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基础医学实验教程 第2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李凡,刘永茂,肖纯凌主编;丁剑冰,王丽,李一等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321777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365页
- 文件大小:81MB
- 文件页数:379页
- 主题词:基础医学-实验-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基础医学实验教程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篇 细胞学技术1
1.1 显微镜1
1.1.1 光学显微镜1
1.1.1.1 普通光学显微镜1
1.1.1.2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4
1.1.1.3 使用显微镜应注意的事项6
1.1.1.4 细胞标本的制备与观察6
1.1.1.5 显微镜的保养与维护6
1.1.2 相差显微镜7
1.1.3 暗视野显微镜11
1.1.4 荧光显微镜13
1.1.5 倒置显微镜15
1.1.6 体视显微镜16
1.1.7 万能研究用显微镜16
1.1.8 电子显微镜17
1.1.8.1 电镜的基本原理17
1.1.8.2 电镜的基本构造17
1.1.8.3 透射电镜的标本制备及观察18
1.1.8.4 扫描电镜的标本制备及观察19
1.1.8.5 其他电子显微镜20
1.1.8.6 电子显微镜的制备技术21
1.1.9 显微镜的应用23
1.1.9.1 细胞的显微摄影23
1.1.9.2 血液涂片及显微测量28
1.1.9.3 细胞的显微注射31
1.1.9.4 放射自显影术34
1.2 细胞结构观察和成分分析35
1.2.1 细胞的形态结构35
2.1.1 光学显微镜下的细胞形态和结构35
1.2.1.2 细胞器的显微和超微结构36
1 2.1.3 细胞中微丝的染色及观察38
1 2.1.4 细胞组分的分级分离40
1 2.1.5 细胞群体中各周期时相百分比的测定43
1.2.2 细胞化学分析44
1.2.2.1 细胞内蛋白质及核酸成分的测定44
1.2.2.2 细胞内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测定46
1.3 细胞的生命活动49
1.3.1 观察细胞的生理活动49
1.3.2 人类ABO血型的测定51
1.3.3 细胞的活体染色52
1.3.4 同种和异种细胞融合54
1.3.5 动物细胞的原代培养和细胞计数57
1.3.6 动物和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60
1.3.7 动物细胞的减数分裂62
1.3.8 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64
1.4 人类雄性配子细胞学分析66
1.4.1 精液的一般性状66
1.4.2 化学检查66
1.4.3 实验室检查67
1.4.4 混合免疫球蛋白试验(MAR试验)68
1.4.4.1 低渗膨胀实验68
1.4.4.2 精子存活率检测69
1.4.4.3 精子冻存实验69
1.4.4.4 精子形态学检测71
1.4.4.5 精液白细胞检测71
第2篇 免疫学检测技术78
2.1 抗体制备及纯化技术78
2.1.1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78
2.1.1.1 动物的选择78
2.1.1.2 免疫原78
2.1.1.3 佐剂79
2.1.1.4 免疫途径79
2.1.1.5 免疫血清效价的测定80
2.1.1.6 采血及分离血清80
2.1.1.7 免疫血清的保存81
2.1.1.8 兔抗人血清白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81
2.1.2 单克隆抗体制备82
2.1.3 基因工程抗体85
2.1.4 抗体的纯化85
2.1.4.1 硫酸铵盐析法86
2.1.4.2 DEAE-纤维素层析法86
2.2 抗原抗体检测技术88
2.2.1 凝集反应88
2.2.1.1 玻片凝集——ABO血型鉴定(正定型)88
2.2.1.2 玻片凝集——ABO血型鉴定(反定型)89
2.2.1.3 试管凝集——血型抗体凝集效价测定90
2.2.1.4 间接凝集——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的检测92
2.2.1.5 协同凝集93
2.2.2 沉淀反应94
2.2.2.1 双向免疫扩散——检测抗卵清蛋白抗体95
2.2.2.2 单向免疫扩散——检测人血清中IgG含量96
2.2.2.3 对流免疫电泳——检测人血清中甲胎蛋白98
2.2.2.4 火箭电泳99
2.2.2.5 免疫电泳100
2.2.3 免疫沉淀法101
2.3 补体检测技术104
2.3.1 补体含量测定——血清总补体含量的测定(CH50)104
2.3.2 补体依赖细胞毒试验105
2.4 细胞因子检测技术106
2.4.1 白细胞介素1的诱生及检测108
2.4.2 白细胞介素2检测110
2.4.2.1 依赖细胞株增殖测定法110
2.4.2.2 鼠脾T淋巴细胞增殖分析法111
2.4.3 肿瘤坏死因子测定112
2.4.4 干扰素检测113
2 4.4.1 干扰素活性测定113
2 4.4.2 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IFNγ的Elispot检测115
2.4.5 集落刺激因子检测116
2.4.6 趋化因子检测118
2.4.7 转化生长因子β检测119
2.4.8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检测119
2.5 免疫标记技术120
2.5.1 免疫荧光技术120
2.5.2 免疫酶技术121
2.5.2.1 直接法ELISA检测酶标抗体的效价123
2.5.3 放射免疫分析124
2.5.4 免疫印迹技术125
2.5.4.1 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EoL-1)中bcl-2蛋白表达的检测125
2.5.5 免疫细胞化学技术129
2.5.5.1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膜分子CD68表达的检测131
2.6 免疫细胞分离技术132
2.6.1 单个核细胞分离132
2.6.1.1 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Ficoll分层离心法133
2.6.2 淋巴细胞分离134
2.6.2.1 T、B淋巴细胞的分离——尼龙毛柱法134
2.6.3 巨噬细胞分离135
2.6.3.1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离136
2.7 免疫细胞功能检测技术136
2.7.1 自发增殖活性测定136
2.7.1.1 小鼠骨髓细胞自发增殖活性测定137
2.7.1.2 小鼠胸腺细胞自发增殖活性测定137
2.7.1.3 小鼠脾细胞自发增殖活性测定138
2.7.2 T淋巴细胞数量及功能检测138
2.7.2.1 T淋巴细胞数量检测——E玫瑰花环试验138
2.7.2.2 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微量细胞毒法139
2.7.2.3 T淋巴细胞转化试验140
2.7.2.4 小鼠细胞毒T细胞(CTL)活性测定142
2.7.3 B淋巴细胞功能检测143
2.7.3.1 B细胞膜免疫球蛋白检测143
2.7.3.2 脾细胞介导的SRBC溶血分光光度计定量测定法(QHS)144
2.7.3.3 B淋巴细胞转化试验145
2.7.4 巨噬细胞功能检测145
2.7.4.1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145
2.7.4.2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测定146
2.7.5 NK细胞功能检测147
2.7.5.1 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试验147
2.7.5.2 小鼠NK细胞活性测定148
2.7.6 LAK细胞功能检测152
第3篇 细菌分析技术154
3.1 细菌染色技术154
3.1.1 细菌革兰染色法154
3.1.2 细菌荚膜染色法(Hiss法)155
3.1.3 细菌鞭毛染色法156
3.1.4 细菌芽胞染色法156
3.1.5 抗酸染色法157
3.1.6 奈瑟染色法157
3.2 细菌的分离培养158
3.2.1 常用培养基的制备158
3.2.1.1 肉膏汤培养基(broth medium)158
3.2.1.2 肉浸汤培养基(infusion medium)158
3.2.1.3 普通琼脂培养基(agar medium)159
3.2.1.4 半固体琼脂培养基(soft agarmedium)159
3.2.1.5 血液琼脂培养基(blood agar medium)159
3.2.1.6 SS琼脂培养基(Salmonella-Shigella medium)160
3.2.1.7 吕氏血清斜面培养基(Loeffer medium)160
3.3 细菌培养技术和生长现象示教160
3.3.1 平板划线分离培养法160
3.3.2 纯种细菌移种技术162
3.3.2.1 斜面培养基移种技术162
3.3.2.2 液体培养基移种技术163
3.3.2.3 半固体培养基移种技术163
3.3.3 细菌在各种培养基上生长现象的观察164
3.3.3.1 细菌在平板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菌落特征164
3.3.3.2 细菌在斜面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164
3.3.3.3 细菌在肉汤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164
3.3.3.4 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165
3.4 细菌基本形态和特殊结构165
3.4.1 细菌基本形态的观察165
3.4.2 细菌特殊结构的观察165
3.5 细菌运动的观察166
3.6 细菌的变异现象167
3.6.1 H-O变异167
3.6.2 L型变异167
3.6.3 细菌的耐药性基因突变168
3.6.4 S-R变异169
3.7 人体正常菌群的检测169
3.7.1 手指皮肤的细菌检查169
3.7.2 口腔中细菌的检查170
3.7.2.1 牙垢直接涂片镜检170
3.7.2.2 咽喉部细菌培养170
3.8 细菌遗传学试验171
3.8.1 噬菌体的分离及其对细菌的裂解试验171
3.8.1.1 噬菌体的分离171
3.8.1.2 噬菌体的增殖171
3.8.1.3 噬菌体的鉴定171
3.8.1.4 噬菌体对细菌的裂解作用172
3.8.2 细菌质粒的提取、酶切与连接实验172
3.8.2.1 质粒DNA的快速提取172
3.8.2.2 DNA的限制性酶切173
3.8.3 DNA酶切片段的连接174
3.8.4 接合试验175
3.8.5 转化试验175
3.8.6 鼠伤寒沙门菌营养缺陷型回复突变试验(Ame'stest)176
3.9 抗生素抑菌试验与细菌耐药试验178
3.9.1 抗生素体外抑菌作用试验178
3.9.1.1 纸片法178
3.9.1.2 最小抑菌浓度(MIC)及最小杀菌浓度(MBC)测定179
3.9.2 抗生素体内抑菌试验(ED50测定)180
3.9.3 细菌或细菌毒素半数致死量(LD50)测定180
3.10 细菌检测181
3.10.1 葡萄球菌属181
3.10.1.1 检验程序181
3.10.1.2 检验方法182
3.10.2 链球菌属183
3.10.2.1 化脓性链球菌183
3.10.2.2 肺炎链球菌185
3.10.3 脓汁中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187
3.10.3.1 一般检查程序187
3.10.3.2 标本采集和处理187
3.10.3.3 操作步骤188
3.10.4 奈瑟菌属188
3.10.4.1 检验程序188
3.10.4.2 检验方法188
3.10.5 肠道杆菌190
3.10.5.1 检验程序191
3.10.5.2 检验方法191
3.10.5.3 肥达反应195
3.10.6 霍乱弧菌198
3.10.6.1 检验程序198
3.10.6.2 检验方法198
3.10.7 厌氧性细菌201
3.10.7.1 标本的采集及运送201
3.10.7.2 厌氧性细菌的分离鉴定程序201
3.10.7.3 检验方法202
3.10.8 棒状杆菌205
3.10.8.1 棒状杆菌的分离鉴定205
3.10.8.2 检验方法206
3.10.9 分枝杆菌属208
3.10.9.1 标本的采集和处理208
3.10.9.2 结核分枝杆菌的检验程序209
3.10.9.3 检验方法209
3.10.10 幽门螺杆菌213
3.10.10.1 侵入性检查213
3.10.10.2 非侵入性检查215
3.10.11 其他细菌216
3.10.11.1 布鲁斯菌216
3.10.11.2 芽胞杆菌216
3.10.11.3 鼠疫耶尔森菌217
3.10.11.4 铜绿假单胞菌217
3.10.11.5 流感嗜血杆菌217
3.10.11.6 军团菌218
3.10.11.7 百日咳鲍特菌218
3.10.12 自动化细菌鉴定系统218
3.10.12.1 利用自动化细菌鉴定系统进行细菌的系统鉴定218
3.10.12.2 利用细菌鉴定仪体外测定细菌耐药性的试验219
第4篇 其他原核微生物的微生物学检查219
4.1 肺炎支原体221
4.1.1 肺炎支原体“油煎蛋”样菌落示教221
4.1.2 肺炎支原体冷凝集试验221
4.2 衣原体222
4.2.1 沙眼-包涵体结膜炎包涵体的检查222
4.2.2 沙眼衣原体的分离培养223
4.3 立克次体223
4.3.1 立克次体形态及染色生示教223
4.4 螺旋体224
4.4.1 钩端螺旋体形态及染色性示教224
4.4.2 钩端螺旋体暗视野显微镜检查法224
4.4.3 钩端螺旋体的分离与鉴定224
4.4.4 钩端螺旋体凝集溶解试验225
4.5 梅毒螺旋体226
4.5.1 梅毒螺旋体的形态学检查226
4.5.2 梅毒螺旋体动物接种试验227
4.5.3 诊断梅毒的血清学试验227
4.5.3.1 RPR试验227
4.5.3.2 VDRL玻片沉淀试验228
4.6 回归热螺旋体形态示教229
4.7 放线菌229
4.7.1 以色列放线菌“硫黄样颗粒”检查229
第5篇 真菌学232
5.1 真菌的形态学232
5.1.1 真菌的形态结构及主要病原真菌的形态观察232
5.2 真菌的培养物观察235
5.3 真菌的分离培养236
5.3.1 斜面培养(又称大培养)236
5.3.2 玻片培养(又称小培养)236
5.3.2.1 钢环法236
5.3.2.2 小琼脂块培养法237
5.4 皮肤癣菌感染的临床标本检查237
5.5 白假丝酵母238
5.5.1 白假丝酵母的形态示教238
5.5.2 白假丝酵母的分离与鉴定238
5.6 新型隐球菌239
5.6.1 新型隐球菌的形态示教239
5.6.2 新型隐球菌的分离与鉴定239
5.7 曲霉病的检查法240
第6篇 病毒学241
6.1 病毒形态电镜照片及包涵体示教241
6.1.1 病毒的电镜照片示教241
6.1.2 镜检病毒包涵体标本片241
6.2 病毒的培养方法243
6.2.1 动物实验法243
6.2.1.1 小白鼠脑内接种法243
6.2.1.2 小白鼠滴鼻感染法243
6.2.2 鸡胚培养法244
6.2.3 病毒的组织细胞培养法245
6.2.3.1 常用的人胚肾皮质的单层细胞培养法245
6.3 病毒的定量检测法246
6.3.1 50%组织细胞感染量试验247
6.3.2 蚀斑形成试验248
6.4 中和试验248
6.5 肠道病毒的分离与鉴定250
6.5.1 标本采集及处理250
6.5.2 分离鉴定程序251
6.5.3 病毒分离251
6.5.4 病毒鉴定251
6.6 流感病毒的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252
6.6.1 血凝试验252
6.6.2 血凝抑制试验253
6.7 HIV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255
6.7.1 HIV的分离与鉴定试验255
6.7.2 HIV抗体的检测试验255
6.7.2.1 检测HIV抗体的初筛实验255
6.7.2.2 检测HIV抗体的验证实验256
6.8 HBsAg检测试验257
6.8.1 琼脂双向扩散试验257
6.8.2 对流免疫电泳257
6.8.3 反向间接血凝试验257
6.8.4 固相酶联免疫吸附试验258
6.9 HBV的核酸检测试验258
6.10 HCV抗体的检测试验259
6.11 HPV基因的克隆及初步鉴定260
6.11.1 提取组织DNA260
6.11.2 核酸定量261
6.11.3 PCR扩增261
6.11.4 PCR产物回收261
6.11.5 连接反应262
6.11.6 转化262
6.11.7 阳性重组体筛选及初步鉴定262
第7篇 医学遗传学技术264
7.1 细胞遗传学实验技术264
7.1.1 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标本制备技术264
7.1.2 人类染色体G显带技术及染色体G显带标本的制备266
7.1.3 人类染色体C显带技术267
7.1.4 人类高分辨显带染色体标本的制备技术267
7.1.5 实体瘤细胞染色体标本的制备技术270
7.1.6 羊水细胞的培养及其染色体标本的制备技术271
7.1.7 绒毛细胞的培养及其染色体标本的制备技术274
7.1.8 X,Y性染色质的检查276
7.1.9 X染色体脆性部位显示法277
7.2 遗传毒理学实验技术278
7.2.1 姐妹染色单体互换试验278
7.2.1.1 小鼠骨髓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试验279
7.2.1.2 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试验280
7.2.2 染色体畸变试验281
7.2.3 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284
7.2.4 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试验286
7.2.5 精子畸形试验287
7.2.6 非程序DNA合成289
7.3 分子生物学技术291
7.3.1 基因诊断技术291
7.3.1.1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基因易位与基因诊断291
7.3.1.2 聚合酶链反应法体外扩增DNA片段及检测304
7.3.1.3 PCR-SSCP诊断法307
第8篇 人体寄生虫学实验诊断技术310
8.1 病原学检查310
8.1.1 粪便检查310
8.1.1.1 直接涂片法310
8.1.1.2 厚涂片透明法311
8.1.1.3 浓聚法311
8.1.1.4 尼龙袋集卵法314
8.1.1.5 毛蚴孵化法314
8.1.1.6 肛门拭子法315
8.1.1.7 钩蚴培养法316
8.1.1.8 淘虫检查法318
8.1.1.9 带绦虫孕节检查法318
8.1.2 血液检查318
8.1.2.1 检查疟原虫318
8.1.2.2 检查微丝蚴320
8.1.3 排泄物与分泌物等的检查321
8.1.3.1 痰液321
8.1.3.2 十二指肠液和胆汁321
8.1.3.3 尿液322
8.1.3.4 鞘膜积液322
8.1.3.5 阴道分泌物322
8.1.4 其他器官组织检查322
8.1.4.1 骨髓穿刺322
8.1.4.2 淋巴结穿刺322
8.1.4.3 肌肉活检323
8.1.4.4 皮肤及皮下组织活检323
8.1.4.5 直肠黏膜组织活检323
8.1.4.6 肺组织活检324
8.1.5 寄生虫的人工培养324
8.1.5.1 溶组织内阿米巴培养324
8.1.5.2 阴道毛滴虫培养326
8.1.5.3 蓝氏贾第鞭毛虫培养326
8.1.5.4 隐孢子虫培养326
8.1.5.5 利什曼原虫培养327
8.1.5.6 疟原虫培养327
8.1.5.7 血吸虫培养328
8.1.6 寄生虫的动物模型328
8.1.6.1 溶组织内阿米巴328
8.1.6.2 杜氏利什曼原虫328
8.1.6.3 刚地弓形虫328
8.1.6.4 疟原虫329
8.1.6.5 卡氏肺孢子虫329
8.1.6.6 旋毛虫329
8.1.6.7 血吸虫329
8.1.6.8 华支睾吸虫329
8.1.6.9 卫氏并殖吸虫329
8.1.7 动物接种329
8.1.7.1 卫氏并殖吸虫的动物接种329
8.1.7.2 日本血吸虫的动物接种330
8.1.7.3 旋毛虫的动物接种330
8.2 免疫学检查330
8.2.1 皮内试验330
8.2.2 环卵沉淀试验331
8.2.3 尾蚴膜反应332
8.2.4 免疫荧光法332
8.2.5 酶标抗原对流免疫电泳333
8.2.6 间接血凝试验334
8.2.7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335
8.2.8 免疫酶染色试验337
8.2.9 酶免疫转印技术338
8.2.10 DNA探针技术339
8.2.11 聚合酶链反应340
8.3 寄生虫的形态学观察343
8.3.1 似蚓蛔线虫(蛔虫)343
8.3.2 蠕形住肠线虫(蛲虫)344
8.3.3 钩虫344
8.3.4 丝虫346
8.3.5 毛首鞭形线虫(鞭虫)347
8.3.6 旋毛形线虫(旋毛虫)347
8.3.7 猪巨吻棘头虫348
8.3.8 链状带绦虫(猪肉绦虫、有钩绦虫、猪带绦虫)348
8.3.3 肥胖带绦虫(牛带绦虫、牛肉绦虫、无钩绦虫)349
8.3.10 细粒棘球绦虫(包虫)350
8.3.11 微小膜壳绦虫、曼氏迭宫绦虫350
8.3.12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351
8.3.13 布氏姜片吸虫(姜片虫)352
8.3.14 卫氏并殖吸虫(肺吸虫)353
8.3.15 日本裂体吸虫(日本血吸虫)353
8.3.16 引起皮炎的血吸虫尾蚴355
8.3.17 溶组织内阿米巴(痢疾阿米巴)355
8.3.18 结肠内阿米巴(结肠阿米巴)356
8.3.19 杜氏利什曼原虫357
8.3.20 阴道毛滴虫357
8.3.21 蓝氏贾第鞭毛虫358
8.3.22 疟原虫358
8.3.23 刚地弓形虫360
8.3.24 蜱360
8.3.25 螨361
8.3.26 蚊362
8.3.27 蝇363
8.3.28 白蛉363
8.3.29 蚤363
8.3.30 虱364
8.3.31 蜚蠊364
热门推荐
- 1662336.html
- 3850094.html
- 1878348.html
- 1767632.html
- 2187551.html
- 3758094.html
- 2419217.html
- 252543.html
- 1990543.html
- 27566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0028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440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771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261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469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982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5806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703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196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03546.html