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自然辩证法概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自然辩证法概论
  • 谭斌昭主编 著
  • 出版社: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 ISBN:7562315027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292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30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自然辩证法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第一节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性质1

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2

二、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2

三、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地位3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4

一、古代科学技术与朴素的自然观和方法论4

二、近代前期自然科学的诞生与机械唯物论的自然观和实验-归纳为主导的方法论8

三、近代前期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与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创立12

四、现代科学技术的革命与自然辩证法的发展14

第三节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15

第一章 自然界的存在方式17

第一节 自然界的物质性17

一、自然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17

二、自然界物质实体与属性的关系22

三、自然界物质形态的无限多样性24

四、自然界物质的统一性25

一、系统的概念和系统的基本因素27

第二节 自然界物质的系统性27

二、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普遍性31

三、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整体与部分关系原理33

四、自然界物质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关系原理37

第三节 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层次性42

一、层次结构的概念和基本特点42

二、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层次44

三、自然界物质层次结构的论证47

四、物质系统层次结构的基本规律51

一、自然界的历史观的确立58

第二章 自然界的演化发展58

第一节 自然界的历史性58

二、自然界的演化过程59

第二节 自然界演化的不可逆性和方向性64

一、自然界演化的不可逆性64

二、自然界演化的方向性67

第三节 自然界演化的自组织性73

一、自组织与他组织概念74

二、自组织理论:系统进化的机制和条件75

第一节 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84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开始84

第三章 人与自然84

二、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的特点86

三、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纽带88

第二节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进90

一、渔猎文明--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始和谐90

二、农业文明——人与自然关系的初步异化92

三、工业文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对立95

第三节 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走向生态文明97

一、人类所面临的全球问题97

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树立生态文明观102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106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思想106

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110

第四章 科学认识与科学问题113

第一节 科学认识113

一、科学认识系统113

二、科学认识过程115

三、科学认识方法117

第二节 科学问题118

一、科学问题的规定118

二、科学研究始于问题119

第三节 科学问题的来源122

一、科学问题来自科学外部的矛盾122

二、科学问题来自科学内部的矛盾123

第四节 科研选题125

一、科研选题的重要性125

二、科研选题的原则126

第五章 科学事实及其获取方法129

第一节 科学事实129

一、科学事实的含义129

二、科学事实的特点130

三、科学事实的作用132

第二节 科学观察与科学实验132

一、观察与实验的重要性132

二、科学观察的含义及类型133

三、科学实验的含义及功能134

第三节 观察实验中的认识论问题136

一、观察实验与理论的关系136

二、观察的客观性139

三、观察实验中的机遇问题141

一、逻辑思维的特点144

第六章 科学思维的基本方法144

第一节 逻辑思维144

二、逻辑思维的主要方法145

三、归纳的合理性问题149

第二节 直觉思维151

一、直觉思维的特点151

二、直觉思维产生的规律152

第三节 数学方法154

一、数学方法的含义和特点154

二、数学模型方法156

一、系统科学与系统科学方法159

第四节 系统科学方法159

二、系统科学方法的基本原则160

三、基本的系统科学方法163

第七章 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169

第一节 科学假说的特征与作用169

一、科学假说的定义169

二、科学假说的基本特征170

三、科学假说的作用171

一、科学假说的形式173

第二节 科学假说的形成检验173

二、科学假说的检验175

第三节 科学理论180

一、科学理论的评价180

二、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184

三、科学理论的功能186

第八章 技术研究方法188

第一节 技术研究的特点和原则188

一、技术研究的特点188

二、技术研究的基本原则190

第二节 技术问题与技术目标191

一、技术问题与技术立项191

二、技术目标的确立194

三、技术预测和技术评估196

第三节 技术原理与技术方案204

一、技术原理的构思204

二、技术方案的设计208

第四节 技术试验与技术实施212

一、技术试验212

二、技术实施215

第九章 科学技术系统217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性质和体系结构217

一、科学的涵义与性质217

二、技术的涵义与性质221

三、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关系224

四、现代科学技术体系226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229

一、科学角色和科学共同体229

二、社会建制的形态232

三、科学技术的社会支持系统235

第三节 科学技术发展的矛盾运动237

一、科学发展的内在矛盾238

二、科学发展的一般模式240

三、技术发展的内在矛盾245

四、技术发展的一般模式247

第十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250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250

一、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250

二、科学技术推动物质文明发展的功能252

三、科学技术促进精神文明进步的功能255

四、科学技术推进社会改革的功能257

第二节 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258

一、经济的发展为科技进步提供了前提条件258

二、适宜的制度和运行机制是科技进步的保证259

三、良好的教育是科技进步的基础260

四、创造良好条件,加速我国科技进步261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观264

一、“科技决定论”264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社会价值观266

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270

第十一章 当代科技的社会价值发展270

第一节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270

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275

第二节 知识经济与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277

一、知识经济时代277

二、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281

三、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284

参考文献289

后记29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