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互联网+地震 我们如何与地震相处【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互联网+地震 我们如何与地震相处
  • 侯建民,潘怀文,林楚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今日头条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震出版社
  • ISBN:9787502847302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295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307页
  • 主题词:互联网络-应用-地震预报-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互联网+地震 我们如何与地震相处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互联网+地震”论坛:应用现代技术,携手媒体力量1

“互联网+地震”论坛开启防震减灾工作新模式4

互联网技术促进地震信息服务能力的提升7

多方努力进行“互联网+地震”的尝试11

对地震大数据中“人”的关注非常重要19

本世纪破坏性大地震是不是明显增多了23

我一直想为地震事业做点什么28

透过今日头条大数据看地震31

关于地震,网友最关注哪些热点话题38

地震行业和新媒体能进行什么样的技术合作44

“中国地震台网速报”综合影响力持续强劲52

第二章 互联网+地震监测预警:整合社会资源,提高减灾实效55

地震预警被称为“秒级处理技术”58

预警存在盲区,但是仍然能发挥重要作用62

全国地震预警系统建设和推广应用有坚实的基础66

地震预警的重点区域必须有所选择70

地震预警信息的发布必须有政策规矩73

地震预警装置已应用于中国高铁新型动车77

发挥预警系统的功效不可忽视培训宣传82

数字地震观测技术得到充分应用和推广85

我国一直在努力提高地震监测能力88

目前的地震监测台网和强震动台站布设情况92

在信息时代强震动观测的应用越来越广泛94

通过资源整合建设统一多用途的监测网络98

大数据技术能够带给地震预报研究很多启示102

第三章 互联网+地震应急救援:及时收集信息,科学组织抢险107

在应对地震中互联网的力量开始超越传统媒体110

新媒体的先进技术改变灾害的救援和报道进程116

人们深刻感受到“互联网+救灾”所带来的一切120

与微博合作,践行“互联网+地震”行动123

互联网为地震应急救援工作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127

把大数据与地震应急救援工作进行深度融合132

“@中国地震台网速报”速度和质量并重136

积极进行建立地震预警系统方面的尝试140

遥感技术在应急救援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143

应急救援体系进步显著,仍有薄弱环节149

探索互联网思维下的地震应急救援管理平台152

地震应急工作中充分运用GIS技术156

第四章 互联网+地震灾害防御:把地下搞清楚,把地上搞结实159

我国始终面临着破坏性地震的威胁162

对地震灾害防御的研究应包括大数据挖掘167

建筑物在地震中受损情况与多种因素有关171

防御地震灾害,必须重视抗震设防174

地震基本烈度和地震动参数区划图177

应对地震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好震害防御工作181

重视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和数据的管理共享186

通过地震小区划对具体场地做更加深入细致的工作189

进行活动断层探测是减轻地震灾害的主要途径193

大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196

第五章 互联网+防震减灾宣传:创新内容方式,有效应对谣传201

不可忽视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重要作用204

信息时代的宣传工作要掌握创新主动权207

提供内容丰富的地震信息社会服务211

基于网络的科学知识传播成为有效的科普手段215

数字地震科普馆成为防灾宣传的重要渠道218

将简单宣传提高到有趣宣传221

为适应新媒体,制作网友喜欢的地震纪录片224

根据时代要求确定防震减灾宣传内容228

灵活运用新媒体防止和应对地震谣传231

建设完备的信息资料库,更有效地进行地震宣传235

第六章 互联网+地震信息共享:发掘大数据,活用物联网237

数字地球,使我们能够更有效地管理地球240

数字地球为灾害的研究和预测提供新依据245

世界各国都在全速迈向大数据时代247

经过深入挖掘和加工的大数据才能实现增值253

大数据在防灾方面的巨大能量尚未释放257

防震减灾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与信息技术密不可分261

大数据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应用方向264

实现“互联网+”必须考虑防震减灾工作的特殊性267

实现地球数据信息全国范围充分共享非常重要270

通过网络开展地震数据服务方面的工作已经起步273

云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277

地震电子政务呈现蓬勃发展趋势282

防震减灾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及发展方向286

运用物联网,地震工作将会变得越来越简单29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