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金融制度变迁史的中外比较【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金融制度变迁史的中外比较
  • 杜恂诚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ISBN:7806814574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25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339页
  • 主题词:金融体制-对比研究-中国、外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金融制度变迁史的中外比较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金融制度变迁史的理论分析方法1

第一节 制度与制度变迁1

一、制度1

目录1

二、制度变迁5

三、金融制度变迁9

第二节 产权、交易费用与金融制度变迁11

一、产权与金融制度变迁11

二、交易费用与金融制度变迁17

第三节 政府与金融制度变迁24

一、对政府作用的评价24

二、政府与金融制度变迁28

第四节 本书研究方法29

一、研究范式创新29

二、实证研究31

一、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33

第一章 金融制度的诱致性变迁33

第一节 诱致性制度变迁33

二、关于“搭便车”34

三、奥尔森等人的集体行动理论35

第二节 中国近代金融制度的诱致性变迁38

一、大洋行时代38

二、外国银行取代大洋行40

三、钱庄融入开埠以后的金融制度42

四、华资银行兴起后成鼎足之势49

五、中外银行和钱庄的互补态势57

六、同业组织68

七、其他金融市场制度74

第三节 西方国家金融制度的诱致性变迁77

一、早期欧洲的银行券制度77

二、成为中央银行前的英格兰银行80

三、英国金本位制的形成86

四、股份公司、股票和股票交易88

五、国际性金融制度安排90

六、早期美国金融制度91

第四节 意识形态对诱致性变迁的影响96

一、中国的意识形态对诱致性变迁的影响96

二、西方意识形态对诱致性变迁的影响101

第二章 金融制度的强制性变迁106

第一节 强制性制度变迁:重新分配利益106

第二节 中国近代的强制性变迁109

一、市场并未失衡109

二、对金融机构的垄断113

三、币制改革115

四、中央银行制度117

五、缺乏配套改革和缺乏稳定的社会、经济基础118

第三节 西方国家的强制性变迁124

一、美国新政124

二、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金融重建130

三、加拿大非危机时期的变革134

第四节 意识形态对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影响136

一、孙中山的民生主义136

二、凯恩斯主义思潮的兴起137

第三章 金融制度变迁的需求与供给140

第一节 内生变量:金融制度安排及其利用程度142

一、对金融业和产业盈利率的考察142

二、对中国近代三次金融风潮的考察146

第二节 外生变量:对制度变化的需求151

一、市场规模的扩大151

二、技术进步165

三、政府对再分配和寻租的需求168

第三节 外生变量:对制度变化的供给170

一、宪法秩序170

二、政府的能力177

三、意识形态184

一、纠正市场缺陷188

第一节 有限政府188

第四章 以诱致性变迁为基础的强制性变迁188

二、不侵犯私有产权和私有产业200

三、接受市场对政府或中央银行行为的修正201

第二节 两种金融制度变迁模式的正向交替202

一、两种制度变迁目标的一致和延续202

二、由渐进到突变208

第三节 制度变迁的均衡性212

一、强制性制度变迁的配套212

二、从市场不均衡到均衡213

第五章 不以诱致性变迁为基础的强制性变迁214

第一节 无限政府214

一、纠正市场缺陷只是一个藉口214

二、政府利益最大化与寻租220

三、侵犯私有产权和私有产业229

四、不接受市场修正231

一、制度变迁目标的完全错位234

第二节 两种制度变迁模式的逆向交替234

二、摒弃市场发育的成果240

第三节 制度变迁的非均衡性242

一、制度变迁缺乏系统性242

二、资源配置不均衡243

三、市场的循序性与强制性变迁的超阶段性的矛盾243

第六章 强制性变迁促进诱致性变迁:第二次交替246

第一节 法规类型:协调性和操作性强246

一、局部调整法规246

二、新法规与旧法规接轨249

第二节 市场主体251

一、市场主体不换位251

二、政府规模适度253

第三节 第三部门258

一、定义258

二、职能260

第四节 公平、效率、稳定三要素中至少有两者得到改进261

第七章 强制性变迁压抑第二次交替的发生262

第一节 法规体系协调性和操作性差262

一、推翻一切旧法规,代之以政府制定的新法规262

二、新法规的协调性和操作性差266

第二节 政府规模膨胀267

一、公务人员数量267

二、财政规模与结构269

第三节 市场主体换位272

一 机构主体换位273

二、业务的垄断274

第四节 银钱业同业公会地位的弱化276

一、银钱业同业公会失去活力276

二、公德约束机制的缺失281

第五节 市场效率损失289

一、金融抑制289

二、资源的财政性配置292

三、商业银行的“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丧失294

第八章 中国近代经济的政治性周期与逆向运作296

第一节 政治性周期296

一、西方的周期理论不足以充分解释近代中国的经济周期296

二、政治性周期298

三、政治性周期、世界市场经济周期波及、本国经济因素三者交互作用300

第二节 强制性变迁的逆向运作304

一、主导体制的逆向运作304

二、经济结构的逆向运作306

三、发展层次上的逆向运作307

四、营运机制的逆向运作309

五、开放次序的逆向运作309

第三节 对政治性周期和逆向运作的两点补充评价310

一、历史视角:不全是负面作用311

二、政治稳定与政府规模缩减是一对矛盾314

参考文献315

后记32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