

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224

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类型227

第三节 实验方法228

一、测定条件的选择228

二、干扰及其抑制229

三、灵敏度和检出限230

四、定量分析方法230

习题231

第十五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233

第一节 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基本原理233

一、原子核的自旋233

二、原子核的自旋能级和共振吸收234

三、自旋弛豫237

第二节 核磁共振仪237

一、脉冲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仪238

二、溶剂和试样测定238

第三节 化学位移239

一、屏蔽效应239

二、化学位移的表示239

三、化学位移的影响因素240

四、几类质子的化学位移242

第四节 偶合常数245

一、自旋偶合和自旋分裂245

二、偶合常数246

三、自旋系统248

第五节 核磁共振氢谱的解析250

一、峰面积和氢核数目的关系250

二、核磁共振氢谱的解析方法251

第六节 核磁共振碳谱和相关谱简介254

一、核磁共振碳谱254

二、相关谱256

习题257

第十六章 质谱法260

第一节 质谱法的基本原理和质谱仪260

一、质谱法的基本原理261

二、质谱的表示方法261

三、质谱仪262

第二节 质谱中的主要离子及其裂解类型269

一、质谱中的主要离子269

二、阳离子的裂解类型271

第三节 有机化合物的质谱解析273

一、分子式的确定273

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鉴定275

第四节 有机化合物综合解析280

一、解析程序280

二、解析示例281

习题283

第十七章 色谱分析法概论287

第一节 色谱法的分类287

一、按流动相与固定相的物态分类287

二、按操作形式分类287

三、按色谱过程的分离机制分类288

四、按流动相的驱动力分类288

第二节 色谱过程和色谱流出曲线288

一、色谱过程288

二、色谱流出曲线289

第三节 色谱参数290

一、相平衡参数290

二、保留值(定性参数)291

三、分离度292

第四节 色谱法的基本原理292

一、差速迁移292

二、基本类型色谱法的分离机制293

第五节 色谱法的基本理论296

一、塔板理论296

二、速率理论300

第六节 色谱法的发展概况302

一、色谱法的历史302

二、色谱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302

习题303

第十八章 平面色谱法305

第一节 平面色谱法的分类和有关参数305

一、平面色谱法的分类305

二、平面色谱法的参数305

第二节 薄层色谱法307

一、薄层色谱法的主要类型和原理307

二、吸附薄层色谱法的吸附剂和展开剂308

三、薄层色谱操作方法310

四、定性和定量分析311

五、薄层扫描法简介312

第三节 纸色谱法314

一、纸色谱法的分离原理314

二、纸色谱法的实验条件314

习题315

第十九章 气相色谱法316

第一节 气相色谱法的分类和气相色谱仪316

一、气相色谱法的分类316

二、气相色谱法的特点316

三、气相色谱仪317

第二节 气相色谱法的固定相和载气318

一、气-液色谱法的固定相318

二、气-固色谱法的固定相320

三、载气320

第三节 气相色谱检测器321

一、检测器的性能指标321

二、热导检测器322

三、氢焰离子化检测器324

四、电子捕获检测器324

五、其他检测器325

第四节 气相色谱速率理论和分离条件选择325

一、气相色谱速率理论325

二、气相色谱实验条件选择326

三、样品的预处理328

第五节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329

一、毛细管气相色谱法的特点和分类329

二、毛细管气相色谱速率理论和实验条件选择330

三、毛细管气相色谱系统331

第六节 定性与定量分析332

一、定性分析方法332

二、定量分析方法333

习题336

第二十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338

第一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主要类型338

一、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类338

二、化学键合相色谱法339

三、其他高效液相色谱法342

第二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固定相和流动相343

一、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固定相343

二、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流动相345

第三节 高效液相色谱速率理论和分离方法选择347

一、高效液相色谱速率理论347

二、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方法选择348

第四节 高效液相色谱仪349

一、高压输液系统350

二、进样系统350

三、色谱柱分离系统351

四、检测系统351

五、数据记录处理和计算机控制系统354

第五节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简介354

一、理论基础355

二、实现超高效液相色谱的必要条件355

三、应用前景356

第六节 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356

一、定性分析方法356

二、定量分析方法356

习题357

第二十一章 毛细管电泳法359

第一节 毛细管电泳基础理论360

一、电渗和电渗率360

二、电泳和电泳淌度360

三、表观淌度361

四、分离效率和谱带展宽361

五、分离度363

第二节 毛细管电泳法的主要分离模式363

一、毛细管电泳法的分类363

二、毛细管区带电泳法364

三、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法366

四、毛细管电色谱法367

第三节 毛细管电泳仪368

一、高压电源368

二、毛细管柱368

三、进样系统369

四、检测器369

习题370

第二十二章 色谱联用分析法371

第一节 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法371

一、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371

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376

第二节 色谱-色谱联用分析法381

一、全二维气相色谱法381

二、液相色谱-液相色谱联用法383

习题383

第二十三章 化学信息分析技术384

第一节 实验设计与优化384

一、单纯形法384

二、遗传算法385

第二节 数据预处理方法387

一、平滑387

二、求导388

三、不等性方差噪声的扣除388

四、色谱峰偏移校正389

五、代谢组学数据的预处理390

第三节 模式识别391

一、模式识别基本概念391

二、贝叶斯决策392

三、聚类分析法394

习题397

附录一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2005)398

附录二 常用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400

附录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402

附录四 国际制(SI)单位与cgs单位换算及常用物理化学常数404

附录五 常用酸、碱在水中的离解常数(25℃)405

附录六 配位滴定有关常数409

附录七 常用电极电位413

附录八 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常数(25℃,I=0)417

附录九 标准缓冲溶液的pH(0~95℃)420

附录十 主要基团的红外特征吸收蜂421

附录十一 质子化学位移表426

附录十二 质谱中常见的中性碎片与碎片离子429

附录十三 气相色谱法用表432

参考文献437

中文索引439

英文索引44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