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 秦大河等主笔 著
  • 出版社: 北京:新华出版社
  • ISBN:7501156875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935页
  • 文件大小:79MB
  • 文件页数:97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2

第一节 中国人口发展的历史回顾与现状2

一、阶梯式增长:中国人口发展历史的回顾2

二、痛苦的抉择:计划生育国策艰难实施2

三、中国人口现状:困境与机会并存6

第二节 人口问题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9

一、新的发展观的形成9

二、环境恶化:人口增长的影响有多大10

三、资源过度利用:人口增长难辞其咎11

四、分母效应:控制人口增长后的经济增长13

五、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观14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人口政策的选择与实施16

一、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16

二、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普及事业17

三、针对人口结构变动,制定相应对策,为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19

第四节 中国的经济增长与人口问题24

一、经济增长的因素25

二、人口数量与结构的变动26

三、人口素质27

四、中国人口问题所在27

五、迁移和人口流动28

六、政策变化趋势29

第五节 实现“十五”和2010年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思路29

一、中国经济增长阶段与可持续发展29

二、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现状30

三、对“十五”及2010年的预测32

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政策保障34

第二章 中国资源与可持续发展39

第一节 资源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39

一、资源部门的GDP贡献39

二、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39

三、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40

四、资源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其它方面密切相关40

五、可持续发展资源观41

第二节 日益严峻的全球资源形势及其发展演变43

一、人类对自然资源需求持续增长43

二、全球自然资源体系遭到严重破坏,资源基础不断削弱44

三、自然资源不合理开发引起日益激化的全球问题46

第三节 中国资源宏观特点48

一、资源基本特点48

二、资源开发利用特点50

三、中国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基本问题51

第四节 中国资源供需趋势与保证制度54

一、综述54

二、中国矿产资源态势56

三、中国能源资源态势59

四、中国土地资源态势62

五、中国水资源态势分析与预测68

六、中国森林资源态势78

七、中国淡水水产资源态势81

八、中国海洋资源态势83

九、中国旅游资源态势85

第五节 中国资源战略与对策88

一、总体战略与对策88

二、主要资源的保障战略与对策93

第六节 中国人力资源态势与发展战略101

一、人力资源的含义与地位101

二、中国人力资源现状102

三、中国人力资源发展趋势102

四、中国人力资源的问题102

五、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与对策104

第三章 中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07

第一节 环境与环境问题107

一、什么是环境107

二、环境的作用108

三、环境的价值109

四、环境的特点110

五、环境问题的实质111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源于环境保护112

一、人类文明的发展阶段112

二、环境问题伴随工业化不断显现114

三、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带来巨大的损失119

四、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逐步形成121

第三节 加强环境保护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128

一、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管理的提出与发展128

二、环境管理的实施手段129

三、里约会议之后的政策创新137

第四节 中国的环境状况与环境问题139

一、中国历史上的环境劫难139

二、中国环境的现状139

三、中国环境问题的要害144

四、对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的若干认识146

第五节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147

一、中国科学家对国情研究的结论147

二、联合国两次环境大会的促进149

三、中国选择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149

四、中国政府为控制环境恶化加剧的趋势采取了坚决而积极有效的措施151

第六节 中国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实施154

一、建立与完善经济、社会与环境的综合决策154

二、加强环境管理157

三、强化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保障157

四、增加环境保护投入和积极采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手段158

五、提高科学技术在环境可持续发展中的贡献率159

六、推行清洁生产与可持续消费162

七、加强教育培训与公众参与164

八、加强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166

九、重视信息化与新工业文明的发展167

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168

第七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环境管理170

一、市场经济和环境保护170

二、国际市场与环境保护177

三、顺应市场经济发展,加强环境保护183

第八节 中国的环境政策187

一、中国环境政策的文字表现188

二、中国环境政策的基本原则和特征188

三、中国环境政策的体系190

四、中国环境政策的主要问题191

第九节 环境道德与环境法192

一、环境道德的发展和兴起192

二、环境道德在环境法中的反映193

三、环境道德和环境法的相互依靠和补充195

四、可持续发展是经济与文化在动态发展中由对立、排斥向彼此协调、共兴共荣的升华195

第十节 当代环境法的全球化和趋同化196

第四章 中国的能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203

第一节 能源利用203

一、能源的分类203

二、能源发展的历史与环境问题204

三、能源利用分析206

四、未来能源前景与能源策略207

第二节 中国的能源利用问题与对策208

一、中国能源利用的特点和趋势208

二、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209

三、中国的农村能源209

四、中国的能源与环境209

五、中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10

第三节 21世纪的中国能源问题研究212

一、中国能源开发利用程度及世界比较212

二、改善中国能源供应和消费结构问题研究213

三、优质化、多元化能源结构的资源和技术保证215

第四节 石油及其代用能源的高效率低污染利用中若干关键技术217

一、中国石油能源概况217

二、中国在石油能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217

三、提高石油能源利用率和降低排气污染的措施218

四、提高石油燃料利用率和降低排气污染的若干关键技术219

五、石油代用燃料:(Alternative fuels)220

第五章 中国的电力能源与可持续发展223

第一节 引言223

第二节 总论226

一、电力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226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来电力建设的成就和成功经验232

三、中国电力“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规划240

第三节 发展战略246

一、中国电力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途径246

二、实施科教兴电战略,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249

三、积极推进洁净能源和新能源的发展,调整和优化电力产业结构264

四、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280

五、人力资源开发与电力可持续发展287

六、电力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294

七、农村电气化工程305

第四节 火力发电311

一、中国火力发电的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311

二、火力发电在中国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321

三、中国火电建设规划与发展战略333

四、火力发电与清洁生产343

五、火力发电与环境保护350

六、天然气发电359

七、高效洁净火力发电新技术362

第五节 水力发电365

一、中国水力发电的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365

二、水电开发在中国电力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373

三、中国水电建设规划与发展战略384

四、水电建设管理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394

五、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403

六、中国小水电的开发现状、特点及其发展前景411

第六节 核能发电421

一、核能发电与环境保护421

二、核电在中国电力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423

第七节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433

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及其发电在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433

二、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及其发电的发展现状与前景437

三、太阳能发电444

四、风力发电453

五、生物质能发电458

六、地热能发电460

七、海洋能发电465

八、燃料电池的现状与未来466

第八节 供电476

一、输配电在电力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476

二、中国电网的分布状况及发展前景478

三、加强各大区电网的协调发展,推动全国电网互联482

四、三峡输变电工程与区域性电网互联491

五、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493

六、“厂网分开、竞价上网”与电力市场506

第六章 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515

第一节 清洁生产的概念515

一、清洁生产观念的演绎515

二、清洁生产的概念516

三、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518

四、实施清洁生产的途径519

第二节 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与技术评价指标521

一、理论基础521

二、理论基础应用实例522

三、清洁生产的评价指标526

四、清洁生产的特点527

第三节 清洁生产审计528

一、清洁生产审计的概念与目的528

二、清洁生产审计的步骤528

三、持续清洁生产530

第四节 产品生命周期分析531

一、产品生命周期分析的基本思想及概念531

二、产品生命周期分析的实施框架532

三、产品生命周期分析在清洁生产中的应用539

第五节 推行清洁生产的主要政策541

一、发达国家推行清洁生产的政策541

二、中国推行清洁生产的政策543

第七章 中国农业与可持续发展547

第一节 持续农业的起源、发展和基本内涵547

一、持续农业的起源与发展547

二、持续农业的内涵548

第二节 中国持续农业的发展549

一、行动战略549

二、理论研究550

三、措施保证552

四、付诸实施553

第三节 中国农业生产对持续农业的贡献与存在的不持续因素553

一、中国农业生产对持续农业的贡献553

二、中国农业面临的不持续因素554

第四节 中国农业持续发展战略557

一、加强领导、认真实施557

二、改变生存观和发展观557

三、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557

四、加强法制建设、依法实施558

五、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559

六、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559

七、增加农业投入560

第五节 生态农业561

一、生态农业的系统观561

二、农业生态的系统优化与整体效益563

三、农业生态内部结构的功能响应564

四、农业生态外部环境的空间调适566

五、农业生态的风险决策566

六、农业生态工程的优化与设计567

第六节 大力发展知识型农业产业569

一、中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其所面临的压力569

二、知识型农业产业是一个蕴藏着无限生机的新兴产业570

三、大力发展知识型农业产业,迎接新世纪的挑战573

第七节 科技创新与21世纪的粮食发展战略576

一、中国粮食生产发展现状576

二、世界粮食形势依然严峻580

三、依靠中国的力量养活未来的中国人581

四、21世纪中国粮食生产发展目标584

五、实现21世纪粮食生产发展目标的对策措施586

六、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粮食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588

第八章 农村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591

第一节 农村城镇化的基本含义591

第二节 农业发展与农村城镇化592

一、农业与城镇化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论分析592

二、城镇化推进与农业发展联系的两种实践模式597

三、协调中国城镇化与农业发展关系的政策选择600

第三节 乡镇企业发展与农村城镇化608

一、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内在联系的理论分析608

二、城镇化推进与农村工业化关系的实践模式609

三、中国农村工业化发展与城镇化推进的偏差623

四、协调中国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发展的对策选择626

第四节 城镇建设与农村城镇化628

一、城镇建设的基本内容628

二、中国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629

三、优化中国农村城镇建设的对策选择630

第五节 环境保护与农村城镇化633

一、农村城镇化的外部性633

二、中国农村城镇化外部性的基本表现633

三、协调环境保护与农村城镇化推进的对策选择634

第六节 政府管理与农村城镇化639

一、政府在城镇化推进中的作用定位639

二、政府在农村城镇化推进中的作用方式641

三、强化政府对农业城镇化管理的对策选择642

第九章 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645

第一节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运行理论与准则645

一、引言645

二、能量守恒与耗散结构645

三、供给与需求均衡647

四、发展与保护同步648

五、开源与节流并重649

六、效益与公平同构650

七、因地制宜与综合发展协同650

八、小结652

第二节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能值分析与仿真652

一、引言652

二、能值研究与基本功能653

三、能值分析的基本原理654

四、能值与国民经济系统669

五、区域能值系统的分析与仿真674

第三节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评估685

一、引言685

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原则686

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688

四、指标信息的处理690

五、小结693

第四节 中国县域可持续发展的案例研究694

一、县域复合系统的本原特征694

二、怀柔县的基本概况696

三、怀柔县复合系统的能值分析与评价697

四、怀柔县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710

第五节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原理与模拟探析717

一、城市的功能变迁与生态环境滞胀717

二、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目标与原理718

三、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模型的设计与案例模拟719

四、结束语724

第十章 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与中国可持续发展725

第一节 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规则725

一、世界贸易组织的产生725

二、世界贸易组织的组织机构及决策机制728

三、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职能及基本原则730

四、世界贸易组织的货物贸易规则732

五、世界贸易组织的服务贸易规则745

六、世界贸易组织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761

七、世界贸易组织的贸易政策审议机制774

八、世界贸易组织关于贸易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776

九、世界贸易组织法律体系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786

第二节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承诺797

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总的承诺797

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农产品贸易承诺798

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汽车产业承诺800

四、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证券业承诺801

五、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银行业承诺802

六、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保险业承诺802

七、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标准化的承诺802

八、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筑领域的承诺803

九、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交通运输领域的承诺804

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会计、审计和簿记服务行业的承诺804

十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关质检工作内容的多边及双边承诺805

十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旅游服务业承诺806

十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关于石油和化学工业的承诺806

十四、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化肥进口承诺808

十五、各行业开放时间表及相应入世承诺808

第三节 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下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新挑战809

一、可持续发展的由来及其主要观点809

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810

三、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812

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挑战814

第四节 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下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821

一、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进展821

二、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重点领域的进展和成就822

三、WTO框架下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824

第五节 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下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826

一、利用WTO规则,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826

二、利用WTO规则,促使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829

三、利用WTO规则,加大中国环境保护力度,实现可持续发展832

四、利用WTO规则,促使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833

五、在WTO规则下,加大人口建设力度,实现可持续发展833

六、利用加入WTO的契机,建设和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836

第十一章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839

第一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环境839

一、中国在世界大国发展中的地位839

二、中国国土环境的先天脆弱性842

三、中国具有世界上最强烈的人类活动规模845

四、中国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的迅速提高846

五、中国正在着力培育科学技术能力846

第二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必须突破的五大瓶颈849

第三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基础851

一、中国区域发展的空间结构合理度852

二、中国的区位优势指数854

三、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度857

第四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人文基础862

一、中国的区域发展成本862

二、中国区域开发度864

三、中国人类活动强度866

第五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869

一、战略目标的实物基础869

二、战略目标必须超越的三个台阶871

三、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其实施877

第六节 科技进步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877

一、21世纪中国科技发展的基本转变877

二、用科技进步去扩大和保护资源880

三、开拓清洁、高效、持久的能源体系884

四、综合治理和保护环境886

第七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政策建议887

一、始终把涉及生存基础的粮食安全放在首位,这是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成功实施的第一性条件887

二、中央政府每年定期发布各省、市、区的可持续能力排序,强化宏观监控职能,建立全国可持续发展的“资产负债表”890

三、逐步更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绿色GDP缓解“制度失灵”、“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891

四、制定国家工程项目和区域开发的“可持续发展评估制度”,并且以立法形式颁布实施892

五、由独立的、非政府的、非盈利的学术权威机构,建立全国的、区域的、部门的可持续发展监测系统和评判网络,分别对“发展度”、“协调度”、“持续度”实施年度的三维测评,并提供调控方案,为中央政府提供行政指挥手段892

六、及早制定SO2、CO2的减排法律、法规及政策约束,形成国家技术规范,制止“资源寻租”和“环境寻租”,避免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地缘环境的国际压力893

七、科教兴国是解除可持续发展战略瓶颈约束的关键,对当前科教兴国的实施重点只能是在提高效率的前提下增加投入893

第十二章 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895

第一节 指标体系的提取和制定895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进展896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世代分配指标898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空间分配指标899

第五节 具有世界代表性指标901

一、生态需求指标901

二、人类活动强度指数901

三、人文发展指数903

四、世界银行新的指标体系904

第六节 中国科学院指标体系907

一、生态支持系统908

二、发展支持系统909

三、环境支持系统910

四、社会支持系统911

五、智力支持系统911

第十三章 国外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政策917

第一节 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政策917

一、引言917

二、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形成917

三、美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政策918

四、日本、法国和加拿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政策923

五、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对策的启示925

六、小结926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927

一、引言927

二、发展中国家的战略对策927

三、中-印两国的战略对策比较929

四、小结93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