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六朝文学与思想的心灵境界之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六朝文学与思想的心灵境界之研究
  • 曾永义主编;张森富著 著
  • 出版社: 花木兰文化出版社
  • ISBN:9789862544907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211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22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六朝文学与思想的心灵境界之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历来学说述评1

一、玄学、佛学为六朝文学的主要内容2

二、从「人的觉醒」到「文的自觉」6

三、玄学、佛学的思维方式在文学创作上的运用10

第二节 研究动机和诠释角度12

一、「游心」和「物化」12

二、「空间」和「时间」22

第二章 六朝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交游27

第一节 魏时期27

一、建安文人和正始名士27

二、竹林名士30

第二节 西晋时期31

一、中朝名士31

二、贾谧二十四友33

第三节 东晋时期34

一、江左名士和文人34

二、僧侣和文人36

第四节 南北朝时期40

一、谢灵运、颜延之等和僧侣40

二、竟陵八友和僧侣42

三、梁武帝父子等和僧侣42

第三章 「本无」型的心灵境界47

第一节 「本无」一词的含意48

第二节 「本无」境在思想上的开展49

一、玄学所持的「本无」之立场49

(一)汉末文学的呐喊49

(二)建安文学的新声51

二、玄学中的「本无」之观念55

(一)正始玄学的「贵无」55

(二)竹林玄学的「越名教」60

三、佛学所持的「本无」之立场68

(一)感伤无常68

(二)厌恶情欲70

四、佛学中的「本无」之观念71

(一)佛、玄之殊途71

(二)道安、慧远之「性空」义73

第三节 「本无」境在文学上的开展75

一、由玄学而来的「本无」境之情感75

(一)睥睨之情75

(二)慕道之心79

二、由玄学而来的「本无」境之意象81

(一)浅陋的世俗81

(二)高蹈的游仙84

三、由佛学而来的「本无」境之情感85

(一)厌世之情85

(二)西极之念87

四、由佛学而来的「本无」境之意象88

(一)孤绝88

(二)寂灭91

第四节 小结92

第四章 「崇有」型的心灵境界95

第一节 「崇有」一词的含意95

第二节 「崇有」境在思想上的开展96

一、玄学所持的「崇有」之立场96

(一)礼教之士的反扑96

(二)玄学家的反思98

二、玄学中的「崇有」之观念99

(一)裴頠的〈崇有论〉99

(二)郭象的《庄子注》101

(三)张湛的《列子注》108

三、佛学所持的「崇有」之立场110

(一)文士对佛家的批评110

(二)佛家之转变112

四、佛学中的「崇有」之观念113

(一)支遁的「即色」义113

(二)鸠摩罗什及僧肇之「实相」义116

第三节 「崇有」境在文学上的开展123

一、由玄学而来的「崇有」境之情感123

(一)优游蓬蒿123

(二)欣于所遇126

二、由玄学而来的「崇有」境之意象129

(一)有待者129

(二)自然131

(三)闺怨134

三、由佛学而来的「崇有」境之情感137

(一)安化137

(二)观空140

四、由佛学而来的「崇有」境之意象143

(一)迁流143

(二)色相147

第四节 小结150

第五章 「有无相即」型的心灵境界151

第一节 「有无相即」一词的含意151

第二节 「有无相即」境在思想上的开展152

一、玄学所持的「有无相即」之立场152

(一)隐逸之志152

(二)嫉世之念155

(三)游仙之思156

二、玄学中的「有无相即」之观念158

(一)养性之论158

(二)仕隐之辨165

三、佛学所持的「有无相即」之立场167

(一)沙汰沙门167

(二)不满旧说168

四、佛学中的「有无相即」之观念170

(一)竺道生的「佛性」义170

(二)竺道生之破解旧义172

第三节 「有无相即」境在文学上的开展176

一、由玄学而来的「有无相即」境之情感176

(一)追求自适176

(二)回归自然180

二、由玄学而来的「有无相即」境之意象182

(一)农耕182

(二)田园185

三、由佛学而来的「有无相即」境之情感187

(一)追求自觉187

(二)返归一极189

四、由佛学而来的「有无相即」境之意象190

(一)游历190

(二)山水194

第四节 小结196

第六章 结论197

参考书目20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