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民族理论通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民族理论通论
  • 金炳镐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569643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614页
  • 文件大小:178MB
  • 文件页数:627页
  • 主题词:民族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民族理论通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绪论3

第一章 民族理论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3

第一节 民族理论学科的研究对象3

第二节 民族理论学科的研究内容4

第三节 民族理论学科的理论体系6

第四节 民族理论学科的性质8

第五节 民族理论学科的研究方针9

第六节 民族理论学科的研究重点12

第七节 民族理论学科的研究方法14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立和发展17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含义17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立18

第三节 列宁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22

第四节 毛泽东民族理论的发展27

第五节 邓小平民族理论的发展33

第六节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的发展40

第七节 中国共产党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民族理论的发展45

第三章 民族理论学科的建立和发展5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传播51

第二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学科的诞生56

第三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学科的发展59

第四节 中国民族理论的全面研究和发展61

第五节 中国民族理论的理论突破和发展70

第六节 中国民族理论研究的经验与问题73

第七节 中国民族理论在新世纪的发展展望75

第二编 民族实体论80

第四章 民族概念和民族的产生80

第一节 民族概念的出现及历史发展80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的产生82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的运用和发展89

第四节 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和时间91

第五节 民族形成的基本途径和一般规律93

第六节 民族形成的特殊途径和特殊规律96

第七节 马克思主义民族形成理论的统一性97

第五章 民族的基本属性和基本特征102

第一节 民族基本属性102

第二节 民族基本特征104

第三节 民族意识的基本内容110

第四节 民族识别的依据和过程118

第五节 民族的基本历史类型126

第六节 民族实体与其他人们共同体的区别127

第七节 民族与国家的关系128

第六章 民族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素质131

第一节 民族结构的基本内容131

第二节 民族结构的特点134

第三节 民族结构的社会作用136

第四节 民族素质的基本内容139

第五节 民族素质的特点141

第六节 民族素质的社会作用142

第七节 民族结构与民族素质的关系143

第三编 民族发展论147

第七章 民族发展的基本规律147

第一节 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147

第二节 民族经济发展149

第三节 民族政治发展150

第四节 民族文化发展151

第五节 民族社会发展152

第六节 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153

第七节 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155

第八章 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和环境157

第一节 民族属性与民族发展158

第二节 民族结构与民族发展159

第三节 民族素质与民族发展160

第四节 民族关系与民族发展165

第五节 自然环境与民族发展167

第六节 社会环境与民族发展168

第七节 社会发展与民族发展170

第九章 民族消亡的基本条件和过程171

第一节 民族同化及其类型171

第二节 民族同化的特点173

第三节 民族分化、组合174

第四节 民族融合及其特点175

第五节 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的区别177

第六节 民族消亡的时间、条件178

第七节 民族消亡的途径、一般规律179

第四编 民族关系论182

第十章 民族关系概念182

第一节 民族交往182

第二节 民族矛盾190

第三节 民族关系的含义195

第四节 民族关系的基本内容197

第五节 民族关系的基本性质204

第六节 民族关系过程206

第七节 民族关系类型208

第十一章 民族关系发展规律219

第一节 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219

第二节 民族关系的特点221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特点222

第四节 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224

第五节 民族关系发展的基本条件、轨迹235

第六节 民族关系发展的基本趋势244

第七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发展251

第十二章 民族关系调控254

第一节 民族关系调控及其类型254

第二节 民族关系调控原则260

第三节 民族关系调控政策、措施265

第四节 民族关系调控机制含义273

第五节 民族关系调控机制类型277

第六节 民族关系调控机制的完善282

第七节 民族关系调控与民族平等和谐和发展繁荣284

第五编 民族问题论291

第十三章 民族问题概念291

第一节 民族问题的涵义291

第二节 民族问题的产生根源295

第三节 民族问题的发生范围297

第四节 民族问题的基本内容298

第五节 民族问题的基本性质299

第六节 民族问题的基本特性300

第七节 民族问题的存在时间303

第十四章 民族问题与社会发展问题305

第一节 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关系306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与社会革命关系的理论308

第三节 列宁主义对民族问题与社会革命关系理论的继承发展313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对民族问题与社会革命关系理论发展的贡献316

第五节 民族问题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320

第六节 民族问题与无产阶级革命323

第七节 民族问题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327

第十五章 民族问题的发展规律329

第一节 民族问题发展变化的影响因素329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民族问题的发展规律330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的特点337

第四节 中国民族聚居地区民族问题的特点和发展趋向344

第五节 中国民族杂散居地区民族问题的特点和发展趋向352

第六节 中国城市地区民族问题的特点和发展趋向362

第七节 中国农业地区民族问题的特点和发展趋向367

第六编 民族纲领论374

第十六章 民族纲领的基本内容374

第一节 民族纲领含义374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的基本指导思想375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的基本原则378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首例基本内容383

第五节 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的基本原则386

第六节 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387

第七节 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总方针388

第十七章 民族问题的解决方式393

第一节 民族自决的政治形式393

第二节 联邦制的国家结构形式395

第三节 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形式398

第四节 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与民族问题解决400

第五节 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与民族问题解决401

第六节 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与民族问题解决403

第七节 社会主义时期中华民族复兴与民族问题解决404

第十八章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纲领407

第一节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纲领政策407

第二节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纲领政策411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纲领政策421

第四节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纲领政策425

第五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纲领政策431

第六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纲领政策438

第七节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民族纲领政策445

第七编 民族政策论458

第十九章 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458

第一节 民族政策定义458

第二节 民族政策基本特点460

第三节 民族政策基本类型461

第四节 民族政策基本依据462

第五节 民族政策基本原则464

第六节 民族政策基本功能465

第七节 中国的多民族基本国情466

第二十章 民族政策的总政策和基本政策480

第一节 民族平等团结的理论原则480

第二节 民族平等团结的总政策483

第三节 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485

第四节 民族平等团结与民主法制建设、经济社会发展489

第五节 民族区域自治基本政策496

第六节 民族区域自治是一项基本政治制度501

第七节 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发展与实践518

第二十一章 民族政策的具体政策526

第一节 民族干部政策526

第二节 民族经济发展政策538

第三节 民族文化教育发展政策547

第四节 民族语言文字政策562

第五节 民族风俗习惯政策571

第六节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585

第七节 民族人口政策606

原版后记613

修订本后记61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