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体系研究 基于共生理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刘海云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ISBN:9787513644907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251页
- 文件大小:45MB
- 文件页数:265页
- 主题词:经济区-技术革新-研究-河南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体系研究 基于共生理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3
1.1 研究背景3
1.2 研究意义5
1.2.1 理论意义5
1.2.2 实践意义6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7
1.3.1 关于区域经济增长极的研究7
1.3.2 关于创新的研究8
1.3.3 关于技术创新系统的研究14
1.3.4 关于区域技术创新环境的研究20
1.3.5 国内外研究述评23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23
第2章 区域技术创新相关理论27
2.1 共生理论27
2.1.1 共生的概念27
2.1.2 共生的三要素27
2.1.3 共生的特征31
2.2 系统论33
2.2.1 对系统论的理解33
2.2.2 系统论的基本特征34
2.3 分工理论36
2.3.1 经济学界对分工理论的阐释36
2.3.2 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内部专业化分工的特征39
第3章 中原经济区的概况、战略定位及技术创新现状45
3.1 中原经济区概况45
3.2 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47
3.2.1 主体功能区的战略定位47
3.2.2 经济区的创新发展战略定位49
3.3 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现状50
3.3.1 技术创新投入稳步增长,创新成果不断增加50
3.3.2 工业企业是技术创新活动的主力,空间分布不均衡53
3.3.3 创新平台建设有了新进展,产学研合作有了新突破54
3.3.4 创新活动与其他省份相比存在很大差距56
3.3.5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水平较低58
3.3.6 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薄弱59
3.3.7 区域文化基因中创新思想相对缺乏59
第4章 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63
4.1 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原则63
4.1.1 客观性原则63
4.1.2 地域性原则64
4.1.3 空间邻近性原则65
4.1.4 共生性原则66
4.2 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体系的要素67
4.2.1 企业67
4.2.2 政府68
4.2.3 高校和科研机构69
4.2.4 中介机构70
4.2.5 供应商70
4.2.6 用户71
4.3 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体系的传统结构72
4.4 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共生体系73
4.4.1 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与生态体系的对比分析73
4.4.2 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体系的共生结构76
4.4.3 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共生体系的整体运行规律78
4.4.4 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共生体系存在的条件分析82
第5章 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体系的共生机制89
5.1 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共生体系的动力机制89
5.1.1 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共生体系的内部动力机制90
5.1.2 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共生体系的外部动力机制93
5.2 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共生体系的学习机制97
5.2.1 学习的主体99
5.2.2 学习的网络结构100
5.2.3 学习的知识转化过程101
5.3 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共生体系的扩散机制104
5.3.1 技术扩散的原因105
5.3.2 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107
5.3.3 技术扩散的类型110
5.4 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共生体系的调节机制112
5.5 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共生体系的信任机制113
5.5.1 信任机制的功能113
5.5.2 信任机制的模式116
5.5.3 信任机制的构建119
5.6 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共生体系各机制的耦合121
第6章 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体系的共生度、共生界面及共生演化分析125
6.1 质参量兼容原理及共生度模型125
6.1.1 质参量兼容原理125
6.1.2 共生度模型127
6.1.3 无量纲化处理127
6.1.4 数据来源128
6.2 创新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共生度分析128
6.2.1 指标设计128
6.2.2 描述性统计129
6.2.3 多元回归分析130
6.2.4 共生度测算132
6.3 创新企业与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共生度分析134
6.3.1 指标设计134
6.3.2 共生度测算134
6.4 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体系的共生界面139
6.4.1 共生界面的内涵和分类139
6.4.2 共生界面的基本功能141
6.5 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体系的共生演化143
6.5.1 区域技术创新共生关系的演化阶段143
6.5.2 不同演化阶段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150
第7章 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体系的共生模式和共生能量158
7.1 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的共生组织模式158
7.1.1 点共生模式158
7.1.2 间歇共生模式158
7.1.3 连续共生模式159
7.1.4 一体化共生模式160
7.1.5 各种共生组织模式的比较162
7.2 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的共生行为模式163
7.2.1 寄生模式163
7.2.2 偏利共生模式164
7.2.3 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165
7.2.4 对称互惠共生模式166
7.3 企业与科研机构共生的目标模式:连续互惠共生167
7.4 模型分析169
7.4.1 Logistic模型设定170
7.4.2 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的竞争模型171
7.4.3 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的共生模型176
7.5 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共生能量的生成与分配179
7.5.1 共生能量的生成179
7.5.2 共生能量的分配181
第8章 促进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共生体系的建议191
8.1 优化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共生环境、增强共生适宜度191
8.1.1 优化金融环境192
8.1.2 创造适宜技术创新的文化环境196
8.1.3 建设和完善区域基础设施200
8.2 培育优秀的共生单元202
8.2.1 完善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202
8.2.2 培育优秀的共生企业209
8.2.3 培育优秀的学研机构211
8.2.4 引导共生单元合理分工与差异化、协调化发展212
8.2.5 积极推进产学研共生合作213
8.3 着力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214
8.3.1 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建设214
8.3.2 企业孵化平台建设218
8.3.3 研发平台建设220
8.3.4 资源共享平台建设222
8.3.5 科技成果转移平台建设223
8.4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度发挥政府职能225
8.4.1 市场能够发挥对区域技术创新共生体系的促进作用225
8.4.2 市场失灵与政府职能发挥226
第9章 研究结论233
9.1 主要研究结论233
9.2 研究不足235
9.3 未来研究方向236
参考文献237
重要术语索引247
热门推荐
- 792627.html
- 3079023.html
- 1854523.html
- 413064.html
- 1037216.html
- 2179151.html
- 713353.html
- 1951464.html
- 389338.html
- 17349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661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922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6405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862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5091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124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69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460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967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45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